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研究了西双版纳兰科植物的区系特征。结果表明:1兰科植物种类组成丰富多样,共计有兰科植物32属55种,分别占西双版纳兰科植物属总数和种总数的38.55%和18.03%。与邻近石灰山热带季节雨林自然保护区所含的兰科植物属、种数相比,西双版纳石灰山兰科植物的属、种总数高于江西三清山,低于云南小黑山和广东南岭,与贵州的梵净山相比,其属数基本相当,种数高于贵州梵净山。2兰科植物种的分布区类型有10个类型或变型,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分布成分占明显优势,为34.38%;其次为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成分,占18.75%。3石灰山兰科植物生活型以附生型为主,地生型为辅。  相似文献   

2.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东亚植物区系的摇篮,野生兰科植物种类丰富。通过对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怒江片区野生兰科植物生物多样性现状分析,探讨了该区域兰科植物的保护策略。结果显示: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怒江片共发现兰科植物78属288种,其中贡山片区最多(235种),其次为泸水(83种)和福贡(78种)。兰科植物物种数量随海拔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海拔1600~2000 m兰科植物最为丰富。该区域兰科植物以地生型为主(152种),其次是附生型(127种)、腐生型(7种)和附生/地生型(2种)。怒江片区兰科植物属分布区类型显示出明显的热带性质。此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兰科植物丰富,包括3种国家I级和40种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为此,提出了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怒江片区的兰科植物需要从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与种群回归、科普宣传与普法、建立健全法规等方面来提高野生兰科植物保护效率,为自然保护区野生兰科植物科学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河池市兰科植物调查的基础上,分析该地区兰科植物的种类特征、区系特点和濒危原因,提出保护对策。结果显示:1河池市野生兰科种类资源丰富,分布不均。调查有兰科植物62属183种,占广西兰科植物总属数(108属)和总种数(388种)的57.41%和47.16%,是广西兰科植物最丰富的区域之一。2地理成分复杂,热带性质明显。河池市兰科植物的属共有12个类型,3个变型,地理成分复杂多样,以热带成分占绝对优势,其属的R/T比值达3.54,其所含种的R/T比值达5.90,植物区系的热带性质十分明显。3多数种类主要分布于海拔100~1 800 m,垂直分布跨度大。4生活型齐全,以地生兰种类最多,有34属100种,占总种数的54.64%,其次是附生兰,有26属78种,占总种数的42.62%,再次是腐生兰,有5属5种,占总种数的2.73%。5导致河池市兰科植物濒危的因素有人类活动影响和物种生物学原因,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其致濒的主要原因。提出加强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等兰科植物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云南普洱地区不同恢复阶段(恢复15年、30年和原始林群落)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内附生维管植物的调查,分析了不同恢复阶段附生维管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多度、分布和相似性关系,并探讨附生维管植物与宿主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0.81 hm2的调查样地中,共发现附生维管植物3 116株(分属9科20属22种);(2)原始林中附生维管植物的物种丰富度(17种)要显著高于恢复30年(7种)和15年(5种)群落;(3)原始林与不同恢复阶段群落中附生维管植物的物种组成有显著不同,恢复15年群落中的附生植物主要由蕨类植物组成,兰科植物是原始林附生植物的主要物种组成,有些物种仅出现在原始林中,可以作为季风常绿阔叶林恢复程度的指示物种;(4)原始林附生维管植物的多度要显著高于恢复阶段;(5)3个群落类型中的附生维管植物在水平方向都为聚集分布,恢复15年群落主要分布在0~5 m,原始林中分布可达到20 m;(6)原始林中附生维管植物物种丰富度和多度与宿主的胸径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而2个恢复阶段森林中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海南岛尖峰岭野生兰科植物资源分布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海南岛尖峰岭野生兰科植物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海南岛尖峰岭野生兰科植物种类十分丰富,具有53属114种,其中附生兰84种,地生兰30种;60%以上的兰科植物分布于海拔700~1 200 m热带山地雨林中。由于过度无序开发,尖峰岭林区的野生兰科植物资源保存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建议通过健全管理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人工培育研究以及依托旅游发展兰花产业等措施进行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6.
西双版纳兰科植物海拔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实地调查和相关文献资料整理,确定西双版纳野生兰科植物428种。将研究区按200 m海拔段划分为10个海拔梯度,分析兰科植物垂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①西双版纳兰科植物的垂直分布格局呈"中间膨胀型",峰值出现在1 000~1 200 m海拔段;②相邻海拔段的兰科植物种类相似系数较高(0.31~0.79),海拔段相隔越远相似性系数越小;③随海拔升高各海拔段的兰科植物生活型及区系成分的种类数量也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垂直分布格局;④地生兰和附生兰的种数在海拔600 m左右达到平衡,600 m以上附生兰占优势;⑤各海拔段兰科植物均以热带种类占主导地位(72%~87.8%),其中又以热带亚洲分布型的种类占优势。  相似文献   

7.
基于红外相机监测的汪清自然保护区东北豹种群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东北豹是分布最北、种群数量最小的豹亚种,濒危等级为“极危”。分析采用相机监测技术得到的汪清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的长期动态,为这一濒危物种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3年秋-2017年秋,在汪清保护区内东北豹主要分布区以每3km×3km网格1对的密度布设相机。采用相对丰富度指数(relative abundance indices,RAI)计算东北豹相对丰富度,以99%核密度等值线定义东北豹分布区,在Extract Compare软件中进行个体识别。在CAPTURE软件中对有效监测期的数据进行闭合种群检验、适宜模型评估和种群数量估计。以8 km为半径,在相机布设处向周边外延绘制缓冲区作为有效监测面积,评估东北豹种群密度。【结果】在9个监测季,东北豹RAI指数波动在0.34~2.12之间。2013年秋季东北豹分布区为201km^2, 2017年秋季分布区为992 km 2。共识别东北豹个体9只,其中成年雌性和雄性各3只、幼崽2只、性别不明个体1只。在种群数量低的情况下,CAPTURE闭合种群检验效力并不强,检验结果总体偏低。Mh模型(假设拍摄率有个体差异)选择标准得分在2015春、2015秋、2016秋、2017春4个监测季最高,在其他5个监测季得分仅次于M 0(假设拍摄率一致)。卡方拟合优度检验显示,Mb(假设捕获前后拍摄率有差异)、Mt(假设不同时段拍摄率有差异)模型评估捕获率与M0模型无显著差异。研究期间东北豹种群密度波动在0.12~0.88只·(100 km 2)^-1 ,种群总捕获率整体较高,但2017年春季拍摄个体仅占种群评估数量的0.43。【结论】受地理因素和猎物丰富度变化影响,东北豹时空分布具有异质性。CAPTURE闭合种群检验对小样本检验效力不强。M h假设是进行东北豹种群数量评估的适宜模型,“拍摄羞怯反应”会导致种群密度评估结果偏高。  相似文献   

8.
通过野外调查、收集、查阅文献、引证标本、中药材市场及民间走访,整理出文山州药用兰科植物名录,共计54属170余种。文山州药用兰科植物资源种类丰富,从生活型上看,具备地生、附生(半附生)、腐生各种类型;从植物区系上看,热带区、热带过渡区、亚热带区、温带区、高寒区均有分布;从垂直分布看,具备低海拔、广海拔和高海拔3种类型。对文山州民族药用兰科植物种质资源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尽快出台保护政策,加大执法力度,制定采购限额,防止过度开发利用,完善就地保护工作等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9.
福建虎伯寮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多样性与保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兰科植物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兰科植物共计27属47种,约占福建省兰科植物65属152种的41.5%和31%;兰科植物在保护区内3种生活型都有分布;47种兰科植物以地生兰为主,占59.6%,其次是附生兰,占34%,腐生兰分布较少,占7.4%;保护区兰科植物地理分布以热带成分为主,热带属占88.9%,温带属占11.1%。并分析了保护区兰科植物致濒因素,提出了相应的保育策略。  相似文献   

10.
对10个属、8种野生兰科植物进行引种栽培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兰属、兜兰属栽培存活率较高(80%~100%);白芨属白芨、小白芨的存活率分别为90%和88%;石斛属存活率较低(43%~79%);鹤顶兰属鹤顶兰的存活率也较低(33%)。引种的10个属兰科植物,石斛属整体开花率较高(44%~100%);兰属开花率在50%左右;兜兰属开花率较低(23%~50%)。38种兰科植物经过1a栽培试验,共发现3种病虫害,为介壳虫、根腐病和花叶病。  相似文献   

11.
基于实地调查和典范对应分析(CCA),分析西双版纳坝区独生古树上野生附生兰科植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关系。调查结果显示,西双版纳坝区独生古树上野生附生兰科植物共计30属59种,占研究区同海拔段(500~1 220 m)已知野生附生兰科植物种数(228种)的25.9%,其中12种(20.3%)属中国红色名录濒危等级。CCA分析结果显示,7个环境因子对坝区独生古树的附生兰物种组成的总效应和净效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按照净效应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海拔、距居民区距离、年均降雨量、年均温、距天然林块距离、胸径、树高。  相似文献   

12.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多样性及保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野外调查、标本整理、社区访问以及查阅文献等方法,对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多样性及保护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共有兰科植物32属74种,其中密花兜被兰(Neottianthe calcicola)、囊唇山兰(Oreorchis foliosa)、少花山兰(Oreorchis oligantha)、弧距虾脊兰(Calanthe arcuata)、斑叶杓兰(Cypripedium margaritaceum)、小花杓兰(Cypripedium micranthum)等6种为新记录种;辖区兰科植物生活型以地生兰(90.5%)为主,腐生兰(6.7%)和附生兰(2.8%)较少;属的地理成分可划分为10类型和2变型,以温带分布型为主(60%),其中以北温带分布占绝对优势(23%),占温带成分总属的44%;辖区兰科植物的主要威胁因素有放牧、采集、旅游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西南手参、手参、天麻等药用植物种类及建兰、春兰、蕙兰等观赏植物种类受到的影响最大;此外,针对辖区兰科植物保护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藏东南是喜马拉雅地区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重要组成单元,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兰科植物是被子植物的第二大科,但对该科植物在藏东南地区的物种数量及分布规律仍然缺乏系统的研究。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并结合文献资料,确定了藏东南地区的兰科植物种类及其生活型;并将研究区域按500 m划分为9个海拔梯度,结合系统发育分析了兰科植物垂直分布格局。结果共发现野生兰科植物89属336种(变种),其中地生兰187种、附生兰136种、菌类寄生兰13种。整体来看,兰科植物主要集中分布在1 500~3 500 m海拔段,尤其在海拔2 000~2 500 m分布最多。研究结果表明,藏东南兰科植物呈"中间高度膨胀型"海拔分布趋势,其生活型也有同样的趋势。相邻海拔梯度的兰科植物相似性系数较高,随着海拔差距增大,相似性系数也随之降低。兰科植物区系成分中热带亚洲成分最高(32.8%),其次为中国-喜马拉雅成分(26.2%)和中国特有成分(15.3%)占绝对优势,3者之和占总种数的74.3%。  相似文献   

14.
陕西秦巴山区分布有野生兰科植物41属、80种,分别占陕西省兰科植物属和种的100%和97.6%.水平分布主要集中在汉中、安康、宝鸡、商洛4市,每个市又集中分布在各市设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垂直分布集中在海拔800~3 000 m范围内,属和种分别占秦巴山区野生兰科植物属和种的82.9%和73.8%.秦巴山区野生兰科植物资源的保护利用还处于较原始的状态,人为的滥采乱挖给资源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籍此,提出重视就地保护工作;在自然环境下进行迁地保护;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对观赏、药用兰科植物的人工栽培研究等野生兰科植物资源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5.
湖南蓝山森林公园孕育了丰富的兰科植物。经调查,公园共有兰科植物18属25种,约占湖南省60属、150种的30%和16.67%。兰科植物在公园的各个生态类型中均有分布,以地生兰为主,占68%(17种),其次,附生兰占20%(5种),腐生兰为12%(3种)。公园兰科植物有10个分布区类型,受热带亚洲和东亚成分影响较大,中国特有种较丰富。25种兰科植物中有1个新种,1个中国大陆新记录种,1个湖南省新记录种,1个存疑种。鉴于兰科植物的保护价值,应加强公园兰科植物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珍稀濒危植物石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斛(Dendrobium)属兰科,为珍贵的附生草本植物,大多生长在树干上或附着在石头上、崖壁上,生息地特殊。自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对外开放、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药用与观赏类野生兰科植物商业贸易的发展,野生资源遭到了人为的最严重的破坏。石斛属植物是兰科中最大的属之一,它  相似文献   

17.
峨眉槽舌兰是我国特有物种,也是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为掌握其资源现状,探明其及附生宿主在群落中的地位,连续5年在峨眉山及邻近地区开展野外考察,并于2021年采用典型样方法对其附生群落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野生种群仅有一个分布区,种群数量不足300株,自然结实率极低,幼苗比例低。(2)附生于该分布区11个分布点8个树种15棵宿主上,附生点常在10 m以上。楠木是其主要宿主,峨眉槽舌兰对其具附生偏好性。(3)所附生群落分布有维管束植物140种,仅峨眉槽舌兰一种兰科植物。宿主楠木是乔木层优势种;峨眉槽舌兰在该群落草本层中占据重要生态位。该群落为热带分布性质,属的分析表明该群落具向暖温带过渡的趋势。建议加强野生种群就地保护工作,建立近地保护种群实施保育研究。  相似文献   

18.
俄贤岭是海南岛最大片的石灰岩区,区内森林保存完好,植被类型多样,兰科植物也很丰富.经过近年的多次调查,在俄贤岭及邻近地区记录到兰科植物39属,85种;其中不乏海南蝴蝶兰(Phalaenopsis hainanensis)、五唇兰(Doritis pulcherrima)、独占春(Cymbdium eburneum)等珍稀种类.调查表明俄贤岭兰科植物极具保护价值,但人为干扰严重,有必要尽快成立保护区以保存当地丰富珍贵的兰花资源.  相似文献   

19.
采用样地调查法,在峨眉山海拔1 500~1 800 m的珙桐分布区内对珙桐群落进行野外调查,设置5个样地,总面积共2 000 m~2,重点调查该区域内珙桐的群落结构、年龄结构和垂直分布状况,此次调查结果表明:(1)珙桐的分布区域中群落植物种类丰富,有高等植物147种,分属于68科,102属;其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达40.5%,以中叶(53%)、单叶(79.5%)、纸质叶(77%)为主;乔木层重要值分析显示,珙桐在群落中的优势度最高;(2)珙桐种群中,中龄级的个体数量较多,幼龄个体和老龄个体数量较少,呈纺锤形结构,为衰退型种群;(3)从垂直分布看,海拔最高的仙峰寺,成年个体和实生苗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得出如下基本结论:(1)白水江保护区兰科植物达35属75种,种类丰富度为周边之最,为我国兰科植物的分布中心—横断山向北延伸而形成的"多样性中心"或"特有中心";(2)白水江保护区兰科植物生活型多样,以地生兰为主,属的区系类型以温带成分居多,但区系组成比较复杂,热带成分、温带成分以及其它类型的地理成分相互交错、渗透的现象很明显;(3)属内种缺乏,但中国特有种丰富;(4)地理环境特别,气候垂直分异显著,兰科植物与周边或邻近区域相似度不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