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探明洞庭湖平原双季稻区不同种植方式对早稻生长发育、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两优6号为材料,对塑料软盘育秧抛栽(简称软盘抛秧)、机械插秧和分厢直播3种种植方式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分厢直播的全生育期分别比机械插秧和软盘抛秧短9 d和7 d。不同种植方式间水稻产量差异显著,软盘抛秧水稻产量最高,分厢直播水稻产量最低;软盘抛秧和机械插秧水稻产量分别比分厢直播增产6.33%和7.48%。与分厢直播相比,软盘抛秧和机械插秧有利于改善产量构成因素,增加水稻产量。3种种植方式中以机械插秧水稻的效益为最高,分别比分厢直播和软盘抛秧处理高3.18%和3.37%。机械插秧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明洞庭湖区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大区试验,研究人工直播、人工抛秧和机械插秧三种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机械插秧处理的水稻产量最高,较人工抛秧处理和人工直播处理的稻谷产量分别增加7.84%和24.19%。机械插秧和人工抛秧处理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小于人工直播处理,每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均大于人工直播处理。机械插秧处理的水稻净收益最高,达11779.16元/hm2,分别较人工抛秧和人工直播处理增加1697.72和3631.84元/hm2。[结论]机械插秧可以促进洞庭湖区水稻的生产效率,并能增加水稻产量和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3.
超级稻专用肥对不同种植方式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超级稻专用肥对不同种植方式的适应性,以常规超级稻合美占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施用超级稻专用肥(SSF)对人工插秧、机插秧、撒直播、免耕撤直播、机穴直播、抛秧、免耕抛秧7种种植方式下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施用常规化肥(CK)相比较,SSF显著提高人工插秧、机插秧、撒直播、免耕撒直播、机穴直播、抛秧、免耕抛秧7种种植方式的产量,分别提高20.03%、12.36%、22.26%、9.2%、22%、21.93%和17.56%; SSF亦能显著提高人工插秧和机插秧稻米的胶稠度,以及撒直播稻米的蛋白质含量,而显著降低了抛秧稻米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超级稻专用肥对上述7种种植方式均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减轻水稻移栽劳动强度,提高水稻产量和增加经济效益,2004年雨季至213106年旱季,从秧苗移栽后恢复情况、插秧成本、所获产量和经济效益几个方面,在菲律宾对抛秧、机械插秧和手工插秧进行了经济可行性比较.结果表明:1)从移栽后秧苗的恢复情况看,抛秧和机械插秧要快于手工插秧,抛秧、机械插秧和手工插秧秧苗完全恢复的时间分别为5,8,10d;2)从插秧成本看,机械插秧法的最高,抛秧法最低;3)从产量看,抛秧法和机械插秧法每hm^2分别比手工插秧法增产14.67%和10.74%,每hm^2分别多获得利润1210元和826元.  相似文献   

5.
进行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抛秧全生育期比直播稻长2 d,比机插秧短5 d;机插产量最高,为7 992.0 kg/hm2,直播产量其次,为7 896.0 kg/hm2,分别比抛秧增产7.6%和6.3%;机插是最佳的生产方式,机插密度均匀,可以根据生产需要调节种植规格和基本苗,促进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的协调生长,尽管从播种至插秧生产成本最高,但单产最高。  相似文献   

6.
机械有序穴直播、机械有序抛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对于推进水稻种植的机械化、精量化和有序化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机插秧、有序机抛秧、有序机穴直播三种种植方式对水稻生长特性及产量效益的影响,以甬优4949和Y两优911为供试品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对不同机械种植方式的水稻生长特性与产量形成等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的全生育期长短均表现为机插>有序机抛>有序机直播,其中有序机抛处理的全生育期比机插缩短3~4 d,但比有序机直播处理长10~11 d,全生育期的差异来源是播种至幼穗分化始期阶段的天数相差较大。有序机抛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他机械种植方式,两个品种分别较机插秧、有序机穴直播增产7.86%~8.50%、14.06%~15.08%。增产的原因一是在不显著降低每穗粒数的前提下,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分别较机插秧、有序穴机直播增加14.70%、12.20%,差异达显著水平;二是分蘖数、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和根系生物量等生长特性指标较其他2种机械种植方式均表现出显著优势。同时机械有序抛秧栽培的生产效益比其他2种机械种植方式高。综上所述,有序机抛种植方式在水稻种植上早发性好,有效穗足,比机插秧、机穴直播更具有产量效益优势。  相似文献   

7.
以早杂两优287为试验材料,通过软盘育秧、直播、水育秧3种不同栽培方式作对比,结果表明:软盘育秧抛秧的产量最高为7.12t/hm2,其次为直播6.81t/hm2,水育秧栽培为6.21t/hm2。  相似文献   

8.
采用大田试验,设置3个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福稻99、华夏香丝和黄华占)和4种栽培方式(人工直播、飞机直播、人工抛秧和机械插秧),研究了栽培方式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福稻99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均比华夏香丝与黄华占高,分别为10 957.09、8 315.82 kg/hm2,适合在咸宁市大面积推广种植;飞机直播和人工直播栽培方式下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比人工抛秧和机械插秧高,且与人工直播相比,飞机直播省时省工,因此,从轻简化栽培来看,飞机直播方式可在咸宁市推广。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全州县开展了水稻机械旱直播、人工散播以及机械插秧3种方式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使用机械旱直播方式在水稻产量提高方面效果比较明显,与机械插秧和人工散播方式比起来,分别可提高6.0%和4.7%的产量;使用机械旱直播方式可提高经济效益,与机械插秧和人工散播方式相比,分别提高了30.8%与11.2%。  相似文献   

10.
海丰水稻不同种植方式的经济技术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海丰农场种植条件下,对“淮稻5号”4种不同种植方式的经济效益开展了综合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4种水稻种植方式产量均达600 kg/667 m2以上,以人工插秧产量最高,其余从高到低依次为机械旱直播、机条播、机插秧:投入成本以人工插秧最高,达850.74元/667m 2,其次分别为机插秧、机条播,机械旱直播最低,仅为659.4元/667 m2;机械旱直播和机条播经济效益最高,高出机插秧150元/667 m3以上,人工插秧次之,机插秧最低.因此,无论是从提高经济效益还是从减少用工考虑,当前采用机条播和机械旱直播作为海丰水稻主要种植方式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洞庭湖平原双季稻区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光合生理特性、粒叶比和产量的影响,以常规稻和杂交稻为材料,对塑料软盘育秧抛栽、手插和机插3种栽培方式水稻的光合生理特性、粒叶比和产量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抛栽和手插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SPAD值)在分蘖期、齐穗期和灌浆期均显著高于机插,但各栽培方式间在成熟期无显著差异。2)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在水稻主要生育期表现为:抛栽手插机插。3)手插早稻的颖花数/叶面积、实粒数/叶面积和粒重/叶面积分别比机插平均增加17.7%、20.6%和10.0%,抛栽晚稻分别比机插平均增加29.1%、37.3%和12.1%。4)分蘖期、齐穗期和灌浆期,不同栽培方式水稻叶片光合速率大小顺序为抛栽手插机插。5)分蘖期和齐穗期,水稻叶片气孔导度大小顺序为抛栽手插机插;成熟期,则表现为手插机插抛栽。6)水稻各个生育期,叶片蒸腾速率表现为抛栽手插机插,但各栽培方式间均无显著性差异。7)不同栽培方式间水稻产量差异显著,抛栽最高,机插最低;抛栽和手插早稻分别比机插增产1 203.3~1 346.7和776.7~1 045.4kg/hm2,晚稻分别比机插增产2 128.7~2 212.2和1 574.2~1 603.9kg/hm2。说明不同栽培方式水稻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有各自特征,与机插相比,抛栽和手插处理提高水稻粒叶比,改善源库关系,有利于改善水稻群体质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增加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2.
不同生态区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目的】研究稻麦两熟制下,不同生态区栽培方式对不同类型品种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为栽培方式及配套品种的科学选用与区划布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熟晚粳、早熟晚粳、迟熟中粳和中熟中粳4种类型品种(含常规粳稻和杂交粳稻两种)为材料,采用手栽、机插和直播3种栽培方式,在苏南太湖稻区常熟(31.4°N)、苏中里下河稻区姜堰(32.3°N)与兴化(32.6°N)和苏北淮北稻区东海(34.5°N)3个不同生态区,比较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结果】不同栽培方式水稻产量差异极显著,手栽最高,直播最低;与手栽相比,机插和直播每667 m2分别减产20—50 kg和80—180 kg,且表现出随纬度升高,减产幅度加大的规律,苏南、苏中、苏北,分别减产20—30 kg和80—100 kg、30—40 kg和90—110 kg、40—50 kg和160—180 kg;同一地区,减产幅度晚熟品种大于早熟品种,常规稻大于杂交稻。机插和直播生育进程延迟,生育期缩短,机插缩短11—14 d,直播缩短25—30 d,并呈纬度越高缩短天数越多的趋势;各生育阶段均有缩短,播种至拔节缩短最多,占总缩短天数的60%以上;同一类型品种,随纬度升高,拔节、抽穗、成熟依次延迟,全生育期天数增多;同一地区,缩短天数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多。机插和直播全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极显著减少,尤其是直播对积温和光照时数的利用率在苏北只有81.8%和77.4%;不同地区,机插和直播对积温和光照时数的利用率因品种类型而异,苏南以早熟晚粳较高,苏中为迟熟中粳,苏北为中熟中粳。【结论】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有较大影响,据此按照江苏大面积水稻单产600 kg的目标,对不同栽培方式的适宜范围与配套的适宜品种类型做了初步区划,即手栽、机插在苏南、苏中、苏北都是适宜的,而直播在苏南适宜、苏中次适宜、苏北不适宜,并且各栽培方式在各地分别有其配套的适宜品种类型,以供大面积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南方双季稻区不同栽插方式对水稻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根据早稻和晚稻的育苗移栽方式设置双季稻抛栽、手插和机插3种栽插处理,对3种栽插方式下双季稻的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光合特性和产量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早、晚稻各主要生育时期,抛栽和手插处理均有利于提高水稻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叶片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各处理水稻叶片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大小均表现为抛栽>手插>机插,叶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大小表现为分别手插>抛栽>机插和机插>手插>抛栽。各处理间水稻千粒重均无显著性差异;早稻和晚稻产量均以抛栽处理最高,分别较机插处理增加1 506.7和1 444.5 kg·hm-2。因此,抛栽处理有利于提高双季稻植株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和光合特性,改善产量构成因素,从而获得较高的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南方双季稻区不同栽插方式对水稻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根据早稻和晚稻的育苗移栽方式设置双季稻抛栽、手插和机插3种栽插处理,对3种栽插方式下双季稻的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光合特性和产量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早、晚稻各主要生育时期,抛栽和手插处理均有利于提高水稻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叶片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各处理水稻叶片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大小均表现为抛栽>手插>机插,叶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大小表现为分别手插>抛栽>机插和机插>手插>抛栽。各处理间水稻千粒重均无显著性差异;早稻和晚稻产量均以抛栽处理最高,分别较机插处理增加1 506.7和1 444.5 kg·hm-2。因此,抛栽处理有利于提高双季稻植株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和光合特性,改善产量构成因素,从而获得较高的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5.
不同栽培方式对双季晚粳稻产量及温光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研究南方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不同栽培方式对不同类型晚粳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为适宜栽培方式及相匹配粳稻品种类型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迟熟中粳、早熟晚粳、中熟晚粳和迟熟晚粳4种不同生育类型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手栽、抛秧、机插3种栽培方式,系统比较不同栽培方式对不同品种类型晚粳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结果】不同类型品种晚粳稻产量均表现手栽>抛秧>机插的趋势,不同栽培方式间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与手栽比较,两年抛秧方式减产率为6.05%—25.70%,机插方式减产率为9.94%—39.04%;手栽方式产量最高的原因是其总颖花量、结实率和千粒重均较高。抛秧和机插的各生育期均相应推迟,且两者全生育期亦缩短,其中抛秧方式全生育期平均缩短4.9 d,机插平均缩短10.3 d;不同类型品种间,晚粳稻全生育期缩短幅度较中粳稻大;同一熟期类型品种,杂交稻全生育期较常规稻缩短天数多。各类型品种全生育期及其不同生育阶段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利用率均表现出手栽>抛秧>机插的趋势,其中机插方式全生育期温光利用率较少,分别为85.66%和80.75%。【结论】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对不同栽培方式适宜性及配套适宜品种类型进行了初步归划,认为手栽、抛秧、机插均适宜在该区采用,不同栽培方式应配套适宜粳稻品种类型。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出高产、抗逆性强、生育期适合双季稻区种植的杂交水稻新组合,总结其高产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指导当地农业生产,选择五优308、新两优6380、辐优21、特优165、金福优16共5个杂交水稻新组合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五优308的产量最高,比对照金优207增产54.6﹪;其次是新两优6380,比对照增产37.9%;再次是辐优21,比对照增产35.6%;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这3个组合可在柳江县双季稻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7.
轻型栽培和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和根系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轻型化栽培技术和秸秆还田是水稻生产的发展趋势。为研究轻型化种植和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和根系分布的影响,利用设立于2008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系统分析了耕作、种植方式和秸秆还田与否下连续3年的早稻产量和根系干物质、根系形态等指标。结果表明:浅耕处理的早稻产量为8000 kg/hm2,比传统深耕处理降低了23~241 kg/hm2,降幅较小。虽然直播、抛秧和插秧的基本苗数不同,但是3种种植方式早稻产量没有明显差异。而秸秆还田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与秸秆移除的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处理的产量3年间平均增加了365 kg/hm2。在水稻根系方面,根干重、总根长、根系表面积和根尖数均集中在表土层(0~5 cm),且呈现出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小的趋势。与深耕处理相比,浅耕处理在表土层的总根长和根尖数分别提高了23.34%和1.49倍,但3种种植模式没有显著规律。而秸秆还田措施显著增加了表土层的根系干物质,尤其是在浅耕条件下,秸秆还田可以显著增加表土层的根系总长、根系表面积和根尖数。这说明,在江西地区推广轻型化种植模式和秸秆还田措施有利于水稻根系发育,能够达到水稻高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罗汉果与生姜间作对生姜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为罗汉果间作生姜种植提供参考。【方法】2011年进行大田实验,设3个处理,分别为罗汉果棚式栽培间作生姜(P)、罗汉果立式栽培间作生姜(L)、裸地栽培生姜(CK),比较不同栽培方式对生姜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罗汉果棚式栽培间作生姜条件下,生姜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在生长前期略高于CK, 生长后期低于CK, 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均低于CK,产量与CK差异不大。在罗汉果立式栽培间作生姜条件下,生姜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在生长前期高于CK, 生长后期略低于CK, 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低于CK,产量比CK增加68.1%。【结论】罗汉果—生姜间作可以改变生姜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影响生姜产量,减少投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玉米新品种桂糯518最佳种植密度、施氮量和栽培方式等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方法】试验设种植密度(36000、42000、48000、54000和60000株/ha)、施氮量(0、75.0、150.0、225.0、300.0和375.0kg/ha)和栽培方式(常规栽培、宽窄行栽培、温棚育苗移栽和直播地膜覆盖)3个水平,均为随机区组设计。调查出苗期、采收期、生育期、株高、穗长和产量等性状,并将筛选出的桂糯518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在广西北海、南宁、都安、贵港4个点进行示范,测定产量及品质性状。【结果】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整体呈下降的趋势,穗长变短。种植密度为54000株/ha时,桂糯518产量最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桂糯518表现略为晚熟,株高略有增高,施纯氮300.0kg/ha时,桂糯518鲜食产量最高;直播地膜覆盖处理时,玉米鲜食产量最高,宽窄行栽培处理次之,温棚育苗移栽处理产量最低;桂糯518在4个示范点平均比常规栽培增产7.68%,综合品质略优于常规栽培。【结论】桂糯518采用宽窄行栽培方式,种植密度48000~54000株/ha,施纯氮量300.0kg/ha左右时,产量及品质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罗汉果与生姜问作对生姜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为罗汉果间作生姜种植提供参考。【方法】2011年进行大田实验,设3个处理,分别为罗汉果棚式栽培间作生姜(P)、罗汉果立式栽培间作生姜(L)、裸地栽培生姜(CK),比较不同栽培方式对生姜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罗汉果棚式栽培间作生姜条件下,生姜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在生长前期略高于CK,生长后期低于CK,气孔导度、胞间C0髯衣度和蒸腾速率均低于CK,产量与CK差异不大。在罗汉果立式栽培间作生姜条件下,生姜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在生长前期高于CK,生长后期略低于CK,气孔导度、胞间c02浓度、蒸腾速率低于CK,产量比CK增加68.1%。【结论】罗汉果一生姜间作可以改变生姜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影响生姜产量,减少投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