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黑龙江垦区玉米覆膜技术现状分析及发展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 ,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 1/ 4。我国玉米产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北。东北四省区 (辽、吉、黑、内蒙 )在我国玉米生产中占有突出地位 ,玉米常年播种面积6 5 0~ 80 0万hm2 ,正常年份玉米产量 4 0 0 0万t左右 ,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 1/ 3,2 0  相似文献   

2.
小麦在中国粮食构成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在最近几年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巾,粮食作物种植比例不断下降,而小麦是下降最多的,2002年以后玉米播种面积已超过小麦播种面积。2003年的小麦种植面积为2200万公顷,每公顷平均单产3932kg,总产8649万t,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0%,是仅次于水稻和玉米的第三位重要的粮食作物。  相似文献   

3.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GIS技术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为主,分析了中国北方地区粮食生产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国粮食总产量总体呈波动增长趋势,北方粮食产量增幅大于南方。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发生了变化,北方粮食生产地位已超过南方,目前在全国的占比达56%。北方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总产量和单位播种面积产量在波动中实现大幅增长;从播种面积来看,北方小麦播种面积呈减少趋势,玉米面积增加明显,水稻面积增加不显著。反映了过去几十年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特点,主要是小麦的种植比重下降而玉米种植比重上升。也从单产的提升潜力和后备耕地与水资源条件等方面分析了北方不同区域粮食增产的限制性因素,认为未来粮食安全保障应在稳定华北播种面积的同时,以拓展东北的生产能力为主要发展方向,而西北干旱区和中部半干旱区则主要以生态恢复和保护优先。  相似文献   

4.
玉米丝黑穗病是我国春玉米区的重大病害,主要发生在东北的玉米区,其中以东北春玉米区发生最重,通辽市属于这个范围。玉米是通辽市的主要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年播种面积40万hm。以上,总产量25~28亿kg,占通辽市粮食总产的72.6%,在全市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对全市乃至全内蒙古的国民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由于受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新农业》2016,(7)
正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建昌县是辽西地区主要的玉米产区,玉米生产面积占全县土地播种面积的80%以上。但由于耕作制度及管理的粗放,虫害特别是玉米螟造成的危害不容  相似文献   

6.
玉米是双城主栽作物,年播种面积200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50万亩的80%,提高玉米产量、实现节本增效是玉米产区的迫切需要。玉米采取配方施肥,可以按照土壤的供肥性能和作物的需肥规律,确定肥料施用量和施肥比例。  相似文献   

7.
正我国是人口大国,对粮食的需求量较大,因此提高玉米产量至关重要,主要玉米产区集中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区,其中东北地区的玉米产量占总玉米产量比例较大。研究龙城区玉米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1龙城区玉米种植的现状玉米是龙城区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以上,多处亩产量超过了850kg,取得了较高的效益,并且玉米的播种面积与产量一直位于全市玉米种植的前列,由此可见,该区玉米种植  相似文献   

8.
贵州蜻蜓目昆虫区系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90种贵州蜻蜓区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蜻蜓在世界动物地理区系中有4个区系型,其中东洋区33种、占36.67%,东洋区-古北区55种、占61.11%,东洋区-古北区-澳洲区1种、占1.11%,东洋区-古北区-非洲区-澳洲区1种、占1.11%。贵州蜻蜓在中国地理区系中有18个区系型,其中华中区-华南区特有种所占比例最高,计17种、占18.89%;其次为华中区,计11种、占12.22%;华中区-华南区-西南区-华北区10种、占11.11%;华中区-华南区-西南区9种、占10%;华中区-西南区7种、占7.78%;华中区-华北区、华中区-华南区-西南区-华北区-青藏区各6种,分别占6.67%;华北区-华中区-华南区与华中区-华南区-西南区-青藏区各4种,分别占4.44%;华南区-西南区、华中区-华南区-西南区-青藏区-华北区-东北区各3种,分别占3.33%;华北区-西南区、华北区-华南区-西南区各2种,分别占2.22%;西南区、华北区-西南区-华中区-东北区、华北区-华南区-华中区-东北区、华中区-华南区-西南区-东北区-华北区、华中区-华南区-西南区-华北区-蒙新区、华中区-华南区-西南区-华北区-东北区-蒙新区各1种,分别占1.11%。由此可知,贵州蜻蜓区系以西南区、华中区、华南区为主体。  相似文献   

9.
城市     
《新农业》2012,(22)
沈阳粮食生产实现“九连丰” 2012年,沈阳市粮食生产实现了历史上的“九连丰”。今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761.4万亩,比去年略有增加,其中玉米519万亩,水稻191.4万亩,两大作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93.3%。全市粮食丰收已成定局,预计总产量可达40亿公斤左右。  相似文献   

10.
《湖北农业科学》2005,(6):51-51
自2003年农业部组织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以来,我国优势农产品已形成产业带布局。到2004年底,冀鲁豫小麦播种面积占全国小麦总播种面积的45%;东北玉米播种面积占全国玉米总播种面积的33%;西北黄土高原和渤海湾苹果栽种面积占全国苹果总栽种面积的80%以上;中原、东北牛肉产量占全国牛肉总产量的66%;西北、西南、中原、内蒙东部及河北北部四个肉羊产业带的羊肉产量占全国羊肉总产量的81%;东北、华北、京津沪3个牛奶产业带的牛奶产量占全国牛奶总产量的57%;东南沿海、黄渤海、长江中下游3个水产产业带的水产出口量占全国水产出口总量的98%。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玉米生育期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翟治芬  胡玮  严昌荣  刘勤  刘爽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22):4587-4603
【目的】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分析中国玉米播种期和成熟期的变动情况以及气候资源变化特征。【方法】在收集整理全国2 414个县的玉米生育期数据的基础上,绘制了1970s和2000s中国玉米的播种期与收获期分布图;在整理全国618个气象站点1971-2010年气象资料的基础上,绘制了1970s时段和2000s时段中国年均温度、降雨和太阳辐射量空间分布图。以农业种植一级区为基本单位,建立不同区域农业气候资源变化与玉米生育期变化的回归方程,并将PRECIS模型中B2情景数据代入方程组预测2030s中国玉米的生育期。【结果】与1970s时段相比,2000s时段东北大豆春麦甜菜区的玉米播种期基本保持不变;其它各农业种植一级区的玉米播种期均提前约1-15 d;除东北大豆春麦甜菜区和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春玉米的成熟期平均推迟了11 d和3 d,2000s时段其它玉米种植区域的成熟期平均提前3-12 d。2000s时段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的玉米生育期缩短约5 d,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华南双季稻热带作物甘蔗区和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的玉米生育期基本保持不变;其它各区域玉米生育期均有所延长。与2000s时段相比,B2情景下,2030s东北大豆春麦甜菜区的春玉米播种期将推迟2-5 d,其它各农业种植一级区的玉米播种期将提前2-19 d;东北大豆春麦甜菜区、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和华南双季稻热带作物甘蔗区的玉米成熟期将推迟4-15 d,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长江中下游稻棉油桑茶区、川陕盆地稻玉米薯类柑橘桑区和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的玉米成熟期将提前2-12 d,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橘区和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的玉米成熟期则基本保持不变。2030s时段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和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的玉米生育期则将缩短3-6 d,其它区域的玉米生育期将延长2-15 d。【结论】中国气候正朝着增温、变干和低辐射的方向发展。受温度、降雨和太阳辐射量变化的影响,中国不同农业种植区域内玉米生育期变动明显,其中除东北大豆春麦甜菜区外玉米播种期以提前为主,玉米成熟期的变动则较为复杂,玉米的生育期则以延长为主。  相似文献   

12.
1951-2015年中国主要粮食与油料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阐明中国主要粮食-油料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特征。本研究基于1951—2015年中国主要粮食与油料作物的分省生产数据,利用优势指数理论等指标分析中国主要粮食与油料作物生产时空变化特征,探讨影响中国粮食与油料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51—2015年,中国水稻、玉米和花生种植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小麦和大豆面积有所减少;各作物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均显著增加。1951—2015年,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粮食与油料作物种植结构变化最显著,东北地区水稻和玉米面积显著增加,小麦面积显著下降;华北地区玉米和花生面积显著增加,大豆面积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3.
从世界角度来看,玉米的种植范围仅次于水稻和小麦,可以看出其种植范围之广,并且产量较高,是我国当前第一大作物。许多研究表明,农作物对气候的变化影响非常敏感,而我国的玉米种植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农业气候资源,玉米的空间分布格局深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基于最大熵模型,本文对影响玉米种植分布的主导其后因子进行分析,并对我国玉米种植区分布的气候适宜性进行划分,为制定玉米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对 2003- 2008 年全国粮食分品种、分区域增产状况进行了研究,全国粮食增产区域特征为主要来源于主产省生产能力恢复与提升。固定面板效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促进区域粮食增产影响因素按贡献率排序为:粮食播种面积增加 > 成灾面积减少 > 有效灌溉面积增加 > 高产作物比例增加。分品种看,粮食产量区域结构变化特征为:水稻为东北增、华南减、长江流域“双改单”;小麦增产主要来自黄淮海地区;玉米增产省份较多,但主要来自华北和东北地区;豆类是东北北部增加,东北南部减少,西部地区略有增加;薯类则向西北转移。  相似文献   

15.
中国1923-1995年育成的651个大豆品种的遗传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1923~1995年中国651个大豆育成品种(包括东北330个、黄淮海210个、南方111个)的系谱归纳出348个祖先亲本,将育成品种归属为348个细胞核家族和214个细胞质家族.全国每个育成品种实际使用的祖先亲本数由1960年前的平均1.59个增至1991~1995年的平均6.39个,总平均3.79个祖先亲本.从一个地区的祖先亲本总数着眼,东北、黄淮海、南方平均每个育成品种拥有的细胞核和细胞质祖先亲本数分别是0.50个和O.25个、0.71个和0.40个、0.97个和0.54个.祖先亲本的遗传贡献并不平衡,各区均有少数祖先亲本在育成品种中占很大遗传份额,东北地区尤为突出.黑龙江、山东、吉林、江苏等省大豆育成品种的细胞质来源均较为简单.  相似文献   

16.
东北地区玉米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冷害、干旱、涝害是造成该地区玉米产量不稳定的主要气象灾害,本文旨在准确、定量评估东北玉米不同发育阶段和生育期主要气象灾害风险,为区域农业生产规划、气象灾害的预防和减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形成机理,利用构建的东北玉米发育阶段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发育阶段及生育期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对播种-七叶、七叶-抽雄、抽雄-乳熟、乳熟-成熟4个发育阶段冷害、干旱、涝害的危险性,承灾体的暴露性和脆弱性,人类防灾减灾能力4要素分别进行评价,对发育阶段及生育期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利用系统聚类方法对评价结果进行区划。【结果】发育阶段冷害危险性大致由西向东递增,基本呈带状分布,生育早期,冷害危险性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地和黑龙江东南部;生育后期,冷害危险性中高值区主要位于长白山地、黑龙江研究区东南及北部地区。4个发育阶段干旱危险性均大致由东向西或由东南向西北递增,呈带状分布。发育阶段涝害危险性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辽宁东南部为涝害易发区,播种-七叶,整个研究区涝害危险性较低,发生涝害的可能性较小;后3个发育阶段,涝害危险性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辽宁东南部。播种-七叶,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带状分布,中低值区分布在东北地区中部,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西部和东部。七叶-抽雄,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基本由东北向西南方向递增,中低值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中部和东北部,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西部、吉林东南部、辽宁东部和南部,抽雄-乳熟、乳熟-成熟及生育期,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基本由东向西递增,中高值区主要位于黑龙江研究区西部、吉林西部及辽宁大部分地区。播种-七叶,主要气象灾害高风险区分布在青冈、东宁、白城、乾安、长白,大部分地区为中等风险;七叶-抽雄,高风险区分布在辽宁东南部的宽甸、岫岩、庄河;前两个发育阶段,高风险区零星分布或者区域面积较小。抽雄-乳熟、乳熟-成熟及生育期,高风险区域面积增大,呈片状分布在黑龙江研究区西部、吉林西部及辽宁东部的宽甸、岫岩。【结论】东北玉米不同发育阶段和生育期冷害、干旱、涝害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呈不同的分布形式。前两个发育阶段高风险区域较小;后两个阶段及生育期,高风险区域面积增大,呈片状分布在黑龙江研究区西部、吉林西部及辽宁东部的宽甸、岫岩。  相似文献   

17.
东北-黄淮海平原旱作农业区(旱作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估算旱作区主要作物秸秆养分和化肥替代潜力,可为该区域秸秆养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秸秆还田条件下化肥减施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15—2018年统计年鉴数据,对旱作区各市小麦、玉米和大豆3种作物秸秆养分资源量和利用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玉米和大豆累积播种面积占旱作区作物播种面积的81.49%;作物秸秆资源年均产量分别为9 432.24万t(小麦)、13 485.91万t(玉米)和732.94万t(大豆),占全国相应作物秸秆资源总量的70.96%、51.63%和42.34%。秸秆养分总量为678.60万t,包含167.75万t(N)、67.12万t(P2O5)和443.73万t(K2O),累计占该区域三大作物推荐施肥总量的53.75%。秸秆还田模式下,小麦、玉米和大豆秸秆当季替代化肥(N+P2O5+K2O)潜力分别为188.88、138.71和38.51 kg·hm-2。小麦主要种植区(黄淮海平原)小麦秸秆可实现N 16.15 ~ 30.11 kg·hm-2,P2O5 7.89 ~ 14.71 kg·hm-2,K2O 112.18 ~ 209.16 kg·hm-2的化肥替代;玉米主要种植区(东北平原)玉米秸秆可实现N 20.39 ~ 39.85 kg·hm-2,P2O5 10.39 ~ 20.31 kg·hm-2,K2O 66.60 ~ 130.18 kg·hm-2。可见旱作区秸秆还田替代化肥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8.
大豆新品种张豆1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豆新品种张豆1号是以经太空辐射后的铁丰18号为母本,自选野生大豆(M7)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在2009—2010年的甘肃省大豆区域试验中,2 a 22点(次)平均折合产量2 670.6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豆2号平均增产17.38%;在2010年甘肃省大豆生产试验中,平均折合产量2 838.8 kg/hm2,较对照陇豆2号增产5.04%,居13个参试品种(系)的第2位。该品种籽粒含粗脂肪194.5 g/kg、粗蛋白427.1 g/kg,高抗大豆根腐病、细菌性叶斑病,适宜在甘肃河西地区、东部地区、陇东地区、沿黄灌区以及西北同类地区春播,也可作为我国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收获后夏播的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19.
发展青饲生产,促进上海市郊饲养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饲为科学饲养所必需。市郊有限的耕地,必须纠正单纯以种植禾谷类粮食为发展饲料的观点,而应当兼顾发展青饲生产,改变当前饲养上不合理的饲料配比,减轻一部分精饲的需求量,提高饲料报酬,才能更有利于市郊饲养业的发展。当前市郊发展青饲的主要途径:可以在广大次业区推广粮食与青饲的复种和轮作;在饲养单位的附近地区发展一定面积的集约栽培青饲的基地;以及充分利用沿海、濒江地带发展多年生牧草。并相应地处理好有利发展青饲生产的价格因素和产销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为合理布局作物生产,利用东北地区71个站点的气象资料以及年鉴资料,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的综合效益,按产量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吉林省南部和中部平原及辽宁省大部地区最适宜种植玉米;黑龙江省大部地区及辽宁省东南部地区最适宜种植水稻;而大豆适宜种植在东北北部、东部低温或多雨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