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怎样栽培青紫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紫苏是以嫩叶供食 的唇形科蔬菜,其嫩叶营养丰富,除含有较高的维生素和矿物盐类外,还含有紫苏醛、紫苏醇、薄荷酮、薄荷醇、丁香油酚、白苏烯酮等物质。具特异芳香,有杀菌防腐作用,并有散寒理气之功效。紫苏嫩叶及其制品在国外市场销售看好,价高适销,其栽培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2.
以紫苏与紫苏的变种鸡冠紫苏为试材,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其生长规律、可食鲜叶重量、种子千粒重、生态适应性等进行观察与研究,为大面积推广品质好、产量高、适应性强的紫苏品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紫苏具有丰产、优质、商品性好等特点,而鸡冠紫苏产量及生物学特性都较紫苏差,综合分析紫苏更具有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紫苏为唇形科紫苏属中以嫩叶为食的栽培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别名荏、赤苏、白苏。  相似文献   

4.
张德纯 《中国蔬菜》2012,1(3):28-28
紫苏为唇形科紫苏属中以嫩叶为食的栽培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别名荏、赤苏、白苏。  相似文献   

5.
紫苏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苏是唇形科紫苏属中以嫩叶为食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别名赤苏、回回苏、白苏、香苏等。茎叶中有挥发油,内含紫苏醛、紫苏醇、薄荷酮、薄荷醇、丁香油酚及白苏烯酮等,具特异芳香,有防腐作用。嫩叶生食或作汤,植株可腌渍。根、茎、花萼及果实均可  相似文献   

6.
<正>食叶紫苏为唇形科紫苏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嫩枝嫩叶有特异芳香,可作调味佐料和蔬菜食用,作为特种蔬菜栽培近年来有快速发展之势,也是优良的出口创汇蔬菜。现将其棚室反季节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栽培前准备1)选用适宜棚室。棚室栽培食叶紫苏,产品要求鲜嫩,在蔬菜淡季上市。因此,越冬栽培选用高效节能日光温室,早春栽培选用塑料大棚为宜。2)施足有机底肥。食叶紫苏反季节栽培应选用疏松肥沃、含腐殖质高的微酸性壤土,基肥  相似文献   

7.
在供试土壤面积为36m。的18个试验小区(每个小区面积均为2m2)上,以0.5kg/667m^2、0.70kg/667m^2、0.9kg/667m^2三组播种量为主处理因子,以6个供试品种(4个菜用型籽粒苋品种和2个地方常规苋菜品种)为副处理因子,开展菜用型籽粒苋品种及播种量的栽培技术优化研究。结果表明:(1)供试品种类型及播种量不同,其生物产量和食用产量的差异很大;(2)从产量的角度来看,花红苋和红苋菜这2个常规苋菜品种的平均生物产量和食用产量分别为892.68kg/667m^2和669.78kg/667m^2,而绿穗苋、红苋R104、红苋K112和小米苋4个菜用苋品种的平均生物产量和食用产量分别为1274.25kg/667m^2和921.02kg/667m^2,分别比花红苋、红苋菜这2个常规苋菜品种高42.74%和37.5l%。(3)从3种不同播种量中优化出适宜的播种量为0.5kg/667m^2或0.7kg/667m^2,且以0.7kg/667∥的播种量最佳。  相似文献   

8.
王琛 《蔬菜》2011,(6):17-18
紫苏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中国、缅甸,其嫩叶青绿芳香,具有良好的杀菌、消炎和保健作用,主要用于药用、油用、香料、食用等方面。以往紫苏一般只在农家房前屋后零星种植,随着紫苏经济价值的不断开发,尤其是用紫苏嫩叶加工的产品备受日韩等国外市场青睐,出口销量多、效益高,  相似文献   

9.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剂量为2g/667m^2、3g/667m^2、4g/667m^2的80%氟虫腈水分散剂对一代水稻二化螟防治率分别为76.34%,84.80%和96.61%,4g/667m^2的80%氟虫腈水分散剂处理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效最佳。  相似文献   

10.
春季竹荪大田畦栽高产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危崇仁 《食用菌》2009,31(3):53-53
人工栽培竹荪,具有管理简便,栽培容易,成本低,产量稳定,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福建省邵武市张厝乡从2005-2008年连续4年种植竹荪,一般每年干品在100kg/667m^2左右,高的达140kg/667m^2,干品售价70—100元/kg不等,高时达126元/kg,纯收入中等的都可达4000~6000元/667m^2,是一个短、平、快的致富项目。现将春季竹荪大田畦栽高产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以单生朝天椒新品种艳椒425为试材,采用复式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3种不同栽植密度(主处理)和3种不同施肥量(副处理)对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栽植密度和肥料施用量:是影响艳椒425产量的主要因素,其中在中等肥力的土壤中,较低密度(2200株/667m^2)和中等施肥量(50kg/667m^2三元复合肥+2500kg/667m^2腐熟人畜粪)处理下的艳椒425产量最高,达2084.38kg/667m^2,与其他处理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2.
试验结果表明,早春西葫芦采用高密度(4000株/667m^2)比对照CK(2650株/667m^2)产量增加595.75kg/667m^2,增产19.85%;产值增加230.54元/667m^2,增值19.03%。  相似文献   

13.
密植栽培板栗提高土地、光能利用和高产高效,在过去8~12株/667m^2的基础上,发展到45~80株/667m^2,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高密度(110株/667m^2)板栗大面积发展。  相似文献   

14.
痕量灌溉在温室大桃上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以日光温室大桃为供试作物,以常规畦灌和滴灌为对照,研究第一代痕量灌溉系统在地膜覆盖和地表裸露两种条件下对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痕量灌溉管路埋深50cm且地膜覆盖处理,痕量灌溉比畦灌和滴灌分别节约灌水80.1m^3/667m^2和40.0m^3/667m^2,水分利用效率比畦灌和滴灌分别增加16.1kg/m^3和10.6kg/m^3,经济产量无显著差异;痕量灌溉管埋深5cm、地表裸露条件下,痕量灌溉此畦灌和滴灌分别节约灌水88.9m^3/667m^2和39.8m^3/667m^2,经济产量比畦灌和滴灌分别减少11.5%和25.3%。痕量灌溉在果树上应用时,宜地膜覆盖并埋深30cm。  相似文献   

15.
正紫苏又名红苏(香苏),具有散寒解表、理气宽胸、安肺润肠之功效。是国家卫生部首批颁布的食药兼用的60种物种之一,在欧美、东南亚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现已将紫苏叶作为时尚蔬菜和医药保健品原料。其根、茎、叶、种子均可入药,嫩枝、嫩叶具有特异芳香,可作调味佐料和蔬菜食用。是一种优良的出口创汇蔬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各种特种蔬菜的普遍开发利用,紫苏的  相似文献   

16.
采用四因素五水平二次通用旋转回归组合设计,研究‘黔单8号’的最佳播种密度和氮磷钾的施用量,初步建立了‘黔单8号’的产量与播种密度及氮磷钾施用量主要栽培因素的回归模型,并总结出‘黔单8号’在贵州山区产量获得777.80kg/667m^2的最优方案为:栽培密度在5014-5903株/667m^2,施氮量在38.28-45.72kg/667m^2,施磷量在138.8~151.2kg/667m^2,施钾量在37.73~42.27kg/667m^2。  相似文献   

17.
叶用甘薯栽培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近年来,在台湾、广东和浙江等地开发出以食用嫩茎叶为主的叶用甘薯品种。与块根甘薯品种相比,叶用甘薯的茎尖嫩叶更清香可口,炒食口感好,甘薯味淡,而且始终呈现青绿色,颜色鲜亮;叶用甘薯的叶片含有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经常食用可预防中老年人心脑血管、消化道等疾病。叶用甘薯在6—10月高温多雨季节生长速度快,10—15d(天)即可采摘1次,可连续采收7—10次,每667m^2产量800—1000kg,按目前本地市场价8—10元·kg^-1计,平均每667m^2纯收入可达5000元以上。因此,叶用甘薯茎尖嫩叶的上市既增加了夏淡时蔬菜上市种类,而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8.
以杂交稻‘Q优6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和DPS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水稻无盘抛秧的配套栽培技术。结果表明:在免耕无盘抛秧试验条件下,‘Q优6号’稻谷目标产量在515kg/667m^2以上的优化农艺措施方案为种植密度为1.162万~1.238万株/667in。,施氮肥(纯N)11.693~12.307kg/667m^2,施磷肥(P2O5)9.249-9.984kg/667m^2,施钾肥(K2O)9.961~11.294kg/667m^2。  相似文献   

19.
水果型苤蓝是十字花科芸薹属球茎甘蓝中的一个新品种。近几年从欧洲引进在北京郊区的特菜基地种植,以膨大的肉质球茎和嫩叶为食用器官,球茎脆嫩甘甜爽口,有类似鸭梨、苹果的口感,特别适宜鲜食,所以称为水果型苤蓝;嫩叶营养也很丰富,含钙量很高,经常食用能消积食、去痰,适宜凉拌、炒食和做汤等。作为特菜新品种,目前产品除供应宾馆、餐厅、高档超市外还作为装箱礼品菜出售,其售价比普通苤蓝高3~5倍,平均每个售价4元左右,春节期间每个售价高达8元,每667m^2产值2万元以上,经济效益是种植普通苤蓝的2~3倍,并且生育期短、病害少、栽培容易。如果要推广种植,应注意提前联系好销路,产品适宜销售给宾馆、饭店,或作为节日装箱礼品菜等销售给中高收入的人群。  相似文献   

20.
我镇90%耕地为高沙土或沙壤土,适宜发展马铃薯、甘薯等块茎类作物。近年来,本地菜农利用塑料大棚进行马铃薯早春茬栽培,12月下旬催芽,翌年1月中旬起垄带芽播种,4月上旬上市,4月底拉秧,667m^2产量1500-1850kg,批发价3.00~2.40元/kg。按667m^2产1700kg,平均批发价2.60元/kg计算,667m^2产值4420元,667m^2纯收入3500元以上,且种植大棚马铃薯省工、省管理,操作简便,技术容易掌握,综合比较效益十分显著。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