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和钾肥施用量对烟薯25号和龙薯9号两个鲜食甘薯品种产质量的影响,为北方地区鲜食甘薯高产优质栽培提供参考依据。试验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分析不同种植密度(每公顷52 500、67 500株)、钾肥施用量(0、75、135 kg/hm~2)对鲜食甘薯产量、品质、钾肥利用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随钾肥用量增加,两品种的产量、商品薯率、收获指数及钾肥利用率均有所提高,T/R值有所降低;而在相同钾肥施用量条件下,烟薯25号的产量、收获指数、蔗糖、果糖含量及钾肥偏生产力随种植密度升高而减少;龙薯9号的产量、收获指数及钾肥利用率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加,最长蔓长、茎叶鲜重及T/R随种植密度增大而降低。在钾肥与种植密度互作条件下,烟薯25号在每公顷种植52 500株、钾肥施用量为135 kg/hm~2时,有最高产量31 944.6 kg/hm~2和最高商品薯率74.6%,分别较最低处理增加19.0%及18.6%;龙薯9号在每公顷种植67 500株、钾肥施用量为135 kg/hm~2时,甘薯产量为76 993.4 kg/hm~2,商品薯率为74.1%。综合考虑,本试验条件下两个甘薯品种的最适宜栽种处理:烟薯25号每公顷种植密度52 500株、龙薯9号每公顷种植密度67 500株、钾肥施用量均为135 kg/hm~2,此时有较高的产量、较高的商品薯率、更合适的T/R值和较好的品质。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出适宜当地企业加工用淀粉型甘薯品种,对20个引进淀粉型甘薯品种进行地上地下部性状、鲜薯产量、干物质含量等研究。结果表明,济薯25、漯薯11号、渝薯15、万薯8号属于中蔓甘薯品种,干物质含量高,薯干产量高于11 250 kg/hm~2,适宜北方薯区作为淀粉型甘薯品种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解决丘陵地区甘薯栽插密度过稀(37 500~40 500株/hm2)的问题。[方法]以淀粉型甘薯品种济薯21和鲜食型甘薯品种济薯22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栽插密度对甘薯产量及源库特性的影响。[结果]济薯21和济薯22号叶面积系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同一密度在全生育期呈单峰曲线,40~80 d为快速上升期,80 d左右为最高峰,随后开始缓慢下降;随密度的增加,群体通风透光性下降,两个品种的单株叶数、分枝数、蔓长、茎叶干鲜重呈下降趋势,当密度超过75 000株/hm2时,产量显著降低。品种间最适栽植密度存在差异,济薯21最适栽植密度为45 000~60 000株/hm2,济薯22号最适栽植密度为60 000~75 000株/hm2。[结论]适宜的密度可产生合理的群体结构,较好协调甘薯地上部生长和地下部生长的关系,可以获得高产。品种间最适栽插密度存在差异,在确定品种栽插密度时,应综合考虑基因型、环境、地力、栽插期等因素。  相似文献   

4.
以龙薯9号、心香和普薯32号为试验材料,探究豆-薯-麦三熟制下种植密度对不同甘薯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熟制下品种特性是决定甘薯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关键因素,种植密度对甘薯品种的地上部农艺性状无显著影响,对甘薯产量影响显著。其中,心香在60 000株/hm~2的种植密度下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分别为18 706.44 kg/hm~2和16 901元/hm~2;龙薯9号在67 500株/hm~2的种植密度下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分别为29 939.88 kg/hm~2和9 568元/hm~2;普薯32号在60 000株/hm~2的种植密度下产量最高,为18 706.44 kg/hm~2,但经济效益为负。在江汉平原豆-薯-麦三熟制下,甘薯品种心香在种植密度为60 000株/hm~2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高淀粉甘薯[Ipomoea batatas (Linn.) Lamarck]品种的高产栽培模式,选取肥料种类、甘薯品种、种植密度、覆膜类型4个因素,采用随机区组正交试验设计,比较不同因素对茎叶产量、鲜薯产量、干物质率、T/R(蔓、薯鲜重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组合A_3B_1C_3D_2,即施用复合肥、甘薯品种选用商薯19、覆盖黑膜、种植密度为59 895株/hm~2时的鲜薯产量最高。肥料种类以复合肥的茎叶产量、干物率及鲜薯产量最高;甘薯品种对茎叶产量及T/R影响效应最显著;覆膜能提高茎叶产量、干物率和鲜薯产量;种植密度对干物率影响最明显。  相似文献   

6.
移栽密度对鲜食型甘薯烟薯25号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农业科学》2019,(7):32-36
为探讨甘薯苗移栽密度对鲜食型甘薯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本研究以鲜食型甘薯品种烟薯25号为试材,研究不同移栽密度处理对鲜食型甘薯生长发育、薯块产量及外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烟薯25号的鲜薯单产、商品薯产量和商品薯率均随移栽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T2处理(每公顷密度54 375株)的鲜薯产量最高,达55 462.5 kg/hm~2;商品薯产量和商品薯率则为T4处理(每公顷密度73 566株)最高,分别是40 320 kg/hm~2和76%。T1处理(每公顷密度48 100株)的大薯数量最多,中薯数量则为T4处理最多。增加移栽密度能缓解条筋薯和裂皮薯的发生率,但同时提高小薯数量占比。综合分析,烟薯25号的最佳移栽密度范围在T3和T4之间,即每公顷密度62 531~73 566株。  相似文献   

7.
通过不同种植密度田间试验研究探讨马铃薯品种丽薯10号的适宜种植密度。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丽薯10号生育期影响不大,对其产量及经济性状均有影响,单株薯块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有降低的趋势,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其产量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当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2时平均产量最高,为28 102.5 kg/hm~2。丽薯10号适宜种植密度为5.25~6万株/hm~2。  相似文献   

8.
以6个优质食用甘薯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方法,探讨不同基因型和栽插密度对甘薯主要农艺性状、结薯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茎粗、最长蔓长和蔓薯比(T/R)在不同基因型间差异显著,T/R在不同栽插密度下差异显著,基部分枝随栽插密度增高而降低.单株鲜薯重、薯块烘干率和单位面积鲜薯产量等产量性状,在基因型、基因型×密度间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单位鲜薯重随栽插密度增加逐渐降低,单位面积鲜薯产量则随栽插密度升高而增加.该试验6个甘薯品种的结薯性均表现出大薯数<中薯数<小薯数,且不同基因型大薯率呈极显著差异;大薯和商品薯数、大薯率随栽插密度的升高而降低,中、小薯数,中、小薯率在不同栽插密度间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基部分枝和单株鲜薯重呈显著正相关;薯块烘干率与茎粗呈显著正相关,与最长蔓长呈显著负相关;单位面积鲜薯产量与单株鲜薯重呈显著正相关,与烘干率成显著负相关;大薯率与大薯数、单株鲜薯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中、小薯率呈极显著负相关.本试验表明,栽插密度为7.5×104株/hm2,6个甘薯品种的商品薯数和单位面积鲜薯产量均达最高.  相似文献   

9.
以6个优质食用甘薯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方法 ,探讨不同基因型和栽插密度对甘薯主要农艺性状、结薯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茎粗、最长蔓长和蔓薯比(T/R)在不同基因型间差异显著,T/R在不同栽插密度下差异显著,基部分枝随栽插密度增高而降低。单株鲜薯重、薯块烘干率和单位面积鲜薯产量等产量性状,在基因型、基因型×密度间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单位鲜薯重随栽插密度增加逐渐降低,单位面积鲜薯产量则随栽插密度升高而增加。该试验6个甘薯品种的结薯性均表现出大薯数中薯数小薯数,且不同基因型大薯率呈极显著差异;大薯和商品薯数、大薯率随栽插密度的升高而降低,中、小薯数,中、小薯率在不同栽插密度间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基部分枝和单株鲜薯重呈显著正相关;薯块烘干率与茎粗呈显著正相关,与最长蔓长呈显著负相关;单位面积鲜薯产量与单株鲜薯重呈显著正相关,与烘干率成显著负相关;大薯率与大薯数、单株鲜薯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中、小薯率呈极显著负相关。本试验表明,栽插密度为7.5×104株/hm2,6个甘薯品种的商品薯数和单位面积鲜薯产量均达最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基因型和栽插密度对甘薯主要农艺性状、结薯性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6个优质食用甘薯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方法。【结果】茎粗、最长蔓长和蔓薯比(T/R)在不同基因型间差异显著,T/R在不同栽插密度下差异显著,基部分枝随栽插密度增高而降低。单株鲜薯重、薯块烘干率和单位面积鲜薯产量等产量性状,在基因型、基因型×密度间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单位鲜薯重随栽插密度增加逐渐降低,单位面积鲜薯产量则随栽插密度升高而增加。本试验6个甘薯品种的结薯性均表现出大薯数中薯数小薯数,且不同基因型大薯率呈极显著差异;大薯和商品薯数、大薯率随栽插密度的升高而降低,中、小薯数,中、小薯率在不同栽插密度间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基部分枝和单株鲜薯重呈显著正相关;薯块烘干率与茎粗呈显著正相关,与最长蔓长呈显著负相关;单位面积鲜薯产量与单株鲜薯重呈显著正相关,与烘干率成显著负相关;大薯率与大薯数、单株鲜薯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中、小薯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栽插密度为7.5×104株/hm2,6个甘薯品种的商品薯数和单位面积鲜薯产量均达最高。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不同栽培模式对甘薯同化产物分配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和种植密度对甘薯干物质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其他处理相比,平栽、密度37 500株·hm~(-2)处理蔓茎干物重产量最高,种植密度对蔓茎干物重的影响高于栽培方式,且栽培方式与种植密度具有极显著的互作响应;平栽、密度52 500株·hm~(-2)处理薯块干物重产量最高,直栽、密度52 500株·hm~(-2)处理最低,栽培方式与种植密度对薯块干物重的影响具有极显著的互作响应;平栽、密度60 000株·hm~(-2)处理鲜薯干率最高,平栽、密度37 500株·hm~(-2)处理鲜薯干率最低,栽培方式与种植密度对鲜薯干率的影响具有极显著的互作效应;平栽、密度52 500株·hm~(-2)处理的产量、商品薯率和T/R值均优于其他处理;不同栽培模式下各处理间主要农艺性状均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研究结果能为甘薯合理种植模式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不同甘薯品种套作玉米下的群体产量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7个不同甘薯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其在套作玉米下的群体产量优势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套作模式下,甘薯产量较净作降低,不同甘薯品种间的单株薯数、单株薯重、产量差异显著,套作南薯88、徐薯22和渝薯2号甘薯所得产量及淀粉产量均较高;7个不同甘薯品种套作玉米种植下的复合群体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均存在套作优势;以净作和套作宁4-6、济黑薯1号和E08101等特用型甘薯所得产值较高。  相似文献   

13.
以7个不同甘薯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其在套作玉米下的群体产量优势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套作模式下,甘薯产量较净作降低,不同甘薯品种间的单株薯数、单株薯重、产量差异显著,套作南薯88、徐薯22和渝薯2号甘薯所得产量及淀粉产量均较高;7个不同甘薯品种套作玉米种植下的复合群体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均存在套作优势;以净作和套作宁4-6、济黑薯1号和E08101等特用型甘薯所得产值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甘薯新品种龙紫4号适宜的种植密度及施肥量,为加快新品种推广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方法,探讨不同种植密度、施肥量对甘薯产量和薯块性状的影响。[结果]甘薯产量和大中薯数比例随种植密度提高先增加后降低,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2时甘薯产量最高(37.52 t/hm2)。薯单株薯重、大中薯重比例和单株结薯数随种植密度的提高而降低。甘薯产量、单株薯重、大中薯数比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先提高后降低。施肥量为525 kg/hm2时,甘薯产量最高(38.78 t/hm2)。[结论]适当提高种植密度和施肥量能增加甘薯产量。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2、施肥量为525 kg/hm2时龙紫4号能取得高产。  相似文献   

15.
优化种植密度下的甘薯产量形成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紫心甘薯品种泰中11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下甘薯茎叶生长、块根产量形成以及干物质积累动态等的规律和特征。结果表明:合理种植密度可以优化甘薯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协调生长,增加单株结薯数、单薯重及商品薯比率,块根膨大速率加快,干物质积累增加;就群体而言,在优化种植密度52 200株/hm2左右时,本试验选用的甘薯品种泰中11号个体生长与群体产量形成的关系能够更好地协调,群体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6.
在山西省右玉县研究了晋荞麦6号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农艺性状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下晋荞麦6号的分枝数、茎粗、单株粒质量、单株粒数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种植密度下晋荞麦6号产量差异显著,且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中,密度在10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达1 964.0 kg/hm~2。生产上建议晋荞麦6号种植密度在105万~120万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甘薯种植行距和株距对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方法]以甘薯品种"冀薯98号"为材料,研究9种不同的株行距配置(行距0.80、0.70、0.60m和株距0.20、0.25、0.30m)对甘薯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不同配置的种植方式会对甘薯茎蔓长、单株分枝数、二级分枝、单株茎叶鲜重、单株鲜薯重、薯藤比、单行甘薯重产生显著影响,但对单株结薯数未产生显著影响.[结论]根据甘薯生产不同的使用方向调整株行距配置方式,可达到最大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和生育期对皖薯5号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为鲜食型甘薯在安徽的高效栽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7年以鲜食型甘薯品种皖薯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3种不同种植密度(5.25万、6.75万和8.25万株/ha)和3种不同生育期(90、110和130 d)处理,分析不同处理下的甘薯鲜薯产量、薯块干物率、薯干产量、淀粉产量及商品薯率等产量和品质指标.[结果]种植密度和生育期对皖薯5号鲜薯产量、薯干产量、淀粉产量及干物率均有明显影响.低种植密度下(5.25万株/ha)的鲜薯产量、薯干产量和淀粉产量随生育期延长而极显著增加(P<0.01,下同);中等种植密度下(6.75万株/ha)的鲜薯产量、薯干产量、淀粉产量及干物率在早期随生育期延长而极显著增加,后期增加则不显著(P>0.05,下同);高种植密度下(8.25万株/ha),鲜薯产量随生育期延长无明显增加趋势,而薯干产量、淀粉产量及干物率在早期随生育期延长极显著增加,后期增加不显著.生育期为111和130 d时,皖薯5号的商品薯率在中等种植密度条件下最高,在高种植密度条件下最低.[结论]在一定范围内提高种植密度和延长生育期能提高甘薯产量,但过度提高种植密度和延长生育期并不利于提高甘薯产量.皖薯5号在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a、生育期130 d条件下可获得最高产量;在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a、生育期110 d时可接近最高产量并获得最高的商品薯率,此条件下有利于鲜薯提早上市,延长销售周期,获得更高的综合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为了筛选出晋北地区绿豆适宜的种植方式,以晋绿豆8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密度和行距配置对绿豆叶面积指数、群体透光率、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要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绿豆花荚期至鼓粒期必须要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以及合理的群体透光率,在密度18万株/hm~2等行(D3H1)、18万株/hm~2宽窄行(D3H2)以及20.25万株/hm~2宽窄行(D4H2)3种种植模式下,群体叶面积指数较高,群体光照分布较为合理,能够有效保证花荚生长的营养需要;绿豆的净光合速率(Pn)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同一密度下,宽窄行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高于等行距种植;不同处理间绿豆籽粒产量最高的是密度18万株/hm~2宽窄行(D3H2)种植模式(1 556.7 kg/hm~2),其产量较20.25万株/hm~2宽窄行(D4H2)和18万株/hm~2等行(D3H1)2种模式分别高38.4,41.0 kg/hm~2,但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其余5个处理;单株荚数、单株产量和百粒质量随密度增加而降低,宽窄行种植单株产量略高于同密度等行种植。综合比较叶面积指数、群体透光率、光合生理及产量相关指标,认为绿豆18万株/hm~2,宽窄行种植60 cm∶40 cm是较为理想的高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出洛阳地区适宜种植的甘薯品种和栽植密度,选取10个甘薯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同一品种在不同栽培密度下,其产量有所不同,食用型品种苏薯8号、徐薯32、烟25推荐作为洛阳地区适宜种植品种,适宜密度分别4000株/亩、4500株/亩和3500株/亩;兼用型品种推荐选用商薯19,适宜密度为3500株/亩。该研究为洛阳市甘薯栽培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