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30年来台湾人口剧增,经济发展迅速,对山坡地之开发积极而迫切,然而本岛地势陆峻,岩层破碎,气候上位处冷、热气流锋面区,县台风豪雨频仍,又不当开发利用山坡地,致灾害经济发生。尤以土石流对于生命财产造成很大的威胁,损害大者如1982年西仁台风过境造成北部地区严重的土石流灾害,1990年欧菲莉台风过花莲铜门村十二、十三邻惨遭土石流吞埋,造成人死村灭的惨剧等等。  相似文献   

2.
台湾地区城市水土保持与环境保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台湾城市外围山坡地都市化现象日趋严重,为求山坡地开发行为不致造成下游水文环境之冲击,而针对城市水土保持问题综合探讨下列主题,包括:(1)山坡地都市化现象与灾害原因:(2)坡地开发之水土保持问题;(3)山坡地都市化之水理变化;(4)潜在崩塌地之简易判定方法;(5)防灾考量之集水区开发限制。鉴此,探讨台湾历年来之城市水土灾害原因与环境资源之保育利用课题,进而提供相关单位作为城市整体整体环境管理之参考。  相似文献   

3.
 台湾地狭人稠,平地开发趋于饱和。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使得山坡地陆续开发,破坏原有之水土保持,且台湾岛之山脉地质大多属沉积岩及变质岩,性质脆弱且易断裂,再加上年平均雨量高达2500mm,其中78%的降雨集中于5—10月的台风季节,因此台湾地区土石流频繁。为了解台湾地区土石流之研究沿革,搜集相关土石流之研究成果,并配合台湾地区重大灾害,分析土石流特性、土石流成分分析、危险评估与重建、抑制工程及现场调查仿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台湾地区由于地质上受到欧亚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摺曲剧烈、地质构造脆弱,加以受到地势陆峻,高温、台风与地震作用以及人为之不当开发等影响,造成山坡地之破坏面积相当广阔,而致使人民之生命财产蒙受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5.
台湾山坡地区开发为高尔夫球场对水土保持之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台湾地区经济蓬勃发展,高尔夫场之建亦随之兴起,5年内增加约50座球场,含此新增之50座共84座之总面积约计529hm^2。然而台湾屿之地形大部份山丘陡峻,平地却又人口密集,可建球建面积相当有限,这种经济运动休闲之产物,为因应需求,自然往山坡地发展,台湾由于地形及气候特殊,球场开发期间,脆弱的山坡地被重机械如推土机、怪手等作业下,大量的表土常因雨季的来临严重冲蚀,而造成下游地区的土砂灾害及环境  相似文献   

6.
台湾地区在经历1999年的921地震后,山坡地土体松动严重,仅仅短延时的降雨即有机会引起土石流的发生,而近年微小的降雨条件下即有可能触动土石流发生,因此将台湾中部地区14个测站所测得的台风降雨资料,依照台风降雨强度进行水文频率分析,分析方法采用对数常态分布法、极端值第一类分布法、皮尔逊第三类分布法及对数皮尔逊第三类分布法等4种方法,计算短延时重现期距并绘成降雨强度-延时-频率之分析曲线,再整合各区域土石流潜势溪流的分布情况,分析台风降雨对台湾中部地区所造成之影响.  相似文献   

7.
台湾山多平地少,山坡地农业自有其发展空间,但是山坡地农业之开发苟无水土保持处理之配合,则因坡地环境之特殊性,极易造成水土资源之流失,导致农业依存之土壤日趋贫瘠,国民赖以生存之水源日渐匮乏,至其极限农业将为之消失,国家经济为之衰退,是以山坡地农业发展与水土资源保育具有唇齿相依之关系。农政单位在拟定农业政策时,已充分了解山坡地农业与保育政策配合之必要性,但因缺乏足够之诱因,致使水土资源保育工作未能充分落实,而水土保育工作亦非农政单位之专责工作,必须依赖整体之经济政策,财政动摇,社会认知及及教育宣导等政府各负责部门之配合,方能竟其功。因之当今在推动山坡地农业政策及执行水土保育工作之同时,亟须配合合理土地利用规划,农地重划,设置农业专业区,提为奖励补助,提升经营管理理念与技术等降低生产成本之措施,以提高农民所得,激励农民从事水土事水土保持之意愿。并以管制农药肥料之手段,控制污染源之扩大,以补助设施农业[之方式,和物在山坡地之扩张,此外,工商业之回馈农业,使得农业能在充裕资金之支援下,导正其健全之发展,因之在农民有实质获利之诱因下,水土保持工作方得以落实,相对的,水土资源环境能获得维护下,方能维系山坡地农业之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赵振平 《水土保持研究》2001,8(1):47-51,132
台湾山坡地不当利用所衍生之间问题,在经过几次大灾难后,已唤起人们之注意,惟在实际执行层面上,政府该怎么做,社区居民又该如何保障自己之安全?这些实际的问题才是落实坡地防灾之最关键步骤。华梵大学位于台北县石碇乡,全部校区34hm^2均属山坡地,而石碇全乡14000余hm62亦然。目前成立“山坡地永续发展研究中心”,以华梵大学校区及其周边土地为实验基地,进行各项地文、水文、人文生态及环境品质调查工作,并建立GIS数据库,对开发前后区域选择试验监测基地,以实际累积长期监测资料了解开发对自然生态环境之影响,另在已开发区域将研拟各项管理策略以期降低开发后所造成之环境冲击,并依环境影响评估各项指标回馈所发展之各项管理策略,最终之目的仍然是希望达到(1)山坡地能在充分被了解的情况下合理适度的运用;(2)就一个坡地社区使用者而言,如何透过适当的管理策略达到“零灾害”的管理目标;(3)对周边环境冲击应在该地区环境含容能力内。本篇文章即在叙述整个架构想与实际作为,为一本土化探讨地管理实际案例之文章。  相似文献   

9.
台湾山坡地作为农业利用之面积甚为广大,为加强山坡地之保有与利用,促进坡地农业之发展,有关方面近二十多年来大力推展坡地农场机械化。推展坡地农场机械化所行之方法可分为三方面:一为推行坡地机械施工作业,改进施工技术,有效进行水土保持处理,兴建坡地农场基本设施,及改善坡地利用环境;二为改良及研发适于坡地作业之农业机械与机械设施,以节省劳力,增加农业生产,三为建立坡地农场之机械化作业体系,藉整合水土保持,土地利用,作物栽培,及机械作业,以求坡地农业之现代化与永续发展。经由有关单位与人员之协办参与,台湾坡地农场机械化已获致多方面之成效,其最显为:1.使政府各年度山坡地保育利用计划下之水土保持处理与公共设施之工作量得以顺利完成,并保持良好之工作品质。2.已完成改良及研发一系列之坡地农业机械与机械设施,使坡地重要作物之栽培管理作业均得以机械化。3.配合坡地保育利用方式与作物栽培方法,已建立多种坡地农场机械化作业体系,可供农民参考采行。  相似文献   

10.
崩积层之分类与工程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崩积层堆积之坡地常被列为不可开发区。然因崩积层不易取样以及取样后之代表性不足,造成崩积层工程特性研究之困难。搜集整理多件台湾重要之山崩案例,并按不同山崩机抽进行分类统计,以对于各类型山崩所产生之崩积层产状作一探讨。最后以不同型态之崩积层开发利用实例,对于不同崩塌机制所产生之崩积层之工程特性调查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1.
台湾因降雨量大、地形坡度陡峻、地质构造脆弱、地震规模大,因此在坡面及河道上常有大量松散土石堆积,加上山坡地土地的大量开发,造成许多山坡地成为崩塌及土石流发生的敏感地区.针对台湾土石流监测及警戒系统的发展作一综合性的介绍.  相似文献   

12.
台湾地区近年来交通建设发展大幅缩短城乡之间的距离,复因经济产业发展、人口密度提高、周休二日、岛屿型土地资源先天限制等因素,土地价格成本较低之非都市土地开发乃成为必然之趋势。其中,山坡地因开发导致环境劣化问题,使山坡地中部分具有缓冲天然土砂灾害之区位功能逐渐丧失。以大安溪上游双崎部落为例,分析区内影响土砂灾害之环境敏感区位,透过G IS图层套叠及差异分析,建立环境开发规划合理性评估模式,进而对照检讨现行山坡地开发管理法令、保育利用法规、相关土地使用及管制计划、开发许可审议机制等。研究分析发现,相关法令及管制配套因修订迟缓,导致部分既存开发区位空间结构不合理,亟须调整;其次,早期坡地土地开发利用零散,未考量景观生态、水土保持、生态等因素,致使景观不协调、水土灾害不断、生态自净自愈功能降低;同时,分析结果亦发现,因整体资源利用之区域土地使用计划订定不周详、山坡地土地开发利用规划评估机制与架构未确实建立,导致部分资源保育管制法规,所划设之区位有过度粗放、条件简化、或虽有划设却无因应保育复育作为、甚至错置情形,将可能导致环境生态之浩劫。最后本研究并建议,山坡地农村聚落发展应考量山坡地水土保持安全与景观资源、自然生态间之合理保育利用,建立以单元集水区中土砂环境特性考量之山坡地农村聚落规划发展评估模式。  相似文献   

13.
台湾绿色坡地农田水保技术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坡地是台湾水土保持的中心。近年来,台湾推行了山坡地修建山边沟结合种草覆盖的成功经验,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培育了土壤,不但为农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使山坡地达到了“绿与美”的目标。1坡地农田水土保持新技术体系的产生台湾省是个南北狭长的岛屿,总土...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系针对台北都会区四周之山坡地,进行连续之地文与水理分析,目的在了解都市化山坡地之迳流特性,期就定量之研究分析,推估不同型态之土地利用及开发度,对下游水文环境所造成之冲击,并提出对应之建议。本研究首先建立台北市山坡地开发程度与其地文条件之评估模式,再配合於山沟谷口间设置水文环境监测站,以掌握山坡地之动态水文资料。经评估结果,本研究共规划设置六座水文环境监测站,对都市化山坡地之尖峰流量、稽延时间、泥砂产量、地下水位及水质变化进行长期监测。其监测资料,经验证分析之结果显示,当集水区不透水面积提高至40%时,其洪峰流量将提高2.7倍;同时亦发现当集水区不透水面积在5%以下时,其洪峰流量增加并不显着,但不透水面积提高至20%~40%范围之间时,其洪峰流量则有显着提升之现象。故於高度都市化集水区进行水理分析时,应特别考虑都市化现象对迳流机制之影响,同时该集水区之总开发度亦不宜超过30%,以避免对下游之水文环境造成冲击。  相似文献   

15.
台湾位于西太平洋台风行径之要冲,根据中央气象局统计,每年平均有3.5个台风侵台。台北市处于台北盆地内,地势低洼,每逢台风来袭或暴雨来临时便造成淹水或坡地灾害。本研究搜集台北地区之台北、竹子湖、鞍部等主要气象站,自1960至2008年间共计75起台风灾害降雨资料,针对台风特性与降雨重现期距频率分析进行探讨,结果显示,台风特性与测站地形因素对于总降雨量有一定程度影响;经分析重现期距与重大水文事件得知:受降雨延时长及瞬时暴雨而导致排水负荷不足为灾害发生之主因。  相似文献   

16.
 由于2004年艾利台风及2005年马莎台风作用,石门水库高浊度之泥砂造成北台湾多日严重的供水中断,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针对2次台风对于石门水库集水区崩塌地分布与地文、水文及人为开发等因素之间的关系,透过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探讨土砂的来源分布与致灾原因。结果显示:2005年马莎台风后水库集水区总崩塌地面积约为703hm2,占整个集水区面积的0.92%;石门水库集水区坡度陡峭,地质破碎,加上超大豪雨与降雨集中等为造成水库严重土砂灾害之主要原因;根据崩塌量与历年水库淤积量之关系,台风豪雨所造成的重大崩塌事件,对于水库淤积量所造成之影响至少会延续5~10a。  相似文献   

17.
山坡地公园式博览园建设的水土保持方案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深圳国际花卉博览园为例,探讨在城市中心地带山坡地公园开发建设中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应注意的问题,论述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水土流失量的预测,并对排水系统、边坡防护、微地形改造、崩岗治理、施工临时措施等方面做了阐述。将自然、生态、景观理念贯穿于所提出的水土保持方案中,以期实现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城市合理开发与自然环境保护兼顾的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8.
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台湾地区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十分严重,每年给台湾带来巨大的损失,所以台湾当局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并重点开展了治山防灾、山坡地治理与山区农村规划与建设工作。近年来,台湾吸取了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提出在水土保持工作中运用“生态工法”这一新的理念与方法。生态工法是一个对环境、生态友善的工程概念,它包括生态系统、生态原则、生物多样性保育、人类与自然共存共乐及永续发展等几方面。台湾采用工程、农艺、植生的方法,或三种方法相互配合,使生态工法广泛应用于山坡地灾害防治、坡地保育和河溪治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系藉由水土保持学之理论与分析,对于可能会影响坡地利用的因素加以探讨,并将地区之山坡地游憩区的游憩活动对山坡地水土保持可能造成之冲击作一深入之探讨,进而提出因应之对策,以作为日后划坡地游憩资源及坡地景观资源之参考,此乃本研究之目的是也。  相似文献   

20.
台湾泥岩集水区整体生态经营策略之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台湾泥岩为全省山坡地灾害中最难整治的地区,素有台湾坡地之癌的恶地称谓,其特征为干旱时坚硬,热胀冷缩易呈片状剥落,潮湿时则泥演滑落,以致水土灾害频繁,而在裸露坡面,年平均冲刷深度更高达7.5cm,犹以东南坡向最严重,在生态方面,由于裸露面积迅速扩大,植被纯林化与栖地破坏,造成区域生态之失衡,生物歧异度遽减及微气候异常等,因此,汇整十几年来各方专家学者之经验与成果,拟就泥岩地区主要之冲蚀控制,水土保持工程与生态复育,监测方法加以配合,提出泥岩集水区整体生态经营与治理之相关问题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