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陇南地区小麦种植由于垂直分布悬殊,条锈病菌在该区内既能越冬又能越夏。不仅是我国条锈重要的越夏区之一,而且还是常发易变区。解放三十多年来该区小麦品种抗锈性的丧失大体经历了五次重大的变化,导致条锈病曾十一次大流行和中度流行。从三十多年来小麦条锈菌病的发生史看出,小麦品种的单一化和抗锈亲本的单一化是导致条锈病流行的主要因素。自1978年以后,全区普遍采取“以抗锈为前提、多抗源、多品种……”的良种推广原则和“在不同区域种植不同抗源品种”的品种布局原则,八年中,也有气候条件对条锈病发生十分有利的年份,但条锈病一直未造成较大的流行,据种子部门预测,今后随着种子工作的加强,  相似文献   

2.
东北春小麦根腐病防治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东北春小麦根腐病Bipolaris sorokiniana(Sacc.ex Sorokin)shoem.是推广抗锈良种后出现的问题。苗期引起根腐,成株期发生叶斑、穗腐和黑胚粒。病菌有两种类型定名为H_1和H_2型,田间前者占优势。病种子和病株残体是田间发病的初侵染源,种子消毒和轮作可减轻苗期根腐并提高种子出苗率。根腐病菌寄主范围很广,来自29种禾本科杂草和作物上的菌株均能侵染小麦。温室和田间试验结果,小麦灌浆乳熟期发病对产量影响最大,也是形成黑胚粒时期。目前尚无免疫品种,农家种和半冬性品种比国外品种和硬粒小麦抗病,Triticum timopheevii表现高抗。采取种植抗病品种结合种子消毒、轮作、增施氮肥等综合防治技术是防治小麦根腐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根据2009年11月28~30日在厦门召开的全国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会结果,结合今年我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冬前基数及2010年气候长期趋势,预计2010年我省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总体呈中等偏重发生趋势,将出现病虫并重的局面,其中鄂西马铃薯晚疫病,水稻主产区二化螟、水稻纹枯病将大发生;小麦条锈病在鄂北、鄂西呈偏重流行态势;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在江汉平原、鄂东等地仍存在偏重流行的可能;水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棉花盲蝽象、棉花烟粉虱中等偏重发生;此外,小麦全蚀病、水稻褐条矮缩病、水稻基腐病、水稻旱育秧根蚜等非常发性病虫害发生范围将进一步扩大,为害有加重趋势.主要预测依据如下:  相似文献   

4.
三年系统考察,明确了西藏麦作条锈区域流行特点是:气候凉爽湿润的东南部农区及其邻近的高山晚熟麦区为最适流行区;该区以西,以北麦泎条锈也常年发生,但对生产不是重要的限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周年流行规律是:最适流行区早在2月底、3月初可见孢子,后形成中心,5至6月冬春麦作条锈流行达前高峰~高峰时期;其余农区随与最适流行区的距离加大,海拔升高,发生期与流行高峰期后延,甚至到10月上旬。高空气流携带远地菌源,自生麦苗,野生杂草可能参与周年流行过程。文章分析认为影响流行的主要因素是:雨季始期和雨日数。据西藏农家大麦抗性,条锈  相似文献   

5.
一、发生动态据1949~1989年统计资料分析,自1949~1963年河北省小麦黑穗(粉)病常年发生面积700万亩左右。小麦散黑穗病穗率一般1~3%,高的10%以上;小麦秆黑粉病株率一般5~20%,严重地块达60~80%。经过大力推广石家庄407、石家庄54、丰产5号、农大187等品种,以及推广赛力散,西力生等药剂拌种,到1964年基本控制了小麦黑穗(粉)病的危害。随着汞制剂禁用和药剂拌种面积减少,70年代初小麦黑穗(粉)病再度回升,1973~1979年发生面积在近400万亩。进入80年代,每年都有局部地区流行成灾,1981~1983年,每  相似文献   

6.
崇阳县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在影响崇阳县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许多因素中,赤霉病对小麦的生长影响最大。重发年份,小麦病穗率可达50%左右,高的病穗率达80%以上,对小麦造成严重减产。1发病特点1)小麦赤霉病在崇阳县发生流行特点是暴发频率高、损失大,年度间病情变化大,大约每2年就要重度或中度发生一次,2012年、2014年崇阳县小麦赤霉病为重发生年。2)品种间发病情况差异较大。感病品种病穗率70%~80%,严重田块病穗率达100%;中感品种(约占小麦种植面  相似文献   

7.
2003年江苏省小麦赤霉病致灾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赤霉病犤Gibberellazeae(Schw.)犦是困扰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生产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江苏河网交错,春雨较多,赤霉病流行频率高。2003年赤霉病见病时间早、发生范围广、自然为害重,是江苏历史上的第九个大流行年。12003年小麦赤霉病流行概况江苏淮南往年是小麦赤霉病的主要流行区域;淮北属于偶发区,基本上不作为主要防治对象。2003年全省以沿江、苏南局部及丘陵地区发病最重,自然发病病穗率高达60%~80%;其次是沿淮及江淮地区,自然发病病穗率40%~60%;再次是徐州、宿迁、连云港3市,自然发病病穗率在10%以下。据各地调查,赤霉…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2014年小麦赤霉病在湖北全省麦区的发生概况及其见病早、后期流行速度快,发病范围广、面积大、病穗率高,但病粒率低、危害损失较轻等特点;其流行呈现南重北轻的区域特征,江汉平原、鄂东沿江滨湖麦区发生重,主产区鄂北发生较轻。认为其流行原因除了菌源充足,小麦品种与生育期有利发病外,4月中、下旬持续阴雨、寡照气象条件是造成赤霉病流行的主要因素,5月上旬的高温、高湿加速了赤霉病扩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南充市小麦条锈病1999年以来共16年的发生流行分析,明确了小麦条锈病在本市的发生流行趋势,即病害始见期越早,发生越重。其流行特点是在本地小麦条锈菌有两次传入侵染高峰期。第1次外来菌源大范围传入对病害流行起着关键作用,在田间存在1~3个流行高峰期;近16年,条锈病有13年在全市偏重至大发生,偏重至大发生频率达81.25%,比1995年以前,重发频率高50百分点以上,轻发生只有2013年1年,仅占6.3%。说明条锈病已完全处于重发流行之态势。经对其成因探讨认为,导致本市近年小麦条锈病重发及流行的内因是品种抗条锈能力的降低或丧失。造成小麦品种抗性丧失的直接原因是条锈菌新生理小种致病性强,且已上升为主要小种,并继续保持为优势小种。暖冬和春季天气波动幅度大,雾、露日偏多直接造成了条锈病的大流行。  相似文献   

10.
明确草地贪夜蛾的寄主偏好性有利于更好地掌握其田间种群发生动态,指导农业防控。本文分别以玉米、小麦及其田间常见的禾本科杂草为测试对象,研究草地贪夜蛾成虫、幼虫对嗜食寄主及禾本科杂草的选择性和初孵幼虫取食不同植物的存活率。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成虫产卵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在玉米上日均产卵量为(315.59±49.87)粒,占在所有供试植物上总产卵数量的71.17%,显著高于其在玉米田禾本科杂草上的日均产卵量,其在玉米田不同种类杂草上的产卵量差异不显著。草地贪夜蛾成虫在小麦上的日均产卵量为(243.40±18.24)粒,占所有供试植物上总产卵数量的46.98%,且显著高于在麦田禾本科杂草上的产卵量。1~2龄幼虫对玉米和马唐的取食选择率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玉米田其他杂草;1~3龄幼虫对小麦和节节麦的取食选择率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麦田其他杂草;对供试杂草的取食选择率随龄期增高逐渐降低,对玉米和小麦的选择性随龄期增加而增强;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在玉米及玉米田禾本科杂草上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最低为95.89%;在小麦及麦田禾本科杂草上,以雀麦上的成活率最低,为85.22%,显著低于小麦和其他禾本科杂草。  相似文献   

11.
小麦黄矮病(BYDV)的症状特征是,早期及传病中心的病株叶片褪绿黄化,植株亦多矮化;后期及流行阶段的病株,则一般仅褪绿黄化。1980年该病大流行时明显发生“红穗”现象。杨陵历年小麦品种抗黄矮病性鉴定试验地,1983至1986的4年均于5月下旬小麦黄熟前,大量急剧发生“红穗”现  相似文献   

12.
三个小麦野生近缘种抗条锈性传递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当前小麦条锈病菌的优势小种条中29号、30号和31号测定了小麦近缘植物长穗偃麦草、簇毛麦和华山新麦草及其各自与小麦的杂交后代的抗条锈性。试验结果表明,3个小麦近缘植物均含有宝贵的抗条锈基因,此类基因具有较强的传递性能,可在小麦遗传背景下高度表达,表现出良好的抗条锈性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小麦赤霉病是合川市一种发生普遍 ,危害严重的小麦病害。据调查 ,在中度流行年份 ,病穗率30%~50% ,减产5%~20% ;大流行年份 ,病穗率可达50% ,减产20%~40%。赤霉病不仅使小麦减产 ,而且有毒性 ,会严重降低小麦品质。人食病麦后 ,四肢无力、头昏、腹胀、腹泻、呕吐。牲畜吃了 ,食欲减退、腹泻 ,严重的会中毒死亡。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全生育期病害 ,能引起种、苗、秆、穗的腐败。穗腐危害性最大 ,其次是秆腐 ,苗腐只在个别情况下发生。病穗呈枯黄色 ,在病部出现一层粉红色胶状物 ,叶片、叶鞘呈灰白色。病穗子粒干秕、皱缩、丧失…  相似文献   

14.
盐城地区玉米粗缩病成灾规律及防治技术体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盐城市常年种植玉米 7万hm2 。玉米粗缩病 1 996年暴发成灾 ,盐城市植保站组织玉米主要产区的植保技术人员 ,在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周益军、程兆榜等专家的指导下 ,进行 3a多的协作研究 ,取得了重要进展。1 对病害发生的基础规律有更新、更深刻的认识1 )明确了玉米粗缩病的致病病原和主要毒源寄主。植物呼肠孤病毒组 (Phytoreovirusgroup)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RBSDV)为致病病原。玉米种子不带毒 ;大、小麦是病毒的主要越冬寄主 ,是病害流行的直接毒源 ;水稻、禾本科杂草是主要的越夏过渡寄主。2 )明确了灰飞虱带…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水稻病毒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了1965-1977年水稻病毒病主要是黑条矮缩病、普通矮缩病的发生规律和传毒昆虫传病特点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
水稻黑条矮缩病由灰稻虱传播。灰稻虱能把病毒自水稻传到水稻、大小麦、玉米,但难以把病毒从玉米传到其它寄主上。已证实田间早熟禾可以作为黑条矮缩病无症带毒寄主。  相似文献   

16.
1990年小麦条锈病在我省大流行,尤其是鄂北麦区发病早、为害时间长、为害重、损失大,一般未防治的田块比防治好的要减产50~60%。大面积调查发现,减产因素主要是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我们在谷城县定点测定了小麦条锈病为害损失率,明确了不同发病程度对小麦产量损失情况,为测报和防治决策提供了依据.一、测定方法在小麦条锈发病后期(5月中旬),以“鄂恩一号”品种为测定对象,选择肥力长势一致的重病田和轻病田各一块,按八级标准(0.5%、10%、20%、40%、60%、80%、  相似文献   

17.
陇东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的原因与持续控制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宏  兰志先 《植物保护》2003,29(2):39-41
陇东不但是我国小麦条锈病传播的重要桥梁地带 ,而且有一定数量的条锈菌越夏、越冬菌源。当地菌源的存在和小麦品种的抗性丧失是小麦条锈病发生大流行的内因 ,春季降水量多是大流行的决定性因素。加强抗锈品种的选育及合理布局、实行生态防治是控制流行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国内首次发现,碱茅和甜茅可作为条锈菌的寄主。小麦条锈流行小种条中25和22号在北京近郊自然条件下分别侵染碱茅(Puccinellia distans)和纤毛鹅观草(Roegneria ciliaris)。湖北神农架一种甜茅(Glyceria sp.)上的条锈分离菌在小麦条锈鉴别寄主上的毒力范围比条中25号更广:对水源11有毒力,在洛夫林13和牛朱特上能产生具有正常萌发与再侵染功能的夏孢子。推测野生禾草在锈菌新致病类型的发生和维持方面可能有其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田国梁 《植物医生》2016,(11):54-55
<正>2009年,咸宁市首次在崇阳县发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以后每年均有发生,并呈加重趋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传毒介体主要为白背飞虱,该病可为害水稻、玉米、小麦、马唐、看麦娘、稗草等20多种粮食作物和杂草,已成为咸宁市水稻常见病害之一,造成水稻减产。1症状识别发病稻株,叶色深绿,上部叶片正面凹凸不平。病株地上数节节部有倒生须根及高节位分支;病株茎秆表面有直径为1~2 mm的乳白色瘤状突起(手  相似文献   

20.
2001年湖北农作物种植结构继续调整,蔬菜、油料面积持续扩大,早稻调减、棉花略增,菜棉套种、瓜稻连作逐步扩大,有利于各种病虫害的发生危害。   3月7-8日,在湖北省植保总站召开了全省农作物病虫发生趋势会商会,针对各地种植结构调整及近几年病虫发生特点、去年病虫越冬基数,结合2001年天气预报分析认为:2001年全省主要农作物病虫发生的总体趋势为中等偏重到大发生,虫害重于病害,程度上将重于2000年,上半年病害较为突出,下半年各类作物害虫大发生。预计:棉花棉铃虫、水稻螟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等易暴发成灾的病虫仍将严重发生,局部可能暴发或成灾;高感优质稻品种的稻瘟病仍存在流行成灾的威胁;直接影响农产品商品质量的水稻穗期综合症,蔬菜病毒病、蓟马、豆野螟、小菜蛾,柑橘红黄蜘蛛、黑刺粉虱、矢尖蚧、锈壁虱,梨木虱,甜玉米上的玉米螟,茶小绿叶蝉等病虫将中等偏重至大发生;常发性病虫,如水稻纹枯病油菜菌核病、蔬菜灰霉病、美洲斑潜蝇、玉米纹枯病、马铃薯晚疫病、小麦赤霉病等病虫也将呈中等偏重发生趋势。(湖北省植保总站测报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