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行间生草葡萄园土壤微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酿酒葡萄(Vitis vinifera)园行间播种白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 L.)、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和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以清耕为对照,研究了土壤微生物量、土壤微生物呼吸强度和土壤微生物熵的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清耕(对照)相比,白三叶草和紫花苜蓿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显著降低了速效磷含量;而高羊茅处理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显著低于清耕。白三叶草、紫花苜蓿和高羊茅处理土壤微生物量C含量分别比清耕增加65.2%,61.6%和6.7%;微生物量N含量分别比清耕增加53.6%,52.4%和15.0%。各生草处理土壤微生物熵均显著高于清耕,但土壤微生物呼吸强度与清耕之间无显著差异。微生物学指标总体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全磷和速效磷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碱解氮、全氮是影响土壤微生物量C、N和微生物呼吸强度、微生物熵重要的直接作用因子。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在苹果树行间种植苜蓿、鼠茅、三叶草和黑麦草等不同种类的草,清耕为对照,测定3月27日、5月27日、9月27日和10月27日等4个时期5个生草处理的0~20cm和20~40cm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研究不同生草不同时期对苹果果园土壤含水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苹果树行间生草种类的土壤含水量,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不同,在0~20cm和20~40cm的土层中,4个时期,所有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均高于清耕,且处理1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均高于其余处理。不同土层土壤养分变化不同,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各处理后的土壤肥力含量均呈现下降的趋势。相比对照清耕处理,处理1在0~20cm土层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平均增加了14.88%、60.71%、67.11%、57.11%、52.30%和60.61%、36.90%;在20~40cm土层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了47.17%,全氮、全磷、全钾平均增加了47.05%、59.85%、47.11%,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平均增加了49.38%、105.95%、33.51%。因此,处理1即种植苜蓿能有效发挥苹果园生...  相似文献   

3.
白三叶覆盖厚度对苹果园垄沟中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不同覆盖厚度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降解对苹果园土壤肥力的影响,在果树行间垄沟中分别覆盖5、10、15和20 cm厚苹果园刈割的新鲜白三叶,以不覆草的垄沟为对照,研究白三叶降解6个月后苹果园土壤肥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苹果园覆盖的白三叶降解后,能提高0-20 cm垄沟土壤中的有机质、速效氮、全氮、速效磷、全磷、速效钾、全钾的含量,且对0-10 cm土壤养分的影响较10-20 cm的大。覆草厚度小于15 cm时,随覆草厚度的增加,土壤中各养分含量增加。但是,覆草厚度达20 cm时,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全磷、速效钾含量却较覆草15 cm的处理低。说明覆盖的白三叶降解可以提高苹果园土壤肥力,而此增肥作用和覆草厚度、土层深度密切相关,降解6个月时,覆盖15 cm白三叶的垄沟中土壤肥力最高。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不同生草处理对柑橘园土壤养分的影响,在‘宫川’柑橘园进行行间生草处理,设置自然生草及黑麦草、野豌豆、黄花苜蓿、菊苣、高羊茅和鼠茅草6个人工生草处理,对不同草种的干鲜重及0-20cm土层pH值、有机质、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等养分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野豌豆和黑麦草的干重占鲜重的比例较其它草种低;(2)行间种植黑麦草和野豌豆对春秋季橘园土壤有机质的促累积作用较好;(3)与其它草种相比,春秋季野豌豆生草处理的土壤水解性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较高;(4)行间种植黑麦草和野豌豆对秋季土壤中交换性钙含量的提升效果优于其它草种,而行间种植黑麦草和黄花苜蓿对秋季土壤中交换性镁含量的提升效果较好;(5)野豌豆生草处理的春季土壤有效锰、有效锌、有效铜含量及秋季土壤有效硼含量均高于其他草种,野豌豆和菊苣、黑麦草、自然生草和野豌豆生草处理分别对秋季土壤有效铁、有效锌和有效铜、有效钼含量的提升效果更显著。橘园行间生草可有效调节土壤有机质、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供给能力,但不同生草类型的调控效果各异。与其它草种相比,行间种植野豌豆和黑麦草对橘园土壤养分的综合提升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果草系统土壤理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比较了樱桃(Cerasus pseudocerasus)园生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间种苹果(Malus domestica)苗及清耕3种管理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三叶草能显著提高0~20 cm土层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分别为清耕的1.73、1.93倍;速效钾、有机质含量比清耕分别提高了35.08%、52.38%。而间种苹果苗对表层土壤硝态氮、铵态氮、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影响,仅速效钾含量比清耕提高了48.61%。但生三叶草处理使2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降低25.27%,出现与果树争水的矛盾,因此在天水地区樱桃园的管理中建议生草时间最长为3年,之后便实行清耕覆盖保墒。  相似文献   

6.
以林芝市河谷地带不同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分析方法测定土壤养分含量,通过主成分分析进行土壤养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人工草地建设明显提高了土壤中有机质、全氮、铵态氮和速效磷含量,降低了土壤pH值。其中,高羊茅与紫花苜蓿混播模式(B+C)下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硝态氮含量分别达19.70 g/kg、1.24 g/kg和41.41 mg/kg,显著高于同一土层的人工草地撂荒地(H)、绿洲1号芦竹单播样地(A)、高羊茅单播样地(B)、紫花苜蓿单播样地(C)和对照。人工草地撂荒(H)后土壤有机质、全氮、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亦显著高于对照,土壤pH值下降。土壤综合评价结果排序为B+C>A>C>B>H>CK。  相似文献   

7.
自然生草对土壤和树体矿质营养及苹果树生理病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燕  白岗栓 《草地学报》2021,29(10):2309-2322
为了促进果园土壤养分均衡供给,减少生理病害发生,提高果实品质,本试验以果园清耕为对照,监测分析渭北旱塬自然生草对苹果园土壤和树体矿质营养及生理病害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生草可提高0~40 cm土层土壤全氮、速效磷、速效钾、水溶性钙、有效锌、有效铁和有效硼含量,降低0~240 cm土层土壤速效氮和0~60 cm土层土壤有效锰含量,提高叶片和果实中磷、钙、锌、硼含量,降低叶片和果实中氮和锰含量,且生草年限越长效果越显著,但对土壤全磷与全钾、叶片和果实钾及铁无显著影响;自然生草降低因缺钙、缺锌和多锰引起的生理病害,但对缺铁和缺硼引起的则无显著影响;自然生草提高了果实着色面积、果实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渭北旱塬果园自然生草,可有效改善果园土壤及树体的营养平衡,减少生理病害的发生,提高果实品质。渭北旱塬应积极推广果园自然生草。  相似文献   

8.
苹果园覆盖白三叶对土壤微生物和营养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白三叶(Trrifolium repens)覆盖降解早期对苹果园土壤特性的影响,在覆盖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利用Biolog微平板法检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并测定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结果表明:在白三叶覆盖的前6个月,苹果园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显著提高(P<0.05),微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优势度显著增加(P<0.05),微生物均匀度显著降低(P<0.05);覆盖1个月及6个月时,土壤中蛋白酶、蔗糖酶及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均显著增加(P<0.05);白三叶覆盖显著(P<0.05)提高了果园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全氮以及全磷的含量,使土壤养分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这些结果说明白三叶覆盖可在短期内提高苹果园土壤质量状况。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牧草对苹果土壤生化性状及果实产量的影响,为果园生草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基本资料。以长顺县广顺镇景云关苹果基地吴吉顺苹果园为试验地,在果园行间种植百喜草、柱花草,以清耕为对照,分别测定表层(0~20 cm)及亚表层(20~40 cm)土壤有机质、矿质元素等土壤生化性状及苹果单株产量、单果重等果实产量与品质指标,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苹果园行间种植百喜草后土壤中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全钙、全镁和全锌的含量都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而全钾、全硼的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提高,同时苹果的单株产量和各品种的大、中型果所占比例增长较明显,果实的单果重及果形指数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干扰会引起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草甸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本研究分析了高原鼠兔干扰对高山嵩草草甸土壤主要养分的影响,并同步分析了高原鼠兔有效洞口密度和总洞口密度与土壤主要养分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原鼠兔干扰显著增加了土壤0-20cm土层有机碳、全氮、全磷、铵态氮、硝态氮含量(P0.01),但显著降低了土壤速效磷含量;随着高原鼠兔有效洞口密度和总洞口密度增加,土壤0-20cm土层全效养分(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先增加后降低,而速效养分(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含量先降低后增加,说明高原鼠兔总洞口密度和有效洞口密度与土壤养分含量的关系一致,因此当分析高原鼠兔干扰程度对土壤养分含量影响的趋势时,可采用总洞口密度代替有效洞口密度。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旱地苹果园生草对果园小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李会科  梅立新  高华 《草地学报》2009,17(5):615-620
研究黄土高原旱地苹果园行间种植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和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对果园小气候的影响。采用定位观测的方法,对渭北旱地生草苹果园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土壤温度等小气候因子进行了测定,同时以清耕果园为对照进行同步观测。结果表明:生草调节了苹果园近地层的大气温度,提高了果园相对湿度,调节土壤温度,降低风速和相对照度;在牧草的不同发育阶段上述调节作用不同,且调节程度与草的种类密切相关,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渭北旱地苹果园种植白三叶小气候综合效应优于种植多年生黑麦草。  相似文献   

12.
陇东旱塬果园生草对土壤水分及苹果树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陇东旱塬为半干旱区,年降雨量偏小且分布不均,果园生草是否会存在与果树争水的问题尚不清楚。为了探讨陇东旱塬果园生草是否存在与果树争水的问题,2014-2015年本试验以果园清耕和果园覆草为对照,探讨果园种植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和鸭茅(Dactylis glomerata)对果园土壤水分及苹果树(Malus domestica)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果园种植白三叶和鸭茅降低了0~120 cm土层土壤水分,土壤水分蒸散量较果园清耕分别提高30.20 mm和48.65 mm,较果园覆草分别提高29.54 mm和47.99 mm;果园覆草与果园清耕则基本一致。果园种植白三叶和鸭茅的苹果单果重较果园清耕分别降低7.17%和13.69%,较果园覆草分别降低12.05%和18.22%;苹果产量较果园清耕分别降低14.33%和20.18%,较果园覆草分别降低21.84%和27.17%。果园覆草的苹果单果重较果园清耕提高5.53%,产量提高9.60%。果园种植白三叶和鸭茅的土壤水分利用效率较果园清耕分别降低20.56%和28.99%,较果园覆草分别降低27.39%和35.10%;果园覆草较果园清耕提高9.42%。陇东旱塬苹果园不宜生草,而应覆草。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苹果(Malus pumila)园中覆盖和埋置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采用尼龙袋法将新鲜的白三叶覆盖和埋置到苹果园中,分别在白三叶降解1、3、6个月时,利用Biolog微平板法检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覆盖和埋置白三叶均可使苹果园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显著提高(P0.05),微生物的多样性除6个月外显著增加、丰富度显著增加,均匀度显著降低(P0.05),群落结构发生变化,且覆草处理大于埋草,同时,白三叶降解时间的长短也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土壤微生物群落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返园方式间主要对羧酸类碳源的利用有差异,而导致不同降解时间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差异的主要是糖类。说明在苹果园覆盖和埋置白三叶可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而覆盖白三叶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埋置白三叶。  相似文献   

14.
在起垄种草苹果园中,将果园牧草刈割后覆盖在垄上,研究牧草覆盖后对垄沟0~60 cm土壤中水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覆盖牧草相比,垄上覆盖牧草后,垄沟中土壤水分含量提高,土壤微生物总数、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增加,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加,土壤有机质、全N、全P、全K、速效N、速效P、速效K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这种差异以浅层土壤较明显,覆盖牧草后显著改善了垄沟0~40 cm的土壤特性(P < 0.05),对40~60 cm土壤无显著影响。说明果园刈割牧草可作为一种较好的覆盖材料,将其覆盖垄上可改善垄沟中土壤特性、提高土壤含水量和肥力,是果园牧草的一种有效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15.
多年生牧草种植对苹果园土壤真菌群落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陇东黄土高原区13龄苹果园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法分析鸭茅、白三叶和紫花苜蓿3种生草模式下0~10 cm土层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同时结合OTUs数探讨不同生草模式下的特异菌属。结果表明,与对照(清耕)相比,鸭茅、白三叶和紫花苜蓿生草模式下土壤真菌Alpha多样性分别增加17.4%、18.6%和27.0%。土壤真菌群落在门水平上主要隶属于子囊菌门、接合菌门、担子菌门和球囊菌门,鸭茅、白三叶和紫花苜蓿处理下接合菌门相对丰度较对照分别增加196.2%、169.8%和126.9%;在属水平下,3种生草模式下镰孢霉属相对丰度均高于对照,茎点霉属在白三叶和紫花苜蓿处理中相对丰度较高。嗜热真菌属出现在鸭茅处理中,该菌属与蛋白质和糖类降解有关。葡萄穗霉属和放射毛霉属出现在种植白三叶的土壤中,其分泌的分解酶类与植物纤维和半纤维的分解有密切关系;枝孢属和葡萄座腔菌属存在于紫花苜蓿处理中。  相似文献   

16.
不同前茬对混播草地建植初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选择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 inacea)和鸭茅(Dactylisg lomerata),在三峡库区沿江地带3种前茬分别为水稻(Rice)、沟叶结缕草(Manila grass)和黄豆(Soybean)的退耕地进行混播试验,研究当年的生长动态、产草量组成及其越夏率。结果表明:禾本科牧草与白三叶混播,产草量显著高于与苜蓿的混播组合,且产草量比重相对稳定;苜蓿竞争性差,不适宜混播;土壤条件显著影响混播效益及其产草量;结缕草茬的土壤肥力低,禾本科牧草长势差,有利于豆科牧草生长,其产草量显著低于其它两种前茬;黄豆茬土壤肥力好,禾本科牧草早期生长旺盛,将抑制豆科牧草;水稻茬的混播组合相对稳定;土壤肥力直接影响混播牧草的越夏率;伏旱来临之前,良好的草层盖度有利于牧草越夏。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旱地苹果园生草对土壤贮水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通过田间定位观测,研究了生草对黄土高原旱地苹果园0~100 cm土层土壤贮水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草能提高0~60 cm土层土壤贮水能力,扩大土壤贮水库容;生草种类及年限不同,土壤贮水特征存在差异;在苹果生长期,生草对土壤贮水增减量产生影响,其影响主要发生在春季与秋季;不同降水年型生草对果园土壤贮水量影响差异较大,丰水年种植白三叶能提高土壤贮水量,欠水年生草会加剧干旱对果树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