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针对毛乌素沙地柠条不同种植密度对植物群落稳定性的影响,选择不同种植密度和自然恢复地进行研究对比,结果表明:自然恢复地以狗尾草、虫实、猪毛菜为主要优势种,建植柠条后,种植密度为1660丛/公顷的带间草本植物的重要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年生的植物种草木樨状黄芪、白草开始侵入并逐步成为优势种。种植密度为2490丛/公顷的带间草本植物则逐步演替为白草、沙蒿为主的植物群落。群落的植被盖度则以2490丛/公顷、1660丛/公顷的较高,分别达到了86.17%、80.33%,3330丛/公顷最低为64.17%,比自然恢复地低13、28%。通过对种植不同密度柠条林各样地群落种百分数与累积相对频度比值的计算,发现种植密度为2490丛/公顷、1660丛/公顷样地群落种百分数与累积相对频度比值最接近20/80的稳定点。可以看出随着柠条带间距的增加柠条带内的植物群落更加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2.
以某高速公路岩石边坡建植的3年期人工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分解袋法研究了3类人工植物群落(木本植物群落、混合植物群落、草本植物群落)凋落物分解特征。结果表明:第1年和第3年凋落物累积量为木本植物群落>混合植物群落>草本植物群落,第2年为混合植物群落>木本植物群落>草本植物群落,凋落物年积累量118.12~162.49 g/m~2;经过510 d分解期,3类人工植物群落凋落物分解速率差异显著,分别损失初始重量的43.18%,38.66%和34.77%;分解过程中C/N,N/P与凋落物分解速率呈负相关,C/P与凋落物分解速率呈正相关;木本植物群落凋落物各养分含量均呈上升趋势,混合植物群落全N含量上升,草本植物群落有机碳含量上升,凋落物分解特征因边坡人工植物群落恢复类型不同而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3.
对宁夏毛乌素沙地退化草原种植不同林龄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后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结构及草地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植柠条林对退化草地的植被恢复有积极的作用,植物群落的多样性随柠条林龄的增加而增加,而且随林龄年份的增加,群落结构更趋于稳定.草地生产力由于土壤储水量相对较高,表现为随林龄的增加,草产量受季节降水量变化的影响较小,相对稳定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在野外样方调查的基础上,对陇南市武都区清水沟地震滑坡体上的植物群落组成以及物种多样性进行详细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内植被自然恢复以草本植物为主,有26种,占研究区植物总数的76.5%,灌木较少,有8种,无乔木分布,植物群落组成以草本和小灌木为主,其中优势种为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li)、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骆驼蓬(Peganum harmala)等;2)由于环境因子的差异,不同立地条件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群落类型以及群落结构存在差异;3)不同立地条件的环境因子不同,特别是水热光照条件组合存在差异,导致不同立地条件下植物群落的自然恢复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其自然恢复能力和抗干扰能力指数大小表现为中坡位下坡位上坡位。  相似文献   

5.
进行植物群落数量分类和演替研究对退化草地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以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为对象,借助植被数量生态学方法,对封育、水平沟和鱼鳞坑3种生态恢复措施实施0(1年)、3、6、10和15年下的草地植物群落进行了数量分类,研究了群落演替序列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应用双向指示种(TWINSPAN)结合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将研究样地植物群落类型划分为8个。(2)封育0~15年,植被演替序列为本氏针茅+百里香群落→本氏针茅+大针茅群落→百里香+本氏针茅群落→本氏针茅+大针茅群落→本氏针茅+铁杆蒿群落;水平沟和鱼鳞坑整地后1年到15年,植被演替序列分别为沙打旺+白草群落→早熟禾+赖草群落→本氏针茅+百里香群落→百里香+赖草群落→本氏针茅+大针茅群,沙打旺+白草群落→早熟禾+本氏针茅群落→本氏针茅+百里香群落→百里香+本氏针茅群落;随着恢复年限增加,鱼鳞坑和水平沟措施下植物优势物种变化总趋势是根茎型—疏丛型—密丛型植物,但也存在非线性或螺旋式的变化; 3种恢复措施下,植物群落盖度和地上生物量随恢复年限增加呈上升趋势,其中封育草地增加速度最快,鱼鳞坑最慢。(3)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表明,土壤容重、有机质、真菌、全磷和蛋白酶是影响该区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土壤因子。  相似文献   

6.
在半干旱地区,降水是制约草本植物群落结构与物种组成最主要的生态因子,而植物群落特征对降水变化的响应研究仍有很多不确定性。针对此现象,于2018年生长季在科尔沁沙地运用野外增减雨装置开展控制试验,通过自然对照、减少30%降水量、减少60%降水量、5月起连续干旱45 d、6月起连续干旱45 d、增加30%降水量、增加60%降水量7种试验处理,以期揭示草本植物群落特征及其物种组成对降水变化的响应,从而为植物生长对降水变化的适应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 减少60%降水量将造成沙地草本群落向单一结构发展,使物种丰富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显著减少,其减少率依次为8.57%、1.36%和4.80%,同时降低植物生产力。2) 5月起连续干旱45 d对沙地草本植物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生产力无显著影响。3) 6月起连续干旱45 d影响沙地草本植物多个物种重要值,导致物种密度减少,但对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生产力影响不显著。半干旱沙地植物群落对长期干旱事件响应较大,对短期极端干旱事件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相似文献   

7.
河西走廊绿洲外围沙化草地固沙造林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流动沙丘固沙造林效果的对比研究,结果发现:未固沙造林的沙丘,丘间低地是以芦苇和赖草为优势种的原生群落,沙丘迎风坡植被稀疏,不形成植物群落,而实施固沙造林技术20年后的沙丘,虽丘间低地群落组成成分变化不大,但流动沙丘被完全固定,中下部形成以引入固沙灌木柠条锦鸡儿、花棒为优势种的人工植物群落,植物种类增加,生产力提高,草地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固沙造林沙丘与未固沙造林沙丘相比,丘间低地群落高度增加51.6%,产草量增加12.6%,盖度增加4.7%,多度无变化,密度提高15%,物种丰富度指数提高25%,均匀度指数提高34.8%;迎风坡下部群落高度增加87.1%,产草量增加13%,多度提高一个等级,密度增加15%,物种丰富度指数提高228%,均匀度指数提高22.8%;迎风坡中部群落高度增加453.7%,产草量增加64.5%,多度提高一个等级,密度增加128.9%,物种丰富度指数提高616%,均匀度指数提高33.3%;迎风坡上部植被非常稀疏,不形成群落,植株平均高度25.3 cm,产草量增加206.8%,多度提高一个等级,密度增加550%,物种丰富度指数提高800%,均匀度指数提高66.7%。  相似文献   

8.
在半干旱地区,降水是制约草本植物群落结构与物种组成最主要的生态因子,而植物群落特征对降水变化的响应研究仍有很多不确定性。针对此现象,于2018年生长季在科尔沁沙地运用野外增减雨装置开展控制试验,通过自然对照、减少30%降水量、减少60%降水量、5月起连续干旱45 d、6月起连续干旱45 d、增加30%降水量、增加60%降水量7种试验处理,以期揭示草本植物群落特征及其物种组成对降水变化的响应,从而为植物生长对降水变化的适应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减少60%降水量将造成沙地草本群落向单一结构发展,使物种丰富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显著减少,其减少率依次为8.57%、1.36%和4.80%,同时降低植物生产力。2) 5月起连续干旱45 d对沙地草本植物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生产力无显著影响。3) 6月起连续干旱45 d影响沙地草本植物多个物种重要值,导致物种密度减少,但对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生产力影响不显著。半干旱沙地植物群落对长期干旱事件响应较大,对短期极端干旱事件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相似文献   

9.
于2013~2017年对浑善达克沙地的11个飞播区和1个未飞播的流动沙地(对照)进行植物群落调查,采用固定样地观测和空间差异代替时间变化相结合的方法,对飞播后浑善达克沙地的植被恢复状况及乔木、灌木半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稳定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飞播后,随着恢复年限的延长,沙地植物群落的物种数明显增加,且在恢复第9年时物种数达到最高值;飞播提高了浑善达克沙地植物群落的高度、盖度和密度,但随着恢复年限的延长,沙地植物群落的频度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浑善达克沙地植被恢复过程中,乔木和灌木半灌木的综合指数波动较小,草本植物波动较大,综合指数变动幅度分别为0.0750、0.0714和0.1617;浑善达克沙地飞播区的乔木、灌木半灌木和草本植物主要呈竞争关系,其稳定指数分别为5.07、6.78、16.74,表现为乔木<灌木半灌木<草本植物。浑善达克沙地飞播区草本植物的稳定性高于乔木和灌木半灌木,且飞播有利于浑善达克沙地退化植被的恢复与重建。  相似文献   

10.
草本群落中种多样性维持机制——花期不同步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亚高山草甸群落为例,围绕植物种间竞争共存,研究了种间在开花峰值期上的分离问题,试图探索草本植物群落中种多样性维持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24种在群落中出现频度大于50%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开花峰值期呈均匀性分布。研究结果证明了在种类成分较为丰富的亚高山草甸植物群落中多个种共存和维持较高的多样性,是由于植物种间在竞争上的压力大于系统发育上的压力而在生长发育时间上发生了错位。  相似文献   

11.
王磊  宋乃平  陈林  杨新国  王兴 《草业学报》2020,29(11):183-189
为明晰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物种空间分布对土壤环境因子的响应,2018年在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区域,沿灰钙土内部、边缘和外部生境,基于样线法开展植被和土壤调查及采样,采用多元回归树和冗余分析相结合,探讨植物群落随土壤因子的空间变化特征以及不同群落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沿灰钙土内部、外部和边缘生境:1)短花针茅+糙隐子草+披针叶黄华群落,苦豆子+白草群落逐渐转变为猪毛蒿+猪毛菜群落。2)土壤粗砂粒、有机碳和全磷含量是群落物种组成空间变化的主要控制因子。3)植物群落高度、盖度和生物量呈显著降低趋势;群落物种多样性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植物群落密度呈显著增加趋势。结论沿灰钙土内部、边缘和外部生境,土壤粗颗粒含量增加,养分含量降低,多年生植物群落转变为一年生植物群落。相对于残存的灰钙土生境植物群落,经历过严重沙化的生境,多年生物种比例、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依然较低。  相似文献   

12.
不同种植密度及刈割次数对杂交狼尾草营养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9年4~11月在河北省大名县采用大田试验播种杂交狼尾草(Pennisetum americanum×P.purpureum)种茎,研究不同种植密度(6 944,13 889,27 778株/hm2)不同刈割茬数后其饲用价值的变化,为杂交狼尾草在生产实践中发挥较大的饲用价值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粗蛋白含量随密度的...  相似文献   

13.
皇草不同种植密度对植被恢复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种植密度对皇草植被恢复速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栽植密度的加大,皇草植被恢复速度加快。处理2500株/667m2恢复植被盖度达90%以上只需2个月,产草量达134331.0kg/hm2。从经济角度出发,采用皇草进行植被恢复和刈割利用,以栽植22500~30000株/hm2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4.
安美君 《蚕业科学》2005,31(1):88-90
对黑龙江省的3个主栽桑树品种秋雨、青龙、泰来进行无干栽植密度试验的结果表明,不同桑树品种有不同的适宜栽植密度。秋雨和青龙在60000株/hm2、泰来在75000株/hm2栽植密度下产叶量达到最高。桑树合理密植对桑叶质量影响不显著,但增加到60000~75000株/hm2后,随栽植密度的增加,养蚕质量也随之下降。栽植密度对养蚕质量各因素的影响,因桑树品种不同有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使秋闲田饲用甜高粱丰产丰收,对其种植密度、行距与单株生产力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方法]采用列区试验设计与软件IBM.SPSS.Statistics.v22的LSD法,对秋闲田饲用甜高粱的种植密度与播种行距进行了单株生产力的比较试验。[结果]种植密度与行距对秋闲田饲用甜高粱单株生产力具有重要影响。明确了秋闲田饲用甜高粱单株生产力的优化组合为A1B4,即种植密度为7.50万株/hm2与播种行距为40cm的配置,该配置的单株鲜重与干重分别为654.37g/株、147.11g/株。[结论]为秋闲田种植饲用甜高粱的生产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柠条饲料生产的开发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14  
把整株柠条粉碎加工制成草粉、颗粒、饼状、块状饲料饲喂肉牛,取代了豆饼类蛋白饲料,成本降低25%左右。平茬复壮更新是改良天然柠条草场最有效的措施,产量提高5倍,又充分合理地利用了自然资源。科尔沁沙地适宜大面积种植柠条,雨季前播种最佳,田间管理粗放,简单易行,生产成本低,鲜草产量7500kg/hm^2。柠条饲料生产的开发是科尔沁草原生产与生态相结合的一项庞大而复杂的改造和治理沙地的生产-生态工程,属内蒙古自治区草地资源开发的重大科研项目。  相似文献   

17.
在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采用5个载畜率水平绵羊放牧试验,研究植物群落对载畜率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主要植物盖度、高度和密度在低载畜率和中等载畜率下保持较高水平;中等载畜率有利于短花针茅生长;随着载畜率的增加,植物群落现存量下降;短花针茅草原适宜的载畜率为1.7~2只羊/hm2/半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