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单倍体诱导率和加倍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8个不同基因型组合为母本、玉米单倍体诱导系JS6-1为父本,在三亚、长春和长岭3种生态环境下研究了单倍体的诱导率、自然加倍率和秋水仙素加倍率。结果表明:不同地点和不同基因型材料的玉米单倍体诱导率、自然加倍率和秋水仙素加倍率之间差异显著。在三亚的单倍体诱导率、自然加倍率和秋水仙素加倍率显著高于长春和长岭,长春的自然加倍率和秋水仙素加倍率显著高于长岭,但单倍体诱导率无显著差异,三亚更适合玉米单倍体诱导和加倍。不同基因型组合的诱导率和加倍率也存在显著差异,由DH系L16所配组合J13×L16(先锋父本×先锋父本DH系)的诱导率和加倍率均显著高于其他组合。选择合适生态条件和基础材料,加强田间管理是提高单倍体育种效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2.
单倍体加倍率低成为玉米单倍体育种的限制性因素。为了提高玉米单倍体的加倍率,研究两种生态条件下单倍体的自然加倍率,比较甲基胺草磷(APM)和氟乐灵两种除草剂在不同浓度和处理方法下玉米单倍体的加倍效率。结果表明,海南试验点的单倍体自然加倍率要高于贵州贵阳试点。应用除草剂可以明显提高雅玉889和京糯208单倍体的加倍率,基础材料基因型对自然加倍率和除草剂加倍率都具有显著影响。APM和氟乐灵均是在浓度为80μmol·L~(-1)处理单倍体加倍率最高,APM处理的单倍体加倍率要高于氟乐灵,采用滴心法和浸种法处理的单倍体加倍率无明显差异。综上,如采用自然加倍,应在海南试验点种植单倍体;如采用除草剂加倍,应使用浓度为80μmol·L~(-1)的APM,采用滴心法或浸种法对雅玉889和京糯208单倍体加倍。  相似文献   

3.
单倍体诱导系在玉米育种研究中的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3个单倍体诱导系与8个不同基因型母本(普通玉米、甜玉米、糯玉米和甜糯玉米)杂交诱导,根据籽粒颜色、根尖染色体压片、气孔密度并结合田间植株表现鉴定单倍体,并利用秋水仙素处理加倍.结果表明,不同诱导系间诱导率存在差异,MT041 平均单倍体诱导率显著高于其他 2个诱导系,诱导率为4.17%;不同基因型母本间也存在显著差异,糯玉米和普通玉米材料单倍体率显著高于甜玉米,甜糯玉米杂交种对甜玉米单倍体提高有利.0.06%秋水仙素溶液浸根加倍效果显著高于0.02%浓度,但高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成苗率不高,结果表明加倍技术仍然是制约DH育种技术广泛应用的瓶颈.  相似文献   

4.
不同生态区玉米单倍体自然加倍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不同生态区种植同一基础材料诱导产生的单倍体,研究种植环境对单倍体自然加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玉米单倍体自然加倍率差异显著,在张掖和三亚单倍体自然加倍率相对较高,分别为5.4%和4.8%,在陇南的自然加倍率最低为1.6%,说明在张掖春播和三亚冬播更适合玉米单倍体自然加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单倍体诱导系在甜玉米单倍体育种中应用的可能性及适宜的甜玉米单倍体诱导和加倍方法,为加快我国甜玉米育种进程、提高甜玉米育种效率奠定基础。【方法】采用3个诱导系和4个甜玉米杂交种,设计4种秋水仙素化学加倍甜玉米单倍体的方法,对提高甜玉米单倍体诱导率和加倍率的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甜玉米单倍体诱导试验表明,3个单倍体诱导系的诱导率有极显著差异,其中以TY1的诱导率最高,为7.99%;4个甜玉米杂交种诱导率差异极显著,以"绿色先锋"的诱导率最高,为7.57%。秋水仙素加倍甜玉米单倍体试验表明,浸芽法和针刺生长点法对植株伤害较严重,存活率低于50%;浸种法(0.5 mg/mL秋水仙素)和针刺生长点法(0.3mg/mL秋水仙素)的散粉率较高(48.4%,28.9%),相应的结实率也较高(15.2%,11.1%),说明浸种法处理效果最好,针刺生长点法次之。【结论】适宜的单倍体诱导和加倍方法能显著提高甜玉米单倍体的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6.
为了规模化应用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研究了玉米单倍体诱导系高诱1号和EMK-1对不同基因型类群F1的单倍体诱导效果。结果表明:诱导率和母本基因型存在显著差异,与不同来源父本的差异相关性接近显著水平。EMK-1诱导率和植株性状明显优于高诱1号,可以重点利用;单倍体自然加倍率与母本基因型差异接近显著水平,与父本诱导系基因型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综合不同诱导系优良性状,组建了诱导系间杂交种,优化玉米(Zea mays)单倍体诱导技术,克服单倍体植株弱小、花粉量少、抗逆性差等缺点,研究了玉米单倍体诱导系及其杂交种对不同类型F1的诱导效果。结果表明,诱导率与母本基因型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与父本间差异达显著水平。LA11的诱导率明显高于农大高诱1号,而两者的杂交种植株高大,雄花花粉量大,抗逆性强,综合性状明显优于两个诱导系,且诱导率接近较高的LA11,可以用于自然杂交诱导育种;自然加倍率与父本无关,与母本基因型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玉米孤雌生殖单倍体诱导效率优化方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玉米孤雌生殖单倍体的诱导是进行单倍体育种的重要环节。本研究选择20个杂交种作母本进行单倍体诱导,结果表明:不同母本基因型间单倍体频率差异显著,其中高频材料的单倍体频率约为低频材料的5倍。以郑单958为母本和CAUHOI-1杂交经多年试验初步表明在海南冬季进行单倍体诱导的效率(3.39%)显著高于北京夏季(1.86%)。杂交诱导果穗不同部位的单倍体频率存在差异,顶部的单倍体频率较高。吐丝后不同时期的单倍体诱导表明,在吐丝早期授粉的诱导效率最高。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母本基因型、诱导地点以及授粉时期均对单倍体诱导有重要影响。选择高频的母本材料,在合适的地点于吐丝早期进行单倍体诱导是单倍体诱导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9.
玉米单倍体化学加倍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单倍体诱导系获得玉米单倍体,再加倍获得自交系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玉米育种方法,可以加快玉米育种的进程,提高育种效率,而单倍体加倍方法是其中的关键环节。采用大田注射法研究了秋水仙素不同配方对10个玉米材料的单倍体加倍效果。结果表明,秋水仙素具有很好的加倍作用,剂量以0.06%秋水仙素+2%二甲基亚砜(DMSO)为优,加倍率为6.5%~31.3%,平均加倍率17.47%。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玉米杂交种郑单958诱导产生的玉米单倍体群体为材料,利用流式细胞仪对单倍体自然条件下的二倍化现象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体细胞加倍与生殖细胞加倍并不显著相关,雌雄穗加倍存在差异,并且雌穗自然加倍率较高。雄穗可育单倍体植株的体细胞基本上处于单倍状态(1C),少数体细胞中存在单倍体与二倍体细胞的倍性嵌合现象,并检测到了1%~2%的非整倍体(1.5C)现象。体细胞二倍化有随雄穗育性水平升高而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in haploid induction rates of different inducers. [Method] Six maize inducers with purple spot and purple color were selected as the male parents to pollinate six inbred lines. [Result] The mean haploid induction rat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the inducers: KMS- 3〉WY-1 〉PR-2〉YP-13〉KMS-2〉KMS-1. The haploid induction rates of the different hybrid material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K410 〉105A 〉103A 〉104A 〉107A 〉D271 〉 106A〉L73〉N21〉KZ58. [Conclusion] The haploid inducer line PR-2, which had high haploid induction rate and low variation coefficient, was an elite haploid inducer.  相似文献   

12.
以不同玉米杂交种与单倍体诱导系为材料,对从杂交种中诱导双生苗的情况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农大108、高油5598、郑单958与CAUHOI-1的杂交当代籽粒中,双生苗的平均频率为0.15%,显著低于单倍体的平均诱导频率3.38%,而在自交籽粒中没有发现双生苗。利用45个双列杂交组合为母本分别与两个诱导率不同的诱导系(CAUHOI01和CAU79)进一步杂交,在杂交籽粒中发现26对双生苗,其中有23对来自于CAUHOI-1的杂交后代。本研究结果表明双生苗诱导与单倍体诱导一样,不仅与诱导系有关,在一定程度上也受母本基因型影响,而二者诱导能力表现趋势不一致。对双生苗类型的观察结果表明,双生苗主要为二倍体-二倍体类型,少数为单倍体-单倍体类型,没有发现单倍体-二倍体类型。SSR分析表明每个双生苗两个体间基因型一致,但部分双生单苗田间生长存在着差异。双生苗的发生与单倍体诱导机理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以优良自交系FAPW和BN490A组配的单倍体群体为材料,利用t测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单倍体花药外露、花药大小与花粉育性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玉米单倍体雄穗自然加倍率较低(28.2%),大部分花药外露(81.3%)和小部分花药不外露(15.6%)的单倍体花粉可育;花粉可育的单倍体花药大小大于花粉败育的单倍体,但在花粉可育的单倍体植株中,花粉的育性并未随着花药大小的增大而提高。在实际单倍体自然加倍过程中,可以依据玉米单倍体花药外露与否、花药大小与花粉育性的关系,通过花药是否外露与花药大小判断雄穗的育性。  相似文献   

14.
以Reid群、Non-Reid群和DOM群骨干自交系PH6WC、郑58、PH09B、J9D207、PHB1M、PH4CV、A87、S122和丹340为材料,按群体间与群体内共组配9个基础材料,并分别自交形成S_0、S_1、S_2和S_3 4个世代,用于单倍体诱导率及加倍率的研究。用高频诱导系JS96对骨干自交系及4个世代自交材料进行了单倍体杂交诱导,用秋水仙素对不同世代的单倍体种子进行了加倍处理。结果表明:不同类群骨干自交系诱导率差异显著,Reid群、Non-Reid群诱导率较高。群体间组配的基础材料的诱导率和加倍率高于群体内组配的基础材料。群体间组配的基础材料的诱导率高低依次为郑58×J9D207S122×PHB1MPH6WC×A87;加倍率依次为郑58×J9D207PH6WC×A87S122×PHB1M。群体内组配的基础材料的诱导率依次为Reid群Non-Reid群DOM群;加倍率依次为Reid群DOM群Non-Reid群。不同自交后代的平均诱导率,S_0代最高,S_3代最低;不同自交后代的平均加倍率,S_2代最高,S_1代最低。  相似文献   

15.
单倍体育种技术(double haploid,DH)具有加速育种进程的突出优势,已成为玉米育种关键性核心技术并在国外广泛应用,成为国外一些大公司玉米商业育种的主要手段。利用诱导系MT1诱导国内有代表性玉米自交系,分析不同玉米自交系的单倍体诱导率。结果表明,不同玉米主产区自交系的单倍体诱导率存在一定差异,北方春播玉米区(5.16%)>南方丘陵玉米区(5.14%)=西南山地玉米区(5.14%)>黄淮海夏播玉米区(4.44%);不同杂种优势群自交系的单倍体诱导率大小不同,表现为兰卡斯特群(5.64%)>Suwan群(553%)>瑞得群(5.43%)>旅大红骨群(4.96%)>四平头群(2.76%);温带自交系的单倍体诱导率为5.17%,明显高于热带自交系的单倍体诱导率(3.63%),说明单倍体诱导率因母本的遗传背景不同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6.
玉米单倍体高效加倍技术规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多年来玉米单倍体育种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结合国内外单倍体育种的成功经验,组装集成了“玉米单倍体高效加倍技术规范”(仅供参照试用)。本规范是玉米单倍体人工(化学)加倍的基本操作程序,适用于利用杂交诱导单倍体快速选育玉米自交系技术,主要包括单倍体种植、单倍体植株确认、高效加倍技术、单倍体植株的授粉与收获、获得DH系等5个技术环节。按此技术规程操作,可显著提高单倍体的加倍率和育种成效。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不同基因型的玉米单倍体雄穗自然加倍的情况,利用由7个优良自交系组配的FAPW/BN490A、BN490A/BN486A、PHZ51/H33和MT-1/H32等4个单倍体群体研究玉米单倍体的花药外露与花粉育性。结果表明:FAPW/BN490A群体位于雄穗分枝的花药外露概率高于位于雄穗主轴的花药外露概率;在所研究的4个单倍体群体中,FAPW/BN490A群体的花药外露率和可育花粉率均为最高,平均值分别为35.7%和72.2%;其次为BN490A/BN486A群体(13.0%,53.8%)与PHZ51/H33群体(13.0%,48.7%),MT-1/H32群体的最低,分别为12.0%和47.4%;通过多重比较发现FAPW/BN490A群体的花药外露率和花粉可育率与其余3个群体均显著差异,但其余3个群体间无差异,表明玉米单倍体的雄穗育性只在特定基因型间存在差异;在4个单倍体群体花药不外露株的植株中,均存在一定比例可育的花药,花粉可育率为0~95.0%,且每个群体可育花粉率在0~25.0%和25.0%~50.0%的植株较多,而50.0%~75.0%和75.0%的植株较少,即不同基因型的玉米单倍体群体中,花药不外露株的雄穗育性有较低程度恢复,且可育花粉率越高的植株数越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