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荆树单宁与金属离子络合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H电位滴定法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离子强度(I)0.1 mol/L的NaCl溶液中单宁酸、橡椀单宁、黑荆树单宁的加质子常数和若干金属络合物稳定常数,考察了单宁结构单元对Fe3 、Cu2 、Zn2 、Ni2 的离子络合选择性的影响,讨论了影响加质子常数和稳定常数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实验温度下单宁对Fe3 、Cu2 的络合稳定常数大小为:黑荆树单宁>橡椀单宁>单宁酸,对Zn2 、Ni2 的络合稳定常数大小为:橡椀单宁>黑荆树单宁>单宁酸。升高温度有利于酚羟基的解离但不利于单宁-金属络合物的形成。用柱层析提纯的黑荆树单宁对其金属络合物的稳定常数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原花青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中具有生物活性的多酚类化合物,络合金属离子是原花青素的基本特性之一,不管是低聚体原花青素还是高聚体原花青素均能够络合金属离子。笔者研究利用金属离子与原花青素酚羟基的络合反应导致的原花青素(PC)荧光猝灭作用,研究高粱原花青素与金属离子的络合反应。移取2 900μL醋酸盐缓冲溶液(pH 6)于1 cm石英池中,加入100μL浓度为05 mmol/L高粱原花青素溶液,再逐次加入浓度为05 mmol/L金属离子(Al~(3+)、Cu~(2+)、Sn~(2+)和Zn~(2+))溶液进行荧光滴定反应,每次加入金属离子溶液量为1μL,金属离子加入总量为10μL。记录原花青素的荧光强度衰变曲线,利用Stern-Volmer荧光猝灭方程计算得到4种金属离子Al3+、Cu~(2+)、Sn~(2+)、Zn~(2+)分别与PC络合常数为135,032,144和029(×10~6L/mol)。利用Jobs法测定得到4种金属离子Al~(3+)、Cu~(2+)、Sn~(2+)和Zn~(2+)与PC形成的金属离子-PC络合物化学计量比(mol∶mol)分别为1∶2,1∶2,1∶1和1∶2。此次对金属离子-PC络合反应定量关系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原花青素的生理学功能。  相似文献   

3.
电位滴定法研究单宁酸去质子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H电位滴定法及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单宁酸化合物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PGG),及其组成单体化合物没食子酸甲酯(MeG)在溶液中的去质子化特性,运用化学计量学软件Reactlab Equilibrium测定了相应的离解常数,分析了不同pH值条件下各化合物的存在形式及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pH值...  相似文献   

4.
以单宁酸为原料,通过甲醇醋酸溶液降解、乙酸乙酯萃取、葡聚糖凝胶色谱柱纯化,制得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PGG),得率为18%,经HPLC分析纯度为99.90%。采用FT-IR、~1H-NMR、~(13)C-NMR及ESI-MS等分析手段对PGG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PGG与锗离子在溶液中进行络合反应,反应液经冷冻沉淀、离心、冷冻干燥得到PGG-Ge络合物,采用FT-IR对络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CCK8法研究了PGG-Ge络合物对人结肠癌细胞HCT116、人宫颈癌细胞Hela、人胰腺癌细胞Bx PC3、人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人胃癌细胞SGC7901及人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PGG-Ge络合物对6种肿瘤细胞的增殖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也逐渐增强。当浓度达到160μg/m L时,对6种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均达到了80%左右。而相同浓度下对照品顺铂对受试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只有4.30%~18.54%。PGG-Ge络合物对各肿瘤细胞增殖的IC_(50)值均小于90μg/m L,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5.
木质素磺酸钙的络合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木质素磺酸钙(简称木钙,CLS)的浓度、溶液中钙离子(Ca^2 )浓度及pH值等因素对其络合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单位质量木钙中络合的Ca^2 量随木钙浓度增加而增加。当溶液中外加Ca^2 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或pH值升高时,木钙的络合能力提高。pH值11时,质量浓度为10g/L的木钙溶液对Ca^2 的络合能力比原溶液增大3.7倍。进一步研究了具有不同羟基、羧基和磺酸基含量的木钙对Ca^2 的络合能力。结果表明,分子中大量羟基的存在是木钙具有络合能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单宁酸(TA)亲水性强亲油性弱的问题,以单宁酸为原料,利用苄基溴将单宁酸的部分酚羟基保护后得到单宁酸苄基醚(TBE),再以硬脂酸酐为酰基化试剂,吡啶为催化剂,N_2保护下反应,引入长链脂肪烃;最后在弱酸条件下将苄基水解脱去,制得硬脂酰单宁酸酯(C_(18)-TA)。采用均匀实验优化合成条件,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紫外光谱(UV)、核磁共振(~1H NMR)表征了C_(18)-TA的结构,并通过C_(18)-TA清除·DPPH的能力和抗油脂氧化能力评价其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优化最佳合成条件为单宁酸1 g,硬脂酸0.6 g,吡啶1.5 mL,反应温度80℃,回流时间265 min,得到的C_(18)-TA产率可达87.98%。使用酚羟基保护法制得的C_(18)-TA不仅改善了单宁酸的表面活性,而且保留了单宁酸中多数的酚羟基,抗氧化能力明显高于单宁酸和丁基羟基茴香醚(BHA),质量浓度为0.05~0.25 g/L,对·DPPH的清除率为91.96%~97.39%;对亚麻籽油的抗氧化值(POV)升高缓慢,0~30 d为3.82~17.72 mmol/kg。  相似文献   

7.
1,5-二(2-羟基-5-磺酸基苯基)-3-乙酰基甲月 (无无)/(白)(HSPAF),是一种新的显色剂.以2-氨基-4-磺酸基苯酚和NaNO2为原料,经重氮化,偶合,在pH=5的溶液中,加丙酮析出,经多次提纯,干燥,用元素分析验证了HSPAF的组成.该试剂与Pd2+有显色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在酸性溶液中,能形成稳定的红色络合物,其组成为n(Pd2+)∶n(HSPAF)=1∶1,最大吸收波长为532 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2.8×104 L.mol-1cm-1,Pd2+的浓度在0~70 μg/25 m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该试剂测定Pd2+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操作简便.还研究了共存离子的影响,测定了Pd-C催化剂中微量钯的含量,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解决传统硝基化方法存在的易使羟基酪醇氧化和反应过程污染大等问题,建立一种对羟基酪醇进行快速硝基化反应的新方法,并解析反应产物结构,为邻二苯酚类化合物的硝基化及产物鉴定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方法】构建弱酸和室温环境,将亚硝酸钠与羟基酪醇充分混合进行快速硝基化反应,运用Uv-vis、FTIR、HPLC-MS、~1HNMR和~(13)CNMR等手段表征其硝基化产物。【结果】在室温和HAC-Na AC缓冲液(pH 3.8)条件下反应10 min,硝基羟基酪醇的转化率达99.5%;Uv-vis全波段扫描结果表明,硝基羟基酪醇的最大吸收波长分别为245、296和346 nm;FTIR结果表明,反应物羟基酪醇中的酚羟基在反应过程中未发生变化(波数3 359 cm~(-1)),而其反应产物中引入了硝基基团(波数1 557和1 405 cm~(-1));反应产物的HPLC-MS结果证实硝基羟基酪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99,1HNMR和13CNMR结果证实了硝基基团键合于羟基酪醇酚羟基的对位。【结论】以温和的反应条件(室温、pH 3.8和10 min),使用价廉易得的亚硝酸钠调控羟基酪醇快速硝基化,及形成专一性对位取代产物的特征,使其在替代传统混合强酸制备硝基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还原剂盐酸羟胺(HAH)强化Fenton体系(Fe~(2+)/H_2O_2)降解水中苯胺(AN)的过程,以AN模拟废水为实验对象,分别考察了HAH初始浓度、pH值、H_2O_2投加量、Fe~(2+)投加量对HAH/Fe~(2+)/H_2O_2体系降解水中AN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HAH强化Fe~(2+)/H_2O_2体系的作用方式及机理。结果表明:该体系在HAH初始浓度为50μmol/L、Fe~(2+)投加量为10μmol/L、H_2O_2投加量为100μmol/L、pH值为3.0,10min时AN的去除率最高,可达到77.6%,与Fe~(2+)/H_2O_2体系相比较,AN的去除率提高了约40.2%;最后HAH的强化机理主要归因于HAH作为强还原剂促进Fe~(3+)/Fe~(2+)的氧化还原循环,高效地活化H_2O_2产生源源不断的·OH,从而氧化降解AN。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木质素降解子囊菌Paraconiothyrium variabile GHJ-4分泌的漆酶(laccase)、锰过氧化物酶(MnP)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P)3种木质素降解酶的酶活性变化规律及其酶学性质,为利用该菌株进行木质素降解酶的工业化生产和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分别以愈创木酚、2,6-二甲基苯酚和黎芦醇为底物测定laccase,MnP和LiP的酶活性,研究3种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和pH、温度和pH稳定性及金属离子对其活性的影响。【结果】GHJ-4菌株发酵18,15和21天后,分别获得laccase,MnP和LiP最高酶活为1 390.3,30.3和52.5 U·mL~(-1)。laccase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5℃左右,最适反应pH为5.5左右,在55℃以下、pH 4.0~7.0的范围内较为稳定;MnP的最适反应温度为60℃左右,最适反应pH为5.0左右,在55℃以下、pH 4.0~9.0的范围内较为稳定;LiP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0℃左右,最适反应pH为3.0左右,在40℃以下、pH 2.0~4.0的范围内较为稳定。Mg~(2+),Zn~(2+),Cu~(2+),K~+对laccase起促进作用,Na~+和Zn~(2+)对LiP起促进作用,Mn~(2+)对MnP起激活作用,而Fe~(3+),Ca~(2+),Pb~(2+),Co~(2+),Al~(3+)对3种酶均起抑制作用,其中尤以5 mmol·L~(-1)Fe~(3+)对3种酶的抑制作用最强。【结论】温度、pH及金属离子对Paraconiothyrium variabile GHJ-4 3种木质素降解酶的酶学特性均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落叶松单宁净化有毒金属离子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经研究,发现落叶松单宁能有效去除水中的Cu~(2 )、Fe~(2 )、Zn~(2 )等有毒金属离子,影响络合反应的因素主要有3个:落叶松单宁的用量、静置时间与反应体系的pH值,其中单宁用量对溶液残余浓度有显著影响。通过实验还确定了落叶松单宁与Cu~(2 )、Fe~(2 )、Zn~(2 )反应的最佳条件,去除率可达到65%~90%。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Fe(Ⅱ)-5-Br-PADAP络合物的结构、稳定常数、显色条件及测定枣脯铁的方法.结果表明,在pH3.6~10.0的吐温-80的介质中,络合物分子中Fe(Ⅱ)与5-Br-PADAP的摩尔比为1∶2,络合物的稳定常数为1.38×10~(10),吸光系数∑_764=2.79×10~4 L·mol~(-1)·cm~(-1);Fe(Ⅱ)在0~35ug/25ml范围内服从Beer定律.常见Cu~(2+),Zn~(2+),Cd~(2+),Hg~(2+),Mn~(2+),Ni~(2+)等阳离子和SO_4~2-,NO_3,PO_4~(3-)等阴离子均无干扰.本法具有简便,快速及灵敏度、选择性和准确性高等特点.用于测定枣脯中微量铁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3.
以速生人工林桉木为基体,利用溶胶-凝胶技术,将掺杂Fe~(3+)的TiO_2/SiO_2复合膜构建在桉木材表面。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等手段分析了复合材料的微观形态;以10mg/L的甲基橙溶液为目标降解物,研究了负载复合膜的木材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生成的复合膜中TiO_2以锐钛矿晶型存在,SiO_2以无定型状态存在,由于Fe~(3+)的离子半径小于Ti~(4+),铁离子以物理状态掺杂进入TiO_2晶格。FT-IR光谱图显示,在1 026 cm~(-1)左右形成Ti—O—Si键,说明硅钛前驱体发生了相互作用。SEM图结果表明,复合膜与木材结合紧密。光催化测试结果表明,当Fe~(3+)掺杂量为0%~5%时,随着Fe~(3+)掺杂量的增加,负载复合膜的木材对甲基橙的降解率先上升后下降,当Fe~(3+)掺杂量为1%时,降解率达到最大值40.37%。  相似文献   

14.
以乙醇为提取剂,采用微波辅助法提取了白芷的有效成分,并使用紫外光谱法,以300nm为测定波长,研究了白芷有效成分的稳定性。结果发现:白芷随着温度升高,提取物的吸光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60℃时,稳定性最好;光照下不稳定;加入氧化剂后,溶液吸光度增大的幅度较大,不稳定;加入还原剂后,溶液吸光度变小,不稳定;在酸性条件下,物质的吸光度的变化很小,较稳定;在碱性条件下的变化幅度大,不稳定;与Zn~(2+)、Al~(3+)离子共存,与Cu~(2+)、Fe~(2+)离子不能共存。  相似文献   

15.
以碱木质素为原料,在强酸环境中进行氧化水热反应制备碳量子点(CQDs),并对合成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最优的合成条件为碱木质素用量1.3 g,反应温度180℃,反应时间12 h,Na BH_4用量1.3 g。采用透射电镜(TEM)及激光粒度分析(DLS)对CQDs形貌及尺寸进行表征,显示CQDs具有较好的分散性,尺寸分布均匀,平均粒径约为3.5 nm。采用红外光谱(FT-IR)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CQDs结构及组成元素,表明CQDs表面含有大量羰基、羧基等含氧官能团。此外,通过紫外-可见光谱(UV-vis),荧光光谱(FL)表征CQDs光学性质,其荧光量子产率达17.3%。以CQDs为探针,采用比色法将其用于Fe~(3+)检测,结果表明:CQDs对Fe~(3+)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在0~400μmol/L范围内溶液吸光度与Fe~(3+)浓度呈线性关系(R2=0.995 4),检测限可达0.136μmol/L。同时,合成的CQDs表现出较低的细胞毒性,其在生物医药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首次利用氧化葡萄糖酸杆菌全细胞催化方法,在液体振荡反应体系中分别制取葡萄糖、木糖、阿拉伯糖、半乳糖和甘露糖这5种植物单糖对应的单糖酸钙溶液。以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脉冲安培检测器(HPAEC-PAD)对它们的纯度进行检测,并采用红外光谱(FT-IR)和电喷雾质谱(ESI-MS)进行了物质的结构解析与鉴定。结果显示,制备所得的5种单糖酸钙的离子色谱检测纯度均大于98%;它们的红外光谱在1600 cm-1处均有去质子化COO-基团的特征吸收;在电喷雾质谱中2种戊糖酸和3种己糖酸的特征离子峰[M-H]-分别为165.1和195.1,与理论值相符。  相似文献   

17.
木屑是一种常见的农林废弃物,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木屑作为一种天然的生物质材料对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有一定的吸附能力,但吸附效率较低。为提高木屑的吸附效率,实现农林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以铁杉木屑、2-氨基对苯二甲酸(2-ATP)、2-巯基丙酸(2-MPA)为原料,制备2-氨基对苯二甲酸改性铁杉木屑(AmS)和2-巯基丙酸改性铁杉木屑(MmS)两种酯化改性的新型吸附剂,并研究它们对溶液中Hg~(2+)的吸附性能。考察Hg~(2+)初始浓度、溶液p H、干扰离子以及吸附时间等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吸附剂在pH 4~8时具有较高的吸附性能,在pH 5时,AmS和MmS吸附剂的最佳吸附效率分别为93.3%和95.5%;当溶液中存在0.2 mol/L的干扰离子Ca~(2+)时,AmS和MmS吸附剂的吸附效率仍能维持在70.4%和73.4%;吸附剂的动态吸附行为均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速率控制步骤为化学吸附过程,能够在60 min内快速到达吸附平衡;吸附剂的等温吸附曲线均符合Langmuir模型,为单分子层吸附。吸附试验表明,298 K时AmS和MmS吸附剂对Hg~(2+)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121.8和149.1 mg/g,远高于改性前的铁杉木屑(5.6 mg/g),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将AA(丙烯酸)和AM(丙烯酰胺)单体通过自由基聚合及物理交联构建PAAAM(聚丙烯酸-聚丙烯酰胺)水凝胶的基本骨架,再将TEMPO(2,2,6,6-四甲基哌啶-1-氧基)纳米纤维素-石墨烯(TOCN-GN)纳米导电复合物作为纳米增强相均匀分散到水凝胶基体中,通过Fe~(3+)物理交联水凝胶中的羧基形成离子配位键,建立更加紧密的交联网络,合成双重物理交联TOCN-GN/PAAAM复合水凝胶。TOCNs起到了纳米增强和协助分散GN的双重作用,而GN在提高力学性能的同时,也赋予水凝胶优异的导电性能。通过对复合水凝胶的化学结构、微观形貌、力学强度和导电性能等分析发现:当TOCNs的质量分数为2.0%,GN的质量分数为0.7%,Fe~(3+)浓度为0.10 mol/L时,导电水凝胶的综合性能最佳,如良好的抗压强度(2.15 MPa)、可拉伸性(当断裂伸长率为568.4%时,拉伸应力到达132.0 kPa)、优异的自恢复性能和抗疲劳能力(60 min内恢复效率高达92.1%)。由于GN和Fe~(3+)的存在,TOCNs可协助GN形成良好的导电通路,电导率可达2.49 S/m。此类复合导电水凝胶有望在可穿戴传感设备领域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19.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为茶叶中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多种生理活性功能。EGCG能够与蛋白质及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从而影响其各种生理活性功能。笔者利用荧光猝灭法分别研究了EGCG及其Cu(Ⅱ)络合物(EGCG-Cu)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并分析了Cu(Ⅱ)的存在对EGCG与BSA相互作用的影响。利用Stern-Volmer曲线分析了EGCG及其Cu(Ⅱ)络合物分别与BSA络合反应中不同的荧光猝灭机理,采用Stern-Volmer方程及不同Stern-Volmer修正方程计算得到3种不同反应体系中EGCG与BSA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结果表明:随EGCG和EGCG-Cu络合物样品浓度的增加,BSA出现典型的荧光猝灭现象,表明EGCG和EGCG-Cu络合物均与BSA发生了相互作用。反应溶液中Cu(Ⅱ)的存在会改变EGCG与BSA的相互作用形式,并降低EGCG与BSA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此外,EGCG与Cu(Ⅱ)络合后能够提高EGCG与BSA之间的结合常数。研究结果可为深入分析EGCG在体内的各种生理活性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漆酚为原料,通过对其邻二酚羟基进行醚化反应,在其侧链尾部引入异羟肟酸基团,在苯环或脂肪链引入硝基、羟基等官能团,合成了3种新型亚甲基醚漆酚异羟肟酸衍生物,分别是亚甲基醚漆酚异羟肟酸(化合物1)、8'-羟基亚甲基醚漆酚异羟肟酸(化合物2)和6-硝基亚甲基醚漆酚异羟肟酸(化合物3)。用1 H NMR,13C NMR和MS等方法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结构表征。采用分子对接研究了化合物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HDAC2)的作用模式,结果表明:3种化合物均能很好地与HDAC2的活性口袋结合,可与氨基酸(His145、Tyr308、Glu103和Asp104等)残基形成氢键相互作用,并能与活性口袋底部的Zn^2+形成稳定螯合。采用试剂盒AK-501检测化合物对HDAC2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2和3对HDAC2的抑制效果要优于化合物1,其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50)值和阳性药SAHA(0.20 mg/L)的相当,化合物1,2和3对HDAC 2的IC 50分别为0.33,0.29和0.24 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