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毛茶加工虽不能改变其内在品质,但可以起到整饰外形,分明优次,剔除劣异,提高净度,调剂品质,匀整美观的作用。同时通过认真细致地拼配,合理取料,提高色、香、味,可以充分发挥毛茶的经济价值。因此,毛茶加工是提高茶叶质量的关键。如何搞好毛茶加工,根据我的体会,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好“三关”:首先是把好“毛茶定级归堆关”。这是毛茶加工基础中的基础,是“三关”中最主要的一关。根据各级加工统一标准样的要求,制订定级归堆参考样。对进厂毛茶,逐袋扦取具有代表性的茶样,以內质为主,结合外形,按条索、嫩度、峰苗、  相似文献   

2.
徐钢军 《茶业通报》1989,11(3):16-17
鲜叶—杀青—揉捻—干燥是绿毛茶初制加工的基本工艺流程,是初制茶质量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原料是决定产品质量的物质基础,但加工工艺处理不当,初制技术掌握不好,即使有优质的原料也不会生产出内外兼优的毛茶。因此,从全面提高产品质量的观点出发,对操作者、鲜叶原料、初制设备、加工工艺方法、生产环境等五个方面必须环环扣紧,层层抓好,加强对这五大因素的管理,以工作质量保证产品质量,从而提高茶叶生产的经济效益,这无疑对国家、集体、个人都会带来一定的好处。本文就初制毛茶现场质量保证体系谈几点看法。初制绿毛茶现场质量保证体系为鲜叶质量保证、在制品质量保证和质量检验三方面。  相似文献   

3.
黄星明 《茶业通报》1992,14(2):35-36
工夫红茶,是我国传统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产品,习惯以产地命名。因各地自然条件不同,品种不同,其红毛茶外形内质都有各自的特点。现将本人工作中的体会和经验归纳如下。一、精制的目的精制茶厂收购的红毛茶,品质无论是外形和内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必须经过精制加工才能符合国内外销售的品质要求。精制目的有: 1.划分品级:通过精制加工将毛茶的老嫩、形状、轻重划分清楚。嫩叶做出的毛茶条索细紧而重实,老叶做出的毛茶条索粗而轻飘。划分品级,除了分别老嫩,也分别形状。  相似文献   

4.
茶叶通过筛、扇、轧、切、拣等技术措施,达到整饰毛茶形状、调剂品质,使之符合商品茶规格要求。然而,毛茶在加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在主观上的工艺安排,操作技能;客观上的毛茶性状,机械性能等因素都对毛茶的制率和产生碎茶的多少有很大影响。如何提高正茶率,减少碎茶和脚茶是茶叶精制过程中必须经常注意和改进的问题,这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发挥经济效益,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茶叶干燥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燥作为茶叶初制加工的重要工序,对茶叶感官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干燥过程中,在热和力的作用下,随着水分的不断散失,在制品物理特性和内质成分发生剧烈变化,从而形成茶叶特有的感官品质。笔者阐述了中国茶叶初制各干燥技术原理及特点,指出茶叶干燥将由单一技术向联合应用技术发展的趋势,并提出要完善新型联合干燥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干燥在制品含水量在线检测技术,为新型茶叶干燥机械研发和未来茶叶干燥技术提供一定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6.
炒青绿毛茶审评时,对外形条索园紧,完整,有峰苗等因素有严格要求。以外形定级,内质提等。说明做好干毛茶外形条索尤为重要。各档茶成条率高低影响着精制成品茶的制率高低,对提高经济效益有着深远意义。揉捻是形成绿毛茶成条率高低的主要技术关键之一。然而,迄今茶叶工作者对揉捻技术的掌握往往是单纯机械地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各档茶的揉捻标准是不够科学的。而且加压原则轻—重—轻,概念较为含糊,使操作者难以掌握运用,往往造成茶条松、扁、碎的现象。鉴于此,笔者就多年生产经验,提出浮浅之见,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毛茶的定级归堆是茶叶精制加工的重要环节,是在茶叶审评的基础上,根据原料的内外品质,确定加工级,划分内外销,构成相应堆别,通过定级归堆,毛茶原料得到严格的区分归类,为以后的搭配付制,或半成品拼配,以及计划生产,打下物质基础。毛茶有收购标准样,茶叶精制有加工标准样,毛茶定级归堆也应当有一个统一的质量标准。可以说,祁毛红的定级标准至今尚不统一。  相似文献   

8.
眉茶是安徽省传统出口商品,近年来质量不稳,主要表现在外形条索粗松毛糙,净度差,色泽欠调匀,身骨轻飘,下段多;高档眉茶汤色黄,中低档眉茶汤深黄显红,叶底红梗红叶原因是多方面的,仅就精制加工上提出一些改进意见,供商讨。一、做好毛茶进厂验收和入库毛茶水份检测工作。毛茶验收和入库毛茶水分检测是一项重要工作。在毛茶验收中,一定要将劣变茶、红梗红叶等不符合加工外销的茶叶剔出做  相似文献   

9.
郑莲森 《茶业通报》1992,14(1):38-39
成品拼配是一项细致而又复杂的的技术性较强的工作。毛茶进厂验收,经过拼配付制产生各路半成品筛孔茶样400余只不等,再以这一群体拼配成为同级品质水平的整体。要求符合各级的加工统一标准样外形内质二大项目、八个因子规格。外形指条索、整碎、色泽、净度,内质指香气、滋味、水色、叶底嫩匀度。力求各个因子品质平衡,切实防止产生忽高忽低。做到严格对样加工,严格对样拼配、严格对样出厂。  相似文献   

10.
茶叶不仅是我国人民生活的日常饮料,也是世界人民的三大饮料之一。茶叶最初发现作为日常饮料时即具备商品性质,故又称商品茶。目前商品茶的生产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茶鲜叶经加工成为毛茶;毛茶再加工为成茶;经过贮运和销售过程(如拼配、包装等),才作为商品茶供给消费者饮用。因此,从制成毛茶到饮用所经过的时间,短的几个月,一般要一年多,也有的在仓库贮藏达数年之后才出售。  相似文献   

11.
抖筛作业是毛茶加工中的重要作业,是毛茶整形分级的重要手段。抖筛机是毛茶加工的重要作业机械用得很多。是筛分毛茶粗细的机械。基于抖筛机的筛分原理,常使筛网孔阻塞,降低了筛分效果,直接影响毛茶付制的经济效益,这是它的最大弊病。为了解决这一缺陷,通常用刮板敲刮疏通。长期以来,抖筛机的清筛作业均由手工操作,即间隔一段  相似文献   

12.
王同和 《茶业通报》1989,11(4):32-35
茶叶是我国一种重要的出口商品。商品茶按其原料老嫩、外形、内质优次分为若干等级。茶叶等级标准的进一步科学化、规格化,是外贸、商检、商业、及生产部门急待解决的课题,茶叶容重是商品茶物理性状的重要内容,早在50年代末,上海商品检验局为适应定量包装盒的设计,曾对外销珍眉容重做过测定,1972年安徽农学院茶业系、浙江农业大学茶叶系,都对本省毛茶收购标准样和生产样的容重进行测试,取得了初步效果;某些茶叶收购部门,曾用容重测定来作为评定茶叶等级的一个依据。前人的研究,仅停留在对结果的单纯总结上,没有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方法分析,本文为研究制定用科学手段计测等级标准、建立茶叶等级数学模型,研究茶叶容重与茶叶等级相关性,对茶叶等级的标准化有  相似文献   

13.
贵州普洱茶加工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洱茶是一种特殊品质的发酵陈茶。原产于云南省普洱县 ,故按地名命名为“普洱茶” ,我国广东沿海和东南亚、港澳同胞习惯饮用普洱茶。随着茶叶科技工作者的多年实践 ,成功地将绿毛茶经过自然氧化发酵制成的普洱茶很受消费者青睐。现在大叶茶 ,中小叶种茶都可以做普洱茶。原桐梓茶厂厂长、中华创新发明家樊英寿同志创制普洱茶加工工艺如下 :1 原料 绿毛茶、炒青茶、烘青茶、晒青茶等毛茶及高档头子茶均可列入加工普洱茶原料。2 毛茶付制毛茶进入加工厂仓库按级归堆 ,付制。要求是老嫩基本一致 ,增进其发酵的匀度 ,有条件的加工厂亦可分筛…  相似文献   

14.
筛分依作用不同可分园筛,抖筛和飘筛三类。飘筛仅用于飘去轻黄片,在眉茶精制中使用较少,因此,通常所说的筛分,主要是指园筛和抖筛。一、园筛与取料:园筛与取料的关系主要有如下二方面: 1、撩头去脚,分号加工:毛茶外部形态复杂,长短大小不一,很不匀齐。通过园筛,分出了各个不同的筛号(见表1),就把过于粗大的茶头和过于细小的下脚分离出来,粗大茶头通过切轧,使外形符合精茶要求。24孔以下的片、未、灰,则作付脚茶处理。这  相似文献   

15.
目前茶叶界对提高初制,精制质量谈得多,对收购的毛茶怎样保持它的品质讲得少;对精制包装式样搞得多,而毛茶包装还是老样子——布袋装。我们知道茶叶作为商品,从初制到消费者手中要经过好多环节。仅就毛茶在精制厂仓库里,从5月初到12月,存放时间有的长达8个月。由于茶叶极易吸收水分及异味,用布袋包装毛茶不能保持毛茶原有品质。在正常情况下,同样水平的毛茶,前期(5—7月)加工标准级制率比中期(8—9月)高2%,比后期(10—12月)高4%,即一担毛茶前期要比后  相似文献   

16.
切细红茶是当前国际市场需求量大、销路广,世界茶叶贸易总量1,500万担其中红茶占93.3%,切细红茶占1,348万担,占红茶贸易量的98.8%,是出口潜力最大的一种茶叶。按市场习惯,规格有叶茶、细茶、片、末四个类型,由于品种不同,切制技术不一,其品质亦有差异,但总的要求是:外形匀净,色泽红褐油润,内质香味浓厚、强烈、鲜爽、叶茶、细茶、片、末规格要分清。但品质优劣主要看内质,因此,在加工和审评上应以内质  相似文献   

17.
六安瓜片简称片茶,是我国著名绿茶之一。长期以来分两次加工,茶叶收购(站)收购农民生产的九成干左右的毛茶,集产用木炭烘笼拉火为成品茶。周转环节多周期长,增加了损耗,影响品质;耗费大量木炭和人工,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为此开展试验研究,采用远红外线茶叶烘焙机代替木炭拉火焙香,不仅烘焙质量高,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且改变二次间歇生产为一次连续生产,减少了中间周转的消耗,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广西特产—六堡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锦泉 《茶业通报》1999,21(4):31-31
六堡茶以原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乡而得名;生产历史悠久,远在唐代已有生产,产销量大,属我国特有的茶类—黑茶;广西六堡毛茶现全部集中到广西梧州茶厂加工,年产量1000~1500t,该茶精制成品分为竹笠装紧压六堡茶,散装六堡条茶(或称陈茶)。六堡茶以红、浓、陈、醇四绝著称,是主要出口商品,主销东南亚各国以及港澳地区、日本、美国、南朝鲜等。六堡茶有清暑祛湿、明目健心、帮助消化、减肥除腻、利尿解毒等功效。六堡毛茶品质特征:外形条索粗壮、色泽黑褐光润、内质汤色红黄、香气醇厚并带有松烟气、滋味浓醇爽口、叶…  相似文献   

19.
以夏秋茶为原料,结合乌龙茶和蒸青绿茶加工工艺,研究不同蒸汽杀青时间对花香型蒸青茶内质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分别测定成品茶的茶多酚、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含量并进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蒸青时间越长,内质成分转化越多,7 min较5 min的茶叶茶多酚含量、水浸出物含量分别减少0.23%和0.20%;游离氨基酸显著降低,降幅达到6.10%;茶叶色泽、滋味、外形、香气均受到不良影响。花香型蒸青茶工艺可以提升夏秋绿茶的品质,杀青时间以杀透为标准,不宜过长。  相似文献   

20.
云南茶叶以大叶种为主,20世纪30年代之前,茶叶以“晒青”毛茶和紧压茶为主,在后续发展中生产出绿茶、红茶、普洱熟茶、白茶等多元茶叶品类。在当前茶叶市场竞争白热化阶段,云南的普洱生茶、普洱熟茶、红茶受到消费者和市场追捧。但云南绿茶从20世纪至当前,仍具有不可低估的地位。因此,本文从“滇绿”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提出云南绿茶消费提升发展路径,即培养消费群体、注重加工工艺适制性、茶叶市场化推进等,以期为云南绿茶的崛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