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不同地理种源红砂幼苗对PEG胁迫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兰州、武威、张掖、酒泉4个地理种源红砂幼苗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浓度PEG胁迫对红砂叶片的质膜透性、保护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源红砂的脯氨酸(Pro)含量和可溶性糖(SS)含量均随胁迫浓度的增加而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武威种源渗透调节物质累积较其他种源的多。丙二醛(MDA)含量和质膜透性均随胁迫浓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但武威种源增加幅度最小,说明武威种源红砂的组织受伤害较小,抵御干旱的能力较其他3个种源强。活性氧清除酶类(SOD,POD,CAT)活性均是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武威种源红砂始终比其他3个种源保持较高的POD和CAT活性。但在胁迫状态下植物体内保护酶对体内活性氧的清除能力有一个阈值,超过此阈值,则保护酶活性下降。相关性结果表明,4个地理种源红砂的细胞膜透性与MDA含量呈正相关,与游离Pro和可溶性糖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酶活性呈负相关。通过综合分析发现, 4个地理种源红砂的抗旱能力依次为:武威种源>酒泉种源>张掖种源>兰州种源。  相似文献   

2.
渗透胁迫下不同地理种源白刺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高暝  李毅  种培芳  苏世平 《草业学报》2011,20(3):99-107
以武威、张掖、酒泉3个地理种源的唐古特白刺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浓度PEG胁迫下白刺的相对含水量、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抗氧化酶等各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PEG渗透胁迫造成3个种源白刺相对含水量下降,丙二醛积累,同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上升,过氧化氢酶活性先升后降及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除了3个种源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余指标与对照均差异显著(P<0.05)。从相关分析结果看出,3个种源白刺丙二醛与超氧化物歧化酶、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均呈极显著相关,相对含水量与超氧化物歧化酶、可溶性蛋白、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糖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之间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看出,白刺的第1主成分为相对含水量、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和渗透调节物质, 第2主成分为超氧化物歧化酶,第3主成分为过氧化氢酶。在PEG胁迫下,3个地理种源白刺的耐旱性表现为酒泉种源>张掖种源>武威种源。  相似文献   

3.
PEG胁迫对柳叶水甘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岳桦  李雪 《草业科学》2013,30(4):571-576
采用不同质量分数的聚乙二醇(PEG 6000)模拟干旱胁迫的方法,研究干旱胁迫对柳叶水甘草(Amsonia tabernaemontana)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5%PEG处理种子其萌发率、萌发速率系数、萌发指数和活力指数均高于对照组,随着胁迫质量分数递增,萌发率下降,复水后,仍能萌发,种子具有一定的抗旱性。2) 幼苗处理随着胁迫质量分数递增及胁迫时间延长,其叶片相对电导率、MDA含量显著增加;脯氨酸含量与叶片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高质量分数PEG胁迫处理,脯氨酸含量增加;抗氧化酶SOD和POD活性先上升后下降。  相似文献   

4.
闫磊  赵彦坤  朱辉  何彩  晋敏  胡芳  刘伟 《草业科学》2023,(6):1559-1567
以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um)种子为材料,研究不同程度盐、旱胁迫下其种子萌发特性、幼苗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随着NaCl和PEG浓度的增加,霸王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显著下降,发芽速率逐渐减小。不同浓度NaCl处理间发芽率和发芽势差异显著(P <0.05);5%和10%PEG溶液对霸王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无显著影响(P> 0.05),在30%PEG溶液处理下,霸王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及发芽指数均显著降低(P <0.05)。2)随着NaCl和PEG浓度的增加,霸王幼苗的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上升趋势。随NaCl浓度的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NaCl浓度为60 mmol·L-1时,SOD和POD活性出现峰值。随PEG质量分数的增加,SOD活性逐渐增大,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 0.05);POD活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盐、旱胁迫抑制霸王种子萌发,随胁迫程度的增加,种子萌发表现出萌发时间晚、累...  相似文献   

5.
羊柴种子抗旱抗盐萌发生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等渗透胁迫的PEG和NaCl及混合溶液处理羊柴种子,测定种子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平均根长,幼苗叶片保护酶SOD、POD、CAT活性和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MDA含量。结果表明:随着胁迫强度增加,种子萌发能力下降,幼苗生长指标下降;SOD、CAT活性持续增加,脯氨酸、MDA含量上升,POD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下降。对3种胁迫条件下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分析表明:羊柴在种子萌发期和幼苗期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和一定的抗盐能力,萌发幼苗对盐、旱胁迫存在交互适应现象。  相似文献   

6.
中型狼尾草幼苗对PEG、低温和盐胁迫的生理应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PEG-6000、低温和NaCl处理模拟逆境胁迫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中型狼尾草幼苗在3种不同胁迫条件下的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并对其抗逆性、各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结果显示,1)随着PEG浓度的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表现为先增后降再增的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呈现先增后降,在PEG 5%时达到最大;脯氨酸含量显著升高,在PEG 20%时含量是CK的6.0倍;MDA含量呈现“急剧增加—相对稳定—迅速下降”的变化趋势,PEG 5%时MDA累积量达到最大;SOD活性总体上呈“急剧下降—微增—迅速上升”的趋势,PEG 5%时最低,PEG 20%时达到最大。2)低温胁迫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随温度降低总体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脯氨酸含量随温度的降低均呈升高趋势;MDA含量随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大;SOD活性随温度的降低总体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3) 随着NaCl胁迫水平的加强,可溶性蛋白含量表现为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可溶性糖、脯氨酸和MDA含量均随着NaCl浓度的增大而增加;SOD活性则呈现“微增—缓慢降低—急剧下降”的变化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EG胁迫下,脯氨酸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低温4 h胁迫下,MDA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显著正相关,与脯氨酸含量极显著正相关;NaCl胁迫下,可溶性糖含量与脯氨酸含量和MDA含量极显著正相关,SOD活性与可溶性糖含量、MD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可溶性蛋白显著正相关。以上结果表明,中型狼尾草适应逆境胁迫受到多种生理生化的调节,且各生理生化物质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是中型狼尾草应答逆因子胁迫的重要生理调节机制,体现了其抵抗逆境胁迫、减轻伤害的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7.
低温胁迫对苜蓿品种幼苗SOD、POD活性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0  
在4 ℃低温条件下,以苜蓿Medicago sativa的2个国外品种Aspire、DK141为材料,研究了苜蓿幼苗叶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2品种苜蓿幼苗叶片内SOD、POD酶活性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酶活性下降后仍能维持高于对照的活性水平;游离脯氨酸绝对含量逐渐增加.从而证明苜蓿通过维持较高水平的SOD、POD活性和提高脯氨酸绝对含量等保护机制来适应低温胁迫,减轻低温伤害,并且表明Aspire、DK141品种苜蓿抗寒性较强.  相似文献   

8.
低温胁迫下肇东苜蓿SOD、脯氨酸活性变化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低温胁迫下肇东苜蓿幼苗SOD活性和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苜蓿幼苗SOD酶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游离脯氨酸含量逐渐增加,表明肇东苜蓿对低温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有较强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9.
用PEG-6000对苎麻(Boehmeria nivea )幼苗进行不同时间的干旱胁迫,测定胁迫后第0 d,2 d,4 d,6 d及8 d内其叶片生理生化指标,包括游离脯氨酸(Pro)、过氧化物酶(POD)、丙二醛(MDA)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细胞质膜透性、叶绿素含量及内源激素的变化。结果表明:随时间延长,Pro,POD和CAT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细胞膜透性和MDA活性增加;叶绿素含量降低;赤霉素(GA)和吲哚乙酸(IAA)含量下降;脱落酸(ABA)含量上升。因此,苎麻的保护系统能够进行自身的调节以抵抗干旱伤害。  相似文献   

10.
低温胁迫下肇东苜蓿SOD、脯氨酸活性变化初报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研究了低温胁迫下肇东苜蓿幼苗SOD活性和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苜蓿幼苗SOD酶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游离脯氨酸含量逐渐增加。表明肇东苜蓿对低温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有较强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11.
不同品种小麦抗氧化系统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永良4号和西旱2号两小麦品种为实验材料,在水分胁迫和复水条件下,研究了两种小麦叶、鞘和茎中脯氨酸(Pro)、可溶性糖、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等抗旱指标的变化,探讨了两小麦品种在水分胁迫和复水后的生理生化特征。结果表明,随水分胁迫程度和时间的增加,两小麦中渗透调节物质Pro含量和膜脂过氧化物MDA含量呈持续上升的趋势,而可溶性糖含量则先升后降,且永良4号中MDA含量增加幅度要高于西旱2号。抗氧化物酶SOD、CAT和POD活性在轻度水分胁迫下均有所上升,且西旱2号中抗氧化酶活性增加幅度均大于永良4,三者在中度水分胁迫下则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可能是因为中度水分胁迫下抗氧化物酶丧失了活性。在复水处理中,以上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且西旱2号的总体恢复效应要好于永良4号。在水分胁迫和复水处理下,两小麦3种器官中以上各指标变化幅度依次为叶>鞘>茎。以上结果说明西旱2号抗旱性强于永良4号,且3种器官对水分胁迫表现最为敏感的为叶,鞘次之,茎最不敏感。  相似文献   

12.
4个地理种群红砂的抗旱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自然条件下以分布于兰州九州台(LZJ)、张掖临泽(ZYL)、武威民勤(WWM)和酒泉金塔(JQJ)4个地理种群的荒漠植物红砂为试材,对与其抗旱相关的光合、荧光、水分、渗透调节以及酶活性等18项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并应用隶属函数法和灰色关联度法对这些生理指标及不同地理种群红砂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群红砂的抗旱性强弱顺序为:WWM>JQJ>ZYL>LZJ,总体趋势表现为水分条件越差抗旱性越强,这是植物通过自身生理调节对外部环境条件产生适应的结果。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势等18项指标在红砂的抗旱性中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综合调节着红砂的内在抗旱机制,但通过降低蒸腾速率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依赖于叶黄素循环的热能耗散机制以及以Pro为主的渗透调节这3大机制在红砂的抗旱机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钟华  董洁  郭晋梅  董宽虎 《草地学报》2018,26(1):195-202
为探明10个不同野生居群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 (L.) Keng]的苗期抗旱性差异,采用盆栽法对材料进行正常供水(80%田间持水量)、轻度水分胁迫(65%田间持水量)、中度水分胁迫(50%田间持水量)、重度水分胁迫(35%田间持水量)处理,测定株高、根冠比、游离脯氨酸(Pro)、丙二醛(MDA)、可溶性糖(SS)含量及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白羊草株高逐渐降低,根冠比逐渐增大,植株地上部分Pro、MDA、SS含量上升,SOD、POD活性增强。由隶属函数分析7个指标得到白羊草苗期抗旱性强弱顺序为:汾阳居群 > 娄烦居群 > 太谷居群 > 隰县居群 > 柳林居群 > 中阳居群 > 榆社居群 > 平定居群 > 浑源居群 > 阳曲居群。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研究了温室盆栽条件下带内生真菌(E+)和不带内生真菌(E-)的多年生黑麦草喷施不同浓度水杨酸(SA)后,持续干旱胁迫15 d和对照水分两种条件下,多年生黑麦草的叶片相对含水量(RLWC)、叶绿素含量(Chl)、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脯氨酸(Pro)和可溶性糖(SS)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变化,以明确干旱胁迫下SA和内生真菌对多年生黑麦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感染内生真菌的多年生黑麦草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POD活性、SS含量显著(P<0.05)高于未感染内生真菌的多年生黑麦草植株;一定浓度的 SA增加了多年生黑麦草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POD活性、SOD活性、Pro和SS含量,降低了MDA含量,且最适水杨酸浓度为0.25和0.50 mmol·L-1;内生真菌与SA互作显著(P<0.05)提高了多年生黑麦草SOD活性、POD活性和叶绿素含量。该结果说明内生真菌与SA都能提高多年生黑麦草的抗旱性,即内生真菌和SA通过提高寄主的渗透调节和活性氧清除系统进而提高了寄主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15.
干旱胁迫及复水对伊犁绢蒿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幼苗对干旱胁迫的适应能力,本研究采用盆栽控水法分析了持续干旱胁迫及复水过程伊犁绢蒿幼苗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幼苗地上部分生长逐渐减慢,重度干旱胁迫下幼苗株高和地上生物量较对照分别降低了50.29%和50.82%(P<0.01);幼苗根长、地下生物量和根冠比则持续增加,重度干旱胁迫下各指标较对照分别增加了11.41%,10.69%和125.09%(P<0.05);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持续下降;叶片和根系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逐渐升高,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则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综上所述,伊犁绢蒿幼苗可以通过调节生长和生物量的分配,并通过积累渗透调节物质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来清除活性氧,维持其在干旱胁迫下的生长;复水后,叶片和根系的渗透调节物质及抗氧化酶活性大多能恢复至中度干旱胁迫水平,表明伊犁绢蒿幼苗具有较强的干旱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明来自川西北的6份短芒披碱草(Elymus breviaristatus)种质材料的苗期抗旱性差异,采用室内盆栽法对种质进行为期21d的干旱处理,分别于停止浇水第0、7、14和21天取植株叶片,研究了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各种质的相对含水量(RWC)、相对电导率(REC)、脯氨酸(Pro)含量、叶绿素(Chl)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7个生理特征指标的变化,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6份短芒披碱草种质材料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对不同抗旱短芒披碱草种质材料的各生理指标有显著的影响(P0.05),其各表型值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且各种质间差异显著(P0.05)。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6份短芒披碱草材料的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而丙二醛含量、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含量和POD活性表现出上升趋势,SOD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由隶属函数分析7个生理指标得到供试材料苗期抗旱性强弱顺序依次为205176205133红10-5204290红6-5205104。  相似文献   

17.
齐泰高速公路位于松嫩平原干旱、半干旱地区,耐旱护坡植物的选择对防止公路边坡水土流失,增强路基稳定性及公路周边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以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柽柳(Tamarix chinensis)和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2年龄灌木为试验材料,采用干旱棚控水法,对灌木进行5个水分梯度处理(对照、轻度胁迫、中度胁迫、重度胁迫、极重度胁迫)21 d后,测定灌木叶片的电导率、叶绿素(Chl)总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糖(SS)含量以及脯氨酸(Pro)含量,探讨3种植物的抗干旱能力。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3种灌木叶片的Pro含量、膜质透性(RPP)呈上升趋势;叶片的Chl总量、SOD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紫穗槐和小叶锦鸡儿的叶片MDA含量和SS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柽柳叶片MDA和SS含量呈上升趋势。通过隶属度函数得出3种灌木对干旱胁迫适应程度由高至低为紫穗槐>小叶锦鸡儿>柽柳。紫穗槐适宜种植在轻度干旱和极重度干旱边坡,柽柳适宜种植在中度干旱边坡,小叶锦鸡儿适宜种植在重度干旱边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