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究不同栽培方式对甘薯产量及结薯习性的影响,对汾薯3号和济薯26号2个品种在直栽、斜栽和水平栽3种栽培方式下的甘薯干物质积累、产量和结薯习性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直栽有利于地上部蔓茎的生长,单株分枝数少,薯块大且少,鲜薯产量、商品薯产量和商品薯率显著低于斜栽和水平栽。斜栽鲜薯产量高,但因大薯多,商品薯产量和商品薯率较低。水平栽有利于地下部块根的膨大,抑制地上部茎蔓的徒长,能促进各节生根结薯,提高结薯个数,水平栽的薯块多且均匀,鲜薯产量与商品薯产量最高,汾薯3号分别为35 288.64 kg/hm2和30 291.77 kg/hm2,济薯26号分别为37 899.58 kg/hm2和32 639.12 kg/hm2。因此生产上应选择水平栽方式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2.
栽插方式和栽插密度对甘薯产量形成及结薯习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不同栽插方式和栽插密度对甘薯产量和结薯习性的影响,以全国主栽品种商薯19为试验材料,采用2个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方法,进行了6个处理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鲜薯产量和薯干产量均以平栽高密度处理最高,对鲜薯产量和薯干产量的影响大小表现为栽插密度栽插方式;商品薯产量和商品薯率均以平栽低密度处理最高,对商品薯产量和商品薯率的影响大小表现为栽插方式栽插密度。从试验看,平栽、栽插密度5.25万株/hm2组合有利于发挥商薯19的高产潜力;平栽、栽插密度3.75万株/hm2组合能让商品薯产量、商品薯率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地膜覆盖栽培对鲜食型甘薯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鲜食型甘薯品种普薯32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地膜覆盖对其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露地栽培相比,地膜覆盖栽培可提高甘薯主蔓长、蔓粗、分枝数和单株茎叶鲜重等地上部分的生长,还可提高地下部分的单株结薯数、单株鲜薯重、单株商品薯数、单株商品薯鲜重、鲜薯产量、商品薯率和薯块干物率,增加纯收益615元,为崇左地区地膜覆盖栽培普薯32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徐紫薯8号为高花青苷型甘薯新品种,生育期影响结薯习性、产量及品质性状。本试验研究78~188 d共12个生育期下徐紫薯8号薯形、单株结薯数、大中薯率、产量、花青苷含量及淀粉含量等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徐紫薯8号各个性状差异显著。大中薯率、亩鲜薯产量、淀粉含量和花青苷产量随生育期延长逐渐升高;薯块长宽比、小薯率、还原糖和可溶性糖含量随生育期延长而下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亩鲜薯产量与单株结薯数、大中薯率、烘干率、亩薯干产量和淀粉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生育期148 d甘薯单株结薯数最多,亩鲜薯产量和花青苷产量均最高,分别达每667 m23 927.00 kg和4. 25 kg,大中薯率达90%,甘薯商品性好,食用品质佳。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以龙薯9号为材料,研究薯苗类型和种植密度对鲜食型甘薯生长发育及块根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田苗返苗早、生长快,块根形成时间早于苗床苗。栽后40 d,相同密度条件下,大田苗的单株基部分枝数、最长蔓长、单株叶片数均显著高于苗床苗;相同薯苗类型条件下,最低密度处理的最长蔓长和单株叶片数显著高于最高密度处理。收获时,与苗床苗相比,大田苗鲜薯产量、商品薯产量、单株薯重、单株结薯数和单株商品薯数均显著提高,商品薯数量占比、平均单薯重、平均单块商品薯重和平均单块商品薯直径显著降低。在一定密度范围内,鲜薯产量、商品薯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单株薯重、单株商品薯块数、平均单薯重、平均单块商品薯重随密度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6.
进行甘薯浙薯33微型薯育苗和分期扦插试验。结果表明,667 m2以栽3 300株苗计算,需微型薯1.61 kg,仅为常规育苗种量的2.15%,脱毒微型薯不仅可以减少生产中育苗种薯的使用量,而且可以减少各种病害的发生。脱毒微型薯秧苗对单株结薯数影响不大,平均单薯重、商品薯率和理论产量明显优于自留种的秧苗。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以鲜食型甘薯品种普薯32号作材料,研究地膜覆盖对其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露地栽培相比,地膜覆盖栽培可促进甘薯主蔓长、蔓粗、分枝数及单株茎叶鲜重等地上部分的生长,还可提高地下部分的单株结薯数、单株鲜薯重、单株商品薯数、鲜薯产量、商品薯率及薯块干物率,增加纯收益9 225元/hm2。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不同栽培模式对甘薯同化产物分配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和种植密度对甘薯干物质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其他处理相比,平栽、密度37 500株·hm~(-2)处理蔓茎干物重产量最高,种植密度对蔓茎干物重的影响高于栽培方式,且栽培方式与种植密度具有极显著的互作响应;平栽、密度52 500株·hm~(-2)处理薯块干物重产量最高,直栽、密度52 500株·hm~(-2)处理最低,栽培方式与种植密度对薯块干物重的影响具有极显著的互作响应;平栽、密度60 000株·hm~(-2)处理鲜薯干率最高,平栽、密度37 500株·hm~(-2)处理鲜薯干率最低,栽培方式与种植密度对鲜薯干率的影响具有极显著的互作效应;平栽、密度52 500株·hm~(-2)处理的产量、商品薯率和T/R值均优于其他处理;不同栽培模式下各处理间主要农艺性状均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研究结果能为甘薯合理种植模式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垄距和垄高对甘薯龙薯14号产量和机械收获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甘薯龙薯14号机械化收获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为其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方法,探讨不同垄距、垄高对甘薯薯块收获性状、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垄距、垄高都对甘薯产量、收获性状有显著的影响。提高垄高可增加单株结薯数和大中薯重比例,降低明薯率、伤薯率,单株薯重和产量先提高后降低;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重、大中薯重比例、产量、明薯率、伤薯率随垄距的减小而提高。[结论]垄距80 cm、垄高30 cm处理的产量最高,为42.91 t/hm~2,其结薯数和大中薯比例也较高,明薯率为96.40%,较适合小型收获机收获。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选育鲜食、能源兼用型紫甘薯新品种,为促进广西紫甘薯产业发展提供良种支持.[方法]2009~2011年,以广薯79为母本、越南紫薯紫美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进行系统选育,2012年进行品种比较试验,2013~2014年参加广西品种区域性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选育出紫甘薯新品种桂经薯3号.2012年品比试验结果表明,桂经薯3号单株结薯数与对照桂引薯9号相当,单株薯重比对照高0.45 kg,鲜薯折合产量为26173.2 kg/ha,比对照增产20.5%.2013~2014年区域试验结果表明,桂经薯3号平均鲜薯产量、薯干产量和干物率分别为26041.5、9649.5kg/ha和37.1%,分别比对照桂薯二号高1.1%、60.3%和58.5%,且食味表现较优;生产试验结果表明,3个试验点平均鲜薯产量24078.6kg/ha,比对照桂引薯9号增产8.5%.该品种属中熟品种,生育期120 d,植株长势中强,分枝能力中等,结薯较集中,单株结薯数为7个,大中薯率61.4%.2015年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结论]桂经薯3号薯形美观,薯干和淀粉含量高,于物率高且食味较优,可作为食用能源兼用型品种在广西各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1.
以6个优质食用甘薯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方法,探讨不同基因型和栽插密度对甘薯主要农艺性状、结薯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茎粗、最长蔓长和蔓薯比(T/R)在不同基因型间差异显著,T/R在不同栽插密度下差异显著,基部分枝随栽插密度增高而降低.单株鲜薯重、薯块烘干率和单位面积鲜薯产量等产量性状,在基因型、基因型×密度间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单位鲜薯重随栽插密度增加逐渐降低,单位面积鲜薯产量则随栽插密度升高而增加.该试验6个甘薯品种的结薯性均表现出大薯数<中薯数<小薯数,且不同基因型大薯率呈极显著差异;大薯和商品薯数、大薯率随栽插密度的升高而降低,中、小薯数,中、小薯率在不同栽插密度间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基部分枝和单株鲜薯重呈显著正相关;薯块烘干率与茎粗呈显著正相关,与最长蔓长呈显著负相关;单位面积鲜薯产量与单株鲜薯重呈显著正相关,与烘干率成显著负相关;大薯率与大薯数、单株鲜薯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中、小薯率呈极显著负相关.本试验表明,栽插密度为7.5×104株/hm2,6个甘薯品种的商品薯数和单位面积鲜薯产量均达最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基因型和栽插密度对甘薯主要农艺性状、结薯性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6个优质食用甘薯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方法。【结果】茎粗、最长蔓长和蔓薯比(T/R)在不同基因型间差异显著,T/R在不同栽插密度下差异显著,基部分枝随栽插密度增高而降低。单株鲜薯重、薯块烘干率和单位面积鲜薯产量等产量性状,在基因型、基因型×密度间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单位鲜薯重随栽插密度增加逐渐降低,单位面积鲜薯产量则随栽插密度升高而增加。本试验6个甘薯品种的结薯性均表现出大薯数中薯数小薯数,且不同基因型大薯率呈极显著差异;大薯和商品薯数、大薯率随栽插密度的升高而降低,中、小薯数,中、小薯率在不同栽插密度间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基部分枝和单株鲜薯重呈显著正相关;薯块烘干率与茎粗呈显著正相关,与最长蔓长呈显著负相关;单位面积鲜薯产量与单株鲜薯重呈显著正相关,与烘干率成显著负相关;大薯率与大薯数、单株鲜薯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中、小薯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栽插密度为7.5×104株/hm2,6个甘薯品种的商品薯数和单位面积鲜薯产量均达最高。  相似文献   

13.
早收栽培下甘薯新品种浙薯70特征特性观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甘薯浙薯70早收栽培的特征特性进行观察试验,结果表明,浙薯70的单株结薯数比心香、浙紫薯1号少,结薯较迟,但一旦结薯后,薯块膨大速度快,扦插后第90天薯块在100~250 g之间或50~200 g之间的比例明显高于心香甘薯;浙薯70薯块商品性较好,食味优,是一个比较适宜于作为早收栽培的甘薯品种.  相似文献   

14.
以6个优质食用甘薯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方法 ,探讨不同基因型和栽插密度对甘薯主要农艺性状、结薯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茎粗、最长蔓长和蔓薯比(T/R)在不同基因型间差异显著,T/R在不同栽插密度下差异显著,基部分枝随栽插密度增高而降低。单株鲜薯重、薯块烘干率和单位面积鲜薯产量等产量性状,在基因型、基因型×密度间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单位鲜薯重随栽插密度增加逐渐降低,单位面积鲜薯产量则随栽插密度升高而增加。该试验6个甘薯品种的结薯性均表现出大薯数中薯数小薯数,且不同基因型大薯率呈极显著差异;大薯和商品薯数、大薯率随栽插密度的升高而降低,中、小薯数,中、小薯率在不同栽插密度间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基部分枝和单株鲜薯重呈显著正相关;薯块烘干率与茎粗呈显著正相关,与最长蔓长呈显著负相关;单位面积鲜薯产量与单株鲜薯重呈显著正相关,与烘干率成显著负相关;大薯率与大薯数、单株鲜薯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中、小薯率呈极显著负相关。本试验表明,栽插密度为7.5×104株/hm2,6个甘薯品种的商品薯数和单位面积鲜薯产量均达最高。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脱毒扦插苗网室生产微型薯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防虫网室中运用马铃薯脱毒扦插苗采取不同的剪切、扦插方式及不同的管理措施生产脱毒微型薯。结果表明,脱毒扦插苗再行剪尖扦插时,插穗下端将3个腋节埋入基质,80d平均单株结薯粒数为3.6粒,>1g微型薯粒数为2.1粒;双株扦插每穴平均结薯粒数为4.8粒,比每穴单株扦插多2.0粒;摘取腋芽薯的扦插苗平均每穴结薯粒数为4.2粒,比不摘取腋芽薯的处理多1.6粒,单位面积(1m2)>1g微型薯数量较后者多48.5%;实施3次剪尖和3次培土的管理方法,80d平均单株结薯粒数达3.8粒,比不剪尖、培土2次的处理(对照)多1.4粒,说明增加剪尖和培土次数,是提高单株结薯数量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为了确定不同蔓型甘薯品种最佳种植密度,选取短蔓型品种(晋甘薯9号)、长蔓型品种(济薯25),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不同扦插密度下各项群体生理指标与甘薯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扦插密度对2个甘薯品种的群体生理指标、单株鲜薯质量、产量及商品薯率有显著的调控效应;随密度的增加,单株鲜薯质量降低,产量呈先上升后降低的抛物线状;叶面积指数(LAI)增加,叶绿素含量降低,不同生育期不同密度处理薯蔓比(T/R)值表现不一;晋甘薯9号以4.8万株/hm~2、济薯25以3.9万株/hm~2密度种植,在甘薯生产中可形成良好的群体结构,有利于单位面积株数、薯数和薯质量的协调发展,使甘薯产量达到最高。不同蔓型甘薯品种有不同的适宜扦插密度。  相似文献   

17.
对本所培育的脱毒马铃薯新品种"艾玛土豆2号"微型薯不同大小处理3~5、5~10、10~15 g种植对原种扩繁马铃薯植株性状、结薯性状、商品薯率、产量等作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处理5~10 g之间单株结薯数和单株薯重最大,单位面积产量最高,与其他两个处理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测定了15个甘薯[Dioscorea esculenta(Lour.)Burkill]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和光合性状,并采用灰色关联法、DTOPSIS法对这些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所测甘薯各性状均存在差异,变异系数在20.15%~76.98%。相关性分析表明,甘薯叶面积与茎直径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单株分枝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最长蔓长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叶绿素SPAD与商品薯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茎直径与最长蔓长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单株结薯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最长蔓长与单株结薯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各农艺性状和光合性状对甘薯产量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单株分枝数、茎直径、干物质率、商品薯率、最长蔓长、净光合速率、叶绿素SPAD、叶面积、单株结薯数。采用DTOPSIS法对甘薯主要农艺性状和光合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综合排序前8名与甘薯产量前8名品种相同,前2名顺序互换。DOTPSIS法可以作为甘薯综合评价的方法,筛选出的哈密、普薯32、商薯19和济薯33适合在郑州市...  相似文献   

19.
食用型甘薯主要性状与鲜薯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参加2013年山东省区域试验的12个品种的8个性状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与鲜薯产量的关联系数大小的排序为单株鲜薯重﹥最大薯径﹥大薯率﹥蔓长﹥分枝数﹥单株结薯数﹥小薯率﹥中薯率。在食用型甘薯的早代选择中,单株鲜薯重高,薯型短纺锤形,单株结薯整壮,大薯率高的品系有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选育高淀粉多抗甘薯新品种,为长江流域薯区甘薯淀粉产业发展提供良种支持.[方法]以优质高产品种苏薯16号为父本、高抗高淀粉率品种浙紫薯1号为母本,通过有性杂交,采取干物质含量和产量低世代选择,抗性和品质高世代鉴定的技术路线选育甘薯新品种,并参加国家甘薯品种长江流域区域试验和多点生产力大区比较试验.[结果]选育的苏薯29属淀粉型甘薯品种,薯形呈长纺锤形,薯皮红色,薯肉淡黄色,结薯集中整齐,单株结薯数平均4.6个,大中薯率84.8%,耐盐、耐贮性较好,熟食品质优;在国家甘薯品种长江流域区域试验中,平均薯干产量9964.4 kg/ha,比徐薯22(CK)增产11.95%;平均淀粉产量6786.3 kg/ha,比CK极显著增产15.58%,平均薯块干物质含量和淀粉率分别为33.75%和23.00%,分别比CK高3.40%和2.95%(绝对值);高抗茎线虫病,抗根腐病和蔓割病,不抗黑斑病.2016年5月通过国家甘薯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定名为苏薯29,鉴定编号为国品鉴甘薯2016015.[结论]苏薯29丰产稳产性好,淀粉产量高,适合在长江流域薯区及周边地区推广种植,也可在江苏滩涂盐碱地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