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用青贮骆驼刺进行倍比稀释、涂布获得单菌落,单菌落在PDA培养基上划线纯化,获得3株革兰氏阳性菌,经菌落形态特征鉴定、生理生化特征鉴定及ITS(ITS1+5.8S+ITS2)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其中1株菌红色单菌落的细胞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且中央隆起,能够利用蔗糖、D-半乳糖等多种碳源和(NH4)2SO4、L-谷氨酸2种氮源,不利用KNO3,5.8S rDNA测序的序列全长616 bp,采用DNA Star软件分析序列与胶红酵母标准菌株ATCC 4054(NCBI登录号:KC881069)的5.8S 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9.8%,确定其为胶红酵母(Rhodotorula mucilaginosa)。  相似文献   

2.
斯氏副柔线虫rDNA-ITS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运用PCR方法以保守引物NC5、NC13、NC13r和NC2扩增从内蒙古地区骆驼皱胃分离的3条斯氏副柔线虫(Parabronema skrjabini)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1(ITS1)、5.8S序列和内转录间隔区2(ITS2)。将PCR扩增出的片段纯化后克隆至pGM-T载体,用PCR技术及酶切鉴定阳性菌落,对阳性菌落质粒DNA进行测序。结果表明线虫1(P.sk1)扩增的ITS片段大小为837 bp,包含部分的18S、28S及全部的ITS1(298 bp)、5.8S(157 bp)及ITS2(281 bp)序列;线虫2(P.sk2)扩增的ITS1片段大小为372 bp,包含部分的18S、5.8S及全部的ITS1(296 bp);线虫3(P.sk3)扩增的ITS2片段大小为484 bp,包含部分的5.8S、28S及全部的ITS2(284 bp)序列。同其它属线虫同源性比较ITS2序列同源性在30.2%-60.1%。本研究系首次报道骆驼斯氏副柔线虫的ITS序列,为斯氏副柔线虫分子生物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蛇蛔虫rDNA的ITS-1、5.8S及ITS-2片段,将PCR扩增出的片段纯化后克隆至pGEM-T Easy载体,重组质粒通过菌落PCR鉴定后,对阳性菌落进行序列测定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所获得的蛇蛔虫ITS及5.8SrDNA序列总长为846bp,包含部分的18S、28S及全部的ITS-1、5.8S及ITS-2序列。本研究系国际上首次报道蛇蛔虫的ITS序列,从而为蛇蛔虫的分类鉴定以及进一步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阐明黄鳝胃瘤线虫湖南分离株的核糖体DNA(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及5.8 S rDNA序列的遗传变异情况,并用ITS序列重构胃瘤线虫与其它线虫的种群遗传关系.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胃瘤线虫rDNA的ITS-1、5.8S及ITS-2片段,将PCR扩增出的片段纯化后克隆至pGEM-T Easy载体,重组质粒通过菌落PCR鉴定后,对阳性菌落进行序列测定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所获得的胃瘤线虫ITS及5.8 S rDNA序列总长存在一定差异(922~927 bp),其中包含部分的18S、28 S及全部的ITS-1 (350~351 bp)、5.8S(102 bp)及ITS-2 (340~344 bp)序列.本研究系国内首次报道胃瘤线虫的ITS序列,其结果为黄鳝胃瘤线虫的分类鉴定以及进一步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群体遗传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以神木山羊体内分离出的美丽筒线虫为研究对象,用保守引物进行PCR扩增其核糖体DNA(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和5.8S序列,并进行克隆、转化、测序和序列分析,对样品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获得一个美丽筒线虫样品的ITS及5.8 S rDNA序列,总长均为1 035 bp.将序列与GenBankTM公布的相关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美丽筒线虫分离株ITS1与参考株的相似性为98.1%~99.7%,ITS2、5.8S序列与参考株相似性均达到100%.本研究是第一次从山羊体内获得美丽筒线虫ITS序列,为其分子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郝桂英  何学谦 《中国畜牧兽医》2015,42(12):3167-3172
应用保守引物BD1和BD2对7个鸡蛔虫凉山州分离株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及5.8S rDNA序列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并用ITS-1、ITS-2序列重构鸡蛔虫与其他蛔虫的系统发育关系。测序结果显示所获得的鸡蛔虫ITS及5.8S rDNA序列大小为974~989 bp,同源性为98.9%~100.0%。其中ITS-1、5.8S rDNA和ITS-2片段大小分别为473~481、157和337~359 bp,同源性分别为98.5%~100.0%、100.0% 和98.5%~100.0%。系统发育树显示所有鸡蛔虫分离株聚在同一分支,能与其他蛔虫相区别。研究结果表明,鸡蛔虫的ITS-1、ITS-2序列种内变异小,但种间差异大,故可作为分子标记用于鸡蛔虫的虫种鉴定,为鸡蛔虫的分子分类、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种群遗传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应用保守引物BD1和BD2对7个鸡蛔虫凉山州分离株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及5.8S rDNA序列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并用ITS-1、ITS-2序列重构鸡蛔虫与其他蛔虫的系统发育关系。测序结果显示所获得的鸡蛔虫ITS及5.8S rDNA序列大小为974~989bp,同源性为98.9%~100.0%。其中ITS-1、5.8S rDNA和ITS-2片段大小分别为473~481、157和337~359bp,同源性分别为98.5%~100.0%、100.0%和98.5%~100.0%。系统发育树显示所有鸡蛔虫分离株聚在同一分支,能与其他蛔虫相区别。研究结果表明,鸡蛔虫的ITS-1、ITS-2序列种内变异小,但种间差异大,故可作为分子标记用于鸡蛔虫的虫种鉴定,为鸡蛔虫的分子分类、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种群遗传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猬迭宫绦虫ITS及5.8S r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猬迭宫绦虫rDNA的ITS-1、5.8S及ITS-2片段,将PCR扩增出的片段纯化后克隆至pGEM-T Easy载体,重组质粒通过菌落PCR鉴定后,对阳性菌落进行序列测定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所获得的ITS及5.8S rDNA序列总长存在一定差异,为1 369~1 393 bp,包含部分的18、28S及全部的ITS-1(662~687 bp)5、.8S(138 bp)及ITS-2(457~475 bp)序列。由于猬迭宫绦虫ITS序列种内相对保守,种间差异较大,故可作为种间遗传变异研究的标记。  相似文献   

9.
以从波兰大西洋鳕体内采集的8条双盲口线虫样品为研究对象,利用保守引物通过PCR扩增其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ITS)ITS-1 rDNA、5.8S rDNA、ITS-2 rDNA后,将扩增片段纯化后克隆至pGEM-T Easy载体,经PCR及酶切鉴定后,对获得的阳性质粒DNA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所获得的ITS rDNA及5.8S rDNA序列总长存在一定差异,ITS rDNA为885~927 bp,包含18S rDNA、28S rDNA部分序列及ITS-1 rDNA(441~449 bp)、5.8S rDNA(155 bp)和ITS-2rDNA(266 bp)全部序列。结果表明,双盲口线虫ITS序列种内相对保守(ITS-1 rDNA:0~2.2%;ITS-2 rDNA:0~3.4%),而种间差异较大(ITS-1 rDNA20%;ITS-2 rDNA35%),可作为种间遗传变异研究的标记。本研究结果为双盲口线虫的分子鉴定、种群遗传学以及双盲口线虫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核糖体DNA第一与第二转录间隔序列以及5.8S序列,以分离自广州动物园大熊猫体内的蛔虫为研究对象,用保守引物NC_5和NC_2对核糖体DNA(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1,ITS-2及5.8S序列进行PCR扩增,扩增后的片段纯化后克隆至pGEM-Teasy载体,重组质粒通过菌液PCR鉴定后,对阳性菌落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鉴定大熊猫蛔虫的种类。结果显示,目的片段总长为910 bp,2个不同样品之间的ITS及5.8S序列没有差异,与GenBank~(TM)中的拜林蛔线虫(Baylisascaris transfuga)、猪蛔虫(Ascaris suum)和人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的ITS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6.6%、82.9%和82.7%。结果表明,此次分离的大熊猫蛔线虫可能为拜林蛔线虫。  相似文献   

11.
利用皮肤真菌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通用引物,对采自河北省兔场的5种皮肤真菌病进行了PCR扩增,ITS区的克隆、测序、序列变异及遗传进化关系分析。经与GenBank核酸序列数据库数据比对和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有4种真菌被鉴定,分别为须毛癣菌、多聚曲霉、球孢白僵菌和产黄青霉,1种未鉴定;不同病原菌的5.8SrDNA序列高度保守,而ITS区的变异性则较高。该研究确定ITS区序列分析可用于兔皮肤病原真菌的分离。  相似文献   

12.
小耳花猪蛔虫ITS及5.8S rDNA序列扩增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分离自小耳花猪消化道内的蛔虫为研究对象,提取虫体的DNA片断,然后用引物对核糖体DNA(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1、ITS-2及5.8S序列进行PCR扩增。结果显示,目的片段ITS总长为1441 bp,2个不同样品之间的I TS序列没有差异。通过BLAST检索,与相关蛔虫I TS序列进行比较,发现与拜林蛔线虫(Bayl i sascari s t ransfuga)、猪蛔虫(Ascari s suum)和人蛔虫(Ascari s l umbri coi des)的ITS序列相似性分别为88%、98%和86%,与其他蛔虫的相似性均小于90%。  相似文献   

13.
选用从雷州半岛近岸海域分离鉴定的2株海洋红酵母(胶红酵母J6和黏红酵母J2)作为出发菌株,进行亚硝基胍(NTG)和紫外线(UV)复合诱变,以期筛选出高产类胡萝卜素的突变株。先用NTG处理出发菌株的菌悬液60 min,再用UV照射120 s,且要连续诱变3次;每次复合诱变后的菌悬液经短时间的液体培养后涂布于红酵母琼脂平板培养,从中筛选出一定数量的第1、2和3代突变菌株;将突变菌株接种于红酵母发酵培养基,经培养、离心和烘干,制备出干菌体细胞;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干菌体细胞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筛选出高产类胡萝卜素的突变株,并进行遗传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胶红酵母J6的正向突变率为56.57%(56/99),6株高产类胡萝卜素的突变株中,第3代3株,第2代2株,第1代1株,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的突变株是胶红酵母J6-82,比出发菌株提高了99.56%;黏红酵母J2的正向突变率为53.01%(44/83),6株高产类胡萝卜素的突变株中,第3代4株,第2代2株,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的突变株是黏红酵母J2-75,比出发菌株提高了93.64%。本试验采用的NTG和UV 3次复合诱变的方法有利于海洋红酵母的变异及其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提升,且突变菌株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斑马蛔虫ITS及5.8SrDNA的克隆及进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鹏辉 《动物检疫》2013,(12):62-65
研究从斑马体内分离的蛔虫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及5.8SrDNA序列的遗传变异情况,并用ITS序列重构斑马蛔虫与其它蛔虫的种群遗传关系。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斑马蛔虫rDNA的ITS-1、5.8S及ITS-2片段,将PCR扩增出的片段纯化后克隆至pGEM.TEasy载体,重组质粒通过菌落PCR鉴定后,对阳性菌落进行序列测定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所获得的斑马蛔虫ITS及5.8SrDNA序列总长为892bp,包含部分的18S、28S及全部的ITS,1、5.8S及ITS.2序列。证实从斑马体内分离的蛔虫为马副蛔虫,从而为斑马蛔虫的分类鉴定以及进一步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产类胡萝卜素酵母菌的鉴定及其发酵醋糟营养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对实验室前期分离的酵母菌进行鉴定,并利用其发酵醋糟,以提高醋糟饲用营养价值。利用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26S rDNA的D1/D2区核酸序列分析,鉴定了1株产类胡萝卜素的酵母菌,并对醋糟进行固态发酵。结果表明:被鉴定菌株符合红酵母的形态学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其26S rDNA的D1/D2区核酸序列与黏性红酵母(Rhodotorula mucilaginosa)相关序列相似度达100%,故该菌株被鉴定为黏性红酵母;与未发酵醋糟相比,该菌株发酵醋糟的干物质、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变化均不显著,粗脂肪和总糖含量均降低(P<0.01),粗蛋白质与真蛋白质含量均升高(P<0.01),尤其是产生了6.60 mg/kg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类胡萝卜素。结果显示,该株产类胡萝卜素的酵母菌为黏性红酵母,该菌发酵可改善醋糟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6.
随着哺乳动物胚胎工程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商业化胚胎移植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卵母细胞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而冷冻的卵母细胞可为胚胎工程技术研究提供方便、丰富的材料来源。试验以屠宰场云岭黑山羊卵巢卵母细胞为实验材料,研究冷冻后的山羊卵母细胞体外培养体系。结果表明,采用传统成熟培养液(OM+10%FBS)与在其中添加1%ITS(OM+10%FBS+1%ITS)对卵母细胞培养成熟率无显著差异(71.6%vs 76.2%),而孤雌激活的卵裂率差异显著(60.5%vs 71.5%)。用优化的卵母细胞成熟体系培养解冻后的GV期COCs,成熟率31.5%;用添加有ITS和EGF的胚胎培养液培养解冻后GV和MII期孤雌激活的卵母细胞,其卵裂率分别为35.6%、58.4%,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CSF、PCV-2、PRRS、PR和PCP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甘肃省内规模和散养临床发病猪病料,采用PCR和细菌分离鉴定方法进行CSFV、PR、PRRS和PCV-2四种主要病毒病病原学检测和PCP放线杆菌分离鉴定。5年共检测病死猪病料1213份,CSF、PCV-2、PRRS、PR、PCP的平均阳性率分别为42.8%、34.3%、31.8%、30.2%、33.5%;5年共检测养殖场/户326个,5种病的检出率分别为62.6%、15.3%、14.7%、18.4%、21.5%。养殖场/户猪群疫病的感染以混合感染为主,混合感染占检测病例总数的62.6%,五种病混合感染分别占各自感染例数的为54.9%、92.0%、75.0%、80.0%、82.9%。其中二重感染占80.4%。形式以CSF+PCP、CSF+PR、CSF+PRRS和PCV-2+PRRS居多,CSF单独感染占所有单独感染病例的75.4%。  相似文献   

18.
试验通过添加不同种类的青贮剂研究其对晴隆白刺花青贮品质和营养价值的影响.试验设直接青贮、添加乳酸菌(1%FM)、纤维素酶(0.1%FM)、乳酸菌+纤维素酶(1% FM +0.1% FM)、甲酸(6 mL/kg FM)、蔗糖(3%FM)及乳酸菌(1%FM)+纤维素酶(0.1%FM)+乳酸菌(1%FM)+纤维素酶(0.1%FM)+甲酸(6 mL/kg FM)+蔗糖(3% FM)7个处理.试验结果表明:青贮过程中pH值总体呈下降趋势,添加剂处理显著低于直接青贮,其中蔗糖的效果最为明显(pH值3.97),乳酸菌+纤维素酶+甲酸+蔗糖处理也低(pH值4.04),品质较好;直接青贮的pH值相对较高(4.73);青贮后晴隆白刺花的粗蛋白(CP)略有下降,乳酸菌+纤维素酶+甲酸+蔗糖降幅最大,达11.18%,但CP含量仍较高,为15.41%,其他各处理CP均有所上升;单独青贮,晴隆白刺花的酸性洗涤纤维(ADF)虽略有增加,但粗纤维(CF)和中性洗涤纤维(NDF)均下降,且NDF降幅较大,达20.15%,而粗脂肪(EE)、无氮浸出物(NFE)含量相对增加,改善了晴隆白刺花的营养;各处理单宁含量均有所下降,其中甲酸处理的降幅最大,达47.83%,乳酸菌+纤维素酶处理降幅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9.
鸡发酵床不同垫料理化性质及微生物菌群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order to study the change rule of physic-chem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organisms of litter during feeding broilers,and provid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farming methods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deep-litter system,5 treatments were carried out and there were traditional litter (CK),70% traditional litter+30% corn straw (70% CK+30% S),40% traditional litter+60% corn straw (40% CK+60% S),10% traditional litter+90% corn straw (10% CK+90% S),20% traditional litter+60% corn straw+20% zeolite (20% CK+60% S + 20% Z).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ach treatment had same regulation,total nitrogen,total phosphorus,total potassium,pH and EC were found rising gradually during feeding broilers period.The count of total bacteria was reduced, but the E.coli and Salmonella were not significant changed.The key to promote fermentation of litter was that supply helpful microbial liquid within suitable ranges in deep-litter and increase the number of stirring litter during feeding broilers peri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