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指出了乡村旅游作为一种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近年来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喜爱与推崇,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在民宿投宿。不同于传统的酒店住宿,民宿不仅为人们提供舒适的住宿场所,还兼备家庭的温馨氛围以及所在地的浓烈人文气息,为人们提供了多种的在地体验感受。以杭州南山村为研究对象,根据杭州独特的自然地域文化特色,从民宿的格局、尺度、色彩、材料、庭院等方面总结提出了杭州民宿设计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乡村民宿"这一"事学"出发,以民宿景观设计生态学理念为指导,从消费者"人学"需求视角分析乡村民宿景观设计的整体性、需求性和文化性原则,提出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民宿景观空间;因材施策,统筹民宿景观传统地域元素;利用植物,营造生态一体化民宿景观氛围等民宿生态景观设计策略,以期探索出乡村民宿景观设计个性化之路,推动乡村旅游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通过构建IPA模型,借助SPSS统计软件对丹霞山民宿的游客期望程度和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丹霞山民宿周边景观环境、基础设施条件、旅游服务质量和顾客情感需求四大因子均受到游客的高度重视,游客体验后的满意度低于民宿选择前的期望值,丹霞山民宿在交通通达性、室内设施特色性及客房价格合理性等方面需要改善。针对分析结果,提出提高丹霞山民宿功能化服务水平,打造民宿空间吸引力,提升民宿主自身的素质,注重游客消费体验和完善政府监管机制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
概述了开化县目前开展的"农家乐"型民宿、"季节"型民宿和"特色"型民宿等主要类型,指出其存在的缺乏行业标准,低端民宿发展过快,服务内容相对较少、服务意识较为薄弱,如何融入国家公园概念等问题,并从加快行业标准的制定、高起点高标准开发民宿、拓展公共服务和更好地融入国家公园建设方面提出了解决的对策,以探讨如何在国家公园建设大环境下发展民宿产业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乡村民宿作为其特色的关键一环,也逐渐发展,但是越来越多的千篇一律的乡村民宿出现,让人们认识到具有地域文化民宿的缺失。提出了把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作为设计要点,基于侗族地域文化民宿景观设计的思路,并把要点和思路应用于实际实践。将侗族地域性文化元素应用于民宿景观设计,不仅能提升民宿文化内涵,更能让乡村景观保留地域特色,有利于对游人展现地方特色、民族文化和历史。  相似文献   

6.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乡村特色民宿业也迎来了发展的契机,乡村民宿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抓手,也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载体和引擎。结合当前乡村特色民宿业发展面临的产业业态单一、同质竞争与潮汐现象突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配套不足和标准评价体系不明晰等问题,应发挥好政策引导和顶层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成都明月村为例,围绕客观主义原真性感知、建构主义原真性感知、后现代主义原真性感知和存在主义原真性感知四个维度构建真实性感知模型,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研究乡村游客与居民民宿真实性感知差异.研究共收集样本485个,其中游客样本246个,居民样本239个.研究发现:居民民宿真实性感知评价好于外来游客,二者在客观存在性感...  相似文献   

8.
一定历史时期下的建筑形式反应了那一时期的社会发展状态,从建筑中可以读出历史的兴衰变化。乡村民宿作为一代人乡村记忆的缩影,也促成了一代人乡愁的共鸣,从而被大众喜爱。如今乡村民宿在文化旅游产业中发展形势大好,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在这其中商业化的比例越来越重,乡村民宿被市场主导,失去了自然朴素的味道。在这样的背景下,以20世纪90年代东北乡村建筑风貌为研究对象,抓住这一时期建筑建造的特点——大量采用现代化的建筑材料与传统建筑材料结合,取长补短。将具有地域性与历史记忆的东北特色建筑文化以及风土人情通过民宿共享的形式传递给体验者,通过对乡村民宿设计策略的探讨,使得东北乡村民宿不仅能够保留自身的地域特色也能自然地融入现代化元素,此次设计实践能够为其他地域乡村民宿的设计和改造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目前民宿景观以"个体发展"为主,表面化与同质化现象较严重,而多元化的民宿景观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以发挥景观的多元价值、助力乡村振兴为导向,运用专家法及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乡村民宿景观评价体系,以五号山谷为例,论证了其合理性与可行性,同时从景观的生态、社会、经济、美学价值四个方面出发,就如何推进乡村发展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探讨了景观的发展目标与设计要点,以期为我国未来乡村民宿景观建设以及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民宿产业发展才刚刚开始。民宿在整体环境上强调人居环境、人文环境、硬件环境,政策环境的营造。民宿产业是乡村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推手,可以实现由“美好资源”向“美好经济”的转化。因地制宜,以“四位一体”现代乡村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创建以“居”为核心的“民宿+”模式,打造一种“新乡土生活方式空间”,盘活乡村闲置资产、创新乡村旅游产品,重塑乡村生态、文化和产业价值。  相似文献   

11.
指出了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事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2019年乡村民宿首次被河南省文化与旅游厅定位为河南乡村旅游及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主力军,为此阐述了金融支持河南乡村民宿的现状,在分析其困境的基础上,从政府、企业和农户自身、金融机构3个层面提出了金融支持乡村民宿发展的有效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美丽乡村景观环境建设,是基于对原村落所处的自然山水、植被状况、人文景观、传统名居、历史建筑、农耕文化等保护为前提而进行的乡村生态及景观风貌等的提升建设。坚持"生态优先",尊重乡村原址原貌,以本土为特色,使乡村更具活力,让当地村民更有归属感、幸福感,留得住人,游客可以享受"原汁原味"的特色景观。以下为广西阳朔、贵州从江、四川丹巴藏寨的乡村风貌景观集锦。  相似文献   

13.
从全域旅游的角度,梳理新兴县及其周边旅游资源现状。以新兴县六祖镇水湄村为例,阐述了水湄村旅游发展存在着文化资源利用不足,乡村特色体验景观缺乏和自然资源破坏的现状问题。通过对水湄村文化、自然资源深入挖掘,根据乡村景观资源的综合特征,提出以"红色文化参观、民俗风情体验、田园风光游览"三线并行的景观设计文化策略,形成以体验为导向,"红色"文化与民俗文化、生态资源相结合的混合开发模式,期望打造全域背景下六祖镇差异化的乡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14.
为了从旅游扶贫视角研究游客对张家口冬奥会的认知度并提出相关扶贫措施,采用SPSS定量研究和因子分析的方法,对游客旅游行为及相关满意度、认知度进行实地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张家口主要客源市场为京津冀,青壮年旅游者占比最多,为57.1%,参加活动类型限于观光度假;张家口旅游资源开发分散,缺乏自身定位,没有充分发挥冬奥会举办地的优势;建议从发展自驾游、突出地区特色、减少同质化竞争及提高贫困人口参与能力等方面发展旅游扶贫,助力张家口精准脱贫,实现当地的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5.
资讯     
正声音实施林长制后,村里建起了乡村森林公园,带动村民在家门口销售农副产品、开民宿和农家乐,环境好了,游客多了,生态饭越吃越香。——江西兴国县龙口镇睦埠村林长邓秋华促进林草资源保护发展必须完善责任制。要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相关部门应深度参与、分工负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  相似文献   

16.
以乡村民宿产品在旅游扶贫中的重要作用为出发点,结合民宿旅游产品的独特价值,分析了其在带动村民致富、实现乡村振兴方面的突出作用。以南京江宁汤家家民宿村为案例,建立了民宿旅游产品扶贫效应综合评价体系,对指标因子进行了分析评估,对民宿产品未来发展提出了优化路径,以期更好地促进民宿扶贫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影响游客乡村旅游价值感知的影响因素,促进乡村旅游及绿色文明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通过对广西钟山县龙岩生态村234名游客实地调查,建立了乡村旅游游客价值感知影响因素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IPA分析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环境价值、游玩价值、产品服务价值和感知价格是影响游客价值感知四大重要方面,旅游地娱乐与购物价格、游玩项目、地方特色农产品等是影响游客感知价值评价重要因素,据此提出发挥当地优势、实施差异竞争、建立立体宣传、加强规范管理等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掌握重庆市主城区道路绿地植物种类及生长情况,对重庆市主城区道路绿化植物种类、分布与应用情况、景观效果等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重庆主城区道路绿化常见树种有210种,分属于72科;常见草本植物110种,分属于54科。道路绿地植物群落中,超过95%的树种生长发育处于良好及以上水平。但在配置与应用方面,存在树种资源开发不够、景观效果不够理想、植物配置缺乏特色、养护管理欠妥以及道路绿化乔木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安徽省广德县四合乡"富氧民宿"基地依山傍水,风景宜人。无论是穿行于两旁葱郁挺拔的环乡村梧桐大道,还是漫步在群山环抱的乡野小路,游客们都能呼吸到负氧离子含量超高的新鲜空气,尽享空濛山色的潋滟水光,在静怡的自然中释放心灵、舒缓压力。四合乡地处广德县东南部,距县城35公里,森林覆盖率达78.3%,负氧离子浓度均值超过每立方厘米11000个。境内黄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方法与进展的研究,结合勐蚌村自然、人文概况,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勐蚌村乡村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基于层次分析法完成评价体系构建及指标权重计算,结合游客满意度调查问卷,对人口学变量、信效度、差异性、满意度均值等进行分析,综合指标权重值与满意度对资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乡村历史文化等5项指标权重高于平均值,山水风光等7项指标游客满意度高于平均值,及不同学历、年龄、职业对乡村旅游资源评价具有显著差异。对资源、权重、满意度等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了民风民俗等3项优势资源,传统民居等4项过渡资源,卫生条件等4项机会资源,客源市场等2项弱势资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腾冲勐蚌乡村旅游开发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