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前我国湿地旅游开发评价的研究较少,喀斯特岩溶区湿地资源十分稀缺,研究意义重大。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结合可达性分析,构建湿地公园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对贵州省的湿地公园旅游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并利用SPSS对评价结果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湿地公园旅游开发适宜性的分值范围在72.32~39.91分;以55分为分界,55分以上的湿地公园有19处,24处为55分以下;将贵州省湿地公园分为高适宜性、较高现实适宜性、较高潜力适宜性和低适宜性4种类型。根据上述结果针对不同类型的湿地公园提出相应的开发建议,以期为今后贵州省湿地公园旅游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胡粉宁  丁华  郭威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537-10538,10586
从乡村旅游资源的概念入手,分析了陕西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对其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普查,从而对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7个主类进行类型结构及数量、质量评价,并从乡村旅游资源的地域分布角度,对其分布组合进行评价。总结了陕西省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与优势,认为旅游资源总量丰富、类型多样、级别较高;乡村人文旅游资源占有绝对优势,具有开发潜力;民俗文化类人文旅游资源突出,地域分异明显;乡村自然旅游资源具有较强的地域特点;资源组合状况良好,各资源区特色突出。以期为陕西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和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旅游资源评价是对旅游资源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旅游规划的前提。为更好的保障以地质遗迹为基础的地质公园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了适用于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评价技术体系.该体系包括3个类,11个亚类,31个指标,并划分为四个旅游资源等级。利用该体系从定性、定量两方面对野三坡地质公园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野三坡地质公园旅游资源丰富,加上良好的交通区位条件.开发潜力非常大,适宜扩大开发生态旅游、地质旅游。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野三坡地质公园开发的一些对策:坚持以保护为前提,与周边景区合作开发区域旅游产品,打造旅游品牌,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的最佳效益。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对东平国家森林公园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从公园总体、景区及景点三个层次对东平森林公园的旅游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东平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是成功的,局部有待进一步改善。本文为公园定位、开发建设规模及顺序的确定和景观资源保护和整饰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养生旅游业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拥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我国养生旅游资源丰富,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该研究根据养生旅游业的发展特征、养生旅游资源开发的制约和影响因素,构建养生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模型,通过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确定养生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以安徽泾县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其养生旅游资源开发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为我国养生旅游资源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地调查,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对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选取旅游资源质量、区域环境质量、旅游开发潜力和旅游开发协调度为综合评价因子,筛选出17个与保护区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项目评价因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显示,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质量、区域环境质量、旅游开发潜力和旅游开发协调度均为优良等级,综合评价得分为84.4,等级为优,说明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景观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7.
东平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在对东平国家森林公园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从公园总体、景区及景点三个层次对东平森林公园的旅游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东平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是成功的,局部有待进一步改善。本文为公园定位,开发建设规模及顺序的确定和景观资源保护和整饰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聂瑀  莫斌 《吉林农业》2014,(15):64-65
本文对龙峡山森林公园旅游资源进行了定性与定量评价,评价结果为:龙峡山森林公园旅游资源评价的最终分值为7.17,开发潜力为II级,有利于森林公园良性开发,应注意在开发过程中对重点资源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9.
帽儿山森林公园旅游资源与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对帽儿山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分类概述的基础上,结合帽儿山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实际状况,制定了定性与定量评价体系。定性评价采用“三三六”评价方法,定量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帽儿山旅游资源的综合的评价结果为中级,说明帽儿山旅游资源具有开发潜力。对公园的开发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高欣 《吉林农业》2012,(6):168-169
文章以吉林朱雀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为例,在分析和评价公园现状风景资源基础上,提出了该区总体规划的初步设想,要在合理保护森林风景资源情况下进行开发和利用,重点对公园的总体布局、功能分区和旅游发展模式进行阐述,希望为其他的森林公园规划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采用国家相关规范与定性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白沙森林公园的风景资源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白沙森林公园的风景资源质量、区域环境质量、旅游开发条件3项指标的累积得分为38.9,达到二级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标准.其中风景资源质量评价得分20.9,各旅游资源之间关联性极强,说明该区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环境质量得分为9.0,说明该公园康复休疗水平高,适宜开发度假、疗养旅游项目.  相似文献   

12.
生态旅游凭借特有的自然景观和生态效益成为21世纪重要的旅游形式,国家湿地公园是生态旅游的主要载体之一。对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不单有助于促进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更是促进其合理规划和功能有效发挥的前提。在国内外相关研究及规范基础上提出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构成关系理论模型并初步形成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理论模型的拟合度及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基于集对分析以白渔泡国家湿地公园为例,对生态旅游资源现状展开评价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白渔泡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处于“一般”状态,集对势分析呈反势,集对悲观势和集对乐观势的变化区间为[0.143,7.403]。其生态旅游资源状况虽有一定的改善空间但短期内好转范围有限,反而恶化的空间更大,如不维持好现状,生态旅游资源水平就会严重下降。白渔泡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水平的提高更多取决于“差异度”的发展转化情况,改善“较差”指标项是改善白渔泡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状况的关键,这将是一项长期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13.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丰富程度和开发价值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一个区域旅游事业的兴旺发达,因此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评价是区域旅游开发的重要问题之一。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十分制记分法对客家文化旅游资源聚集地之一的梅州市进行了旅游资源定量计算,并对该市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做出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影响梅州客家文化的因子顺序依次为:客家习俗〉民居〉宗教文化〉民间艺术〉饮食文化〉名人故居。根据不同的影响层次对梅州市客家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策略分析,希冀为该地区的客家文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实地走访,调查了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古镇的发展现状,从当地传统特色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实践中得到启发:一个具有历史文化背景的古镇在修复开发时,应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同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保护传统文化资源,强化民俗文化传承;挖掘不同层次需求,提升旅游产品价值;加强村镇规划设计,集成多产业共开发;打造文化产业园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郑晓英  赵向豪  陈彤 《新疆农业科学》2018,55(12):2343-2352
【目的】开展塔里木河流域红柳生态旅游开发潜力的评价,为红柳生态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莎车县为实证区域,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红柳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价。【结果】莎车县红柳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评价值为75.53,对应的潜力等级为Ⅳ级,表明开发潜力水平较高,适宜开发红柳生态旅游。红柳旅游资源禀赋、旅游地旅游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对红柳生态旅游开发潜力的贡献度较大,分别为32.72%、27.63%和21.52%,并成为红柳生态旅游开发的重要支撑条件;而红柳旅游开发前景和旅游地社会经济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红柳生态旅游开发。【结论】加强红柳的生态化、资源化与商品化利用;设置生态扶贫与旅游扶贫专项资金;打造红柳文化游精品路线;分层次、多渠道加大红柳生态旅游宣传。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利用新的研究手段更加便捷、深入地研究游客对湿地公园型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形象感知,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运用网络文本分析法,通过百度、大众点评、携程网等搜索引擎和旅游网站,将相关的评论和游记作为样本,使用ROST Content Mining软件,从景区环境、活动项目、旅游景点、设施服务、背景文化等5个方面分析游客对浙江绍兴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旅游形象感知。结果显示:游客对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情感态度整体上趋于良好;对景区的整体印象及景区环境评价较高;对于在景区内开展的休闲娱乐等活动情况较为满意;对于湿地公园的背景文化认识不够深入;在景区基础设施及服务方面存在一定的消极感。城市湿地公园的深度旅游开发应在保持特色优势,改善设施服务,加强文化宣传等方面予以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利用AHP法对南安市灵应寺风景旅游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可为该旅游区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也可为其他旅游区的开发提供借鉴。【方法/过程】以南安市灵应寺风景旅游区为例,采用AHP法构建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的模型,从生态旅游及历史文化资源要素、环境特征和开发条件3个方面筛选出生态旅游区的休闲娱乐价值、教育价值、科研价值、观赏价值、生态环境、配套设施、交通条件、市场环境等22个评价指标,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德尔菲法获得各指标权重,进一步对南安市灵应寺风景旅游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结论】结果显示,南安市灵应寺风景旅游区的历史文化价值较高、资源类型多样、旅游客源市场条件良好,旅游开发潜力较大,但是存在知名度不高、资源聚集度较低、旅游配套设施开发尚不完善等问题;根据评价结果对该地旅游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杨磊  刘巍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2-913
运用系统论的思想,结合旅游产品开发的具体内容,从农家乐旅游者、资源和基础设施、旅游组织、保障服务4个方面,构建北京市郊低碳农家乐开发的系统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9.
吴爱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380-5381,5462
介绍了满城县旅游资源的概况,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层次分析法选取资源价值、开发条件、管理条件3个方面的13个评价指标,对满城县旅游资源进行系统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满城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