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为了解决大豆单产较低的问题,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01—2005年开展了大豆超高产技术研究,在五年的试验中,除2003年因气候原因没有达到300kg/667m^2外,其余4年均达300kg/667m^2以上,其中2001年309.7kg/667m^2;2002年324.7kg/667m^2;2004年313.2kg/667m^2:2005年398kg/667m^2。试验结果表明:春大豆300kg/667m^2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根据“系统工程最佳模拟配合”原理。运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在四川生态区条件下两热制早熟稻田连作秋大豆高产规范化栽培主要可控因子(播种期、种植密度、施肥量)的优化组合技术。试验结果:1、建立了高产栽培数学模式;2、明确了3个可控因子的决策变量顺序及其与最高产量的关系;3、优选了秋大豆1500~1875kg/hm^2以及1875kg/hm^2以上的技术组合方案。  相似文献   

3.
高油大豆品种筛选及350公斤超高产试验设计方案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本方案采用百粒重20-24g,结荚密,平均荚结粒3.5个的品系“96—209”大豆作为高产品种,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措施,在重演320kg/667m^2的基础上,实现每m^2结荚681.82个,荚结3.5粒,百粒重22g(26株/m^2,26.22荚/株)的产量结构,实现667m^2产350kg的超高产栽培。同时,筛选适合当地栽培,产量潜力在250kg/667m^2的高油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自治区大豆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豆是我区主栽作物之一,从80年代至今,大豆总播种面积从近20万hm^2发展到53.3万hm^2;单产水平从50kg/667m^2增加至100kg\667m^2;良种普及率从55%提高到90%;豆田化学除草率达70%,存在重迎茬减产问题。在充分调查分析大豆主产区生产背景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调整种植业结构、积极引进和繁育良种、加强病虫综合治理、推广高产配套技术、发展深加工及培养大豆科技队伍”为措施的七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南豆8号为高产、高蛋白春大豆新品种,蛋白质含量45.2%,脂肪含量18.2%。四川省大豆新品种早熟组区试,两年平均155.6kg/667m^2,比对照成豆9号增产14.9%;国家长江流域春大豆组区试,平均产量为180.5kg/667m^2,比对照品种湘春10号增产5.1%。适宜在四川及长江中下游各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6.
大豆大垅三行穴播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豆大垅三行穴播栽培技术自1996年开始研究,1998年示范,三年共计范373.3hm^2,平均单产188.96kg/667m^2,比近三年三垅栽培平均单产101.95kg/667m^2 ,增产87.01kg/667m^2,增产85.3%,该栽培技术由于采用130cm的垅体,以垅沟和苗带间深松,分层施肥和垅上三行等距播四项技术为核心的综合高产栽培技术,具有抗旱,耐涝,合理密植,增强光合作用等能力;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为大豆幼苗快速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肥料利用率,提早封垅,有效抑制草荒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高株多节密英新类型大豆新品系“北方20118”进行了高产栽培试验研究。2001年种植面积为267m^2,共收大豆132kg,折合330kg/667m^2。本栽培技术是增施底肥等距精播,后期补充营养元素。  相似文献   

8.
夏大豆单产300公斤育种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省滨州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对选育的高产、优质夏大豆新品种“滨豆95-20”种植1733.5m^2高产示范田,经测产验收平均单产可达326.6kg/667m^2同时研究出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冬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冬大豆产量受品种生产能力,环境条件,栽培技术水平的综合影响。选出高产优质品种“661”,应用大豆高产理论与技术,以增加单位面临株数,提高单棉英粒数和粒重为原则,利用热区冬春光热资源,在栽培上采取适宜的技术,创造了单产268.14kg/667m^2的云南省冬大豆单产最高纪录,为冬大豆高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大豆新品种"合丰35"品种特性及产量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新品种“合丰35”是我所新育成的优良品种,先后被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推广,该品种一般单产160kg/667m^2-200kg/667m^2,具有单产250kg/667m^2-300kg/667m^2的生产潜力;推广应用范围由黑龙江省大面积种植,扩大到吉林,内蒙古等全国十个省(区)种植,该品种1994-2000年累计推广面积为280万hm^2,纯增产大豆7.3亿kg,社会效益16.5亿元,该品种1999年度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荣获黑龙江省重大科技效益一等奖。  相似文献   

11.
双季稻—马铃薯是稳粮增效种植模式,具有高产高效特点。介绍了诏安县双季稻—马铃薯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重迎茬大豆应用生物有机肥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重迎茬大豆生产上应用善耕“生物有机肥,研究该肥料对重迎茬大豆干物质、根部病虫害、根际微生态环境及产量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重迎茬大豆亩使用25kg生物茵肥,配施6kg二铵、2.5kg尿素、2.5kg硫酸钾,效果最佳,较对照增产6.14%。  相似文献   

13.
大豆连作障碍机制研究初报   总被引:56,自引:6,他引:56  
于广武  鲁振明 《大豆科学》1993,12(3):237-243
大豆连作减产早已为生产实践所证实。本文在对连作大豆减产规律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大豆—土壤两个生态系统出发,对减产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导致大豆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是由土壤营养元素亏缺,物理、化学及生物活性改变,病虫害加剧等原因综合作用于大豆,使大豆生育受阻,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马铃薯高效复种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多年试验示范,针对辽宁省气候特点,总结出马铃薯高效复种栽培模式,筛选出各主产区的适宜品种和相应种植密度,为辽宁省马铃薯科学种植提供依据。马铃薯的三膜覆盖极早熟栽培技术比较适合葫芦岛地区和大连地区应用,下茬复种小西瓜等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马铃薯双膜覆盖栽培技术可克服前期低温的不利影响,缓解晚霜冻害,比常规地膜覆盖提前收获15 d以上,其鲜薯价格高,效益可观,为下茬复种粮食和油料作物高产创造条件,比较适合在辽西和辽南的大部分地区应用。马铃薯单膜覆盖栽培技术适用于辽宁大部分地区,下茬可复种蔬菜、粘(甜)玉米等作物。  相似文献   

15.
在闽北单双混作区,利用光热条件种双季稻不足一季有余的耕地发展再生稻生产,是大幅度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量的有效措施。头季稻与再生稻密切相关,是再生稻的基础,要取得再生稻高产,必须走好三步:一是种好头季稻,取得头季稻高产,二是获得高质量的稻桩,三是管好再生季。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长期施肥下黑垆土氨化作用的变化,在长期定位试验条件下,分析了长期施肥对黑垆土氨化细菌数量和氨化作用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连作下,各施肥处理均可不同程度提高土壤中氨化细菌数量和氨化作用强度,其中单施有机肥及有机无机肥配施的效果更明显。在不同施肥处理中,氮磷配施有机肥处理的土壤氨化细菌数量最多(7.53×108个·g~(-1)),是不施肥处理(CK)的189.2倍,氨化作用强度最高(1.49mg·kg~(-1)),较CK增加55.0%;其次为单施有机肥、氮肥配施有机肥和磷肥配施有机肥处理,其氨化细菌数量和氨化作用强度均显著高于CK。在苜蓿连作下,与CK相比,单施磷肥处理的土壤氨化细菌数量和氨化作用强度均明显降低,降幅分别为99.5%和49.7%。因此,黄土高原黑垆土区小麦连作时,长期施用有机肥及有机无机肥配施均可提高土壤有机氮的转化作用,增强其供氮能力;苜蓿连作时,长期单施磷肥可减弱土壤有机氮的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建阳市烟后稻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建阳市烟后稻高产栽培方式的分析,介绍了建阳市烟后稻高产栽培模式的关键技术:选择适宜作烟后稻品种,培育壮苗,大田管理与病虫害防治等。  相似文献   

18.
采用田间进行了重迎茬大豆专用肥筛选,结果表明:NPK不同组合可明显促进重迎茬大豆生长发育,主要表现在增加了大豆株高、提高大豆地上和地下生长;增加了干物质积累、根瘤数量;增加了营养生长时期根/冠比值.进而提高产量,以处理2产量最高,增产达到17.15%.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利用稀缺或隔年卫星遥感影像估算大地理区域麦稻连作水平的可行性,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利用隔年TM卫星遥感影像,提取小麦和水稻种植面积并分析了麦稻连作水平。在解译隔年稻麦卫星遥感影像获取麦稻连作面积信息的基础上,运用马尔可夫链建模方法构建麦稻连作水平评估模型来估算麦稻连作水平,并用GPS 实地取样调查对估算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常熟市麦稻连作指数为0.76,即有76%的小麦连作水稻,估算精度在95%以上,与传统的地面调查方法相比较,统计麦稻连作指数或水平更能反映大地理区域麦稻连作的现状。  相似文献   

20.
以品种金黄麻为试验材料,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在氮肥用量105 kg·hm-2基础上(RSN4),氮肥减施25%、50%、75%和100%(分别记为RSN3,RSN2,RSN1和RSN0)的条件下,健康与感青枯病两种生长状态对连作芝麻产量和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规律,以期为芝麻合理施肥和稳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氮肥用量减少25%(RSN3)的芝麻产量较RSN4处理未出现明显下降。RSN2的α多样性指标Obs、Shannon和Chao1较RSN4分别高11.53%、3.39%、12.71%,而来自健康株的Shannon指数比感病株高1.61%,且氮肥减施和生长状态处理的交互作用对Shannon指数有显著影响;RSN1处理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相对丰度较RSN3增加了39.70%,而厚壁菌门(Firmicutes)则下降了30.60%;来自健康植株根际土壤的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蓝藻门(Cyanobacteria)、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相对丰度较来自患病株的分别高32.42%、155.26%、38.54%,而Firmicutes较感病株下降了47.47%;RSN3的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马赛菌属(Massilia)相对丰度较RSN2的分别增加119.10%和87.18%,且RSN3的类芽胞杆菌属(Paenibacillus)相对丰度较RSN0、RSN1、RSN2显著增加59.29%~193.42%。来自健康株根际土壤细菌中的假丝酵母(Candidatus_Solibacter)和unidentified_Nostocales的相对丰度较患病株高43.68%和235.90%,而来自感病株根际土壤细菌中4种菌属(Bacillus、Massilia、Ramlibacter、Paenibacillus)的相对丰度较健康株的显著增加64.63%~106.67%;来自健康株根际土壤细菌功能碳水化合物代谢的相对丰度较来自患病株增加0.94%,而来自健康株根际土壤细菌功能膜运输的相对丰度较来自感病株的降低了2.37%;RSN3处理的根际土壤细菌功能辅助因子和维生素的代谢和核苷酸代谢的相对丰度较RSN0处理分别增加1.78%和3.63%(P < 0.05),而翻译、脂质代谢、折叠、分类和降级的相对丰度分别下降了4.58%、4.52%、7.74%(P < 0.05)。三个主要环境因子pH、速效钾、有效锌对细菌群落变化的贡献分别为3.91%、5.93%、6.94%。总之,适当减氮(减少25%)对连作芝麻产量影响较小,同时能够改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有利于红壤旱地连作芝麻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