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10%氰霜唑悬浮剂对荔枝霜疫霉毒力测定与防治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10%氰霜唑悬浮剂是防治荔枝霜疫霉病的新型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表明,10%氰霜唑悬浮剂对荔枝霜疫霉菌的抑菌效果明显,50μg/mL和100μg/mL的抑菌效果分别为91.04%和100%。2002-2004年田间药效试验表明,在荔枝挂果期用3000、2500倍液和2000倍液喷药3~4次,对成熟期果实霜疫霉病的防效为65.55%~79.29%,对贮藏期果实霜疫霉病的防效为65.59%~79.33%,均显著优于对照药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的防效。  相似文献   

2.
通过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用60%百泰WG稀释750倍防治荔枝霜疫霉病有较好的防效,增产、耐贮存,稀释1 500倍的防效、产量和耐贮存度与对照药剂相当。在花期、果实膨大期、转色期各施药一次,可有效防治荔枝整个生长期的霜疫霉病,使用安全,未见产生药害现象,建议大田使用的制剂浓度为750倍~1 500倍。  相似文献   

3.
试验结果表明,5%税劲特悬浮剂1000倍液对荔枝蝽成、若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2d防效达95%以上.与敌百虫800倍对荔枝蝽的防效相当,但锐劲特的持效期为10d左右.比敌百虫持效期长。  相似文献   

4.
荔枝蒂蛀虫的发生为害期与防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sinensisBradley,旧名爻纹细蛾,是荔枝、龙眼常发性的重要害虫。在常年情况下,荔枝果被蛀害率一般为20%~30%。严重时达50%以上;龙眼果的蛀害率一般在5%~7%,较严重时达15%~20%;对荔枝、龙眼生产影响较大。有关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方法,国内已有较详细的研究报道。该虫在广西目前发生为害普遍严重,主要原因是果农对此虫每年发生为害期尚未掌握,且有效对口药剂品种少,没有做到适期防治,防效差。为了更好地控制此虫为害,1997~1999年我们在开展“龙眼、荔枝梢果主要害虫发生为害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中,把该虫列…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喷雾法测定了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嗪、吡虫啉对荔枝椿象若虫的室内防治药效。结果表明,噻虫嗪和吡虫啉对荔枝椿象若虫均有较高的防效,且噻虫嗪比吡虫啉的防效显著。使用30%噻虫嗪悬浮剂1 000倍液、2 000倍液,12 h荔枝椿象若虫的死亡率达100%。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的1 000倍液、2 000倍液、3 000倍液,12 h荔枝椿象若虫的校正死亡率在28.3%~37%之间,24 h的校正死亡率在50%~61.7%之间,48h的校正死亡率在54.5%~89.1%。  相似文献   

6.
荔枝麻点病是我国大陆地区荔枝上普遍发生的一种新病害, 其病原为暹罗刺盘孢 Colletotrichum siamense ?为筛选防治该病的有效药剂并评价其农药残留安全性, 于2012年-2018年分别在8个不同的果园开展了田间药剂防治试验, 并于2016年和2018年分别对果实的农药残留量进行了检测?试验结果表明, 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125~250 mg/L?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300~800 mg/L的防效较好且较为稳定, 对荔枝麻点病的防效为74.20%~92.52%; 250 g/L嘧菌酯悬浮剂166.7~250 mg/L?450 g/L咪鲜胺水乳剂250~450 mg/L?325 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216.7~325 mg/L和62%多·锰锌可湿性粉剂885.7~1 240 mg/L的防效次之, 但不同年份不同果园间防效波动较大, 防效介于65.81%~92.62%之间; 在挂果期田间施药3~4次后, 荔枝果实中各药剂农药残留量均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GB 2763—2016); 此6种药剂推荐用于荔枝麻点病的田间防治?  相似文献   

7.
李亿坤 《植物保护》1992,18(6):15-16
荔枝炭疽病主要危害荔枝幼树叶片和成年树嫩梢,幼果也可受害。荔枝炭疽病始病期为4月中旬至5月上旬;4月下旬至5月中旬及5月下旬至6月中旬春、夏梢期两次发病高峰。该病分慢性型和急性型两种。结合防虫灭病化学防治,能收到更好效果。着重春梢、夏梢叶片尚未完全转绿时施药,防效最高为80.87%;用叶面喷氮,结合农业措施综合防治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8.
蠋蝽对荔枝蝽一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筛选在荔枝蝽若虫期对其具有良好防效的天敌昆虫,本试验探究蠋蝽对荔枝蝽1龄若虫的捕食潜力,在室内条件下评价了蠋蝽4龄若虫、5龄若虫、雌成虫和雄成虫对荔枝蝽1龄若虫的捕食能力,结合果园的观察总结了蠋蝽捕食行为特点。结果表明:蠋蝽4龄若虫、5龄若虫、雌成虫和雄成虫对荔枝蝽1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Ⅱ模型,对荔枝蝽若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9.066、8.210、8.354和5.903头,瞬时攻击率分别为0.956、1.327、1.100和1.244,处理时间分别为0.10、0.162、0.132和0.149 d。不同龄期蠋蝽对荔枝蝽1龄若虫的搜寻效应均随猎物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室内外观察发现,蠋蝽捕食荔枝蝽若虫时的行为和捕食草地夜蛾等其他猎物时相似,经历搜索、跟随、攻击、取食、转移等行为反应。捕食功能试验证实蠋蝽对荔枝蝽1龄若虫具有较高的控害潜能,是实现荔枝蝽绿色防控的一种良好备选天敌产品。  相似文献   

9.
荔枝蝽Tessaratom apapillosa Drury是荔枝和龙眼的主要害虫之一,发展荔枝蝽的生物防治技术是无公害化生产荔枝、龙眼的基本保障.虫生真菌在害虫自然种群密度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有关利用虫生真菌防治荔枝蝽的研究不多.本研究分离了荔园土壤中的虫生真菌,测定了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玫烟色棒孢菌Isaria fumosorosea和爪哇棒孢菌Isaria javanicus 4个菌种的40株菌株对荔枝蝽的致病能力,筛选出2个防效较好的菌株Bb07和Ma03,其LC50值(14d)分别为2.20×106分生孢子·mL-1和2.34×106分生孢子·mL-1,LT50值(1×107分生孢子·mL-1)分别为6.1d和6.6d.田间试验中,当使用浓度为1×108分生孢子·mL-时,菌株Bb07和Ma03对荔枝蝽均表现出较好的防效,施菌后14d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90.78%和90.34%.  相似文献   

10.
使用平腹小蜂不同放蜂密度防治荔枝蝽,放蜂后调查卵寄生率和虫口密度.结果表明,田间两种放蜂密度防治荔枝蝽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卵块寄生率达81.82%~100%,卵粒寄生率达80.82%~91.24%,虫口防效达16%~94.33%.从经济成本预算,每株放蜂600头,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1.
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是为害荔枝龙眼的重要害虫,以幼虫越冬。了解其幼虫经历低温胁迫后的存活率和发育历期有助于预测其种群数量动态。本研究于室内测定荔枝蒂蛀虫幼虫在不同低温条件下(5、10℃和15℃)处理1、3、5、7、10 d和15 d的存活率和发育历期及其对蛹和成虫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幼虫在5℃下处理1 d、3 d其存活率分别为48.54%和35.79%,分别为对照的1/2、1/3;10℃下处理7 d存活率为41.75%,降为对照的1/2。幼虫在5℃下处理3 d后蛹的存活率为45.95%,降至对照的1/2;10℃和15℃处理15 d降为31.11%和30.61%,约为对照的30%左右。幼虫历期在5℃处理3 d(8.14 d)、10℃处理5 d (8.43 d)和15℃处理7 d (9.32 d)时均可达对照的2倍。3种低温条件均造成荔枝蒂蛀虫蛹历期和成虫寿命缩短。由此可见,冬春季5~15℃的低温会引起荔枝蒂蛀虫幼虫和蛹存活率显著降低以及不同虫态历期的异常变化,可导致荔枝蒂蛀虫的虫源减少。  相似文献   

12.
应用苹果蠹蛾线虫防治荔枝拟木蠹蛾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荔枝拟木蠹蛾(Arbela dea Swinhoe)是荔枝、龙眼等热带、亚热带果树及林木的常见害虫,其幼虫蛀茎或枝条成坑道,夜出啃食树的韧皮部为害。1988—1989年,作者应用苹果蠹蛾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 A24)1—8×10~3条/ml水悬浮液,注射进荔枝拟木蠹蛾的坑道或喷雾至隧道,防治面积1500亩(100ha),防效达89%—100%,有效地压低了荔枝拟木蠹蛾在这地区的为害,是一种经济的、有效的生物防治手段。  相似文献   

13.
于室内条件下研究了亚致死浓度阿维菌素对荔枝叶螨种群发育的影响。采用Potter喷雾法测得阿维菌素对荔枝叶螨成螨的亚致死浓度(LC10和LC30),并通过生命表方法研究了阿维菌素LC10和LC30浓度处理荔枝叶螨对其生长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用阿维菌素LC10和LC30浓度处理荔枝叶螨后,与对照相比,其F0代产卵量分别减少79.16%和71.83%,雌成螨寿命亦均明显缩短。F1代幼螨期、产卵前期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但卵孵化期、前若螨期、后若螨期均显著延长,其中LC30浓度处理后分别延长41.4%、39.4%和36.1%;F1代产卵量降低、产卵期缩短,其子代雌性比提高;F1代内禀增长率均降低,分别为0.127 3和0.075 8,而对照为0.132 3;世代平均历期缩短,种群倍增时间延长;净生殖率和周限增长率均降低。表明亚致死浓度阿维菌素对荔枝叶螨种群增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评价新型杀螨剂30%乙唑螨腈悬浮剂对荔枝叶螨的活性,对荔枝叶螨的不同螨态进行了室内活性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室内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玻片浸渍法和浸叶法测得的30%乙唑螨腈悬浮剂对成螨的LC_(50)分别为0.977和0.248 mg/L,其毒力分别是对照药剂43%联苯肼酯悬浮剂的0.50和7.33倍;分别采用浸叶法和浸叶碟法测定了30%乙唑螨腈悬浮剂对幼若螨和卵的活性,LC_(50)分别为0.094和0.380 mg/L,活性分别为对照药剂43%联苯肼酯悬浮剂的4.07和98.40倍。处理24 h后,相同浓度的30%乙唑螨腈悬浮剂和43%联苯肼酯悬浮剂对荔枝叶螨的产卵抑制率和产卵抑制指数无明显差异,但处理48 h及72 h后,30%乙唑螨腈悬浮剂的产卵抑制率和产卵抑制指数显著高于43%联苯肼酯悬浮剂。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30%乙唑螨腈悬浮剂稀释4 500倍药后1 d防效达73%以上,药后20 d防效仍维持在90%以上,30%乙唑螨腈悬浮剂防治荔枝叶螨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均优于43%联苯肼酯悬浮剂。  相似文献   

15.
50%氟吗·乙磷WG 625倍、833倍液防治荔枝霜疫霉病与对照药剂50%氟吗·锰锌WP 833倍液、80%乙磷铝WP700倍液相比较防效相当,而且对作物安全,可大面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茶材小蠹是危害南亚热带水果荔枝、龙眼主干、主枝和秋梢结果母枝的最危险害虫。该虫钻蛀2~3年生枝条、树干 ,甚至茎基部 ,侵入孔狭小 ,世代重叠 ,防治难度极大。应用16%虫线清乳油400倍液防治茶材小蠹扬飞期成虫 ,药后10d防效达93.2% ;采用茎基打孔注药防治囊害树 ,果树治愈率达94.4%以上 ,可控制茶材小蠹的危害 ,达到有虫不成灾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2004年~2005年对珠海市斗门区有机荔枝园、失管荔枝园和常规荔枝园节肢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三种荔枝园的节肢动物差异较大。节肢动物科、种数以失管荔枝园(有机荔枝园(常规荔枝园。有机荔枝园、失管荔枝园和常规荔枝园害虫个体百分率分别为44.59%、40.86%和36.67%,捕食性天敌个体百分率分别为12.14%、11.02%、5.85%,寄生性天敌个体百分率分别为23.29%、9.38%、8.25%。有机管理下荔枝园节肢动物群落的变化较小,天敌尤其是捕食性天敌数量较高。常规荔枝园由于频繁地使用化学农药,控制害虫的同时也大量地杀伤天敌,特别是捕食性天敌,而且对其他类群的节肢动物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卵寄生蜂对荔枝蝽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对荔枝蝽卵块的标记调查,在综防园中采集到荔枝蝽的两种卵寄生蜂——平腹小蜂和跳小蜂。在荔枝蝽产卵的中、后期,两种寄生蜂对荔枝蝽卵总寄生率达41.9%~47.1%,其中平腹小蜂寄生16.7%~18.4%,跳小蜂寄生23.5%~30.4%。在化防园中仅采集到平腹小蜂,且其寄生率相当低,只有0.9%~2.8%。  相似文献   

19.
68%金雷多米尔可溶性粒剂是防治卵菌纲真菌病害的新型杀菌剂,通过本次防治荔枝霜疫霉病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金雷多米尔700倍对花期和采收期霜疫霉病的防效分别为62.96%、74.85%,效果显著优于百菌清和甲霜灵锰锌。  相似文献   

20.
试验结果表明:4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荆1000~1500倍液对荔枝霜疫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荔枝小果期、中果期和果实转熟期各施药1次,可有效控制荔枝霜疫霉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