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于2010年4月底至9月中旬采集了陕西风县圈养林麝的新鲜粪样,运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了林麝非孕期的粪样皮质醇含量,探查林麝的应激生理状态。结果表明:圈养雌性林麝非孕期应激生理状态可以分为4个阶段(幼仔卧巢哺乳期、幼仔出巢哺乳期、幼仔单独饲养期、雌麝进入发情期),其中,雌麝于产后的幼仔卧巢哺乳期处于较高的应激生理状态(产后第2~4周),而雌麝与幼麝分离期处于较低的应激生理状态(产后第13~15周);与此对应,单独饲养且与育幼无关的雄麝仅于饲料更换阶段(5月份)表现出一定的应激生理水平增高。分析得出,非孕期圈养林麝粪样皮质醇水平变化与重要的时间相联系,是导致应激生理状态变化的主导因素。认为圈养林麝非孕期应以雌麝的管护为主,尤其处于较高水平的第1阶段,是育幼雌麝饲喂和管护的敏感时期。  相似文献   

2.
于2010年4月底至9月中旬采集了陕西凤县圈养林麝的新鲜粪样,运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了林麝非孕期的粪样皮质醇含量,探查林麝的应激生理状态。结果表明:圈养雌性林麝非孕期应激生理状态可以分为4个阶段(幼仔卧巢哺乳期、幼仔出巢哺乳期、幼仔单独饲养期、雌麝进入发情期),其中,雌麝于产后的幼仔卧巢哺乳期处于较高的应激生理状态(产后第2~4周),而雌麝与幼麝分离期处于较低的应激生理状态(产后第13~15周);与此对应,单独饲养且与育幼无关的雄麝仅于饲料更换阶段(5月份)表现出一定的应激生理水平增高。分析得出,非孕期圈养林麝粪样皮质醇水平变化与重要的时间相联系,是导致应激生理状态变化的主导因素。认为圈养林麝非孕期应以雌麝的管护为主,尤其处于较高水平的第1阶段,是育幼雌麝饲喂和管护的敏感时期。   相似文献   

3.
1.初期情母狗一般在出生后7~12月龄出现第一次发情,公狗平均在9月龄穴最早5月龄雪时可有交配行为。再过几个月就达到性成熟,但不能马上用于配种繁殖,否则会影响种狗本身的继续发育,缩短利用时间,导致产仔数少、弱仔多、仔狗成活率低,还会造成母狗难产。2.初配年龄青年母狗通常在出现第二或第三次发情、公狗在1.5~2.5岁时开始用于繁殖比较合适。3.繁殖利用年限种公狗一般利用4~5年,但以3~5岁配种能力最强;母狗可利用到7岁左右,至少能年产1胎。4.发情的一般规律母狗到初情期后,每隔一定时间就周期性地出现一次发情。多数狗种的发情周期为5…  相似文献   

4.
<正> 1 小尾寒羊的种质特性 1.1早熟性好。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早期发育快,6月龄公羔体重可达其18月龄体重的50%~60%,周岁公羊体重可达其成年体重的80%~90%。6月龄公羔的体高、体长可达到其成年体重的80%以上。周岁母羊体重可达其18月龄体重的80%以上,体高体长达90%以上。因此,其前期发育速度之快是其它绵、山羊品种无法比的。二是性成熟较早,一般母羔5~6月龄,公羔6~7月龄就具备了繁殖能力。 1.2繁殖力高。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每胎多产,产羔率高,即饲养  相似文献   

5.
鹿是反刍动物,一般15~18个月龄开始性成熟,个别的在7月龄开始性成熟.但体成熟较晚,雌梅花鹿2~3岁,雄梅花鹿3~4岁;雌马鹿4岁,雄马鹿5岁.每年的9~11月份发情、交配,第二年5~7月份产仔.发情持续时间梅发鹿为24~36h,发情11~12h进入发情旺期;马鹿发情短,为24h左右,经6~7h进入发情旺盛.若错过配种时机,直接影响繁殖.另外,当地气候、饲养条件以及种鹿的品种、营养状况、配种方式等也是影响繁殖力的重要因素.提高鹿繁殖力的主要技术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圈养雌性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发情交配时间格局,探查性经历、年龄、来源及繁殖成效等因素对发情交配的周期数、间情期的影响,为麝类成功驯养及异地保护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取样法和所有事件记录的行为取样方法,观察马麝的交配行为,准确记录发情交配的启动和结束时刻。【结果】兴隆山麝场圈养雌麝的间情期为(12.23±0.52)d(n=22),平均动情次数为(1.88±0.13)次(n=22)。各年龄及年龄组雌麝的间情期无显著差异(P>0.05),但年龄极显著影响动情次数(P<0.01);首次参配雌麝的动情次数[(3.00±0.32)次,n=9]显著高于具多次交配经历的雌麝[(1.55±0.11)次,n=13]。雌麝的间情期和动情次数与雌麝的来源无关,野外捕获雌麝的间情期[(12.01±0.66)d,n=16]和动情次数[(1.95±0.15)次,n=16]与驯产雌麝[(12.83±0.75)d,n=6;(1.67±0.23)次,n=6]无显著差异。雌麝动情次数和间情期与上年的繁殖成效无直接关系,而与翌年繁殖成效有关,翌年繁殖成功的雌麝的动情次数[(1.71±0.16)次,n=7]和间情期[(10.13±2.24)d,n=3]显著地低于翌年空怀雌麝[动情次数:(2.20±0.18)次,n=7;间情期:(13.00±2.00)d,n=7]低。【结论】圈养雌性马麝的发情交配时间格局受圈群内个体间社会行为及环境因子的影响,雌麝年龄及性经历因素影响雌麝的发情,雌麝的间情期及动情次数与雌麝的来源无关;雌麝动情次数和间情期与上年繁殖成效无直接关系,而翌年繁殖成功雌麝的动情次数和间情期显著低于翌年空怀雌麝。  相似文献   

7.
藏猪繁殖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初步探明了藏猪的发情规律,其发情周期为25.17 d、持续期为4.72 d,妊娠期为114.96 d.对111窝藏猪的繁殖性能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胎的繁殖性能明显低于2胎及多胎:其中产活仔数分别低1.45头、2.36头,初生窝重分别低1.17、1.69 kg;60日龄窝头数分别低1.37、2.66头,60日龄窝重分别低6.94、13.08 kg.杂交试验表明,藏猪与其他品种杂交后,繁殖性能有所提高,品种间杂交可以改善藏猪的繁殖性能.  相似文献   

8.
选择上胎产仔时间相对集中(20d内)的YL经产母猪33头,按母猪自然发情时间,设立前10d内发情的母猪为试验组(18头),后10d内发情的母猪为对照组(15头),与D种公猪进行经济杂交,探讨不同人工授精方式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组(采用种公猪诱情配合人工授精)母猪情期妊娠分娩率为94.44%,胎均产仔总数11.53头,胎均产活仔数11.35头,35日龄仔猪断奶成活率为95.34%;对照组(单纯采用人工授精)母猪情期妊娠率为86.67%,胎均产仔总数10.62头,胎均产活仔数10.15头,35日龄仔猪断奶成活率为94.70%。经统计分析,试验组母猪情期妊娠分娩率、胎均产仔总数、胎均产活仔数等繁殖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仔猪断奶成活率基本接近,说明采用种公猪诱情配合人工授精对提高母猪情期妊娠分娩率、胎均产仔数具有明显效果,值得在规模猪场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9.
按照随机抽样和分组原则,采用逐头试情、跟踪观察和全群整窝分析方法,对引种到低海拔平原地区的39头母猪部分繁殖性能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藏香猪母猪具有性成熟早,发情特征明显,发情周期短,产仔数少,护仔能力强等特性。其中成年母猪发情周期为(19.00±1.25)d,发情持续期2~3 d,妊娠期114 d,藏香猪的平均窝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窝质量分别为(5.92±1.71)头(、5.54±1.76)头和(4.61±1.67)kg;前3胎中第3胎产仔数最高,平均产仔间隔为161.24 d。初产藏香猪产仔数为(4.67±1.37)头,30 d断奶仔猪存活率为100%;经产藏香猪产仔数为(6.80±1.30)头,30 d断奶仔猪存活率为90%。  相似文献   

10.
一、猫的繁殖.猫7~10月龄性成熟,12月龄可配种.四季均可发情配种.与许多动物不同,雌猫交配时就引起卵子破裂,如果它与第二只雄猫交配,就会双重受精.因此,为提高受胎率,增加产仔数,可让雌猫与一只公猫交配,24小时后再与另一只公猫交配1~2次.这样可使猫每胎产仔3~5只提高到6~8只.母猫怀孕期63天,哺乳期50~55天.天气炎热时母猫很难安心哺乳,仔猫成活率低,故选择交配时间很重要.如一年按2胎计算,交配时间宜在3~4月和9~10月;按3胎计算,宜在11月、3月和7月.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雌性圈养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行为特征,于2002—2003年在甘肃省兴隆山麝场采用焦点取样、扫描取样和连续记录结合的方法,对雌性马麝在非交配季节及交配季节的行为进行取样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非交配季节,雌麝在交配季节的静卧频次较少,但差异不显著,站立凝视、环境探究、冲突行为和运动,显著或极显著增加,而摄食、反刍行为极显著减少,亲和行为下降,但差异不显著。此外,在繁殖交配季节,雌麝有蹭尾行为发生。雌麝季节间的行为差异同它们繁殖策略和时间、能量投资的调整有关。  相似文献   

12.
甘肃马鹿繁殖特性观察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肃南鹿场的实地观察与统计分析,甘肃马鹿的发情季节主要在 10~11 月份,有明显发情特征,发情持续期多为 18h 左右,发情周期平均为(18.22±2.26)d,情期受胎率 65.52 %,总受胎率 63.83 %;分娩盛期在 6月下旬至 7 月上旬,妊娠天数 237~267 d,产仔率 59.57 %,繁殖成活率 51.77 %。  相似文献   

13.
不同来源雌性圈养马麝行为格局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焦点取样连续记录方法,对甘肃兴隆山保护区马麝(Moschus sifanicus)繁育中心的雌性野捕马麝及圈养繁殖马麝的行为进行了取样,比较了非交配季节和交配季节2种来源雌麝的行为差异。结果表明:由于圈养环境的影响因子的类型、作用方式及作用强度相同,导致甘肃兴隆山麝场的雌性野捕及圈养繁殖马麝在非交配季节和交配季节的行为格局相似,麝类动物总体行为的刚性较强,可驯化性较差。在交配季节,雌麝的时间分配明显向繁殖活动相关行为倾斜,信息收集行为(环境探究和尾阴探究)的时间显著增加,摄食及反刍时间减少,亲和性下降,冲突增多。此外,雌麝在交配季节有蹭尾行为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用焦点取样、扫描取样和所有事件综合记录方法,对甘肃兴隆山麝场圈养马麝的卧息等行为型进行了取样记录,比较分析了雌雄个体在非交配季节(8-10月)和交配季节(11月-翌年1月)行为特征和表达模式的性间差异.结果表明:由于雌麝在非交配季节正处于产后恢复期和哺乳期,其能量耗损和育幼投资相对增加,警戒性增强,其站立凝视及摄食等行为型的发生持续时间相对雄麝较多,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雄麝为补充麝香分泌期的能量消耗及为繁殖季节作能量储备,相对地展现较多卧息(p〈0.01),而运动较少(p〉0.05).在交配季节,雄麝卧息较少(p〉0.05),而较多地展现冲突行为(p〈0.05),站立凝视、运动和信息标记等行为也表达较多(p〉0.05),雌麝表达较多的环境探究和尾阴探究行为收集环境信息和其他个体的性信息(p〉0.05).作为一种性别特征性的气味标记,雄麝全年均有蹭尾行为的表达.研究发现:雌麝在交配季节也有蹭尾行为表达,但表达模式异于雄麝,持续时间也极显著地少于雄麝(p〈0.01).  相似文献   

15.
对10头0~12月龄半散养雄性林麝的体重和体尺进行测定,分析了其生长发育规律。结果表明,林麝体重累积生长曲线上升由急剧到平缓。0~4月龄和10~12月龄绝对生长速度呈现明显的上升状态,绝对增重在1月龄达到最大,此后逐渐减慢;0~3月龄生长强度最大,3~6月龄呈直线下降趋势,8月龄开始变得平缓:各项体尺指标在6月龄前增长明显,6~12月龄增长趋缓,6~12月龄肩高变化不大。该研究揭示了半散养林麝的生长发育规律,为进一步进行林麝选育和半散养生产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驯养马麝麝香产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圈养雄性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麝香生产,确定马麝个体来源、亲本来源、取香时间、年龄及饲养管理模式对其麝香平均产量的影响,为高生产力麝类驯养及发展可持续麝香供给提供参考。【方法】在甘肃兴隆山马麝繁育场进行人工取香,对取香马麝进行个体识别和数据收集,准确记录麝香产量(用吸水纸吸去表面浮液后的麝香重)。【结果】驯养雄麝的年平均麝香产量为((7.90±0.17)g,n=732),产香区间为0.00-34.20 g;雄麝来源影响其平均麝香产量,野捕雄麝的年均麝香产量((8.76±0.27)g,n=272)显著高于驯养繁殖雄麝((7.39±0.22)g,n=460)(P<0.05),但雄麝父母来源对其平均麝香产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繁殖前取香和繁殖后取香的麝香产量也缺乏显著差异(P>0.05);受驯养管理模式的影响,马麝麝香产量的年度间差异显著(P<0.05);个体年龄影响其平均麝香产量(P<0.05),麝香产量的高峰年龄段为1.5-8.5岁。【结论】驯养雄性马麝的麝香产量与个体来源、年龄和饲养管理模式有关,父母来源和取香时间对麝香产量无显著效应(P>0.05)。  相似文献   

17.
    采用焦点取样和连续记录方法,对甘肃兴隆山麝场的圈养马麝(Moschus sifanicus)进行行为观察和记录.行为取样涉及30头雌性马麝(25头成体雌麝,5头亚成体雌麝)和24头雄性马麝(17头成体雄麝,7头亚成体雄麝).记录静卧、站立凝视、运动、摄食、反刍、蹭尾、粪尿标记、环境探究、尾阴探究、亲和、打斗及自我指向行为等12个行为类的发生持续时间,分析年龄和性别对圈齐马麝非交配季节行为持续时间的效应.结果表明,在非交配季节,由于雌麝的哺乳育幼及雌麝和幼麝间的社会行为,雌麝比雄麝展现较少的卧息(P<0.01)和较多的亲和行为(P<0.05);由于雌麝在非交配季节的育幼需求及伴随的警觉性增加,成体雌麝比亚成体雌麝的摄食时间极显著减少(P<0.01),警觉行为显著增多(P<0.05);相比亚成体雄麝,成体雄麝的蹭尾行为持续时间极显著地增多,打斗行为和尾阴嗅闻行为的持续时间也显著较多(P<0.05).行为比较结果表明,圈养马麝各年龄性别组的行为持续时间存在差异,成年雌麝在哺乳期摄食时间相对较少,其育幼投资策略可能是提高摄食效率和警觉行为表达强度.  相似文献   

18.
Between June 2005 and February 2006, focal sampling and all occurrence behavior recording were used to quantify the behavioral patterns of captive female alpine musk deer (Moschus sifanicus) at Xinglongshan Musk Deer Farm, Gansu Province, China. Copulation success was used to differentiate individuals into two groups (successful and unsuccessful) and to provide a basis for behavioral comparisons, throughout both mating (rut) and non mating seasons. The results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behavior patterns of successful and unsuccessful females; however, the reproductive season played an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factor. Pooling results across reproductive seasons, successfully copulating females showed significantly higher frequencies of vigilance and lower frequency of feeding behavior as compared with unsuccessfully copulating females. In the non-mating season, unsuccessfully copulating females had higher frequency of self-directed behavior, environment sniffing, and were less aggressive than successful copulating females. Furthermore, females who were successful at copulating also demonstrated tail-pasting behavior; however, this only occurred during the rut seas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improve management practices for musk deer farms through increasing mating success and reducing maintenance costs. Furthermore, variation in behavior may also be used as a predictor of copulation success and reproductive potential, whereby females can be grouped and separated according to their reproductive history and past reproduction success.  相似文献   

19.
大额牛(Bos frontalis)与瘤牛(Bos indicus)的种间杂交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大额牛(Bos frontalis)与瘤牛(Bos indicus)杂交利用潜能及杂交育种前景。【方法】选用婆罗门(Brahman)母牛,以CUE-MATETM(孕酮阴道栓)+ PG(氯前列烯醇)法同期发情处理后用大额牛冷冻精液对其进行人工授精(artificial insemination,AI),调查记录母牛产犊时间、妊娠期及犊牛性别等;测定大额牛与婆罗门牛杂交F1(大婆F1)、大额牛和婆罗门牛的初生体重及6、12和18月龄的体重;进行大婆F1的核型分析;对大婆F1的繁殖性能进行研究。【结果】 ① 婆罗门母牛的同期发情率、妊娠率和产犊率分别为83.87%、60.56%和45.07%,母牛(n=24)的平均妊娠期为(290.83±5.26)d;② 大婆F1中母犊占71.88%,分别显著高于大额牛和婆罗门牛(P<0.05)、极显著高于大额牛与黄牛杂交F1(大黄F1)和BMY牛(P<0.01);③ 大婆F1(n=29)初生体重及6、12和18月龄平均体重分别为(26.69±4.84)、(153.08±37.58)、(219.34±31.31)和(302.06±28.92)kg,分别比大额牛(n=18)高68.18%、37.12%、45.07%和40.13%(P<0.01);分别比婆罗门(n=45)低14.40%(P<0.01)、5.23%(P>0.05)、13.12%(P<0.01)和12.76%(P<0.01);0—18月龄大婆F1中公牛和母牛平均日增重分别为(503.09±44.91)g和(502.89±53.54)g,分别比大额牛高35.98%和39.85%(P<0.01),但分别比婆罗门牛低16.49%(P<0.01)和6.63%(P>0.05);④ 大额牛、婆罗门牛和大婆F1的染色体数目(2n)分别为58、60和59;大婆F1母牛(n=2)的初妊娠年龄、初妊娠体重和初产年龄分别为(16.00±2.83)月龄、(342.50±30.41)kg和(26.00±2.83)月龄,且年产1犊;⑤ 对5头、15—24月龄大婆F1公牛进行电刺激采精,均未采集到精液。【结论】大额牛和瘤牛杂交,其杂种牛生长发育快,适应性强,杂种优势明显;F1代母牛可繁育,且成熟早,繁殖力强;但F1代公牛是否可繁育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