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浙江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浙江省天目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收集森林景观格局特征所需的地形图、遥感影像以及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等资料。将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分为5种森林景观斑块类型:即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经济林和竹林,并将森林景观分为2种类型:自然景观和半自然景观;选取斑块密度、形状指数、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等景观格局指数,在GIS和RS技术支持下,对森林景观格局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森林景观斑块中,斑块密度和分离度最大的均为经济林,最小的为阔叶林;竹林斑块具有最复杂的形状特征,经济林具有最规则的形状特征;景观多样性指数排序为:整个景观〉自然景观〉半自然景观,优势度指数排序为:半自然景观〉整个景观〉自然景观。  相似文献   

2.
王振宇  付梅臣  胡利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1148-11151,11259
以2009年唐山市汉沽农场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资料,在ArcGlS软件支持下制作研究区景观类型图,运用景观分析软件Patch Analyst4.0提取研究区景观格局指数,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筛选1组能够充分描述景观特征且不存在冗余的景观格局指数,进行研究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分析。结果筛选出4个具有代表性的景观指数,经分析表明研究区景观类型及各斑块面积差异性较大,部分景观斑块形状复杂,景观异质性强,有一定优势案观类型。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景观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景观格局,利用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5)Tm遥感影像,采用尺度占优聚合后多尺度分析各景观指数的方法,筛选确定交错带景观特征尺度,并在特征尺度下对交错带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选取的12个景观指数中,有9个景观指数随尺度变化而呈现有规律的上升或下降趋势且拐点十分明显,其中有6个景观指数在510m处发生转折,景观在510m尺度处具有等级结构,510m为交错带景观特征尺度。特征尺度下交错带景观格局表现为其他类型(包括裸地、居民区、公路等)面积最大,其次是阔叶林、针叶林和草地,水体面积最小;斑块形状复杂性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草地水体其它;森林斑块数量大,为研究区景观斑块的主体,具有一定的景观基底性质;景观聚集程度高,蔓延度低,破碎化程度低;景观以少量较大斑块为主体,同时还包含很多小斑块,景观类型较单一;水体数量少且面积小,破碎化程度最低。  相似文献   

4.
张东凯  金祺  杨武 《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3):103-107
森林景观格局是指森林景观组成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特征,分析森林景观格局是研究森林景观功能和动态的基础,为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以贵安新区林业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GIS和Fragstats技术,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选取合理的景观指数来探讨分析贵安新区林业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林地景观总面积达14 654.50 h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0.02%;不同类型林地景观斑块面积差异较大,灌木林地和乔木林地在林地景观类型中占明显优势;林地景观斑块类型以5 hm~2以下的小型斑块为主,中型斑块较少,而大型和超大斑块则极少;林地斑块较为零碎,完整性和连通性较差,存在一定的破碎化现象;林地景观多样性较高,但林地景观分布不均匀且景观丰富度较小;林地景观的聚集度均在80%以上,整体聚集度较高;除乔木林地外,其他各林地景观类型间连续程度不高,未能形成系统的结构且相互联系度较低。  相似文献   

5.
森林景观格局是森林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作者以1988年影像为1:10000的航片,2004年的影像为1:10000航片与1:5000卫片的叠加片分析所得的数据为基础资料,利用GIS技术,选取风景游憩林景观斑块特征指数、景观异质性指数、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系统地分析了森林景观格局,以期为风景游憩林构建和景观规划提供现实指导.结果表明,在研究期内寿宁南山风景区景观类型的数目未发生变化,但各景观类型的特征值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景观异质性的分析发现,景观的多样性指数、破碎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上升态势,而优势度指数有所下降.不同类型的景观斑块其变化特征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大兴安岭呼中森林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大兴安岭呼中林场的林相图和森林资源小班调查数据为基本资料,利用GIS技术对图形、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按用地类型和优势树种将研究区森林景观划分为二级景观要素类型组。选取类型斑块数、斑块面积、面积百分比、最大斑块指数、边缘长度、分维数、斑块密度、边缘密度、聚集度、斑块均匀度、多样性指数等景观格局指标,对林场森林景观的结构分布和空间格局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所建立的森林景观分类体系以及形成的景观分布图,可为森林景观的优化配置、林业可持续经营、规划发展及森林景观恢复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甘肃省康乐县第2次土地调查Shape数据为源数据,在Arcgis的支持下,运用景观格局原理和Frag-states软件,综合利用各种斑块面积指数、斑块边界指数、斑块形状指数、斑块密度指数等指标,对甘肃省康乐县景观格局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康乐县的优势景观为耕地、林地和草地,分别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3.51%、12.48%和9.27%,其他景观类型呈补丁状分布;各景观类型面积大小差异较大,与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关系;外界干扰影响了一系列斑块性质;研究区内景观类型发育成熟,景观类型较多且分布均匀,同时,景观结构较为简单,异质性较低,其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破碎化指数分别为1.560 3、0.520 8和0.032 4.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典型样带土壤类型空间格局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土壤类型空间格局特征,分析土壤类型分布的规律性,对区域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河北省典型样带作为研究区,结合地形因子与行政区边界数据将河北省典型样带划为四个生态区,通过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对各生态区的土壤类型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各生态区之间土壤类型的景观分离度指数差异较大,但大部分土壤类型的景观分离度指数在0~5范围内聚集分布,四个生态区土壤类型斑块分离度依次为中部平原区 > 山前平原区 > 太行山区 > 滨海平原区。各生态区土壤斑块的复杂程度为:太行山区与山前平原区复杂程度较高,滨海平原区复杂程度较低,而中部平原区土壤类型斑块最为简单。太行山区的土壤类型丰富度最高,异质性较大,空间分布相对均匀;滨海平原区的土壤类型斑块破碎化程度最小;中部平原区的土壤景观格局主要由几种面积较大的土壤类型所支配,而山前平原区的土壤景观由多种土壤类型共同支配。本研究可为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9.
北京西山风景林景观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探讨风景林景观格局特征,并进一步研究景观格局与人为干扰等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该文以北京西山试验林场为研究区,从3个等级划分风景林景观斑块类型,对每个等级上的景观格局特征进行了数量化分析.得到如下结果:①3个等级上的全景观都属于细粒结构景观.②混交林和白蜡斑块类型分别在二、三级两个景观水平上具有较好的连通性,类型保持完整,对保持生物多样性有一定作用.③在一、二、三级3个水平对斑块形状特征影响较大的因子分别为:风景林自然状态保留程度、游客对风景林的干扰利用特征、林分固有自然属性.④研究区各景观水平上的全景观相对完整.二级斑块类型中未成林造林地和辅助林地相对破碎,针叶林破碎程度最低;三级斑块类型中山杏和元宝枫相对破碎,侧柏破碎程度最低.⑤部分斑块类型(如二级景观水平的针叶林;三级景观水平的油松、侧柏、刺槐)面积过大,分布偏于集中,均匀度较低.可通过调整混交比例,选择适当混交树种等手段,调整斑块类型间的分配比例.⑥保留生态脆弱区的灌木林.   相似文献   

10.
以三江并流区云南省贡山县片为例,以Landsat ETM+影像为数据源,基于3S技术进行植被景观制图,采用Fragstats 景观指数分析软件,分析其景观格局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区形成以森林植被,尤其是基于高山垂直带植被分布森林景观为优势的景观为基质的景观类型;由于研究区景观分布的垂直分异明显,各类景观要素的总体优势度不高,但在垂直带上,河谷地段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中山-亚高山的铁杉-常绿阔叶混交林、亚高山-高山的云冷杉/落叶松林优势度较高,高山-亚高山则以杜鹃灌丛为优势景观类型;(2)优势景观要素类型呈现出面积比例大、斑块数多、平均斑块面积较大、最大斑块指数值较大的特征,斑块分布相对集中成片;具有较高的内部生境面积和内部生境指数值;边缘长度长,边缘密度值较高;形状指数指数较高,且具有较高景观分维数;分布趋于聚集分布曰(3)水平地带性植被景观类型和垂直带上非成带分布的植被景观类型,体现出分布面积较小、斑块数相对较少、平均斑块面积中等、最大斑块指数值较小等特征;其内部生境面积较小、内部生境斑块数相对较少、内部生境指数较低;形状指数较高,且景观分维数较低;景观结合度指数、有效粒度指数和聚集度指数低;(4)人工引入种植斑块的面积特征各有不同;(5)非植被景观由于受到分布区的影响,其景观格局分布各异;(6)居民点景观表现出面积小、斑块数较少、内部生境小、斑块形状指数和分维数小、分布较分散等特征。  相似文献   

11.
景观格局及动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观格局的研究主要包括景观类型的组成分析、多样性和异质性,常用的景观组成分析方法主要有地统计学、聚块样方方差分析、趋势面分析等.景观多样性包括景观类型多样性、斑块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常用的景观类型多样性测定指标有类型的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均匀度和丰富度等;常用的斑块多样性测定指标有斑块的数目、面积、形状、破碎度、分维数等;格局多样性的测定指标包括修改分维数、聚集度、连通性等.景观异质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景观异质性形成的机理和对景观生态学过程的影响方面,景观动态的研究,包括景观动态变化分析、模拟和景观动态驱动因子的研究,景观动态变化分析大多采用遥感和GIS相结合的手段.在景观动态模拟模型方面,以细胞自组织模型和马尔柯夫模型应用研究最多.景观动态驱动因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为驱动因子方面,方法还不成熟.  相似文献   

12.
以四川省洪雅县2010年10月LandsatTM卫星的中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RS、GIS技术和Fragstats 3.3软件,选择斑块面积等9类景观指数对2010年洪雅县景观格局进行定量分析,以地形为分异基础进行景观类型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洪雅县为山地景观,平均斑块面积2.224 5hm2,景观形状指数137.46,斑块密度45块/km2,平均斑块分维数1.062 9,景观类型形状简单,破碎化程度低,景观格局稳定.林地和耕地为其主要景观类型,林地主要分布在坡度大于15°的较高海拔区域,耕地主要分布小坡度于25°的低海拔区域.根据地貌、景观类型以及行政边界,将洪雅县分为北部生活服务区、中部生产经济区和南部生态防护区,并提出了不同区域的生态规划重点.  相似文献   

13.
对吕梁市景观空间格局随地形起伏度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旨在为脆弱生态环境治理和景观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基于ASTER GDEM数据提取吕梁市地形起伏度,利用2008年Landsat-5 TM和2018年Landsat-8 OLI数据解译结果,运用Fragstats 4.2对斑块类型水平景观指数进行了计算,并对吕梁市景观空间格局随不同地形起伏度的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1)吕梁市的地形起伏度以丘陵为主,其面积占研究区的66.19%。景观类型则以黄土地貌和林地为主。2)平原地区,未利用地的斑块面积由324.12 km2减小为133.62 km2;水域连通性增大;受水分影响大的景观类型优势度明显,分布集中;居民点的最大斑块指数减小0.60%,斑块数量增加2 186个,景观形状指数减少66.05,散布与并列系数增大13.07%,表明其分布范围扩大,分布越来越密集,斑块形状愈加规整,斑块连通性加强;未利用地的景观形状指数减少96.01,其斑块结构愈加简化。台地地区,黄土地貌、林地和旱地的斑块面积分别增加278.03、505.97、284.64 km2。丘陵地区,2018年林地的最大斑块指数达14.76%,为优势景观类型;水域和旱地的景观形状指数分别由166.54、363.26增加到224.32、454.14;水域、林地、旱地的斑块破碎度增大,斑块类型更丰富。小起伏山地,林地的斑块面积由86.50 km2增加到103.58 km2,林地为该区的主要景观类型。随着地形起伏度的变化,吕梁市景观空间格局分异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14.
探究黄土丘陵区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规律和驱动力,对该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优化建设提供指导意义。以陕西省永寿县1998、2008、2018年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借助ArcGIS和FRAGSTATS等软件,运用景观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对其进行了分析,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讨论景观变化驱动力。结果表明:1)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状况来看,研究区的主导景观由耕地变为林地,主要变化为林地、园地面积的增加。林地面积增加了177.88 km2,园地面积增加了128.66 km2,主要是由耕地转换而来。2)从斑块水平来看,林地在各景观类型中占据主导地位;建设用地、林地、未利用地受到人为干预,斑块形状趋于简单;林地、园地、草地的景观异质性在逐渐增强。3)从景观水平来看,整体景观连通性变差,各斑块类型面积比重趋向平衡,景观的破碎化程度逐渐增大,各景观类型逐步分化为更小的斑块。4)从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来看,气温和降水等自然因素对景观格局的演变具有一定的影响,而社会经济因素及政策导向是永寿县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基于景观格局分析的乡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GIS和RS技术及景观指数分析软件Fragstats,以山东省广饶县为研究对象进行乡村居民点的景观格局分析。选取了反映斑块面积、布局形态、空间结构、破碎度、景观多样性等10余个景观格局指数,通过1995年和2008年两个时段乡村居民点景观格局指数的对比,直观地反映出广饶县乡村居民点的景观格局特征和演变规律,并通过分析其驱动因素,将景观格局指数量化指标体系与乡村居民点规划的内在规律相联系,为传统的城乡规划决策提供新的调查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6.
近20年北京地区景观格局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ERDAS遥感解译软件对北京地区1984、1997年Landsat TM数据以及2002年ETM数据进行解译处理,分析并利用FRAGSTATS软件计算景观类型、景观2个等级水平的指数,对北京市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7-2002年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近一倍,城市化造成农田损失速度加快;研究区内景观类型斑块面积差异较大;1984-2002年的景观变化并没有造成景观类型等级构成的明显变化;平原区景观类型破碎化速度加快,需要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  相似文献   

17.
在利用现时高分辨率航片获取大比例尺、翔实的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的特点进行了景观分类,选择和计算了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景观优势度、分离度、破碎度指数及斑块分形维数等景观格局指数,对浙江省桐乡市大麻镇进行了小尺度、大比例尺(1∶2000)景观格局分析。结果表明,景观多样性指数与最大多样性指数有很大的差异;研究区内的各景观类型所占比例差异较大,优势度数值高,耕地成为起支配作用的优势景观,如果将耕地、园地、林地和其他农用地当成一种景观类型,则研究区内整体景观生态特征明显由农业景观所支配;其他农用地景观类型的景观破碎度最高,受人为干扰和破坏最为严重,因近年来土地整理的实施,耕地景观以面积大而且形状较规则的斑块广泛分布于研究区中;居民点及独立工矿景观的斑块几何形状趋近于简单且规则,但受人为干扰程度大。  相似文献   

18.
在地理信息系统和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3.3的支持下,以江西省信丰县大塘埠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采用斑块多样性(斑块大小和数量、斑块形状)、景观类型多样性(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优势度)、景观格局多样性(破碎度、聚集度)等指标,分析了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前后项目区景观多样性的变化:项目区以耕地(水田和旱地)为基质的状况进一步加强,斑块类型和数目明显减少,斑块形状趋于简单,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破碎度降低,土地集中连片,优势度和聚集度增加,项目区总体景观多样性降低。景观多样性变化的结果表明,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一方面提高了整理区域社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局部生态环境效益的下降,以耕地数量增长为主的土地整理模式应该转变为以土地质量的提高为主.综合考虑土地搭理对区域景观生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景观结构定量分析软件计算景观指数,采用景观总体特征、斑块面积、斑块周长、斑块数、分维数、破碎化和均匀度等景观指数分析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空间格局.结果表明,阔叶林、松林和竹林是保护区主要景观;各类景观的面积、周长、斑块数分布极不均衡;阔叶林景观的斑块形状最为复杂,破碎化程度和斑块分离度水平都较低,而非林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