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利用富含荞麦碱的荞麦米与大米制得一种有利于餐后血糖调节的复配米饭,为人们提供一种口感良好且具有保健功效的主食方案,对于降低米饭的血糖生成指数有重要意义。本试验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质谱联用仪(UPLC-MS/MS)定量测定了23个不同产地或来源的荞麦中荞麦碱的含量,筛选出荞麦碱含量最高的荞麦,并对其主要营养成分和荞麦碱及总黄酮类化合物进行测定和比较,将其确定为制备复配米饭的荞麦米原料。采用析因设计和感官评定方法分析荞麦米、大米和水的添加比例对荞麦复配米饭品质的影响,确定最佳的制备工艺参数。对荞麦复配米饭的体外消化特性、体外血糖生成指数(GI)、大鼠的餐后血糖响应曲线以及体内外血糖生成指数(GI)值进行测定和比较,对其降低餐后血糖功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本地大粒(荞麦品种名称)荞麦米中荞麦碱含量最高,为19.57mg·g~(-1),且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因而将其作为本试验制备复配米饭的荞麦米原料。根据感官评定结果,获得3种荞麦复配米饭的制备方案,荞麦米添加量分别为8%,24%和48%(w/w,荞麦米/总米量),其中添加24%荞麦米煮制的复配米饭风味与品质最佳。随着荞麦米添加量的增加,荞麦复配米饭的GI值呈下降趋势。与市售甜荞米制成的复配米饭相比,本地大粒复配米饭能呈剂量依赖性地显著降低大鼠体内GI值,推测是由于复配米饭中的荞麦碱起到了主要的降低餐后血糖的功效。故与一般市售甜荞相比,以富含荞麦碱的本地大粒为原料制成的荞麦复配米饭可显著性地降低米饭的GI值,具有良好的降低餐后血糖的功效。  相似文献   

2.
荞麦脱壳后即成为荞麦米,荞麦米含蛋白质为7%~13%。荞麦中含有脂肪20%~30%,脂肪中含有9种脂肪酸,其中最多的是油酸和亚油酸。油酸在人体内可以合成花生四烯酸,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荞麦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含有的维生素B1和B2比小麦多2倍,烟酸多3倍~4倍。荞麦中还含有其他食物所不具有的芸香甙(芦丁)。烟酸和芸香甙有降低血脂的作用,是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的重要药物。荞麦中所含的矿物质高于其它天然食品,含量为精白米和小麦面粉的2倍~3倍。因此,荞麦是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的一种保健食品,在日本…  相似文献   

3.
《农技服务》2019,(3):34-35
为了解常德市近年来油菜的育种现状及方向,以2012~2016年国家油菜品种区域试验资料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品种数、油菜籽产量、含油量、芥酸和硫苷含量研究。结果表明:2012~2016年常德市参试品种累计166个,其中常规品种占11.44%,双低品种占92.17%;油菜籽平均产量2013年、2014年和2015年比对照品种低,表现为减产,2012年、2016年表现为增产;各年油菜籽平均含油量均比对照品种高,高含油量为油菜新品种的选育方向;芥酸和硫苷含量各年间及各品种间变辐较大。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表型性状对内蒙古及周边地区种植的28份甘蓝型春油菜和9份芥菜型春油菜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及周边地区春油菜种质资源遗传变异丰富,各表型性状均有较大的变异变幅,其中芥菜型春油菜各性状的变异变幅均高于甘蓝型春油菜,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37.32%和14.15%,变幅分别为18.9%~92.6%和0~31.9%;两类型春油菜各性状多样性指数较高,数量性状多样性指数大多高于质量性状.对甘蓝型和芥菜型春油菜数量性状分别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在一定距离上将国内和国外引进种分别聚在一起,在距离较小处,同一育种单位选育的不同品种大多聚在一起,说明地理因素对品种有很大影响,同一育种单位选育的品种在遗传上有很大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5.
以近几年主栽的水稻品种为试材,采取相关统计分析和对比试验等方法,研究了水稻品种对早粳稻米品质的影响,旨在为寒地稻作区优质米品种的选育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研究取得如下主要结果:(1)不同熟期碾米品质的3项指标中,糙米率的平均值分别为83.1%、82.9%、83.1%、83.0%;精米率的平均值分别为71.9%、71.9%、72.0%、73.0%。不同品种的糙米率,不同熟期间差异很小,晚熟品种的精米率略高于早熟和中熟品种,品种间表现有差异。不同熟期的整精米率的平均值分别为61.7%、61.7%、66.5%、67.2%,晚熟品种比早熟和中熟品种高,品种间差异较大。早熟和中熟品种的整精米率变异系数较晚熟品种增加1.2个百分点,说明品种间差异较大。稻米垩白米率与胶稠度(0.0566)呈正相关,这一点与(李雅娟,1995)的研究结果一致。垩白米率与精米率(-0.4827)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在育种上筛选垩白米率低的种质资源是关键。(2)直链淀粉含量是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很多研究认为,直链淀粉含量偏高影响稻米食味品质(佐佐木忠雄,等.1982)。关于直链淀粉含量姬田正美(1996)研究认为,直链淀粉含量越高,稻米食味越差。本研究结果直链淀粉含量一般在16.67% ̄22.40%,平均含量为18.8%,品种间差异较大。直链淀粉含量与蛋白质含量(-0.8207)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以高产早籼稻品种龙特早为对照,研究2个常规优质早籼稻品种佳辐占、漳佳占的生物学特性、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2个优质早籼稻品种整个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明显少于龙特早;虽然其每穗粒数均高于对照,但其穗数和库容量分别比龙特早少12.8%~13.6%和16.0%~18.0%,最终产量水平比龙特早低15.8%~16.5%,说明常规优质早籼稻品种单株有效穗数少和生物产量低是其产量比高产早籼稻品种低的主要原因。提出以选育单株有效穗数多和生物产量高的常规优质早籼稻品种来实现高产的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区荞麦种植的品种以农家品种为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当前已有的品种已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求。大力发展和选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等类型的荞麦新品种已成为西藏荞麦育种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对十一五、十二五期间保山市农科所选育并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12个水稻品种的10个主要品质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保山市农科所水稻育种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优质育种还相对落后,综合优质达标率(国标优质米3级或以上)仅有8.3%,其中出糙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优质达标率(国标优质米3级或以上)分别为100%、83%、42%、83%、100%、83%。各品种间外观品质差异较大,尤其是垩白粒率、垩白度,外观品质是制约保山市水稻品种品质提高的主要因子,今后优质育种应该首要降低垩白。  相似文献   

9.
高产还是优质?--浅谈当前杂交水稻育种的主攻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水稻是继矮化育种之后我国水稻育种史上的第二次革命,杂交水稻的单产一般比常规品种增产20%以上.近年来,我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占水稻种面积的50%左右,而产量约占水稻总产的60%,为我国粮食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近几年,我国粮食压库问题越来越严重,不仅江西、湖南、湖北等产粮大省稻谷严重积压,缺粮省份广西竟也积压早籼稻谷.市场要求优质米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继"863"计划"两系法亚种间杂交水稻选育"项目实施之后,1999年中国"超级杂交稻选育"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的产量指标从前者的增产20%提高到30%.与"863"计划一样,"超级杂交稻选育"项目也配有巨额经费.一时间,"超级稻"、"超高产育种"成为了热门,每个育种单位都希望能跻身于此项目行列中.看来,育种家们的目标与市场的要求存在较大差别,那么,究竟目前杂交水稻育种的重点是高产还是优质呢?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不同剂量的72%异丙甲草胺乳油对不同品种荞麦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除草剂对荞麦田禾本科杂草、阔叶草均有显著防效,但两个品种间的防效差异不显著,不同浓度处理对杂草的防效有显著差异。对产量影响的分析表明:该除草剂对两个品种产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综合田间表现及对产量影响的分析表明:防效达到最好的72%异丙甲草胺乳油剂量为1 200mL·hm~(-2),从而为荞麦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孔祥瑞  杨军  王让剑  宋振硕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5):17058-17060
近10年我国有55个茶树新品种通过国家审(鉴)定。从这些新品种在不同茶区的分配比例、选育单位的组成类型、品种适制性和选育途径4个方面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新品种的2/3是由华南和西南茶区选育而成,适制绿茶的品种所占比例较高,约占总数的57%,且产量型品种明显多于品质型品种。新品种中有51%属常规种,由此可见,系统选育法仍然是茶树育种的主要技术手段。与之前相比,选育单位的组成类型有所变化,但科研院所仍居主力地位。今后的发展,可以考虑从提高种质资源利用率、加强上下游技术合作、细化育种研究方向、鼓励公司或个人从事或参与等方面,推进茶树育种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确定荞麦种子发芽的适宜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剂量,为进一步获得荞麦优良性状并培育符合 EMS诱变育种需求的新品种打下坚实的基础。[方法]以山西省当地的苦荞[Fagopyrum tataricum(L.)Gaertn]品种晋荞麦4号种子为材料,用不同浓度梯度(0.3%、0.5%、0.7%、1.0%、1.5%、1.7%)EMS诱变处理不同时间(4、8、12 h),分析苦荞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结果]随着 EMS诱变剂浓度的增加,晋荞麦4号种子发芽势、相对发芽势和发芽率、相对发芽率均呈下降趋势,当 EMS浓度为0.3%~1.0%时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当EMS浓度为1.5%和1.7%时与对照差异极显著EMS处理48 h对晋荞麦4号种子发芽率、相对发芽率都没有大的影响,当处理时间为12 h时,与对照有显著差异;对于发芽势和相对发芽势,这3个处理时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EMS 诱变苦荞的半致死的适宜浓度为1.7%,适宜的处理时间为12 h。  相似文献   

13.
草莓香味的形成和香味育种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草莓的香味成分以酯类为主,在成熟的草莓果中酯的含量占总挥发物的25%~90%,酮类、呋喃、萜类和硫化物在草莓不同品种特征香味中也起重要作用。香味挥发物的产生受种类、品种、栽培条件、成熟度和采后因素的影响。乙酰转移酶和乙醇脱氢酶是酯类挥发物形成的关键酶类,果糖可能是呋喃形成的前体物。目前为止,丰香是草莓中香味最浓的品种之一,通过种间以及品种间杂交选育风味浓的品种是草莓育种家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4.
"京红1号"是采用传统育种和现代育种技术相结合,在中国饲养环境条件下选育的优秀蛋鸡品种,适合中国的防疫环境、饲料质量、设施设备条件等,其商品代蛋鸡育雏育成期成活率96%~98%,产蛋期成活率92%~95%,高峰产蛋率93%~96%,产蛋期料蛋比2.1~2.2;种蛋合格率、受精率、健母畜率均比国外品种高1~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确定早熟鲜食蚕豆主要农艺性状对鲜食产量性状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及其决定系数,为鲜食蚕豆品种选育过程中相关优良性状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3份早熟鲜食蚕豆的15个主要农艺性状与2个鲜食产量性状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单株粒数、实荚数、成荚节数、鲜籽粒百粒重、鲜荚宽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8.57%、19.56%、18.56%、17.51%、17.39%,其可选择性较强,可通过育种、栽培等方式获得较大程度的改善;2个产量因素中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为鲜豆米产量鲜荚产量。相关性及变异性分析结果表明,有效枝数、成荚节数、实荚数、单株粒数与鲜荚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出米率与鲜豆米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鲜荚产量、鲜豆米产量间呈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有效枝数、实荚数对鲜荚产量的直接作用为正向,且相关系数为极显著正相关,品种选育时,应结合各因素直接、间接作用的重要性,着重2因素的选择;出米率是影响鲜豆米产量的直接因素。【结论】在云南地区早熟鲜食蚕豆的选育过程中,鲜荚产量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应以其为主要育种目标,并以有效枝数、实荚数为主要参考性状,协同成荚节数、单株粒数进行选择;以鲜豆米产量为育种目标时,应在鲜荚产量表现较好的品种中,以出米率为主要性状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6.
《安徽农业科学》2020,(2):49-51
为选育出适宜黄淮冬麦区种植的高产、抗旱、稳产、广适的小麦新品种,采用航天诱变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选育出小麦新品种烟农836,于2010和2014年分别通过山东省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产量水平高、稳产性好,在山东省小麦旱地区域试验中比对照鲁麦21号增产4.45%~9.74%;国家黄淮冬麦区旱肥地区域试验中比对照洛旱7号增产5.3%~6.7%,抗旱性中等,抗病性好,品质优良。烟农836可作为高产抗旱品种在黄淮麦区旱肥地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针对砂盘式荞麦剥壳机存在效率较低、重复搓擦、能耗大等问题,改进了剥壳机主要工作部件,分析产生间隙调整误差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提高荞麦剥壳机的出米率及降低相对碎米率进行研究。以粒径为4.6~4.8mm的荞麦为试验原料,将出米率和相对碎米率作为评价指标,对影响剥壳效率的主要因素:剥壳间隙、砂盘转速及间隙周向误差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剥壳间隙接近5.0mm时,出米率较高而相对碎米率较低;随着砂盘转速的增大,相对碎米率呈二次函数逐渐递升,最佳转速为950r/min。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剥壳间隙周向误差对碎米率影响显著;剥壳间隙和砂盘转速对出米率、相对碎米率均有显著影响。最终优化方案为:剥壳间隙4.8mm,砂盘转速950r/min,间隙周向误差±0.05mm,此时出米率为35.4%,相对碎米率5.8%,出米率高于目前荞麦米生产水平10%~25%。  相似文献   

18.
荞麦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荞麦是一种重要的杂粮兼药用植物,我国是世界荞麦的主产区之一,也是荞麦的起源中心和遗传多样性中心。我国荞麦的种质资源十分丰富,但荞麦科研起步较晚,育种技术也相对落后。荞麦的产量低而不稳,品种混杂退化严重,影响了我国荞麦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阐述了迄今为止国内外对荞麦育种的研究现状,其主要包括选择育种、诱变育种、倍性育种、基因工程育种、杂交育种等,并对今后荞麦育种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杨浩 《农技服务》2023,(5):33-36
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多样化的追求,荞麦制品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随着荞麦种植面积逐渐增大,荞麦生产种植问题逐渐突出。荞麦自身的特点使其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荞麦的抗倒伏性较差,倒伏现象严重影响荞麦米的产量和品质,同时阻遏农作物全程机械化进程的开展。为荞麦的抗倒伏研究提供参考,对荞麦的株型、茎秆结构、根系结构与矿质元素、茎秆的化学组成及与抗倒伏性相关的QTLs等易倒伏性因素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辽宁省水稻品质现状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法,对辽宁省近年来生产上应用面积较大的20个水稻新品种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在辽宁省主栽品种中,品质性状能够达到国家一级优质米标准的品种占总数的20%,达到国家二级优质米的品种占总数的30%,达到国家三级优质米的品种占总数的25%,未能达到国家优质米标准的占25%。在参试水稻品种米质性状中,垩白性状变化最大,是目前在水稻生产上米质不能达标的主要因素,其次是长宽比、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而最为稳定的是糙米率和精米率。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度和垩白率为影响目前辽宁省粳稻品种品质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