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3 毫秒
1.
为探究气候变化下滁州市近50 a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方法]运用趋势分析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和小波分析法探究了1961~2013年滁州市气温和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突变特征和周期特征。[结果]主要结论如下:(1)过去53年,滁州市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6℃/10a;其中春季气温增势最明显,冬季和秋季次之,夏季气温略有增势。年降水量也呈明显的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5.60mm/10a;其中夏季和冬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而春季和秋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2)年平均气温在2001年发生增加突变,年降水量在1986年发生增加突变;年平均气温存在17a的主周期,年降水量存在17a左右的主周期和7~8a次周期。(3)气温和降水量呈明显的负相关。[结论]全球变化下,滁州市气温和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2.
为了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充分掌握利用当地热量资源,做好气象为农牧业服务工作。选用1954—2015年气温资料,运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对石河子地区气候变暖及热量资源分析。结果表明:石河子地区年平均气温升高趋势明显,气候倾向率为0.39℃/10 a,说明石河子地区气候变暖明显;年平均气温在1988年、1989年发生气候突变,突变前后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3℃;≥0℃、≥10℃积温增加趋势明显,气候倾向率分别为96.86℃·d/10 a、119.20℃·d/10 a,并在1985年和1986年出现突变,突变后热量资源平均增加306℃·d、364℃·d。石河子地区气温升高气候变暖热量资源增加,对农业经济发展,尤其对棉花丰产丰收具有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1961—2013年滁州市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气候变化下滁州市近53年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运用趋势分析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和小波分析法,探究1961—2013年滁州市气温和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突变特征和周期特征。结果表明:(1)过去53年,滁州市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6℃/10 a;其中春季气温增势最明显,冬季和秋季次之,夏季气温略有增势。年降水量也呈明显的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5.60 mm/10 a;其中,夏季和冬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而春季和秋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2)年平均气温在2001年发生增加突变,年降水量在1986年发生增加突变;年平均气温存在17年的主周期,年降水量存在17年左右的主周期和7~8年次周期。(3)气温和降水量呈明显的负相关。在全球变暖下,滁州市气温和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4.
1961-2011年海南岛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及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海南岛18 个气象站1961—2011 年逐日的气温、降水、日照等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K突变检验等方法全面分析了海南岛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象灾害的变化特征和趋势。结果表明:近50 年来海南岛年平均气温、四季平均气温、≥10℃的活动积温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P<0.05),其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22℃/10a、0.17℃/10a、0.18℃/10a、0.22℃/10a、0.29℃/10a、173.89℃/10a,其中年平均最低气温和冬季平均气温升高最明显,并在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发生突变。年降水量呈微弱的增加趋势,且年内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于夏秋两季,年暴雨日数增加趋势明显。年日照时数以57.58 h/10a 的速率呈明显的减少趋势(P<0.01)并在20 世纪90 年代初期发生突变。登陆海南岛的热带气旋频次减少但强度增强,干旱灾害年际间波动较大,但无明显变化趋势;由于气温升高,寒害和低温冷害的威胁降低。总体上,海南岛农业气候资源向“热量资源更加丰富、水分资源光照资源充足、热带气旋灾害加重”为主要特点的暖湿化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海南热带农业的影响和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为充分利用有利的气候资源条件,调整农作物生产布局和种植结构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柴达木盆地东南部气候变化趋势,笔者利用柴达木盆地东南部都兰县气象局观测的1961—2016年气温资料,使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M-K突变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都兰县1961—2016年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6年都兰县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极显著升高趋势,其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33 ℃/10a、0.28 ℃/10a、0.24℃/10a。年极端最高气温以0.23℃/10a的气候倾向率呈显著升高趋势,年极端最低气温以0.17℃/10a的气候倾向率呈不显著升高趋势。突变分析表明,年极端最低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年平均气温和年极端最高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分别在1966年、1979年、1985年和1990年发生了由低到高的突变。  相似文献   

6.
新疆农八师垦区热量资源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掌握新疆农八师垦区气温和热量资源变化规律,利用1955—2012年气候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标准偏差及信噪比等气候统计诊断技术,研究热量资源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0℃积温、≥10℃积温升高趋势明显,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364℃/10 a、89.981℃·d/10 a和111.23℃·d/10 a。年平均气温在1989年突变性升高,突变前后平均升高1.2℃;≥0℃积温在1989年突变性增加,突变后增加254℃·d;≥10℃积温在1994年突变性增加,突变后增加377℃·d。新疆农八师垦区20世纪90年代初气候明显变暖,热量资源增加,对于农业来说利弊共存,应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是开发利用热量资源首要准则。本研究结果可为当地农业建设、作物调整提供农业气候资源依据。  相似文献   

7.
宋佃星  马莉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19):147-151
为了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进而指导区域建立适应气候模式。在运用滑动平均、线性回归对气候变化趋势探讨的基础上,对关键气候因子与小麦产量进行相关分析,采用标准时段解析小麦气候产量与技术产量。结果表明,宝鸡市气温及降水突变发生在1991 年,但季节性突变存在差异,气温及降水突变春、秋季均晚于夏、冬季。宝鸡市气温呈升温趋势,升温幅度为0.15℃/10 a,以冬季升温为主。降水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约为15.4 mm/10 a,夏秋季降水减少贡献最大。春季气温与小麦气候产量的相关系数达0.67,气候产量以27.5 kg/(hm2 ·10 a)速率增加。近54 年宝鸡市气候变化呈暖干化趋势,在满足灌溉的基础上,气温升高对小麦生产具有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依据1967—2016年惠阳区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逐日平均气温资料,运用趋势分析、M-K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指标分析了惠阳区农业热量资源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惠阳区农业热量资源增加明显,≥10℃年积温与年平均气温的增加呈显著相关,且皆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平均升高102.6℃?d/10 a和0.24℃/10 a;≥10℃的年积温日呈缓慢波动增加趋势,升高速率1.73 d/10 a;热量资源增加趋势的阶段性显著,整体表现为一种突变现象,年平均气温和≥10℃的积温突变年分别为1990年和1988年,1996年为年平均气温显著增加开始年份;≥10℃的年积温日突变呈现升降交替,2017年后还将有1次突变后增加的趋势;震荡主周期为24~32年,在10~32年时间尺度的震荡周期上,发生了3次高低交替,且≥10℃的年积温日和积温较之年平均气温震荡表现更频繁。惠阳近50年平均气温为22.1℃,≥10℃积温平均为8028.8℃?d,满足热带作物生长对热量的需求,并满足三季稻的种植。因此,对于近50年来惠阳区热量资源增加并将继续增加的趋势下,需合理评估、开发和利用热量资源,及时有效规避农业气象风险。  相似文献   

9.
摘 要:基于哈尔滨市气象站1951~2005年的气温观测资料,应用一元线性回归,高斯九点滤波,滑动T检验等方法对哈尔滨市气温变化的周期性、阶段性、倾向性,不稳定性等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1)哈尔滨市气温在20世纪50~60年代增温不明显,进入70年代增暖幅度开始增加,到了80~90年代增暖尤为显著;(2)哈尔滨市气温在1964年首次发生突变;春季气温在1957年首次发生突变;夏季气温在1973年首次发生突变;秋季气温在1984首次发生突变;冬季气温在1969年首次发生突变;(3)哈尔滨市气温近50年上升了1.9℃,气温的变化速率为0.38℃/10a;(4)各季节对哈尔滨市气温的增暖贡献以春冬为主,且主要集中在2~3月,夏秋虽有增加,但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近52年新疆吉木乃县气温、降水变化特征及未来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了解吉木乃县自1961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特征,依据吉木乃气象台站月平均气温、降水资料,运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变换分析1961—2012年吉木乃县气温、降水变化特征,并结合区域气候模式PRECIS输出的气候情景数据,预估SRES A1B情景下2021—2050年吉木乃县气温、降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近52年吉木乃县年平均气温与年降水量分别以0.4℃/10 a、10 mm/10 a的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988、1986年分别为两者的升高突变年,且20年和18年是两者变化的主要周期;(2)就四季气温增幅而言,秋季>春季>夏季>冬季,其中冬季气温升高不明显;就四季降水量变化而言,仅有冬季降水量增加明显;(3)PRECIS能够模拟出1971—2000年吉木乃县气温、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气温模拟值以冷偏差为主,降水模拟值以正偏差为主;(4)SRES A1B情景下,2021—2050年吉木乃县年均温、年降水量预计分别以0.75℃/10 a、5.6%/10 a的速率升高和减少。较气候基准时段,未来30年年均温预计升高2.8℃,年降水量预计减少9.5%。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对福州植物气候生产力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Thornthwaite Memoriae模型估算了福州市近30多年来的植物气候生产力的状况,在分析了年均气温、降水量、风速和相对湿度年际变化的基础上,探讨了植物气候生产力的变化原因。植物气候生产力与年均气温、风速成正比,故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后,受其影响,植物气候生产力在增大;植物气候生产力与年降水量和相对湿度成反比,所以20世纪70年代前期以及80年代,植物气候生产力在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2.
湖南农业气候资源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揭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湖南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利用湖南省97个台站1960-2010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在进行均一性检验和订正的基础上,分析湖南省农业气候资源时间、空间变化趋势及其差异。结果表明:湖南气温与全球气温变化趋势一致,呈现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相对应的热量资源也呈现为显著增多的变化趋势,以活动积温对气候变暖响应最敏感;湖南降水量无显著趋势变化,但在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变化趋势差异较大,冬季湘北地区呈显著增多趋势,春季湘西地区呈显著减少趋势,夏季湘中地区呈显著增多趋势,秋季湘西南地区呈显著减少趋势;日照时数呈现以夏季显著减少为主要特征的变化趋势,减少幅度最大的地区位于湘江中下游地区。气候变化导致湖南省农业气候资源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需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对西部绿洲地区年气候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解灌溉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规律,笔者通过对西部绿洲地区(甘肃河西、新疆南疆地区及宁夏)气象资料与年气候生产力的分析,发现年气候生产力年际变化规律为:甘肃河西、新疆南疆地区呈逐年增加趋势,增速为0.97~38.12 kg/(hm2?a),宁夏地区呈逐年减少趋势,减速为4.65~17.86 kg/(hm2?a),且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非常一致。空间变化规律表现为:在经度小于90°的地区,随着纬度及经度的增大,年气候生产力增加;在经度大于90°的地区,随着纬度减小及经度的增大,年气候生产力增加。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49种情况,预测年气候生产力的变化趋势,以湿型气候年型最为有利,呈增长趋势,增幅为3.4~28.5 kg/(hm2?a);干型气候年型不利,呈递减趋势,减幅为6.6~29.9 kg/(hm2?a)。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下海南岛香蕉种植气候适宜性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气候变化下海南岛香蕉种植气候适宜性进行对比,本研究统计分析了近30年(1981—2010)和过去30年(1971—2000)年海南岛18个气象观测站年平均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1月平均最低气温、≥10℃活动积温、年日照时数,以此为评价指标对近30年和过去30年海南岛香蕉种植气候适宜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各要素及气候适宜性的空间变化图。结果表明:近30年海南全岛年平均气温平均升高0.3℃,年极端最低气温平均升高1.2℃,1月平均最低气温平均升高0.3℃,≥10℃活动积温平均增加108.2℃?d;全岛日照时数除中部地区有增加外其他地区均变现为降低,平均降低59.8 h;海南岛香蕉种植气候不适宜地区减少了6.2%,次适宜地区增加了10.2%,适宜区减少了约4%,尤以北部以及中部山地变化最为明显。研究结果可为香蕉的种植合理布局,香蕉产量和品质提高提供理论依据,为香蕉种植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决策支持。适宜地区增加了10.2%,适宜区减少了约4%,尤以北部以及中部山地变化最为明显。研究结果可为香蕉的种植合理布局,香蕉产量和品质提高提供理论依据,为香蕉种植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
以直接研究观测到气候变化对作物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可以为评估气候变化对作物生产影响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利用西北地区特干旱(敦煌)、干旱(武威)、半干旱(定西)、半湿润(临夏)、湿润(岷县)5个案例区1981(1986)—2017年地面观测数据,分析气象变化趋势,确定春小麦生长、产量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981—2017年间,5个案例区的气候变化模式及其对春小麦物候和产量的影响在空间和时间上是不同的。除极端干旱地区出现较暖和较潮湿的趋势,其他地区观测到较暖和较干燥的趋势。相关分析表明,1981(1986)—2017年武威、定西、临夏站春小麦产量呈增加趋势,但变化趋势除武威站外均不显著,其中武威站生育期内≥30℃天数的减少致使武威站近37年来产量增加,而定西站生育期内降水增多、每穗粒数显著增多及不孕小穗数的显著减少致使定西站近32年产量呈增加趋势。预计随着全球气温的持续升高和未来降水格局的变化,将进一步影响中国西北地区春小麦生产。  相似文献   

16.
天水市板栗气候适宜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天水市麦积区板栗物候调查观测资料及1971—2017 年麦积国家基本气象站实测气象资料,建立了板栗生长发育的气候适宜性评价模式,对逐年板栗各个生长发育气候适宜度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71—2017 年天水市板栗气候适宜度较高为0.67,光照适宜度较高为0.74,其次是水分适宜度为0.66,温度适宜度较小为0.65。近年来,综合适宜度呈上升趋势,温度、水分适宜度在不同发育阶段变化较大,光照适宜度较高。萌芽开花阶段温度适宜度变化幅度较大,水分适宜度升高趋势明显。果实形成期水分适宜性较差,温度适宜度较大。果实成熟期温度适宜度较小,水分适宜度较高,板栗的后期生长环境条件变差趋势明显。萌芽开花期的水分条件及果实成熟期的热量条件应该为板栗建园时主要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背景下陕西关中西部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关中西部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规律,选用宝鸡市11个气象站1961—2010年温度、降水等气象资料,应用Tuynthwhite Memoral模式计算分析宝鸡地区作物气候生产力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关中西部气候生产力呈递减趋势;年及各季平均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降水量呈下降趋势;气候暖干化使作物气候生产潜力以35.69 kg/(hm2·10 a)的速率波动下降,降水是主要限制因子;气候生产力利用率平均为34.8%,作物生产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未来气候情景下,“暖湿型”气候对区域作物生产最有利,平均增产幅度8.5%~22.5%,而“冷干型”气候对作物生产最不利,平均减产幅度为5.7%~20.8%。  相似文献   

18.
气候对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气候作为生态系统的环境因素之一,对生态系统的演化常常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文章通过分析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至阿拉善盟西部的气候变化特点,指出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在各个气候带都形成了一套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生态系统,表现为土壤、动物和植物分布特征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研究旨在建立广西温度、降水、日照和综合要素的日尺度适宜度模型,应用于广西柑橘气候适宜度等级分类,以及历年气候适宜度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利用广西87个国家自动气象站1961—2018年逐日气象资料和柑橘生长气候习性,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模型,并利用典型年份、阶段异常天气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模型的逐日气象要素回归拟合效果较好,决定系数均在0.89以上;各要素适宜度指标的分类方法合理,广西大部分地区均属于柑橘种植适宜区,符合实际情况。模型的尺度精细,定量评估具有良好的效果;能较好地描述柑橘气候适宜度随季节和阶段性的极端高温、低温、干旱、暴雨等异常天气变化;广西柑橘各气象要素适宜度空间分布特征受地域气候影响明显,热量条件充足甚至过多,而降水和日照在一些地区不足,柑橘种植选址应更多考虑降雨和日照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为正确认识关中-天水经济区气候变化特征,以1960—2014年研究区所辖的七市一区气象站点逐日气温和降水量实测值为基础,综合运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法、Morlet小波函数、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并结合滑动t检验、Yamamoto分析对其气候变化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关天经济区近55年来,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及降水强度均有上升趋势,年降水量、降水日数呈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是气候变化的转折点,降水量、年平均气温较其它年代增幅明显。降水量存在准6、14、22、32年周期;降水强度存在准6、10、22、27、32年周期,年平均气温存在准28、22年尺度的变化周期。降水要素仅存在弱突变,气温要素呈现相对较强突变。研究区气候整体态势偏向暖湿化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