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秋促草鱼增膘的六条措施秋季是草鱼长膘的旺季,抓好这个时期的喂养,要比正常管理增产30%以上。应抓好以下六条。一、调节水质,注水增氧。一是加注新水,增加水中溶氧量,一般每月加注新水7~10次,每次加水时间l~2小时,加水量占全池的5~10%为宜。二是泼...  相似文献   

2.
秋季是鱼类催肥长膘的季节 ,抓好这个时期的饲养管理 ,不仅能够增加产量 ,而且能为鱼类安全越冬打好基础。一要改善水质。保持良好的水质 ,是促进鱼类长膘的关键。一是勤注新水 ,增加水中溶解氧 ,一般 5~ 6天加注新水 1次 ,每次注水量 1 5~ 2 5cm ;二是泼洒生石灰 ,消毒灭菌、增加钙质。每亩水深 1 5m的池塘 ,用生石灰 1 0~ 1 5kg溶解后全池泼洒 ,每月泼洒 2~ 3次为宜。二要追肥培饵。鲢、鳙等滤食性鱼类的主要食物是水中的浮游动植物 ,秋季看水施肥培育池中饵料生物尤为重要。在秋初气温较高时 ,追施肥料要本着少量多次、主追化肥的原…  相似文献   

3.
秋季是鱼类催肥长膘的旺季,抓好这个时期的饲养管理,可比正常管理增产30%以上,并大大提高鱼的体质,为安全越冬打下坚实基础。改善水质保持良好水质,是促进鱼类长膘的关键。一是勤注新水,增加水中溶氧量,一般5~6天左右加注新水1次,每次换水量以15~25厘米为度;二是泼洒生石灰,消毒灭菌,增加钙质,每月泼洒2~3次,按每667米2水深1.5米池塘,用生石灰10~15千克,溶解后全池泼洒。追肥培饵鲢、鳙等滤食性鱼类的主要食物是水中的浮游植物,秋季看水施肥培育池中饵料生物尤为重要。在秋初气温较高时,追施肥…  相似文献   

4.
根据水质变化适时加注新水,夏季是鱼类的生长旺季,一般每7~10天必须加注新水一次.每次加水20-30厘米深,到池水2米深为宜,并且保持池水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5.
高温季节渔业生产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志周 《内陆水产》2003,28(7):23-23
高温季节是鱼类生长的“黄金季节”,也是病虫害发生的高峰期。为确保鱼类高温期正常生长,应做好以下五方面管理工作。1加强水质调节鱼类终身生活在水中,能否有一个良好的水质条件,是决定鱼摄食与生长的关键因素。在养殖过程中,要根据水质情况不断进行调节。一是定期加注新鲜水,每隔4~5天加水一次,每次加水20~30厘米,每7~10天换水一次,换水量约为池水的20%~30%。每次冲注水应选择早晨,防止水温差过大。严禁水位大起大落。二是适时开启增氧机,增氧机的开启应遵循“三开两不开”原则。即晴天中午开、阴天下半夜及次日早晨开,阴雨连绵浮头前…  相似文献   

6.
张金宗 《内陆水产》2002,27(10):28-28
秋季是鱼类催肥长膘的旺季,抓好这个时间的饲养管理,经水产科技工作者长期试验,要比正常管理增产30%以上。且如果是热带鱼类(奥尼鱼,淡水白鲳、土鲮、革胡子鲶等)可赶在冬前提早上市,减少过冬冻伤死亡的损失;上不了市的,育肥了能增强鱼体御寒体能,为鱼类安全过冬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措施如下。1改良水质保持良好的水质,给鱼类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是促进鱼类育肥长膘的关键。一般7~10月灌注一次新水,每次换水量20~30厘米为好;二是每667米2水面泼洒生石灰20千克,生石灰可以中和酸性,提高pH值,释放营…  相似文献   

7.
由于池塘养鱼大多数采取混放密养,鱼类不仅数量多,品种也较多,其食性和生活习性复杂,所以,水质要适合多种鱼类生长的需要,这关系到鱼产量的高低.特别在夏秋高温季节,天气、水质容易发生变化,除了施肥要根据水色、天气变化,适量适时施入外,还应采取如下四项措施管理好水质. 1.适时加注新水:在早春和晚秋,每半月加水一次;6-9月,水温高,又是鱼类摄食生长旺季,每7-10天加注新水一次.每次加水量20厘米左右(具体加水量,视水的肥度、鱼群浮头和池塘渗漏情况,灵活掌握).发生泛池或坏水时,紧急大量注水或换水,能马上改善水质.新水能带进氧气和老水中缺乏的某些营养盐,冲淡水中有机质浓度(包括生物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消除组成坏水的浮游生物种群及其水质条件.  相似文献   

8.
1郾适当追施化肥,少施或停施有机肥夏秋季节,鱼池适当地追施化肥,可以使池水中浮游植物保持适宜的密度和旺盛的生活状态。每亩鱼池每次施尿素1郾5~2郾5千克,磷肥2郾5~5千克。每7~10天施一次,可使天然饵料生物保持较高的数量和较理想的种类组成。2郾适时加注新水这是调节水质的重要措施,加注新水能带进氧气和老水中缺乏的某些营养元素,如铁、锰、硅等,冲淡水中有机质,包括鱼类代谢的有毒物质。在早春和晚秋,每半月加水一次;6~9月水温高,又是鱼类摄食旺季,每7~10天加注新水一次。每次加水量为20~30厘米,并排出部分老水,具体加水量视水的肥度、…  相似文献   

9.
秋季是鱼类催肥长膘的旺季。抓好这个时期的饲养管理,可增强鱼的体质,为鱼类安全越冬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1、加注新水应选择在晴天下午2—3时给鱼池加注新水,加水量为鱼池正常蓄水量的1/3,傍晚时禁止加水,以免引起鱼缺氧浮头。 2、药物改良 适合于改良水质的药物主要有两种:(1)生石灰。每亩水面每米水深用15—20公斤,化浆后全池泼洒,一般每10天泼洒1次;(2)光合细菌。光合细菌具有净化水质、增加水体溶氧量的优点,还可作为滤食性鱼类的饵料,特别适用于高产鱼池和城郊富营养化养殖水体的水质改良,使用浓度首次为5×10~(-6),以后为3×10~(-6),每20天全池泼洒一次。  相似文献   

11.
赵香占 《河北渔业》2011,(11):22-23
<正>进入秋季后,水温逐渐由高转低,水色转浓。对精养鱼塘来说,该季节鱼体生长最快,又是鱼病和浮头泛塘的高发季节。因此,切实抓好这个时节的饲养管理,对增加池鱼产量,保障高产丰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总结认为要加强秋季精养鱼塘的科学管理,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合理调节水质1.1加换新水每隔7~10d加注新水一次,每次注、换水量为20~30cm为宜。注水以晴天中午12:00—14:00或清晨3:00—5:00为最好,切忌傍晚注  相似文献   

12.
<正>一、水质管理1.加换新水夏季水温高,应将水位提升至2.0~2.5米,以增加池塘水体容量,促使池水上下对流,提高池水对高温的缓冲能力。一般每周加水1次。每次加注新鲜水20~30厘米,以补充蒸发所带来的"水耗"和稀释池水。另外加水时可在池塘另一端开设溢流口,溢出10厘米左右的  相似文献   

13.
池塘管理是养鱼的一个重要环节,从 8月份就为后期管理,此时正是养殖鱼类摄食旺盛和增重长膘的时期。此时应抓住时机,加强管理,才能保证鱼类快速生长,提高鱼产量。主要管理措施是: 1合理增施肥料 进入 8月份池塘水温逐日下降,一般在 20℃左右,是鱼类生长适宜温度。此时要增加施肥量,一般每 667 m2施发酵的人畜粪肥 250 kg左右。若施化学肥料,每 667 m2施尿素 2~ 2.5 kg或碳胺 4~ 5 kg,加过磷酸钙 4.5 kg,每 5~ 10 d追施 1次,保持池水透明度为 25~ 30 cm,水质呈黄褐色或黄绿色。 2投足饲料 鱼类养殖后期生长迅速,这时要…  相似文献   

14.
倪田 《内陆水产》2002,27(3):5-5
抓好早春鱼塘管理,能促进鱼类提早开食,恢复体质,增强抗病能力和提高成活率。1提高水温在适温范围内,鱼类随着水温的上升而增加摄食、加快生长。因此,初春鱼池水位应掌握在0.6~0.8米,使水温能较快升高,以促使鱼类提早开食。开春后要勤灌水,对保水力差的池塘,在加注新水时,不要一次大量注入,以防水温骤降,同时应适当施些有机肥,以利提高水温。遇连续阴雨天气,要适当增加水深,以防水温变化幅度过大。2调节水质开春后,由于气温、水温逐渐回升,鱼类的生物饵料开始大量滋生。若发现水质老化和偏酸性,可注入20厘米深…  相似文献   

15.
首先将鱼塘水位加深,以便产生水温分层效果。当上层水温升高,超过鱼类适温范围时,鱼便可潜入温度较低的底层水中,池水加深也有利于天然饵料的大量繁殖,适宜水深为成鱼塘3米;鱼种塘2米左右,面积小,水位浅的庭院养鱼池,要勤换水或保持常流水养鱼,以便鱼安全生长。 精养高产鱼塘,由于大量投饵、施肥,池水透明度降低,需要及时加注新水,调节水温,增加水中溶氧量,一般每次加水15—20厘米  相似文献   

16.
牛满津 《齐鲁渔业》2014,(11):48-49
夏秋季节气温高,水温适宜,是鱼类摄食量最大、生长最旺盛的时期,也是鱼类疾病多发期,要抓住这个渔业生产的关键时期,精心管理,预防病害。1调控水质夏秋温度高,昼夜温差变化大,加之不断向池塘投饵和施肥,往往会使水质变化快,水质因子变差,需要及时进行水质调控,确保池塘水环境稳定,因此必须适时换水或加注新水。  相似文献   

17.
夏秋季是鱼类生长的旺盛时期。由于气温较高,鱼体代谢能力增强,水中微生物活跃,使池塘水质变化较快。因此,夏秋季池塘养鱼应注意搞好鱼池的水质改良工作,一旦疏忽,便极易造成鱼病的发生和流行。那么,夏秋季如何对鱼池水质进行改良呢?1加注新水夏秋季每7-10d加水或换水1次,加水时间应选择在晴天下午14-15时进行,加水量控制在鱼池正常蓄水量的1/3。傍晚时禁止加水,以免造成上下水层提前对流,引起鱼类缺氧浮头。2药物改良适合于改良水质的药物主要有两种。2.l生石灰每667d水面每米水深用15-20kg,化浆后全地泼洒,一般每10d泼…  相似文献   

18.
张金宗 《内陆水产》2003,28(10):25-26
秋季既是鱼体生长最快,又是鱼病高发季节。鱼塘经过大量投饵,施肥,有机腐殖质增多,病原菌大量繁殖,加上高温(水温超过33℃时对鱼体生长有影响)缺水、鱼口密、活动空间小,极易引起鱼病发生。连日来,笔者已接到十几宗鱼病发生死亡的投诉,并到现场观察,死亡最多的是鲮鱼、鲢、鳙、草鱼和土塘虱,其它名优鱼类(甲鱼)也有死亡。为了搞好秋季养鱼综合措施,做好鱼病防治:一是要生态防病;二是对水质、饵料和网(工)具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杀灭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有效地控制暴发性鱼病流行。1搞好水质调控1.1每隔7~10天加注新水1次,每次加注新水20~3…  相似文献   

19.
立秋过后,水温渐降,此时正值鱼类长膘季节,因此,抓住秋后管理这一关键时期,对促进鱼类快速生长,提高产量大有好处。 1、强化投饵。秋季由于水温明显下降,一般在20℃左右,鱼类开始长膘,积累能量供越冬消耗,因此对饵料需求量增大,早秋以青饲料为主,精饲料为辅,如水草、嫩旱草、菜叶、以及农作物嫩茎叶等,日投量为每100公斤草食性鱼类投喂50—80公斤,青饲料必须无毒无腐烂。到了晚秋由于气温低,青饲料渐缺,这时应增加精饲料的投喂量,直至以精饲料为  相似文献   

20.
薛志勇 《内陆水产》2001,26(8):20-20
立秋过后,水温渐降,此时正值鱼类长膘季节,因此,抓住秋后管理这一关键时期,对促进鱼类快速生长,提高产量大有好处。 1强化投饵 秋季由于水温明显下降,一般在 20℃左右,鱼类开始长膘,积累能量用于越冬消耗,因此对饵料需求量增大,早秋以青饲料为主,精饲料为辅,如水草、嫩旱草、菜叶,以及农作物嫩茎叶等,日投量为每 100千克草食性鱼类投喂 50~ 80千克,青饲料必须无毒无腐烂。到了晚秋由于气温低,青饲料渐缺,这时应增加精饲料的投喂量,直至以精饲料为主,投喂的精饲料,可以是饼粉、麸皮、米糠等,日投饵量占鱼体重的 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