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分别对马氏珠母贝贝肉及贝壳的氨基酸和脂溶性成分进行了分析和对比。结果显示马氏珠母贝贝肉中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Lys、Thr、Phe、Val、Leu、Ile、Met)占总氨基酸含量的32.0%,呈味氨基酸(Arg、Ala、Gly、Asp、Glu)占总氨基酸含量的56.2%。贝壳中检测出10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含量的52.0%,呈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含量的41.8%。从马氏珠母贝贝肉和贝壳中分别鉴定出47种和33种脂溶性成分,其中主要是烷烃化合物,贝肉与贝壳有6种组分是相同的。此外,马氏珠母贝贝肉的脂溶性组分中,棕榈酸的含量最高,为58.78%。  相似文献   

2.
采用湿法消解处理实施和未实施插核手术的马氏珠母贝的贝肉和贝壳,用ICP-AES、ICP-MS测定了其中Ca、Zn、Fe、Mg、Mn等14种矿物元素的含量,通过对比各矿物元素含量的变化来探究珍珠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插核后马氏珠母贝的贝肉和贝壳的矿物元素含量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贝肉中的大部分矿物元素在插核后明显上升,其中Mn的上升率高达55.21%,另外Zn、Mg、Ca、Cu、Co、Se上升也较明显;贝壳中Zn、Fe、Mg、S、Ca、Se、Ni的含量也较未插核的大,但Mn的含量却明显降低,下降率为69.48%。  相似文献   

3.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新疆四个不同品种和德州黑驴不同泌乳周期生鲜乳中脂肪酸种类及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和不同泌乳期生鲜驴乳中脂肪酸种类基本相同,但脂肪酸含量差异显著。不同品种和不同泌乳期生鲜驴乳中共检测出20种脂肪酸,主要是由棕榈酸、油酸、亚油酸组成。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在不同品种存在显著差异(P0.05),疆岳驴生鲜乳中SFA含量最高为46.52%、果拉驴生鲜乳中MUFA含量最高为34.58%、德州黑驴生鲜乳中PUFA含量最高为25.35%,其中果拉驴生鲜乳的SFA、MUFA、PUFA的比例与人乳最为接近。德州黑驴生鲜乳中SFA、MUFA和PUFA含量在不同泌乳周期存在差异,其中SFA和MUFA差异显著(P0.05),德州黑驴泌乳前期、中期和后期生鲜乳中SFA含量分别为48.78%、45.82%、45.91%;MUFA含量分别为25.17%、28.09%、28.74%,其中泌乳中期生鲜乳的脂肪酸营养价值最高。不同泌乳期中的中链、长链脂肪酸相对含量随泌乳期的延长呈现下降趋势,因此品种及泌乳周期对生鲜驴乳脂肪酸含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比较分析马氏珠母贝插核贝和未插核贝外套膜、内脏团和闭壳肌的蛋白氨基酸组成含量。结果表明,①未插核贝外套膜、闭壳肌和内脏团氨基酸总含量(质量分数,干样)分别为(13.01±0.02)%、(10.87±0.06)%、(10.41±0.13)%,插核贝分别为(11.31±0.01)%、(14.78±0.10)%和(10.26±0.09)%;②各部位中Asp、Glu和Gly含量高于其他氨基酸。外套膜各氨基酸含量,除Ser、Met、Tyr和Phe无显著变化外,未插核贝Thr、Val和Cys低于插核贝,其余氨基酸高于插核贝,且存在显著性差异。闭壳肌中,除Cys和Pro基本无变化外,未插核贝各氨基酸含量均低于插核后,差异显著(P<0.05)。而内脏团中,除Glu、Val、Ile和Lys未插核贝高于插核贝,Gly和Ala低于插核贝,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余氨基酸插核贝和未插核贝均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
马氏珠母贝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综述了马氏珠母贝的遗传育种、插核育珠以及珍珠层的结构、成分和成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马氏珠母贝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贵州省关岭牛不同部位牛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和脂肪酸组成差异,对关岭牛眼肉、里脊、臀肉、牛腩、肋排、上脑6个部位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和脂肪酸组成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部位牛肉中共鉴定出68种主要挥发性化合物,其中萜烯类、烷烃类占比超过75.000%,是影响牛肉风味的重要因素。脂肪酸是挥发性成分的重要前体物质,其含量直接影响牛肉的口感风味,从牛肉中共测出21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FA)10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acids,MUFA)4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7种;脂肪酸在不同部位中含量不同,眼肉、里脊、臀肉、牛腩、肋排、上脑中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的含量分别是43.017%、39.021%、48.869%、46.730%、40.678%、45.147%。  相似文献   

7.
雌性阿根廷滑柔鱼性腺发育阶段的脂肪酸组成及其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阿根廷滑柔鱼是典型的头足类,资源生物量与其生长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积累及生殖投入密切相关。为了获知雌性阿根廷滑柔鱼性腺发育各阶段的脂肪酸组成及其变化特点,研究采用氯仿甲醇法和气相色谱法检测分析胴体、消化腺和卵巢的脂肪酸种类及其含量。结果表明,雌性阿根廷滑柔鱼胴体、消化腺和卵巢3个组织的脂肪酸均以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为主,饱和脂肪酸(SFA)次之,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总含量最低。胴体组织的脂肪酸种类最全面,共检测出28种脂肪酸,消化腺和卵巢分别检测出21种和17种脂肪酸。检测发现3个组织中SFA均以C16∶0脂肪酸最为丰富,MUFA以C18∶1n9c和C20∶1脂肪酸为主,PUFA的DHA(C22∶6n3)最丰富,EPA(C20∶5n3)次之。胴体的SFA和MUFA在成熟期达到最大值,在产卵期显著降低;消化腺的PUFA保持相对稳定水平,但是其含量显著低于胴体和卵巢;卵巢持续积累脂肪酸,在产卵期时MUFA和PUFA显著降低。研究表明,雌性阿根廷滑柔鱼胴体、消化腺和性腺3个组织的脂肪酸种类具有组织特殊性,而主要脂肪酸具有一致性。性腺发育过程中,胴体的SFA和MUFA可能转化为能量供给卵巢发育,消化腺的PUFA则向胴体和卵巢转移,卵巢则持续积累脂肪酸供给卵子发生。  相似文献   

8.
牙鲆正常个体与白化个体脂肪酸组成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毛细管色谱法对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正常个体和白化个体肌肉、皮肤和肝脏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两者相对应组织的脂肪酸种类没有区别,但脂肪酸的含量存在若干差异。1)两者肌肉的脂肪酸组成基本相似,特征为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PUFA以n-3系列为主,但两者肌肉中有13种脂肪酸的含量差异显著(P<0 05),正常个体PUFA含量显著高于白化个体(P<0 05),而MUFA含量显著低于白化个体(P<0 01);2)两者皮肤中有7种脂肪酸的含量差异显著(P<0 05),正常个体SFA含量显著高于白化个体(P<0 01),而PUFA和MUFA的含量,两者差异均不显著(P>0 05);3)两者肝脏中只有3种脂肪酸的含量差异显著(P<0 05);4)正常个体的n-3/n-6比值高于白化个体,尤其在肌肉和肝脏中。  相似文献   

9.
比色法测定海产品中甜菜碱含量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海产品中甜菜碱的检测条件进行了探讨.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了水产品中甜菜碱提取的最佳条件为:络合物显色在20 min内进行比色测定,采用雷氏盐溶液10 mL、pH 1.0,10 000 r/min离心分离,检测波长525 nm.在此条件下检测了马氏珠母贝肉、马氏珠母贝粉、马氏珠母贝EAP粉、沙虫干、元贝干、生蚝等几种海产品甜菜碱的含量,结果表明,供试的几种海产品甜菜碱含量分别为:马氏珠母贝肉9.83(±0.004) mg/g,马氏珠母贝粉85.52(±0.002) mg/g,马氏珠母贝EAP粉84.29(±0.002) mg/g,沙虫干93.13±(0.003) mg/g,元贝干19.19(±0.013) mg/g,生蚝4.72(±0.003) mg/g.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小鳖肌肉与裙边营养成分,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综合评价。[方法]采用现有的国家标准测定蛋白质、脂肪、氨基酸、脂肪酸等含量。[结果]肌肉与裙边中蛋白质分别为20.34%和28.11%(质量分数,鲜样);肌肉与裙边中脂肪含量分别为0.62%和0.31%(质量分数,鲜样)。肌肉与裙边均检出18种氨基酸(含8种必需氨基酸)。肌肉(鲜样)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EAA)、鲜味氨基酸总量(DAA)分别为16.33%、5.38%、6.90%;异亮氨酸(Ile)与缬氨酸(Val)为肌肉的第1、第2限制性氨基酸;肌肉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45.29。小鳖肌肉与裙边中分别检出14、8种脂肪酸,其中肌肉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与饱和脂肪酸(SFA)种类分别为6、4、4种。肌肉脂肪酸中SFA、MUFA与PUFA的含量分别为40.02%、24.65%、35.85%。裙边脂肪酸中PUFA、MUFA与PUFA的比率与肌肉接近。[结论]小鳖肌肉与裙边口味鲜美,食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对育珠前后马氏珠母贝外套膜和珍珠囊中的Ca、Cu、Fe、Mg、Zn等8种矿物元素的含量进行分析测定,旨在通过对育珠前后外套膜和珍珠囊中8种重要的矿物元素含量的变化来探究珍珠形成机理。比较结果得出:外套膜中,Ca、Fe、Mg、Mn、Zn等5种元素在育珠后都发生了显著变化,Ca、Mg和Zn上升率分别为46.6%、30.12%和132.80%;珍珠囊中,Cd、Fe、Mg、Mn、Zn、Co等元素的含量在育珠前后存在显著差异,Zn含量变化最明显,上升达155.18%。  相似文献   

12.
橄榄果实中脂肪酸组成的GC/MS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促进橄榄的深加工利用,为更好地开发利用橄榄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索氏抽提法提取橄榄果实中的果肉油和核仁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其脂肪酸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橄榄果实中的脂肪主要存在于核仁中,果肉脂肪含量较少。橄榄核仁油和果肉油中的主要脂肪酸种类基本相同,但各组分相对含量有所差异。橄榄核仁油中检出13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73.3%,以亚油酸为主。橄榄果肉油中检出10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0.4%,以油酸为主。橄榄果肉油和核仁油的油酸相对含量分别为55.2%和30.5%,亚油酸相对含量分别为4.7%和41.8%。[结论]橄榄的营养保健价值较高,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了解北海营盘新马氏珠母贝养殖区养殖容量,为养殖规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海区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生态效率、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马氏珠母贝有机碳含量、滤水效率及其含壳重与鲜组织重比值等的调查和检测,应用营养动态模型和沿岸能流模型计算贝类生产量,扣除野生滤食性动物现存量后计算贝类养殖容量,并通过食物限制性指标法进行检验。【结果】北海营盘新马氏珠母贝养殖区的百亩马氏珠母贝养殖容量(含壳重)为16.41 t,即马氏珠母贝总养殖容量为2.5×108个,且两种模型估算结果一致;对模型结果进行食物限制性指标分析,发现两种模型估算所得的养殖容量不会对生态系统构成显著压力。马氏珠母贝适宜放养密度为:壳高2~3 cm的小贝放养密度为3.00×105~4.50×105个/ha,壳高3~5 cm的中贝放养密度为1.50×105~2.25×105个/ha,壳高5 cm以上的大贝放养密度为1.20×105~1.50×105个/ha,植核育珠贝放养密度为1.05×105~1.20×105个/ha。【结论】进行北海营盘新马氏珠母贝养殖区养殖规划时可以16.41 t/百亩作为规划依据。  相似文献   

14.
旨在筛选出马氏珠母贝RAPD反应的最佳体系,为不同壳色马氏珠母贝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研究奠定基础。试验以4种壳色马氏珠母贝为材料,采用SDS法进行闭壳肌的总DNA提取并对影响RAPD扩增效果的因素进行优化。通过单因素优化筛选出最佳的25μL反应体系:10×Taqbuffer2.5μL,DNA2.0ng/μL,Mg^2+3.0mmol/L,引物0.25μmol/L,0.2mmol/LdNTP,Taq酶1.0U;反应程序:94℃预变性5min,然后进行40个循环:94℃变性45s,39℃退火60s,72℃延伸90s,最后72℃延伸10min,4℃终止反应。结果发现,采用SDS法所提取马氏珠母贝的DNA达到RAPD反应的要求,筛选体系扩增出清晰稳定的多态性条带,可用于对马氏珠母贝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马氏珠母贝(P.f.martensii)"海选1号"的生长性状。[方法]测定并比较马氏珠母贝(P.f.martensii)"海选1号"养殖品种和对照养殖群体的受精率、孵化率和变态率及不同月龄生长数据。[结果]"海选1号"和对照群体的受精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海选1号"的孵化率和变态率显著高于对照群体(P0.05);3日龄和5日龄"海选1号"幼虫的存活率和对照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10日龄、15日龄和20日龄"海选1号"幼虫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日龄"海选1号"幼虫的壳长和壳高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5日、10日龄、15日龄、20日龄"海选1号"幼虫的壳长和壳高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40日龄、100日龄、150日龄、250日龄和360日龄"海选1号"稚贝的壳长和壳高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马氏珠母贝"海选1号"较对照养殖群体具有较好的生长优势。该研究为马氏珠母贝育种工作和产业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6.
对猕猴桃“魁蜜”、“早鲜”食用期果实 ,采用溶液萃取法提取香气成分 ,经气相色谱 -质谱联机分析 ,魁蜜检测出 2 6种成分 ,占总峰面积的 99.0 8% ,主要为高级不饱和酯、饱和脂肪酸、烯醛、环酮类化合物以及法呢醇、香草醛等成分 ;早鲜检测出 4 4种成分 ,占总峰面积的 96 .0 8% ,主要为高级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酯、低级脂肪酸及其酯类、萜烷、烯醛等化合物。相同成分有 2 -己烯醛、(E) - 2 -己烯醇、(E,E) - 2 ,4 -庚二烯醛、(E,E) - 2 ,4 -癸二烯醛、(E,E) - 1,3,6 -辛三烯、辛酸、十六酸 (棕榈酸 )等 ,构成果实特有的清香 ,但其相对含量存在很大差异。结果表现出猕猴桃品种间果香成分的异同 ,可应用于果实的品种识别、鲜食及加工产品的质量鉴定。  相似文献   

17.
以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PD)分析为实验手段,结合形态学特征统计,对经过3代壳色及生长速度群体选育的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Dunker)黑、白、红、黄4种壳色选育系的生长及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为进一步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马氏珠母贝4种壳色F3选育系的壳色纯化率分别达到黑壳色95.83%、白壳色88.33%、红壳色100%、黄壳色95.0%;各选育系的生长速度均大于普通养殖群体,系间的生长速度也存在显著差异。4种壳色选育系平均多态性位点比率(P)分别为82.51%,81.93%,75.30%,77.03%;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233 6,0.213 4,0.196 5,0.201 9;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Hi)分别为0.351 6,0.323 0,0.279 9,0.305 9;各系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214 3~0.318 6,遗传距离(Dxy)分别为黑白0.113 5,白黄0.130 3,黑黄0.134 9,白红0.154 6,红黄0.158 4,黑红0.196 8;聚类分析表明各选育系间的亲缘关系由近及远顺次为黑壳色、白壳色、黄壳色和红壳色。研究表明4种壳色选育系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选育系间遗传分化明显。研究结果为4种壳色马氏珠母贝的定向选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魏永生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8):3073-3075
[目的]分析测定荞麦蜂花粉中的脂肪酸成分。[方法]分别采用索氏抽提法和酸水解法提取荞麦蜂花粉脂肪酸,再经过甲酯化处理后,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脂肪酸的组成。[结果]两种提取方法的脂肪酸收率分别为8.26%和8.81%,共检出11种脂肪酸成分,含量最高的是5,11,14,17-二十碳四烯酸,两种提取方法得到的结果分别为29.45%和38.15%,其余主要成分为棕榈酸、亚油酸、油酸和二十碳三烯酸。[结论]荞麦蜂花粉中富含ω-3家族的二十碳多不饱和脂肪酸,明显不同于文献报道的荞麦种子油脂肪酸成分,其是否与荞麦蜂花粉所具有的生理活性功能相关,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紫薇籽油脂肪酸组成的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紫薇是我国夏季重要观花树种,栽培广泛。为了开发和利用紫薇籽油,采用冷榨法从紫薇种子中榨取了油脂,并采用GC/MS对堇薇、红薇、银薇3个不同品种群紫薇籽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群紫薇籽油均含有相同的17种脂肪酸,不同品种群脂肪酸含量有差异,其中堇薇品种群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最高,为86.57%,该品种群饱和脂肪酸总含量最低,为13.05%;不饱和脂肪酸的主要成分是亚油酸和油酸,其中亚油酸含量最高,堇薇、红薇、银薇3个品种群亚油酸含量分别为71.62%、70.91%、72.87%;从紫薇籽油中检测出奇数碳脂肪酸类二十三烷酸,该脂肪酸具有抗癌活性,表明紫薇籽油是一种值得开发的保健油脂。  相似文献   

20.
党参蜂花粉脂肪酸的GC-MS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石油醚为溶剂,提取党参蜂花粉粗脂肪,甲酯化处理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分离鉴定,共鉴定出8种脂肪酸,占总含量的76.78%。其中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为23.66%,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为67.83%,其中亚麻酸相对含量最高,为57.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