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黄彩变  曾凡江  雷加强 《草业学报》2016,25(12):150-160
采用盆栽实验,设计干旱(30%~35%FC)、中水(60%~65%FC)和湿润(80%~85%FC)3个水分梯度以及不施氮、低、中、高4个氮素水平的完全随机组合试验,连续2年研究了不同水分和氮素添加对骆驼刺幼苗生物量、叶片和细根功能性状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功能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骆驼刺幼苗的生物累积、叶片和细根功能性状均受到水氮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但不同生长时期响应格局不同。对于1年生幼苗,总根系生物量在干旱低氮处理下最高,但与中水不施氮处理差异不明显;比叶面积和叶氮含量在干旱中氮处理下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叶片组织密度值却最低;在干旱高氮处理下细根比根长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细根组织密度却明显较低。对于2年生幼苗,中水中氮处理的叶片、细根、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累积均最高;比叶面积在对照处理(干旱不施氮)下最高,叶片组织密度值却最低;干旱低氮处理的细根比根长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但细根组织密度明显较低。叶片与细根功能性状间无明显相关性,但叶片与总根系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叶氮含量与比叶面积也呈显著正相关,细根比根长与细根组织密度、比叶面积与叶片组织密度均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叶片与细根功能性状对水氮条件变化的响应并不同步,地上与地下生长的关联主要表现为叶片和根系生物量累积变化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植物通过改变地上和地下器官的功能性状和养分分配响应土壤水分变化.本研究以生长两年的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了4个水分梯度(W1:田间持水量的30%;W2:田间持水量的40%;W3:田间持水量的55%;CK:田间持水量的75%),并分析了骆驼刺叶和根的主要功能性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水分的减少显著降低了骆驼刺的叶、茎、刺、地上、地下生物量(P<0.05),而对根冠比的影响并不显著(P>0.05).骆驼刺幼苗主要通过减小叶面积、增大比叶面积、减小根体积、增加比根长的生长策略响应水分胁迫.初步说明,骆驼刺能利用自身性状间的协同或权衡作用形成不同的适应策略.在所有水分梯度下,骆驼刺将更多的养分分配在根系中,器官间养分含量呈根>叶>茎>刺的规律;地上与地下之间的养分比值和水分变化正相关.本研究为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地区荒漠植被生态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植物通过改变地上和地下器官的功能性状和养分分配响应土壤水分变化。本研究以生长两年的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了4个水分梯度(W1:田间持水量的30%;W2:田间持水量的40%;W3:田间持水量的55%; CK:田间持水量的75%),并分析了骆驼刺叶和根的主要功能性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水分的减少显著降低了骆驼刺的叶、茎、刺、地上、地下生物量(P < 0.05),而对根冠比的影响并不显著(P > 0.05)。骆驼刺幼苗主要通过减小叶面积、增大比叶面积、减小根体积、增加比根长的生长策略响应水分胁迫。初步说明,骆驼刺能利用自身性状间的协同或权衡作用形成不同的适应策略。在所有水分梯度下,骆驼刺将更多的养分分配在根系中,器官间养分含量呈根 > 叶 > 茎 > 刺的规律;地上与地下之间的养分比值和水分变化正相关。本研究为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地区荒漠植被生态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羊草是欧亚温带草原的主要优势植物,在生态系统保护及恢复利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共生,能够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但目前干旱胁迫下AMF与羊草共生机理仍不明晰。基于此,采用盆栽试验研究轻度干旱(田间持水量56.25%)和重度干旱(田间持水量37.50%)下接种摩西斗管囊霉、幼套近明球霉菌及混合接种对羊草功能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田间持水量75%)相比,轻度干旱处理下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分别降低了24.00%、17.02%,重度干旱处理则分别降低了53.00%、34.04%。(2)在重度干旱下,幼套近明球霉菌显著增加了两种羊草的叶片数、叶宽及根长(P<0.05);在轻度干旱下,混合接种显著增加了羊草的叶片数、叶宽及根长(P<0.05)。(3)叶片数、株高、叶面积、叶宽、茎高度性状对地上生物量变化的解释率为78.52%,是地上生物量主要调控因子;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分叉数、根长性状对地下生物量变化的解释率为67.10%,是地下生物量主要调控因子。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通过对现蕾期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 L.)进行氮添加处理,测定其根系、茎秆、叶片、花、块茎等器官生物量,计算茎叶比、根冠比等相关指标,探讨现蕾期氮添加对菊芋各器官生物量及物质分配规律的影响,以期为科尔沁沙地菊芋氮肥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地上生物量呈现先升高-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呈现先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菊芋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茎生物量和叶生物量的最大值均出现在添加量为78.75 Kg·N·hm-2处理下,值分别为368.6633 g·plant-1,503.0667 g·plant-1,158.64 g·plant-1,208.84 g·plant-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菊芋根比重、花比重、块茎比重、根冠比均有显著差异,而茎比重、叶比重、茎叶比差异不显著;在不施氮条件下菊芋的根系、块茎产量达到最高,根冠比最大,根比重最大。综合来看,科尔沁沙地菊芋饲草利用最佳施氮肥量是78.75 Kg·N·hm-2。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干旱胁迫对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幼苗生长及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控水实验,对培养45 d后的幼苗进行持续干旱胁迫处理,测定幼苗的株高、根长、地上、地下生物量以及叶片解剖结构。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幼苗地上部分生长逐渐减缓,地下部分生长和根冠比则持续增加。当土壤相对含水量降至6.38%时,株高和地上生物量较对照分别降低了73.83%和73.05%(P<0.01),而根长、地下生物量和根冠比较对照分别增加了6.09%,67.92%和527.49%(P<0.01)。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叶片厚度、上下表皮细胞厚度、维管束直径均呈先增后降趋势,而上下角质层厚度则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栅栏组织呈逐渐下降趋势。综上所述,伊犁绢蒿幼苗通过调节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长以及叶片解剖结构的变化来应对干旱胁迫。  相似文献   

7.
采用盆栽控水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土壤干旱胁迫程度与胁迫时间对多年生落花生Arachis duranensis生长及溶质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轻度的土壤干旱处理(60%~65%的田间持水量)有利于多年生落花生的生长,而中度及以上程度的土壤干旱(≤45%的田间持水量)影响它生长及其作为草坪草的观赏价值;其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在中度及以上程度土壤干旱胁迫下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而且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在多年生落花生体内有明显的累积趋势。  相似文献   

8.
植物复水后的生长恢复能力是体现植物干旱适应性的重要方面。施氮是常见的栽培措施,但施氮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复水后生长恢复能力的影响尚不明晰。本研究在低氮(3 mmol·L-1)和高氮(7 mmol·L-1)处理下对紫花苜蓿进行水培,在培养液中添加聚乙二醇-6000模拟干旱-复水情况,在干旱结束当天、复水7 d以及24 d,测定紫花苜蓿地上和地下部的生物量、含氮量、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以及相关酶活性。结果显示,复水24 d时,高氮处理的总生物量高于对照组(未受干旱处理) 11.0%,发生了“补偿生长”,而低氮处理的生长尚未恢复,生物量低于对照组19.6%。由于“干旱记忆”,复水7 d以及24 d时,高氮处理的根冠比、根系中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P <0.05),而低氮处理则无显著变化(P> 0.05)。复水7 d,高氮下紫花苜蓿叶片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下降,而蔗糖合成酶(SS)和根中酸性转化酶(AI)活性显著提高(P <0.05)。复水24 d时,与低氮处理相比,高氮处理更明显地提高了SS活性...  相似文献   

9.
对不同氮肥处理条件下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 L.)株高及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动态进行研究,以期为菊芋氮肥管理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施氮量为7.5 g·m-2时,菊芋株高、总生物量和块茎产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茎比重、叶比重、根比重和块茎比重随着物候期推迟呈现出降低的变化趋势;营养生长阶段菊芋光合产物优先供应茎、叶等地上器官,并在地上器官大量积累,生殖生长阶段光合产物大量向地下运输,充分体现了植物营养物质优先供应生长旺盛器官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施氮量对科尔沁沙地燕麦生物量及物质分配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阳  赵力兴  朱铁霞  王琳  高凯 《草地学报》2018,26(5):1168-1172
在科尔沁沙地研究不同施氮条件下燕麦(Avena sativa L.)株高、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以及根冠比、茎叶比、叶片贡献率、茎秆贡献率、根系贡献率和穗贡献率等相关指标,探讨沙壤土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对燕麦的影响,为科尔沁沙地燕麦氮肥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燕麦株高、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随着施氮量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均在N3(375 kg·hm-2)达到最高值,值分别为:90.6 cm,1 878.6 g·m-2,2 341.2 g·m-2;不同施肥梯度之间叶片贡献率、穗贡献率、根系贡献率、茎叶比、根冠比均表现出一定差异,而茎秆贡献率差异不显著;其中,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叶片贡献率和穗贡献率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建议本试验条件下,燕麦最佳追施氮肥量375 kg·hm-2,追施氮肥范围300~450 kg·hm-2之间。  相似文献   

11.
水肥耦合对巨能草生长和光合色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盆栽控制实验的方式,利用控水、控肥的实验方法,设计了干旱(25% FC)、对照(75% FC)和水淹(100% FC)3个水分梯度以及低、中、高3个养分水平的完全随机组合实验,研究了不同水肥耦合条件对巨能草生长与光合色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巨能草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生物总量和根冠比都受到了水肥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在正常水分条件下,高肥处理下的分蘖数、株高、地下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和生物总量都是最大的,是9种水肥配比中巨能草生物量积累最佳的水肥配比。可见,良好的水肥条件是巨能草获得高产的前提。水淹和干旱都不利于植株的分蘖和高生长,但干旱条件下可通过施肥提高植株的分蘖能力。水淹环境下,不宜施用过多肥料,中等施肥量最有利于巨能草地下生物量的积累,其根冠比显著增大,有利于植物根系适应水淹条件下的缺氧环境。与水淹条件相比,干旱条件更不利于巨能草地上生物量的积累,为了适应干旱环境,巨能草会把更多的同化物质分配给地下部分,进而增大根冠比,从而表现出较高的生理可塑性以适应极端的干旱环境。有趣的是,水分胁迫下的光合色素含量显著高于正常水分,且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光合色素的含量都有所增加,干旱处理下的增加尤为显著。由此可见,在水分胁迫环境下,巨能草会通过其各种形态和生理适应机制来适应环境,表现出一定的耐涝性和抗旱性,且施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水分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早熟禾不同品种根系分布及生物量分配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讨早熟禾(Poa L.)不同品种根系生长状况、生物量分配与水分胁迫的关系,采用PVC管栽法,对布鲁克(Poa pratansis L. cv. Brooklawn)、英派克(Poa pratansis L. cv. Impact)和苏比纳(Poa supine Schrad. cv. SupraNova)3个品种进行干旱胁迫,测定了生物量、根冠比、根系密度、相对生长率等指标,分析了根、冠生物量分配及根系生长动态规律.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对早熟禾3个品种的根、冠生物量累积和分配影响不同, 3个品种通过提高根干物质重量的分配策略来提高其抗旱能力的顺序依次是布鲁克、英派克、苏比纳;轻度水分胁迫有助于根系生长;3个品种相对生长率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苏比纳降低最多;干旱条件下,土壤深层根系密度、根冠比增加的顺序依次为布鲁克、英派克、苏比纳.  相似文献   

13.
为深入了解氮沉降和干旱胁迫对植物生长特征的影响,本试验选择荒漠植物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设置对照(田间最大持水量)与干旱(田间最大持水量的20%~40%)两个水分梯度以及0,6,36,60 mmol·L-1 4个氮素浓度处理,研究模拟干旱和氮沉降对其根系生长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水分条件下唐古特白刺根系生长状况均优于干旱条件(P<0.05);根直径和根尖数随着氮素浓度的增加而增加(P<0.05);当氮素浓度为36 mmol·L-1时,唐古特白刺的各项生长指标均表现为最佳状态。白刺各根系生长指标间相关分析表明,白刺总根长、根系平均直径、总表面积和总体积之间在水分和氮素交互作用下互相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因此,本试验得出干旱胁迫抑制了氮素对根系生长的促进作用,而氮素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缓减干旱对唐古特白刺的影响;在乌兰布和沙漠,干旱条件下氮沉降可能对唐古特白刺存在一定的补偿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盆栽试验探究了4个磷(P)水平(0、10 mg·kg-1、20 mg·kg-1、30 mg·kg-1)下,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us,AMF)幼套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与禾草内生真菌(Epichloё)对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生长、养分吸收、光合特性和磷酸酶活性的影响。供试多年生黑麦草植株分别由含有禾草内生真菌(E+)和不含禾草内生真菌(E-)的种子建植获得。结果表明:AMF对植物生长的促生效应可通过适量P添加得到加强;内生真菌增加了黑麦草的生物量和养分含量,并与AMF间存在交互效应,抑制其侵染,侵染率降低15.85%~20.03%;二者共同作用(AMF+E+)的地上生物量较AMF-E+降低1.45%~17.74%,P0和P10(10 mg·kg-1)水平下高于AMF+E-处理,P20(20 mg·kg-1)和P30(30 mg·kg-1)相反。对全P含量的影响与对生物量的影响趋势基本一致。AMF+E+处理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高于或介于AMF-E+和AMF+E-之间,磷酸酶活性低于或介于AMF-E+和AMF+E-之间。说明较适P水平加强了微生物效应,利于植物生长。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设定4个pH梯度(4.43,5.06,6.43和7.16),设置了接种AMF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苜蓿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dicae)、同时接种AMF和根瘤菌以及不接菌处理分析温室不同pH处理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和根瘤菌(rhizobia)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酸胁迫抑制了紫花苜蓿的生长,使其株高降低了1.27%~10.13%,地上生物量降低了33.33%~55.56%;AM真菌可以缓解酸胁迫,促进紫花苜蓿的生长,与不接种AM真菌相比,株高提高了244.26%~294.17%,地上生物量提高了727.78%~1 737.50%,地下生物量提高了1 120%~2 220%,根长提高了39.85%~102.63%,根冠比提高了5.71%~90.32%;根瘤菌单独接种未显著影响紫花苜蓿生长(P0.05),但与AM真菌混合接种后,可显著促进紫花苜蓿生长(P0.05)。  相似文献   

16.
干旱和遮阴对荩草构件形态及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具边坡草坪开发潜力的野生荩草(Arthraxon hispidus)为材料,设干旱[饱和持水量的81.75%(水分充足,W_0)、65.18%(轻度干旱,W_1)、43.64%(中度干旱,W_2)和27.88%(重度干旱,W_3)]和遮阴(0,10%,30%,50%,70%)及交互组合分析干旱和遮阴对荩草构件形态、生物量积累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遮阴、干旱和遮阴协同处理对荩草构件形态有显著影响(P0.05),干旱对根的影响大于茎叶,遮阴对茎和叶影响大于根,协同处理对叶影响大于根和茎;W_2或W_3处理下单株叶数、叶长、叶宽、节间长和分枝数显著降低(P0.05),根长显著增加而单株气生根数显著减少;≥10%遮阴降低单株叶数、单株总节数、根长和单株气生根数,但株高显著增加,W_1×70%遮阴交互处理时单株叶数下降了66.94%,株高和节间长增加了86.11%和46.17%,W_3×70%遮阴交互处理时单株总节数和一级分枝数下降了62.43%和76.47%,根数下降了54.55%,且无气生根。干旱、遮阴、干旱和遮阴互作对生物量积累和分配有显著影响(P0.05),W_2和W_3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单株和茎叶生物量及分配比,增加根生物量及根冠比应对中轻度干旱,W_3下单株及构件生物量下降约50%,而增加茎分配比以逃离重度干旱生境。≥30%遮阴显著增加叶生物量及分配比而降低根生物量及分配比,50%遮阴时根分配比及根冠比降低了81.48%和86.79%。干旱和遮阴协同处理可抵消或延缓干旱或遮阴造成的生长失衡,W_2×50%遮阴下荩草的生物量累积和分配与W_0×0遮阴相近。荩草可通过改变构件数量和质量性状及生物量分配,调整生长策略以应对干旱和遮阴胁迫,干旱和遮阴的协同影响,提高了荩草的抗逆性和生境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7.
王宁  陈浩  董莹莹  袁美丽 《草地学报》2018,26(2):402-408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土壤含水量在75%~80%(CK)、55%~60%(MD)和45%~50%(SD)土壤田间持水量条件下对入侵植物节节麦植株表型可塑性及化感作用的影响,探讨节节麦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机理,为其入侵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节节麦植株总生物量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呈下降变化,至SD时,较CK减少21.19 %。此外,叶生物量比、平均叶面积、相对生长速率及净同化效率均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而减小,而根、穗生物量比、根冠比及水分利用效率则呈逐渐增大变化。化感效应指数显示,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节节麦不同部位水浸提液的化感作用整体呈先升后降的变化。研究表明,节节麦通过生物量分配模式及对化感物质投入的改变对土壤水分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8.
紫花苜蓿种质苗期抗旱性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筛选优异的抗旱种质资料,采用室内盆栽法,对来自俄罗斯的18份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种质资源的抗旱性进行研究.在日光温室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通过测定存活率、株高、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根冠比、根系长度等形态指标,比较聚类分析法、抗旱性等级评价赋分法、标准差系数赋予权重法三种综合评价方法的差异,同时筛选抗旱种质材料.结果表明:标准差系数赋予权重法得出供试材料抗旱性强弱为:M7>M8>M3>M10>M9>M4>M11>M2>M12>810>M>M14>M1>CK>M15>M1>M13>M17>M5,评价结果与材料实际观测基本一致.标准差系数赋予权重法不但考虑不同指标的权重,还定量地鉴定每份材料的抗旱能力,比聚类分析法和抗旱性等级评价赋分法的结果更具科学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