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2 毫秒
1.
北京城市公共绿地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2005年北京市公共绿地景观格局的构成和特征,以北京城8区为研究区域,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选取了平均斑块面积、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平均斑块分维指数等,通过Frag-stats软件对公共绿地进行了格局分析。结果表明:公共绿地总面积较大,达到了6 431.26 hm2;整体景观的平均斑块分维指数为1.09,反映了城市公共绿地受人为干扰强烈的特性;整体景观的平均斑块最近邻体距离为131.56 m,反映出公共绿地斑块之间联系较为紧密。  相似文献   

2.
基于高空间分辨率航空影像,应用Arcgis,Fragstates软件平台,选取适合的景观格局指数定量分析浙江宁波鄞州新城区城市景观格局.结果表明:鄞州新城区景观格局主要有建筑等硬铺装地面、水域、公共绿地、生产防护绿地、农田及生态涵养绿地和道路等6种类型.建筑等硬铺装地面和道路为城市建设用地,占总面积的49.96%,破碎化最为严重;水网密集且均匀分布;道路连接性较好,形成较完整的道路体系;农田及生态涵养用地主要分布在鄞州大道以南的区域,面积较大,景观类型较为单一;公共绿地表现出较高的斑块密度和边缘密度,破碎化比较严重,景观类型复杂.各景观类型斑块大部分以小尺度斑块为主,总体比例达到71.01%.鄞州新城区景观组分较多且分布均匀,在城市化进程中形成了大量的均质景观.图1表5参.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的海口市景观格局梯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海口市为研究样区,基于RS和GIS技术,采用景观格局和缓冲区梯度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海口市景观格局空间分布和梯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市以乔木林和农地景观为主,从主城区向外,沿着缓冲区梯度带,其景观面积比例和边缘密度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不透水表面和草地景观格局则表现出相反的状态,且都在第3区以后趋于稳定。在城市外缘5~15km的城乡融合区域是城市地表覆被变化最为激烈的地带,呈现斑块形状多样、复杂、破碎的分布格局,景观多样性很高。研究认为,城市化和人为干扰是影响景观格局空间梯度分布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住宅小区公共服务设施薄弱、公共绿地严重缺乏、忽视使用人群的生活习惯而照搬城市模式,缺乏相关规范和理论指导等现象都制约着我国新农村住宅小区景观的发展,阻碍着新农村人居环境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广大农民居住环境的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森林景观的空间组成、分布等特征对林分碳密度的影响,并以此为海口市优化林分结构,保护林地资源等方面提供参考。以海口市2015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arcgis、fragstats、spss等软件量化林分碳密度与景观格局指数并以此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来反映林分碳密度与森林景观格局的关系。研究发现,海口市热带林面积比重较大,且人为经营活动较强,导致其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林分碳密度与森林景观格局指数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当某一林分类型的空间配置较好,分布较聚集,不被其他地类分割时,其碳密度往往也较高。通过对海口市林分碳密度和森林景观格局指数的耦合研究,发现其林分碳密度与森林景观格局指数耦合协调度状况总体上并不良好,需要进行调整和改善。  相似文献   

6.
开放式公共绿地建设中实现生态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农业科学》2013,(5):85-87
对南京市开放式公共绿地的现状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生态的角度提出了开放式公共绿地的建设要合理利用资源,生态简约,高效节能,最终获得最优质的城市景观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7.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选取了斑块数、斑块密度、多样性指数、破碎度等指数对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绿地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开发区是以单位附属绿地为主体,辅以居住区绿地、生产绿地,公共绿地和农业用地并存,道路绿地构成网络的绿地景观格局。  相似文献   

8.
郑文娜  赵林森  王锦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610-6611,6642
昆明市五华区和盘龙区是昆明的两大主要城区,近年来对两城区的公共绿地进行了大量的建设与改造,并取得了一定的绿化效果。该研究抽样调查了昆明市盘龙区和五华区的主要公共绿地,在建立植物景观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对二者的公共绿地植物景观进行评价与比较,得出了昆明市公共绿地植物景观模式的主要特征及两区在公共绿地的建设上存在的问题,以期能为昆明公共绿地的景观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生态作用.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对城市绿地景观格局优化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了探讨.立足于绿地景观格局优化,提出在城市绿地建设中,通过增加绿地关键点、增强绿地生态网络化结构、促进绿地景观的连通性和完整性建设是维持物种生存和各种生态过程的保护途径.  相似文献   

10.
王蕾  王兰霞  裴婉辰 《安徽农业科学》2013,(26):10711-10713
城市绿色景观在调节城市气候、改善城市环境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最大程度地优化城市绿色景观格局,使其更有效地优化城市环境,调节城市气候,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通过综合评述国内外相关研究,从绿色景观的概念入手,剖析城市绿色景观格局及异质性特征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目前研究的方向和内容,进而提出该领域未来研究的方向,以期为深入研究城市绿色景观的格局、更好地规划和布局绿色景观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AHP的海口市公园绿地植物群落景观评价与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金睿    辛欣  宋希强    何荣晓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6,31(3):262-268
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景观质量是衡量城市园林绿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以生态功能、景观功能与社会功能3方面构建海口市公园绿地植物群落景观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海口市9个主要公园绿地的植物群落进行科学而有效的量化评价。结果表明,海口市公园绿地植物群落景观质量整体优良,但优质植物景观群落配置相对缺乏。基于评价结果推荐了5个优秀植物群落景观配置模式,并提出以“近自然”复层式植物群落配置模式优化海口热带滨海城市植物景观,突出本土特征,强化景观功能,提高景观质量。  相似文献   

12.
以文献和实例结合的方式简述海口市城市道路绿地建设概况、形成历程及主要特点,探析其绿地景观特色,以期对城市道路绿地建设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许晓倩  陈展川  陈旭  王宁  邓涛 《热带生物学报》2020,11(3):353-360,367
在城市中构建完整的“海绵体”体系,能有效地解决城市雨水排放压力及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城市公园是构成城市海绵体系的重要部分,对城市雨水的调节利用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传统理念的城市公园建设仅重视公园的景观体验而忽视公园绿地的调蓄雨水能力。笔者通过对海口城市公园的调查,在分析海口传统城市公园建设中雨水综合利用状况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公园海绵化建设的雨水管理策略,为未来城市公园的海绵化建设与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实地调研和查阅文献,对海口市居住区可食用景观发展历程和特点进行了阐述与分析,总结其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并分析营造时在气候、民众需求和城市立体空间方面的优势以及在不良气候、植物本身限制和管理方面的劣势,在此基础上,对海口市居住区可食用景观在整体规划、技术手段和景观配置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以包头市城区绿地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理论、景观异质性理论及生物多样性理论对包头市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布局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包头市城区绿地景观网络不完善,城区内外绿地景观生态格局缺乏足够的连接,城区内的绿地斑块分布不均,新、旧城绿地建设差距较大,同时城区绿地景观特色不明显,绿地景观异质性不高,绿地景观类型单调。因此在今后的城市绿地规划中应注重加强城市绿地景观的连续性,合理安排城区绿地斑块,发展不同功能的特色绿地景观,使包头市城区绿地系统形成"城在林中,绿在城中"的城市生态网络。  相似文献   

16.
刘国泰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2):156-159
城市街旁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的一部分,通常沿街而设,面积较小,使用频率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为市民提供游憩场地的功能。随着经济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中街旁绿地的规划、设计和建设需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该研究通过对上海市杨浦区5个具有代表性的街旁绿地景观进行调研,从基本情况、空间设计、景观要素等方面来比较分析,欲了解目前上海市街旁绿地的基本现状,发现街旁绿地规划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为今后上海市街旁绿地的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介绍景观生态学基本概念和景观要素在城市绿地中的涵义,并论述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具体应用,探讨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应用与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市域绿地不仅是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郊游憩的重要承载空间和约束城市无限蔓延的结构性空间。南京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大城市,南京市域绿地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南京市域绿地动态景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进一步实现南京绿地空间结构优化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  方法  选取2000、2005、2010、2015、2020年5个时间节点的南京市土地覆盖数据,运用动态度计算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南京市域绿地格局时空演变规律,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程(PLSR)模型探究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对绿地格局演变的影响作用。  结果  2000—2020年,南京市域绿地面积整体上呈先减后增的状态。2000—2005年,南京市域绿地斑块趋于整体化,绿地景观破碎度有所缓和。2005年后市域绿地规模有所增加,但破碎化趋势明显,整体景观连接度也持续降低。回归模型显示:社会经济因素中产业结构比例以及建成区绿化面积和市域绿地格局变化有较大关联性,自然因素作用力大小存在差异。  结论  南京市域绿地规模总体有所增加,格局破碎化趋势明显。社会经济影响因子是市域绿地空间格局演变的直接影响力,自然因素多对绿地格局呈限制作用,亟需加强针对区域绿地的系统性规划。图5表6参29  相似文献   

19.
城市绿色空间格局的变化是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社会、经济与生态功能的重要因素.在分析城市绿地数量和结构时空动态变化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城市绿地斑块和廊道连接的景观格局指数法和网络分析方法,探讨了城市绿地与居住用地的空间交互作用以及可达性分析方法,比较了城市绿地沿城乡分布的梯度分析方法.并总结了城市绿色空间格局研究的热点领域,包括城市绿色空间格局的空间显式表征和多尺度分析,以及格局的定量研究与规划的结合,并应用于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呼和浩特市市区绿地景观生态规划对于该市绿地系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绿地景观生态规划为出发点,对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系统的现存问题及目前所受到的城市化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分析;以此为基础,从优化绿地景观格局、明确城市绿地发展战略及绿地景观生态规划的基本途径等方面为该市绿地景观生态规划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