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是高校景观的灵魂,在高校景观建设中,景观文化性的质量评价研究至关重要。将高校校园景观的文化质量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和差5个等级,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高校景观的文化性进行综合分析; 并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新校区的校园景观为例进行具体评价。提出了高校景观文化评价理论思路,对高校景观的文化建设展开探讨,认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新校区景观文化性为良好。  相似文献   

2.
基于公众审美角度,采用心理物理学评价法,选取滨海路43张夏季景观照片为研究对象,评价滨海观光道景观的视觉环境质量和各要素指标等级,对评价数据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并建立评价模型。研究表明:轮廓线、水体、色彩种类对滨海路景观视觉环境质量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最后针对评价结果,从提高景区视觉环境质量方面,分析提出城市滨海观光道的规划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3.
针对滨水绿道景观视觉资源遭到破坏,模式化发展以及特色风貌缺失等问题,从视觉吸引角度出发,以郑州市东风渠滨水绿道为例,通过OpenCV和SBE法分别获取空间尺度、植物、实体、色彩、质地、水体、动态景象、景观多样性、景观自然性、景观协调性10个指标基础数据,结合熵值赋权法计算权重,并通过SPSS 25.0软件进行因子相关性和逐步回归分析,最后建立视觉吸引模型,并对绿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东风渠滨水绿道视觉吸引质量较高,文博东路-花园路段、北三环-徐寨路段视觉吸引质量等级最高,东明路-中州大道段最低,差异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应用模糊评价模型,从生态安全性与景观适宜性两方面对城市河岸带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其中生态安全性评价是对近岸水域、岸坡带、近岸陆域3个横向地带选取指标,景观适宜性评价则是从视觉环境、景观构成等方面选取指标,从而构建了城市河岸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福州南台岛为例,结合南台岛河岸带的特点将其分为6个景观河段分别进行综合评价,结...  相似文献   

5.
在大量调研国外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整合我国已有的成果和国情,从明确与规范景观视觉环境与景观视觉环境评价(LVEA)的概念内涵入手,探讨了景观视觉环境评价的缘起与发展,深入剖析了景观视觉环境评价研究进展与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推动我国景观视觉环境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践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6.
紫金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视觉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科学构建森林公园景观视觉评价技术体系,合理开展森林公园景观视觉保护与建设活动。以紫金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按主客观评价加权的方式,对15个主要景点进行景观视觉评价,主观层面基于SBE法评价,客观层面以地理数据为基础,基于GIS技术,选取视点、视线、视域及视觉敏感性4个方面多个评价因子定量评价,最后,将主观与客观评价进行等比例加权分析。结果表明,景点9的景观视觉条件最优,景点15的景观视觉条件最差。该评价体系在景观视觉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中具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可为森林公园视觉景观资源的管理与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针对公路视觉影响评价的特点分析了公路视觉影响评价的主客体,其中主体是指"人"这一观察者,客体是指景观视觉资源、景观视觉特征和景观视觉质量。基于这两者笔者提出高速公路视觉影像评价的内容、评估模型,并进一步介绍了公路视觉相融性评价和预测视觉质量变化的方法,最后从避免、减少、修复、补偿4个角度提出公路视觉影响的缓和措施,旨在将公路建设中对景观视觉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8.
景观视觉敏感度是构成景观资源开发保护重要依据,与人的主观关注度、所处位置与社会关注度相关,因此与复愈性景观构建研究有紧密联系,尝试探讨各类要素对山地公园景观复愈性的影响,从而构建城市山地公园复愈性环境研究机制,为山地公园景观提升及建设提供参考。运用GIS空间分析法与AHP法,选取相对坡度、相对距离、出现机率、醒目度4个因子,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植物颜色、植物种类丰富度等22个要素,最终利用AMOS软件建构山地公园要素、景观视觉敏感度对复愈性环境影响机制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1)景观视觉敏感度对复愈性评价有正向作用,相对距离和出现机率因子的影响较大;2)改变各要素能够对金鸡山公园复愈性景观评价产生相应的影响,其中植物、道路与铺装是重要指标;3)远离性、延展性、魅力性、兼容性对复愈性环境评价都能有效反映山地公园的复愈性评价,魅力性的影响最大。城市山地公园复愈性要素可通过景观视觉敏感度对复愈性评价产生影响,其中人工性因子有负向影响,需要合理设置人工性的要素,考虑游憩者对景观的客观需求,营造丰富的景观环境。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的秦岭山系视觉景观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觉景观评价是景观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基础。采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对秦岭山系景观进行分类和制图的基础上,运用模糊层次综合分析方法,从景观视觉质量和视觉敏感度两方面综合评价了秦岭山系视觉景观资源。结果表明:阔叶林和草甸景观具有较好的视觉质量,美景度较高,针叶林、混交林和水体景观次之,而草丛和城镇景观视觉质量较差;视觉景观最敏感区主要分布在距道路500 m内,视觉景观敏感度与道路、观赏视距有较强的相关性;秦岭山系视觉景观资源总体较好,很好级和较好级视觉景观资源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7.83%,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地区。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与SBE法的旗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视觉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选取可见度、连续度、清晰度、舒适度等10个评价因子,对福州旗山国家森林公园的14个景点进行景观视觉资源评;同时,采用SBE法对以上14处景点进行评价,最后将GIS与SBE的评价结果进行加权。结果表明,景点S10的景观视觉资源最好,景点S2的景观视觉资源最差。以此验证基于GIS和SBE的森林公园景观视觉资源评价模型,希望能为森林公园景观视觉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基于VR全景图技术的乡村景观视觉评价偏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乡村景观评价是乡村景观规划的基础。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研究乡村景观视觉环境的影响因素,本文首次将VR全景图技术应用于景观评价的研究中,进行了新技术应用于风景园林领域的实践尝试。利用VR全景图技术对空间、场景高度还原仿真的特点,改进传统的SBE法,以城市青年人群为例,通过观测实验并进行打分,从而得出原始数据,对乡村景观视觉评价及景观要素偏好进行研究。首先,使用改进后的SBE法与SD法构建了乡村景观视觉评价模型,并确定了4个显著影响指标(建筑肌理感、植物种类、道路形态和卫生状况)。其次,根据VR全景图场景中偏好视域截图,进而从截图中归纳提取出9个景观偏好指标。利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分别研究这9个景观偏好指标的偏好概率与该指标价值分数、所在场景SBE得分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并得出三者之间互相作用的模型。得出建筑特色指标与水环境指标的偏好概率与其自身的价值分数有显著关系;建筑肌理感、农田肌理感的偏好概率受其价值分数与场景SBE值共同影响;自然视野与其他视觉焦点的偏好概率受到场景SBE值影响更为显著;道路形态、道路材料和植物种类偏好概率与其自身价值分数、场景SBE值并无明显关系。最后,分析出城市青年人群会产生此种偏好的原因,并希望能够对未来乡村景观建设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金牛山主要景观点为研究对象,通过ASG综合法,按照主观评价与客观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主观层面基于SBE法进行评价得到90名评价者的主观偏好,客观层面以金牛山地理数据为基础,运用GIS相关技术,选取视点、视域、视线、坡度、相对距离和视觉机率6个方面进行定量评价,最后将主观偏好评价与基于GIS的AHP评价相结合,构建AHP评价-主观偏好矩阵,将金牛山视觉景观划分为视觉景观关键区、自然发展区、次优先改进区和优先改进区,并根据其区域的本质区别,对各个景观点的保护与管理提供针对性的科学建议。结果表明,山中茶室、环湖步道、风铃塔位于AHP评价和主观偏好评价双高的视觉景观关键区;AHP评价偏低而主观评价相对偏高的自然发展区仅有景观台1个景点;梁厝亭、樱花园、817纪念园和双拥雕塑位于AHP评价和主观偏好评价都偏低的次优先改进区;环形坡道、杜鹃谷和月牙桥位于优先改进区。通过构建矩阵结合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的结果,可以极大地提高景观视觉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全面性,为当下景观视觉评价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在森林多功能经营背景下,森林视觉景观质量评价可以帮助林场确定视觉景观高质量区域,以保护视觉景观,避免其与森林经营之间的冲突。以塞罕坝机械林场为对象,利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DEM等数据,基于GIS的空间综合评价方法,构建森林视觉景观质量(FVLQ)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可视性、风景质量和视觉吸收能力3个一级指标,以及视觉几率、距离区、独特性、自然性、多样性、坡度、坡向、高程、植被丰富度、与水体的距离10个二级指标,并对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视觉景观质量进行了评价和制图。结果表明,塞罕坝森林视觉景观质量(FVLQ)高、中、低区域所占面积百分比分别为4.1%、36.5%、59.4%;高FVLQ区域在坝上高原不仅集中分布在景点及其周边、游憩道路两侧,还包括一些远离道路和景点的区域,如头道沟至七道沟区域;在坝下山地则分散分布;总体上高FVLQ区域的面积随着与景点和游憩道路的距离增加而减少。研究建立了景观尺度上的森林视觉景观质量评价方法,评价结果为塞罕坝机械林场确定以视觉景观保护为主要目标的多功能经营区域边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成都市城市公园滨水植物景观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成都市活水公园、浣花溪公园、凤凰湖湿地公园的滨水植物景观为研究对象,选取了25个植物景观单元,综合运用AHP法、SBE法、BIB-LCJ法、SD法对其现状进行了评价,对4种评价方法的结果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建立了SBE法和SD法之间的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4种方法对滨水植物景观的评价结果一致性较高,而人们对滨水植物景观美感度的心理感受强度与水的生态性、植物景观与整体环境的协调性、空间序列、水岸景观以及抗干扰能力密切相关。对比综合评价模型和AHP法因子评价结果可知,专业设计者和公众都认为水的生态性、植物景观与整体环境的协调性、抗干扰能力对于城市公园滨水植物景观的品质有显著影响,对于空间序列和水岸景观两项要素,两者间审美态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李星汐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649-20651
城市景观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决定着一个城市的竞争力。指出城市景观评价指标的模糊性决定了景观评价的不精确性,讨论了景观评价准则并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景观评价的方法,探究了评价结果与综合价值的表示和分析,强调城市景观评价应针对城市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实际,不能孤立于整个城市发展规划的过程之外。提出以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和时间的城市景观价值三维表示形式,以三维坐标系反映城市景观的价值随不同年代的变化,并且认为坐标表示法可以反映城市景观的价值在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方面的整体情况。以期为城市景观综合评价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滨水景观要素对公众审美的影响,以莆田市仙游县木兰溪为例,应用SBE法、BIB-LCJ法进行景观要素量化分析、景观美景度评价并构建美景度模型。结果表明:(1)SBE法和BIB-LCJ法的评价结果较为相近,BIB-LCJ评价结果可辅助滨水景观模型构建。(2)驳岸类型、绿视率、植物整齐度、总体协调性和园路形态5个景观要素对美景度值有显著影响,河岸线形态感、整体景观色彩对比、野趣程度及景观层次感等7个要素对美景度有一定影响。 (3)从构建的美景度模型中可以看出,景观总体协调性在所有要素中的贡献度最高,达到33.2%;其次则是植物整齐度,贡献度为24.6%;绿视率、驳岸类型和园路形态贡献率分别为17.2%、13.1%和11.9%;其中,总体协调性、植物整齐度和绿视率的贡献度均达到10%以上。通过以上两种评价方法能够更好地量化分解影响公众审美的景观要素,从而获得更加客观的公众评价。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相对应的优化策略,可以为未来的滨水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城市滨河景观视觉质量对城市滨河景观品质和城市空间品质有重要的影响。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筛选对城市滨河绿道视觉感知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并通过视觉感知量化处理,实现智能化分析滨河景观,是未来滨河景观的发展趋势。  方法  基于深度学习算法,模拟人的视觉感知,训练一套用于城市滨河绿道景观的图像语义分割模型,并建立一套可量化的视觉景观指标体系。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挖掘各项量化的景观特征与视觉感知之间的关系。最后,以北京二环水系为例,分析视觉感知下的景观特征,总结关于滨河绿道景观视觉感知提升的策略。  结果  (1)训练出的城市滨河绿道图像语义分割模型达到了0.93的准确率;(2)回归模型的结果显示,在10项指标(绿视率(GVI)、蓝色视野指数(BVI)、驳岸硬质度(HRI)、滨河建筑密度(RBD)、桥梁可视度(BV)、干扰因素指数(IFI)、滨河自然开阔度(WO)、滨水围护度(WG)、道路宽广度(RWI)、乔灌草比率(RTG))体系中,有5项对视觉感知的影响作用显著,分别为GVI、WO、BVI、IFI和RTG,其中GVI、WO与视觉感知呈正相关,其余3项呈负相关;(3)北京二环水系绿视率北部高于南部,WO与BVI呈较为均质的状态,IFI整体较低,RTG呈现按河道划分的特征;(4)当提升视觉感知效果时,可重点从影响显著的5项指标出发,根据影响作用的强弱进行权衡。  结论  本文为研究城市滨河景观提供了一种基于图像语义分割的测度方法,为人本视角的大规模滨河绿道景观的量化分析提供更多可能。   相似文献   

18.
历史文化街区视觉景观评价方法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该研究以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及视觉景观环境为目的,从视觉景观的角度分析历史文化街区不同的类型和特点,提出了一种以"景观图片"为评价基础,以最佳观赏廊道、次级观赏廊道、最佳观赏面、次级观赏面、一般观赏面为5个不同等级的区域划分方式,通过对不同等级区域内的"景观图片"评价综合得出历史文化街区视觉景观污染指数的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9.
董淑龙      马姜明      王永琪      丁若曦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3,38(1):238-246
以漓江流域阳朔段为例,评价研究区不同区域和不同景观要素的景观视觉吸收力,基于生物物理因素,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层次分析法(AHP),通过ENVI监督分类法对遥感影像解译进行景观类型分类,基于景观视觉吸收力的测定原理和方法,对研究区景观基底的坡度、坡向、地势起伏度、植被丰富度、植被格局和土壤稳定性6个要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视觉吸收力评价。结果表明,阳朔段不同区域的视觉吸收力差异较大,其中以漓江流域阳朔段内的漓江风景名胜区、海洋山保护区、架桥岭保护区、大源林场和阳朔国家森林公园所在片区的景观视觉吸收力相对最高。研究结果可见,各评价因子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景观视觉吸收力的大小,就漓江流域阳朔段的自然和地理环境因素而言,影响视觉吸收力大小的最主要因素是植被丰富度,植物群落的面积及植被结构的组成对景观视觉吸收力的高低起主导作用。评估景观视觉吸收力可以指导相关部门更有效地进行景观规划和开发决策,为漓江流域阳朔段景观保护和规划建设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热区城市道路绿地设计原则,即要依据城市的功能特点、气候特点、地貌特点和植被特点。注重道路绿地的美观性和功能性相统一,突出道路绿地和城市街道景观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