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采用双峰驼的外周血液淋巴细胞培养方法,对其染色体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双峰驼的染色体数目为 2n=74。并初步摸索出一个比较易行的培养操作过程,为进一步开展骆驼遗传结构研究提供了参考材料.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骆驼外周血液淋巴细胞的培养方法及其效果,并检查了六峰双峰驼(公母各三峰)的染色体。初步摸索出一个比较可行的培养操作规程,结果较为满意;淋巴细胞的分裂指数母驼为7.2%,公驼为13.2%。通过对骆驼染色体进行显微摄影和数目检查,证实了骆驼体细胞染色体(2n)为74,并为进一步开展骆驼遗传结构研究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双峰驼黄体细胞的percoll液分离及体外培养方法,观察黄体细胞的生物学特性,采用胶原酶消化法从双峰驼黄体组织中分离并获得妊娠期双峰驼黄体细胞,通过形态学观察确定了大小黄体细胞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胶原酶消化可获得数量较多,生长状态良好的双峰驼黄体细胞,而小黄体细胞的数量远远多于大黄体细胞,其形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具有典型类固醇分泌细胞的特征.试验建立的体外双峰驼黄体细胞原代培养的方法,所获细胞生物学特征稳定,纯度较高,适用于体外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中国家养双峰驼SRY基因的序列以及群体间拷贝数变异,对7个中国家养双峰驼群体共94个个体的SRY基因部分序列进行测序,分析SRY基因序列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并且以CYP2A基因为内参基因,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SRY基因的拷贝数。结果表明,中国家养双峰驼与人、马、猪、羊及普通牛的SRY基因相似度分别为67.7%~68.1%、68.5%~69.4%、73.8%~74.4%、73.8%~74.8%、74.1%~74.8%。在家养双峰驼SRY基因的多个拷贝中,除1个拷贝外,其余拷贝的HMG序列与羊驼、人、马、猪、绵羊及普通牛的HMG序列相比,相似度分别为97.3%、84.2%、85.6%、86.3%、87.0%、85.6%。SRY基因在中国家养双峰驼Y染色体上以多拷贝形式存在,变幅为1~9个拷贝。表明中国家养双峰驼SRY基因的HMG序列是高度保守的,而且该基因属于多拷贝基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我国家养双峰驼系统进化及其与野生双峰驼的进化关系,为科学评价、保护和利用我国双峰驼的遗传资源奠定基础。【方法】测定了37峰家养双峰驼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的部分基因序列,并结合GenBank中已有的家养和野生双峰驼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对家养双峰驼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测得的家养双峰驼Cytb基因序列1 024 bp的位点中,有14个变异位点,核苷酸多样度(Pi)为0.002 27±0.001 27,共定义了11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Hd)为0.820±0.044,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为2.327,表明家养双峰驼群体的Cytb基因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构建的NJ系统进化树显示,家养双峰驼起源于同一母系,但与野生双峰驼不是同一母系起源。【结论】我国家养双峰驼的祖先与现存的野生双峰驼并非同一个亚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苏尼特家养双峰驼的遗传多样性,以全面揭示中国双峰驼的起源进化,为科学保护和利用我国的双峰驼遗传资源奠定基础。【方法】采集15峰苏尼特家养双峰驼(10峰雄驼和5峰雌驼)的血样,提取其DNA,采用PCR方法扩增线粒体DNA(mtDNA)细胞色素b (Cyt b)基因的全序列及D-loop的671 bp序列,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结合GenBank中已有的双峰驼的mtDNA Cyt b基因序列和D-loop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苏尼特家养双峰驼mtDNA Cyt b基因中存在10个变异位点,共形成了7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为0.857±0.065,核苷酸多样度为0.001 94±0.002 70,平均核苷酸差异数为2.210;在D-loop的671 bp序列中,存在6个变异位点,共定义了6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为0.714±0.116,核苷酸多样度为0.002 53±0.002 75,平均核苷酸差异数为 1.695。基于Cyt b基因和D-loop序列进行的系统发育分析均显示,苏尼特家养双峰驼与野生双峰驼归于2个不同的母系世系,野生双峰驼不是苏尼特家养双峰驼的直接祖先。【结论】苏尼特家养双峰驼mtDNA Cyt b基因和D-loop序列遗传多态性均比较丰富;苏尼特家养双峰驼与野生双峰驼归于2个不同的母系世系,野生双峰驼不是苏尼特家养双峰驼的直接祖先;家养双峰驼内部存在着一定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7.
半微量全血培养法制备罗非鱼染色体标本的条件探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鱼类染色体的制作方法最常用的是PHA体内培养肾细胞制片法,对野外没有良好设备的情况,此法尤为适用,但这种方法要求剖杀鱼,不利于鱼种的保存,尤其是对稀有鱼类和种鱼不太合适。因此建立一种一般实验室能够开展的方便稳定的染色体制片方法势在必行。大量研究证实采用鱼类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制备染色体的方法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本研究以罗非鱼为材料,对鱼类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条件进行了探索,初步建立了能够制备优质染色体制片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染色体的结构、基因定位、荧光原位杂交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定位并注释双峰驼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基因序列,为进一步研究双峰驼MHC基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比较基因组学方法,提取人类MHC(HLA)基因编码序列和牛MHC(BoLA)基因编码序列并分别与双峰驼转录本进行blastn基因序列比对,识别出相似度较高的scaffolds,通过分析HLA、BoLA基因序列比对在这些scaffolds上的位置顺序,对多条scaffolds进行拼接,得到双峰驼MHC的Pseudo chromosome;再分别提取HLA、BoLA全基因组序列与双峰驼已拼接的scaffolds进行基因组共线性分析,利用lastz建立起的Pseudo chromosome与HLA、BoLA全基因组序列的线性关系判断筛选出的scaffolds是否准确;然后通过分析MHC基因在两物种间的线性关系,在双峰驼参考基因组中提取出MHC基因序列,并对这些序列进行基因注释;最后根据得到的双峰驼MHC基因绘制系统进化树,研究其基因间的进化关系。【结果】通过对HLA、BoLA基因编码序列与双峰驼转录本用blastn进行序列比对,识别出了相似度较高的3条scaffolds,即NW_011511766.1(全长4.1M)、NW_011515227.1(全长1.2M)和NW_011514613.1(全长15K),对其拼接得到双峰驼MHC的Pseudo chromosome;利用lastz共线性分析,识别出HLA基因序列和BoLA基因序列并比对出其在双峰驼MHC基因的共线性区域。该区域与拼接得到的Pseudo chromosome一致,证明筛选出的scaffolds是准确的。并且发现Class-Ⅰ类和Class-Ⅲ类基因集中分布在NW_011515227.1上,而Class-Ⅱ类基因集中分布在NW_011511766.1和NW_011514613.1上,进一步分析得知Class-Ⅱ类基因主要分布在NW_011511766.1的3.5—4.1M的位置;将存在共线性区域的序列提取出来,与比对到双峰驼上的MHC基因的编码序列进行blat分析,结果在双峰驼基因组中共识别出24个与牛BoLA基因高度相似的基因,其中Ⅰ类基因1个,Ⅱ类10个,Ⅲ类基因13个。对双峰驼这24个MHC基因进行信息注释并绘制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注释的Class-Ⅰ类和Class-Ⅱ类基因在同一分支。【结论】通过比较基因组学方法定位并注释了双峰驼的MHC基因,将双峰驼MHC基因序列定位到了3条scaffolds上,找到并注释了24个MHC基因,绘制了双峰驼MHC的Pseudo chromosome,为进一步研究双峰驼MHC基因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双峰驼瘤胃微生物总DNA的提取与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取高质量的双峰驼瘤胃微生物总DNA,为采用免培养技术研究双峰驼瘤胃微生物奠定基础.[方法]采集双峰驼瘤胃内容物,用酶解(溶菌酶、蛋白酶K)、冻融和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溴化十六烷三甲基铵(Cetyltrimethyl Ammonium Bromide,CTAB)多种处理相结合,提取微生物总DNA,并用Omega Gel Extraction kit纯化.[结果]提取到的瘤胃微生物总DNA片段大于23 kb,纯化后的DNA可用于PCR,酶切及克隆等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结论]用该提取方法得到的总DNA能够满足分子生物学试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延边黄牛及利延杂交牛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制片技术,对延边黄牛及其利延杂交牛染色体核型和C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牛二倍体染色体2n=60,公牛核型为2n=60,xy;母牛为2n=60,xx,其中29对常染色体均为端着丝粒染色体,X性染色体为较大的亚中着丝粒染色体,Y性染色体为较小的中着丝粒染色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双峰驼的体尺性状.[方法]选取阿拉善戈壁双峰驼、苏尼特双峰驼、阿拉善沙漠双峰驼、青海双峰驼4个地方双峰驼共计161峰,测量其体长、体高、体重、胸围、管围等性状,利用SPSS软件对以上5个体尺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双峰驼的体高、体长、胸围、管围、体重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尤其是体重与胸围、体重与体长的相关系数为强正相关.双峰驼的体尺性状聚类结果为3亚类,第1亚类包括体重、体长、胸围,第2亚类只包括体高,第3亚类只包括管围.[结论]试验结果为双峰驼选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黑熊染色体组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微量全血培养方法研究了黑熊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并对其染色体组型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正常黑熊核型为:♂[♀]2n=7410(M)+8(SM)+54(T)XY(TT)[XX(TT)]。X染色体较大,间于20号与21号染色体之间,Y染色体较小,间于30号与31号染色体之间  相似文献   

13.
贵州山羊核型及C—带的多态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法研究了贵州黑山羊、贵州白山羊的染色体核型及C-带的多态性。结果表明2个品种的染色体数均为2n=60;雌性性染色体为XX、雄性为XY。除Y染色体外,全组均匀端着丝粒染色体,贵州黑山羊染色体组中第8对染色体的一条显示深染,表现出遗传的多态性。  相似文献   

14.
对圈养条件下野生双峰驼的基本形态特征,饲养、繁殖以及疾病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对圈养野生双峰驼和家驼在体形特征方面做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5.
双峰驼促卵泡素放射免疫测定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羊—羊FSH放射免疫分析方法为依据,建立了测定双峰驼外周血浆中FSH的异源性放射免疫分析方法,通过一系列实验表明,在目前尚难建立驼FSH同源性放射免疫分析方法的情况下,该方法是研究双峰驼生殖内分泌学的可靠手段之一。本研究还用此方法测定了肌肉注射精清诱导排卵前后母驼外周血浆中FSH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双峰驼肾乳头和肾盂的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双峰驼肾脏进行了常规解剖,经制作铸型标本观察发现,双峰驼肾小叶的皮质部完全融合、髓质部的融合情况则与部位有关。在肾的正中额切部位,锥体和乳头完全融合形成嵴状总乳头,在其两侧分布有多锥体结构,其中锥体的乳头部又汇集于嵴状总乳头。双峰驼肾有肾盂及与之相通的隐窝结构,叶间动、静脉在分开的锥体和隐窝结构之间通过。  相似文献   

17.
利用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培养方法,我们研究了黑白花奶牛的染色体核型和G带,研究结果表明,黑白花奶牛的染色体2~n=60,其中29对为常染色体,而另一对为性染色体。全部常染色体为端着丝点。性染色体中的X染色体为大的亚中着丝点染色体,Y染色体为小的亚中着丝点染色体。对黑花奶牛的染色体G带也作了分析和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培养细胞直接制备染色体方法,对来源不同的小白鼠骨髓瘤细胞株(ST、CT)的不同培养代数(5代和12代)细胞进行染色体研究;并对BALA/C小白鼠脾脏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后产生的杂交瘤细胞(UE_8)的染色体进行分析研究;再把骨髓瘤细胞和杂交瘤细胞的染色体排列的组型与正常小白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组型作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染色体形态看,骨髓瘤细胞(ST、CT)和杂交瘤细胞(UE_8),除在ST细胞中发现1条属中间着丝点之外,其余染色体形态与正常小白鼠细胞染色体相同,都属于端着丝点染色体。从染色体数目看,ST、CT和UE_8细胞染色体均多于正常小白鼠细胞2n=40染色体数,ST、CT和UE_8细胞染色体数最少为60条,最多为88条,其变动范围在60~88条之间,从分析骨髓瘤和杂交瘤9个细胞,每个细胞平均染色体数为69.22,是正常小白鼠2n=40的1.73倍。从染色体倍体看,骨髓瘤细胞和杂交瘤细胞,倍体呈不规则状态,呈单体或多体。这与正常小白鼠细胞染色体呈规则的2倍体,表现出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分带技术,分析了龙陵黄山羊的核型,C—带和银染核仁组织区(Ag—NOR_s),结果表明:龙陵黄山羊染色体数为2n=60,常染色体及X染色体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Y染色体最小,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常染色体着丝粒区均显示C—带,性染色体未显C—带.雌性银染核仁组织区(Ag—NOR_s)分布于No.1,2,3,4,5,25号染色体,雄性分布于No.1,2,25号染色体,显示了性别及分布多态性。研究还发现三种不同的联合(ASSOCIATION)。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一种高效、简便和稳定的羊水细胞染色体培养和收获制备技术,更好地满足产前诊断的需要。方法对符合产前诊断指征的8240例孕妇,在B超介导下实施羊膜腔穿刺术抽取羊水,用改良后的方法进行羊水细胞染色体培养和收获制备,常规G显带,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羊水细胞染色体培养一次性培养成功率达99.89%,可用于染色体核型分析报告的成功率为99.85%。结论严格控制羊水细胞染色体培养和收获制备技术的各个环节,可大大提高培养成功率和染色体核型分析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