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的杀菌和抗病毒功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是人们生活中极为普遍的一种饮品。除了具有许多可以预防人体疾病的作用,甚至具有一定疗效外,茶还具有杀菌、抗病毒的功效。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宋年间.我国的医书上就有许多茶叶可以杀菌、止痢的记载。在早期的医书中有许多关于用复方配成的治疗痢疾和霍乱的方剂。本文对茶叶的杀菌和抗病毒效果和机理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2.
茶叶对肠道疾病的疗效,古医书中早有记载.宋·陈承重《广补注神农本草》中有“茶治伤暑,合醋治泄痢,甚效”的记载.宋·杨登文《仁齐区指》中记载:“姜茶治痢,不问赤白,冷热用之皆良,苏东坡以此治久潞公有效.”宋·陈师文《太平宋徽宗圣济总录》中记有;“治霍乱烦闷,茶末一钱服之即安.”以上记载都说明了茶对人体肠道疾病的治疗作用.近代医学研究进一步证明茶不仅对某些肠道传染病有治疗作用,还能通过提高肠道免疫功能而兼具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3.
陈小忆  林乾良 《茶叶》1994,20(1):44-46
高血脂或称高脂血症,系指血中脂类物质的浓度超过正常范围。脂类,是甘油三胎和类脂(包括因诸,磷脂等)的总称。高血脂与动脉硬化、脂肪肝、肥胖病关系密切,而茶叶一味可以有防格效应。所以不但是老年人,即使是青、中年人亦应运量饮茶。一、临床资料荣的降脂作用,古今皆有口碑。古代文献记载“解浊浪”(《老老恒言》)、“去减”(《东坡杂记1)、“去人聪”((本草拾遗》)等,显然与降脂有关,古人以直观的经验总结了总的降脂功效。现代临床上,以茶降脂更是屡见不鲜.据报道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以优质乌龙茶配多种中药制成品…  相似文献   

4.
一、据周靖民《唐代的茶叶产区》续辑记载:“永州零陵郡——今湖南零陵、东安、祁阳、祁东和广西全州、灌阳是唐朝的茶叶产区”。那时,祁东就种植茶叶,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二、《祁阳县志》同治版卷之六记载:“迩年红茶盛行,盐业流通,多一出息,凡浙闽江右,衡宝各商,店城店乡,各有悠宜。  相似文献   

5.
漫谈“烂石”出好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茶的故乡。我们的祖先最早知道茶树栽培,也最早知道茶树的土宜要求。如在陆羽的《茶经》中,就有“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的记载,意思说品质好的茶叶产自烂石,品质一般的茶叶产自砾壤,品质差的茶叶产自黄土。后人对陆羽的这一观点大都持肯定的意见,如明代程同宾  相似文献   

6.
一、概述肥胖病又称单纯性肥胖,是人体脂肪代谢失常,脂肪积累过多,体形臃肿的病理状况。患者每感不能耐受较重的体力劳动,容易疲劳,呼吸短促,或有头晕、头痛、心悸、腹胀等症状。肥胖病容易并发冠心病、高血压症、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及糖尿病等,因而严重地妨碍患者的健康和生命,不能等闲视之。对于肥胖病的防治方法称为减肥,在国外尤为重视。肥胖病源是脂肪积聚的结果,减肥自然与降低血脂关系密切,故可与下文《茶可降脂》互参。茶叶的减肥功效,在我国古代文献中称为"去腻(《东坡杂记》)。"解油浓"(《老老恒言》)、"去人脂"(《本草拾遗》)、"久食令人瘦"(《本草拾遗》)。在《秋灯丛语》中,还有一则与云南有关的小故事:"北贾某贸易江南,善食猪头,兼数人之量。有精于医者见之,问其仆,日:每餐如是,已十有余年矣。医者曰:病将作,凡药不能治也。俟其归,尾之北上,将以为奇货,久之无恙。后细询前仆,曰:主人食后,必满饮松萝茶数杯。医爽然曰:此毒惟松萝可解,帐然而返。"  相似文献   

7.
陈小忆  林乾良 《茶叶》1994,20(3):34-36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本病与动脉硬化、高血脂等关系密切。因硬化的动脉管腔狭、弹性差,易致供血不足而心绞痛。严重者,因血栓闭塞可发生心肌梗塞。中医理论上属于“胸痹”。应注意,中医的“心痛”,一般以胃的疾病为主。但其重者,尤其如“真心痛”和“厥心痛”之类,可能是心脏性疼痛’(1)。一、临床资料近年来,用茶叶防治冠心病的问题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据1974年福建医科大学冠心病防治科研小组在福建安溪茶区对1080人的调查,发现喝茶与冠心病的预防确有一定的关系。不喝茶者的冠心病…  相似文献   

8.
茶叶之所以具有纵贯数千年,横跨五大洲的生命力,除了脍炙人口的风味外,就是以其祛病健身的功效折服人类的。茶叶不但在古代被誉为“万病之药”(唐·陈藏器:《本草拾遗》),而且据陈宗懋教授介绍,美国医学基金会主席J.H.Weisburger指出茶的有效成分“茶多酚将是21世纪对人类健康产生巨大效果的化合物”。茶叶的神奇功效在现代自由基医学的理论研究中得到了科学的答案。因此,茶在未来世纪中,可以:一、开发成特色天然药物和功能性食品《自由基医学》研究新发现的致病因子是某些外因(环境污染、射线、毒物等)和内因(遗传、精神…  相似文献   

9.
栀子花是药用花,《本草纲目》中记述:“可去热毒风、胃中热气、治大小肠大热”。用新鲜栀子花窨制的花茶、香高持久、味浓醇口、饮后余味持久。对胃胀、痢疾、热毒引起的多种疾病有一定的疗效。此外,栀予花茶成本低,价廉物美,还比茉莉花茶提前一、二个月上市,是防暑降温的理想饮料。  相似文献   

10.
茶是人们生活中极为普遍的一种饮品。除了具有许多可以预防人体疾病的作用,甚至具有一定疗效外,茶还具有杀菌、抗病毒的功效。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宋年间,我国的医书上就有许多茶叶可以杀菌、止痢的记载。在早期的医书中  相似文献   

11.
茶叶与癌     
茶叶作为世界上不含酒精的三大饮料之一,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茶叶都普遍受到人们的欢迎。因为茶叶不仅香高味醇,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保健和治病的功能。在我国古代书籍中都能找到有关茶叶对保健和治病的记载,如西汉的《神农本草》中写道:茶叶“味苦寒……,久服安心益气……,轻身耐老。”《神农食经中》写道:“茶叶利小便,去痰热、止渴,令人少睡……。”魏代的《广雅》则记载了用茶叶醒酒。明代顾元庆所编的《茶谱》一书中还记载了僧人用茶叶治愈隋文帝头痛病的例子。在欧洲,茶叶也得到人们很高的评价,被誉为是“康乐之饮料”。但在本世纪下半叶,国外有些文献指出了茶叶内含有致突变物质,并且认为很有可能是食道癌、乳腺癌的发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东晋时期的敦煌僧人单道开,是一位以习禅为务的禅僧,也是文献记载中最早饮茶的僧人。虽然《高僧传》中对单道开的记载比较详细,但是并未提及其饮茶之事,涉及其茶事的记载主要出现在唐人所撰写的《晋书》和《茶经》中。而从《治禅病秘要法》、《禅秘要法经》等佛教经典来看,药补在僧人的习禅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茶所具有的益思、不眠等药性是茶与禅结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茶膳是将茶作为莱肴和饭食的烹制与食用方法的总和,是一种大众化的茶叶消费新方式,是茶叶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 中国是茶的发祥地,从公元前的周朝初期就开始吃茶叶了。《诗经》云:“采荼薪樗,食我农夫。”东汉壶居士写的《食忌》说:“苦茶久食为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  相似文献   

14.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最早以具有解毒功效而被发现。之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以茶治病的经验,并对茶的保健功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中就有“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的记载。17世纪后期,中国饮茶习俗和茶的保健知识一同传入欧洲,当时茶是在药房里销售的,而且价格昂贵。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茶叶从药用到饮用,直至今天成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时尚之所以能在全球风行,茶叶具有保健功效是其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现代茶医学研究的广泛开展,探明了茶叶中含有的茶多酚、茶多糖、茶色素等功能成分,对人体具有抗肿瘤、抗衰老、抗病毒,以及治疗心血管疾病等多种医疗保健功效。各种功能性的茶饮料、茶食品、茶医疗保健品也因此相继开发,走入市场。茶已成为“绿色、健康”的代名词,走进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为了使广大读者全面了解茶对人体的保健作用,本刊约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陈宗懋研究员撰写“茶与健康”专题,按茶叶的不同保健功能对茶与人体健康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以建溪流域为主的闽北各县(市),是我国有名茶区,古代所产茶叶统称“建茗”即“建茶”。见于记载的最早有五代时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卷上载:“选人王休,居太白山下,日与增道异人往还,每至冬时,即溪冰敲其精壶存煮建茗,共宾客饮之”。此即为公元712~741年建茗──建茶已传输至陕西眉县、名闻国内了。古代茶叶是绿茶类蒸青片茶、散茶,建州以片茶为主且最多最著名。片茶即团饼条。龙、风等是其花色品种。片茶“片大极硬,须场侵之,方可碾。”(毛文锡《茶谱》935年)。由于其制造方法是茶树鲜叶经蒸、捣、拍、穿、封、焙。宋…  相似文献   

16.
茶的营养成分与保健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中化学成分是茶的营养和保健功能的根本要素,也是茶作为人类主要饮料的基础。公元前2737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发现了茶叶的解毒作用,《神农本草》中有过记载。东汉(公元200年)已发现茶叶兴奋 神经中枢的作用,华佗所著《食论》中有“苦茶久食,益思意” 的叙述,明代(公元1368—1628)顾元庆所著《茶谱》中阐述更  相似文献   

17.
一信一诗武夷茶出了山。茶史确认,茶始于唐而盛于宋.茶叶为福建名产之一.唐韩偓避乱入闽,福州荔枝已列贡品,而无茶品,他的诗中有“遐方不许贡珍奇,密诏惟教进荔枝.”(《吴评韩翰林集》)而李肇在《唐国史补》说:“当时风气重品茶,福州方山(原属建州,俗称五虎山,今属闽候)有露芽为第一”当时福建名茶之一种.《三山志》载:“元和间,诏方山院僧怀恽,至麟德殿说法,赐茶”.怀恽奏曰:“此茶不及方山茶佳,则方山茶得名久矣,盖建茶未盛前也.”  相似文献   

18.
据《经济日报》报道,我国著名茶叶专家、“当代中国的茶圣”吴觉农先生的晚年巨著《茶经述评》即将出版,这部“二十世纪的新茶经”“无疑是茶叶科学的里程碑”,它的出版,是我国茶叶界一件大事。 这一喜讯,引起了我的联想。自唐以来,  相似文献   

19.
石门,拥有湖南屋脊“壶瓶山”,全县峰峦逶旖,终年云雾氤氲,气候独特,最适宜茶树生长,自古就产名茶。从武陵山到夹山、壶瓶山,几乎山山都有上好的茶。位于夹山西北麓的八坪,就是古代贡品牛柢茶原产地,其茶叶质地优异,跻身于唐宋八大贡茶之列。北宋蔡襄于皇祜年间著述的《茶录》一书中,便有“石门产牛柢茶,为贡品”的记载。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中则较为详细地写道:“牛柢茶早在宋代已被列为贡品。元明以来,每年茶季前,朝廷都要派员到牛柢茶产地监督采制,制后全部运至京城”。  相似文献   

20.
<正>雅山雅水孕雅茶。偏隅于四川西南,与雅安依山傍水的洪雅县,境内崇山峻岭、河谷纵横、溪流密布、气候温润,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及保护、养缮完好的生态环境,成为茶叶种植的一方善土,产茶历史迄今有1200多年。唐末五代时毛文锡《茶谱》记载:"眉州洪雅、昌阖、丹棱,其茶如蒙顶制饼茶法。其散者,叶大而黄,味颇甘苦,亦片甲、蝉翼之次也。"据民国十七年《荥经县志》记载:"明万历年间,商人领南京户部引中茶。其中,边引者,有思经、龙兴之名。思经产雅州,龙兴产洪雅。"(据史考证,古代茶商经营茶叶必须持官方发给的"茶引"执照缴税,才能在茶马古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