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以6年生芳樟油料林(牡丹1号)为研究对象,通过二次正交回旋组合设计试验研究微量元素和有机肥对芳樟油料林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微量元素和有机肥处理对芳樟叶绿素荧光参数存在极显著差异影响(P=0.0001)。不同微量元素和有机肥的作用有效提高了芳樟的PSⅡ反应中心的酶的活性、还原能力、光合速率、光能转换率、光能利用效率,促进了芳樟的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6年生芳樟油料林(牡丹1号)为研究对象,通过二次正交回旋组合设计试验研究NPK对芳樟的生理生化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N、P、K的作用下,芳樟的MDA、POD、CAT和SOD产生显著或极显著差异。N、P、K提高了芳樟的SOD、POD和CAT,更加有效的消除了自由基,降低MDA,保护细胞膜的活性。在NPK的作用下,增强植株体内的保护酶活性,提高芳樟对外界不良环境的适应性,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在福建省南平市郊林场,分别以组培苗、扦插苗造林的6年生的优良芳樟无性系(187、PC1、PC2和变异2)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优良无性系叶精油及其芳香醇和樟脑含量,分析不同繁殖方式的芳樟叶精油含量、主成分及无性系在栽培过程中的差异性及遗传稳定性。结果表明:不同的繁殖方式对子代芳樟无性系的叶精油含油量及主成分有不同的影响,其中扦插子代樟脑含量变化不明显,组培子代芳樟无性系的樟脑含量比母本的樟脑含量降低了-12.50%~24.52%,但子代芳樟无性系在栽植过程叶精油含油量及主成分都能够较好保持稳定性,无性系187扦插苗造林更有利提高芳樟叶精油的品质。  相似文献   

4.
芳樟工业原料林营建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芳樟经济开发价值潜力很大,已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但芳樟优良无性系工业原料林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笔者针对目前芳樟工业原料林开发中的良种选择、工厂化苗育、造林地选择、矮林作业等方面的有关技术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以促进芳樟这一我国珍贵经济树种得以健康快速的发展,尽快实现产业化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5.
以芳樟195#一年生扦插苗为研究对象,通过二次正交回旋组合设计试验研究了接种固氮菌、巨大芽孢杆菌、胶冻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对芳樟地径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微生物菌剂对芳樟地径生长影响极显著(P=0.001),芳樟的苗高增长最大的是处理12(固氮菌=40亿只/盆、巨大芽孢杆菌=60亿只/盆、胶冻样芽孢杆菌=40亿只/盆、枯草芽孢杆菌=40亿只/盆),其地径增长量为4.80 mm,比对照组高出95.92%。微生物菌剂对芳樟的地径促生效果显著,且在不同生长期,不同的微生物菌肥组合对芳樟的地径生长有不同的促生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6年生芳樟油料林(牡丹1号)为研究对象,通过二次正交回旋组合设计试验研究有机肥和微量元素对芳樟的生理生化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和微量元素提高了芳樟的SOD、PODCAT,更加有效的消除了自由基,降低MDA,保护细胞膜的活性。在有机肥和微量元素的作用下,增强植株体内的保护酶活性,提高芳樟对外界不良环境的适应性,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以芳樟195#1年生扦插苗为试验材料,通过二次正交回归旋转设计试验研究接种固氮菌、巨大芽孢杆菌、胶冻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对芳樟生理生化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微生物菌剂对芳樟栽植的成活率和抗逆性影响极显著(P=0.001)。微生物菌剂处理后的芳樟的栽植成活率比对照组高出12.69个百分点,在积水、高温高湿逆境条件下,经微生物菌剂处理的苗木造林成活率降低了0~2.3个百分点,未经微生物菌剂处理的苗木造林成活率降低了5个百分点。用4种微生物菌剂处理可提高芳樟栽植的成活率和抗逆性。  相似文献   

8.
以芳樟195#1年生扦插苗为研究对象,通过二次正交回旋组合设计试验研究接种固氮菌、巨大芽孢杆菌、胶冻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对芳樟生理生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菌剂提高了芳樟的SOD、POD、CAT、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更加有效地消除了自由基、降低了MDA、保护了细胞膜的活性。在微生物菌剂的作用下,增强植株体内的保护酶活性,提高芳樟对外界不良环境的适应性,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水蒸气蒸馏提取芳樟精油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实验室条件下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芳樟精油的优化工艺,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不同条件对芳樟精油提取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芳樟叶片的精油提取得率高于枝干,水上蒸馏方式优于水中蒸馏,最佳蒸馏功率为600 W,最佳蒸馏时间为40 min,叶片采后最佳存放时间为48 h以内,此条件下精油的提取得率为1.42%。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仪对获得的芳樟精油进行成分分析,鉴定出6种化合物,总GC含量为94.56%,其中主要成分芳樟醇为89.58%。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试了不同质量浓度芳樟精油对6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芳樟精油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菌活性较强,质量浓度为500、250和125 mg/L时,抑制率分别为100%、90.88%和67.94%。  相似文献   

10.
磷钾肥对芳樟生长及产油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芳樟在田间条件下对磷钾元素的响应,提高芳樟产油量同时降低经济成本,为芳樟林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3年生的大田矮林叶用芳樟林为试验对象,设置了不施磷钾肥(CK)、施磷、施钾和磷钾配施4个处理,分析了磷钾对大田矮林叶用芳樟生长特性、叶片生理以及产量和出油率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施钾显著增加了叶绿素a和叶绿素(a+b)含量,促进了芳樟的梢粗和分支生长,但对梢长、株高、冠幅生长有所抑制,增加了叶片宽度,显著降低叶长与叶宽比值,增强了叶片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并降低丙二醛含量,显著减少了可溶性糖含量。磷肥对叶绿素b的合成效果最好,较CK也显著增加了叶绿素a和叶绿素(a+b)含量,但效果不及钾肥好,能促进芳樟梢长生长并增加梢分支数,但抑制了枝粗和叶片生长,增加了株高和冠幅,对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强效果最显著,减少了丙二醛含量,增加了可溶性糖含量。磷钾配施显著增加了叶绿素a含量,促进了芳樟的梢长、梢粗及梢分支的生长,增加了叶片宽度和株高,但不利于叶长生长,对降低丙二醛的效果最佳,显著增加了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了可溶性糖含量。磷钾配施较CK的芳樟枝叶产量和产油量分别增加23.9%和24.5%;施磷肥的较CK单株增产8.4%,产油量增加了5.9%。[结论]磷、钾肥均能促进芳樟叶片叶绿素的合成,增强对外界抗干扰的能力,但是对芳樟生长和枝叶发育的作用效果完全不同。仅施钾肥不利于芳樟生长和出油率的增加,因此,不推荐大田管理单施钾肥。施磷和磷钾配施均能提高枝叶生物量和产油量,(P150+K100)g·株~(-1)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芳樟离体繁殖体系。采用0.1%HgCl_2溶液对芳樟新生嫩茎进行消毒,适宜的消毒时间为10min。1mm茎尖的成苗率达到85.3%,在附加BA0.5mg/L、GA_30.2mg/L、IBA0.2mg/L的MS培养基上,芳樟的增殖系数可达15,试管苗大规模移栽的成活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2.
细毛樟(Cinnamomum tenuipilum Kostern)系樟科樟属植物,根据精油主成分的不同将细毛樟分为不同的化学型,如细毛香樟(香叶醇geraniol为精油主成分)、细毛芳樟(芳樟醇linanol为精油主成分)等。在引种驯化的过程中发现细毛樟种子苗精油主成分变化相当大,一般解释为遗传分离的结果。本文以细毛香樟和细毛芳樟的种子苗为材料,研究樟叶在生化实验中的一些内源干扰问题,探讨子代精油变异与同工酶的关系,为系统地研究细毛樟精油的生物合成控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经济、高效地促进芳樟生长及降低越冬寒害受损,以不施肥(CK)为对照,设置了生物酶肥250 g/株、钙镁磷肥150 g/株、钙镁磷肥300 g/株、氯化钾肥100 g/株、(氯化钾肥100 g+钙镁磷肥150 g)/株5种不同肥料处理,研究了不同施肥种类和用量对3年生芳樟可溶性糖、过氧化物酶、丙二醛、叶绿素含量,以及冠幅、一级分支数、冻害率的影响,并对肥料的抗寒性做了评价排序。不同肥料对芳樟各项生长和抗性生理指标的影响效果不同,P150显著增加了芳樟的冠幅、一级分支数、POD活性以及叶绿素含量,较CK增加了可溶性糖以及减少了丙二醛,但没有显著差异,P300较CK冠幅显著增加,P150+K100的过氧化物酶活性较CK显著增强,P300和酶250较CK的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K100较CK的一级分支数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减少,K100和酶250较CK的叶绿素含量显著增加。综合肥料对芳樟抗寒性的强弱顺序为P150+K100P150K100CKP300酶250。要根据不同的需求来对芳樟进行合理施肥。添加P对提高芳樟生物量和抗寒能力有显著效果,但不宜过量,P150+K100处理对芳樟抗寒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以芳樟195#1年生扦插苗为研究对象,通过二次正交回旋组合设计试验研究接种固氮菌、巨大芽孢杆菌、胶冻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对芳樟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菌肥处理能够降低最小初始荧光(F_o)和提高芳樟暗适应叶片最大荧光(F_m)、可变荧光(F_v)、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_v/F_m)、PSⅡ潜在活性(F_v/F_o)、传递给PSⅡ的电子数量(F_m/F_o)。微生物菌剂提高了芳樟的PSⅡ反应中心的活性、反应还原能力、光合速率、光能转换率和光能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以6年生芳樟油料林为研究对象,通过二次正交回旋组合设计试验研究N、P、K组合施肥对芳樟油料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N、P、K组合处理能够降低最小初始荧光(F_o),提高芳樟暗适应叶片最大荧光(F_m)、可变荧光(F_v)、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_v/F_m)、PSⅡ潜在活性(F_v/F_o)、传递给PSⅡ的电子数量(F_m/F_o)。N、P、K组合施肥作用提高了芳樟的PSⅡ反应中心的活性、反应还原能力、光合速率、光能转换率和光能利用率。  相似文献   

16.
1998年 6月 ,厦门牡丹香化实业有限公司在闽西境内的几十万株芳樟树中发现几株含油量高 ,油中含芳樟醇 97% ,樟脑含量只有 0 .16%的优良芳樟。随后 ,该公司联合有关科研单位进行组培攻关。经过两年多的努力 ,组培苗终于繁育成功 ,并计划大面积建设芳樟香原料林基地。经专家组鉴定 ,认为该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极具推广价值。这一成果将使得芳樟醇的生产不经复杂的精馏过程 ,即可得到优于国际标准的产成品。而且 ,组培法在樟科植物中的应用 ,这在国内外还是首见报道 ,这将为优良芳樟苗的工厂化生产提供了技术保证。芳樟组培苗繁育成功@王…  相似文献   

17.
樟树精油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樟树不同化学类型、部位、年龄(胸径)、环境、采叶期精油舍量研究表明,各类型叶精油含量分别为:芳樟1.75±0.41%,脑樟2.06±0.42%,油樟1.99±0.38%,异樟0.40±0.16%,龙脑樟1.73±0.20%。除异樟外各类型成龄树的精油含量以根最高,干叶次之,枝最少;幼树则以叶最高,根次之,干枝最少。根含海量依树龄增加;叶舍油量与生长节律有关。利用脑樟、芳樟、油樟枝叶可获得比其根干更优质的精油,龙脑樟枝叶是樟科提取右旋龙脑的新资源。立地对樟树舍油量的影响视其类型和部位而定,河边沙壤脑樟的高于岗地虹壤上的,芳樟根舍油量则是岗地虹壤的更高,而立地对芳樟叶舍油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施肥对芳樟采穗圃穗条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在经营芳樟采穗圃时,施肥对芳樟穗条的产量与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以3月施1次底肥,8月再追肥1次效果最好,穗条产量高,且质量好。  相似文献   

19.
芳樟优良无性系叶精油主成分遗传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平市郊林场芳樟无性系测定林8个6年生的优良芳樟无性系为对象,测定不同母本及优良无性系叶精油及其芳香醇和樟脑含量,分析无性系在栽培过程中的遗传稳定性。结果表明:芳香樟精油及其主成分在栽植过程中子代较好地保持母本遗传的特性,性状遗传分化较小,遗传稳定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喷施IBA对芳樟矮林萌芽和生长的影响,为芳樟矮林作业提供理论依据,以2 a生芳樟矮林为材料,设置5个IBA浓度梯度,采用SPSS对芳樟矮林萌芽数、萌枝数、地径、株高、冠幅、生物量和出油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萌芽数、地径、株高和冠幅随喷施IBA浓度的增加而增多,100 mg·L-1IBA处理萌芽数最多,地径、株高和冠幅最大,IBA对萌枝数的影响不明显。单株鲜重也随喷施IBA浓度的增加而增大,100 mg·L-1IBA处理单株鲜重最大,单株叶鲜重、小枝鲜重和主枝鲜重与单株鲜重变化趋势相似。喷施IBA对鲜叶出油率影响不明显,对单株鲜叶精油产量有显著影响,100 mg·L-1IBA处理单株鲜叶精油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因此,喷施100 mg·L-1IBA对芳樟矮林萌芽、生长、单株鲜叶精油产量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