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索冀棉958在冀中南地区生产上的适宜种植密度,在棉花行宽0.8 m条件下,设种植密度3.75万、5.25万和6.75万株/hm~2计3个处理,分析了不同种植密度下棉花主要农艺性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棉花株型趋于紧凑,其中,6.75万株/hm~2密度处理的始节高度和第1果枝节位均最高,果枝与主茎夹角最小,适宜机械化收获;单株果枝数、单株铃数、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以及棉花各部位的单铃重和衣分均逐渐降低,但仅单株铃数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均逐渐提高,其中,6.75万株/hm~2与5.25万株/hm~2密度处理的皮棉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二者均显著3.75万株/hm~2密度处理。在冀中南地区,冀棉958适宜的种植密度为5.25万~6.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2.
为了降低机采棉的含杂率,找出适应机采棉的高产种植密度,本试验在新疆阿拉尔南疆试验站研究了5个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76 cm等行距种植条件下,棉花不同种植密度对单铃重影响较小,低密度和高密度种植均不利于棉花单株成铃,从而影响棉花籽棉产量形成,得出中等密度(120 000株/hm~2~180 000株/hm~2)比较适宜76 cm等行距种植方式,中等密度中籽棉产量最高的密度为150 000株/hm~2,其产量为6 578.20 kg/hm~2,比最低籽棉产量高出8.47%。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冀南地区麦套条件下杂交棉的适宜种植密度。[方法]以中早熟抗虫杂交棉邯杂9号为材料,在冀南地区曲周示范点研究了种植密度(3.75万、4.50万、5.25万、6.00万和6.75万株/hm~2)对棉花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种植密度对棉花农艺性状有明显影响,在5.25万株/hm~2处理时,籽棉产量达到最高(4 693.4 kg/hm~2),显著高于低密度处理(3.75万株/hm~2)和高密度处理(6.75万株/hm~2),与其他2个处理差异不显著。在4.50万株/hm~2时,皮棉产量最高(1 942.6 kg/hm~2),显著高于低密度(3.75万株/hm~2)和高密度处理(6.75万株/hm~2),与其他2个处理相当。在3.75万~5.25万株/hm~2处理时,铃重变化不大,但显著高于6.00万、6.75万株/hm~2处理。[结论]在维持较高铃重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可提高群体铃数,从而实现麦套棉高产。  相似文献   

4.
不同种植密度对杂交抗虫棉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1.8万~5.4万株/hm2)对抗虫杂交棉中棉所75生长发育、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棉花的全生育期会略缩短,株高先降低然后略增高,单株干物重、总果节数和单株果枝台数均减少,而单位面积总干物重却增加;随着密度的增大,棉株成铃向上部、向内围集中,而且单株成铃数明显减少,铃重、单位面积总铃数和单位面积籽棉产量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霜前花率则呈上升的趋势;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为3.6万株/hm2,此时籽棉产量最高,达4292.0 kg/hm2。  相似文献   

5.
通过6种种植密度(4.5万、6.0万、7.5万、9.0万、10.5万、12.0万株/hm~2)和高密化控措施对棉花群体进行株型对比试验,探索黄土高原棉区棉花再高产的最佳群体结构和株型模式。结果表明,密度由4.5万~6.0万株/hm~2(稀高大)增加到10.5万株/hm~2(密矮小),单位面积成铃数增加30.2%~38.5%,皮棉产量提高24.7%~33.5%。增产机制主要表现为10.5万~12.0万株/hm2比4.5万株/hm~2,在7叶期单位面积叶片数增加95.1%~127.6%,叶面积增大65.0%~93.8%;16叶期棉株下部光照强度平均高出99.1%~113.9%;单位面积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光合产量分别高出41.3%~79.2%、11.1%~33.3%;1、2节最佳铃位成铃率平均提高86.8%~106.7%;经济系数提高12.8%~17.4%。表明密矮小群体株型结构能够塑造一个大群体、小个体、短枝、小叶、高光效的群体株型,是适合黄土高原棉区棉花再高产的栽培模式和有效的增产途径。  相似文献   

6.
抗虫棉常规精细整枝,早衰严重,劳动效率低。低密度下棉花整枝高大松散,单株成铃多,单位面积成铃少;高密度棉花整枝紧凑矮小,底部烂铃多。对此,通过裂区试验研究鲁棉研28号不同密度不同整枝条件对其成铃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密度条件下"四桃"铃数明显高于高密度,差异显著;不同整枝栽培成铃主要集中在伏桃和早秋桃,简化整枝处理的伏桃和早秋桃数略少于其它整枝处理;随密度增加,单株棉花的下、中、上层棉铃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密度和整枝互作对棉铃纵向分布影响更大,密度越高精细整枝、简化整枝处理的下层棉铃越少,在(3.0~4.5)万株/hm~2密度范围内开心整枝处理的下层棉铃出现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密度的变化对不同整枝处理的横向成铃影响不大。鲁棉研28号3.0万株/hm~2开心整枝种植,其成铃在时间与空间分布上更加合理,更易结成优质棉铃,提高棉花等级。  相似文献   

7.
种植密度对夏直播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次性见花施肥、固定氮磷钾施肥比例条件下,研究了5个种植密度对夏(麦/油后)直播棉花(Gossypium spp)主要农艺性状、结铃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直播棉花在种植密度6.75万~7.50万株/hm~2时,对单株成铃数、铃重等产量相关性状有明显影响,烂铃数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呈增加趋势。因此,该种植密度可作为夏直播棉花高产栽培的参考密度。  相似文献   

8.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1.8万5.4万株/hm2)对抗虫杂交棉中棉所75生长发育、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棉花的全生育期会略缩短,株高先降低然后略增高,单株干物重、总果节数和单株果枝台数均减少,而单位面积总干物重却增加;随着密度的增大,棉株成铃向上部、向内围集中,而且单株成铃数明显减少,铃重、单位面积总铃数和单位面积籽棉产量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霜前花率则呈上升的趋势;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为3.6万株/hm2,此时籽棉产量最高,达4292.0 kg/hm2。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棉花 3种高密度种植模式与常规种植模式进行试验 ,研究不同密度棉花个体及群体营养生长、生殖生长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 ,个体生长发育减弱 ,而群体的生长发育则以株距加密 (2 6 1万株 /hm2 )的模式最强 ,表现群体结铃数多、产量最高。在产量构成中 ,棉株中下部铃占总产的 85 %以上 ,而棉株内围铃占总产的 90 %。据此认为 ,在进行棉花高密度栽培生产时 ,应选用株型紧凑的Ⅰ、Ⅱ类分枝型品种 ,中等肥力田 ,采用株距加密 (理论株数 2 6 1万株 /hm2 )的模式进行种植 ,并加强管理 ,促进中下部多结玲 ,可望实现更加理想的产量  相似文献   

10.
冀南地区不同密度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鲁棉研28为试材,在冀南地区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棉花株高、单株铃数、单铃重呈下降趋势,伏前桃比例增加而伏桃比例降低,单位面积铃数、皮棉产量先增加后降低;8.7万株/hm2时皮棉产量达到最大值,但在5.1万株/hm2到10.5万株/hm2之间皮棉产量差异不显著;密度对衣分和纤维品质影响不大;多雨年份,不同密度棉花株高、单铃重、衣分和皮棉产量均高于干旱年份,低密度成铃率高而高密度成铃率低。  相似文献   

11.
Ⅰ式果枝棉具有早熟且成铃集中的性状,适合机械化采收。以Ⅰ式果枝品系ZS07为试验材料,分析了长江中游麦(油)后直播棉在宽行、宽窄行和窄行(宽行:0.76 m、宽窄行:0.66+0.10 m、窄行:0.50 m)配置方式下不同密度(6.0万、7.5万、9.0万、10.5万、12.0万株/hm~2)以及超窄行距(0.38 m)配置方式下不同密度(12.0万、15万、18万、21.0万、24.0万株/hm~2)的子棉产量和成铃性状。结果表明,在窄行方式下,种植密度对子棉产量和群体成铃数的影响显著;宽窄行和窄行方式下,子棉产量和群体成铃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宽行、超窄行方式下,子棉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先升后降;宽行方式下的子棉产量明显低于其他3种行距配置方式。Ⅰ式果枝类型棉花生产上,合理密植且缩小行距是增产增效的有效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2.
宁夏南部半干旱区板蓝根适宜种植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板蓝根适宜种植密度,以期为宁夏南部半干旱区板蓝根生产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板蓝根叶片营养生长和单株根重均随着种植密度增加显著降低,最大种植密度处理(52.0万株/hm~2)与最小密度处理(22.5万株/hm~2)相比,叶片长度和厚度分别降低了32.30%和25.84%;最大种植密度处理单株根重也仅为最小密度处理的32.21%。当种植密度为30.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种植密度为47.6万株/hm~2时产量最低,最高产量处理比最低产量处理增产27.84%,综合考虑当地的土壤肥力和管理水平,板蓝根的适宜种植密度为30.0万株/hm~2~34.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3.
在黄淮海气候生态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棉花不同部位铃重和结铃数的影响,探讨了黄淮海地区棉花产量进一步提高的途径。结果表明:在正常气候年份下,低密度1.5万株/hm2与高密度9万株/hm2处理下均不利于群体产量的提高,中等密度6万株/hm2处理下群体产量则能够保持较高水平。试验表明,增加密度能增加单位面积总铃数,但密度过高削弱了棉株个体发育,造成单铃重降低,不利于提高棉产量。棉铃在不同密度处理下均集中于3-10果枝,因此提高中部果枝铃重对棉花生产意义很大。农业生产中要注意个体与群体的平衡以获取最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冀中棉区棉花适宜种植密度筛选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冀中地区适宜的棉花群体结构,在密度1.5万~10.5万株/hm2范围内设置6个水平,调查了不同种植密度处理的株高、果枝数、单株铃数、铃重、衣分和产量指标。结果表明:在冀中棉区多雨年份和精细整枝条件下,棉花高产优质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9万~8.7万株/hm2。  相似文献   

15.
种植密度对3个棉花品种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旨在确定冀中南地区3个主栽品种适宜种植密度,笔者设置3个种植密度(45000株/hm~2、75000株/hm~2、105000株/hm~2),研究不同密度对3个棉花品种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棉花茎粗、果枝台数、单株结铃数、蕾铃脱落数、烂铃数降低;单位面积总成铃数随种植密度增加呈增加趋势‘。冀棉958’的籽棉产量在密度75000株/hm~2时最大‘,石抗126’与‘冀863’种植密度为75000株/hm~2与105000株/hm~2时产量大于45000株/hm~2密度下的产量,2个较高密度下的籽棉产量差异不显著。‘冀棉958’的适宜种植密度为75000株/hm~2,‘石抗126’与‘冀863’的适宜种植密度为75000~105000株/hm~2。  相似文献   

16.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设置每公顷密度4.5万株和9.0万株两个密度水平,副区设置不打顶、人工打顶和化学封顶3种方式,研究不同密度下打顶方式对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增大,棉花株高和单产增加,而单株干物质重、单株果枝数和单株铃数减少;不同打顶方式比较,高密度下单株有效铃数、单铃重和籽棉产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化学封顶人工打顶不打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低密度下差异不显著。综合来看,每公顷密度9.0万株下化学封顶处理的产量最高,为4 143.19 kg/hm2,说明化学封顶更适于棉花高密度种植。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和研究分析机采棉新陆早42号棉花品种的种植密度,通过试验确定最适宜的栽培密度。结果表明,实际种植密度在21.990 0万~26.820 0万株/hm~2范围之内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呈下降趋势,产量幅度为1 738.64~2 187.50 kg/hm~2。其中,产量最高的处理为实际留苗21.990 0万株/hm~2,折合产皮棉2 187.5 kg/hm~2,产量第2~5位的处理分别为实际留苗23.580 0万、26.820 0万、25.285 5万、22.956 0万株/hm~2,较对照留苗21.990 0万株/hm~2分别减产11.43%、12.21%、18.44%、20.52%,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说明随密度的增加,籽皮棉产量、铃重、衣分相应的减少,各生育期相应的推迟。因此,结合本地区的光热资源及现有的种植模式,从整体种植效益、产量、产量结构上看,新陆早42号棉花品种机采棉栽培的实际密度控制在21.990 0万株/hm~2时,可增加棉花的产量,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棉花高密度种植群体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对棉花3种高密度种植模式与常规种植模式进行试验,研究不同密度棉花个体及群体营养生长、生殖生长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个体生长发育减弱,而群体的生长发育则以株距加密(26.1×104株/hm2)的模式最强,表现群体结铃数多、产量最高.在产量构成中,棉株中下部铃占总产的85;以上,而棉株内围铃占总产的90;.认为在进行棉花高密度栽培生产时,应选用株型紧凑的Ⅰ、Ⅱ类分枝型品种,中等肥力田,采用株距加密(理论株数26.1×104株/hm2)的模式种植,促进中下部多结铃,实现更加理想的产量.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种植密度对武陵山区夏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设置5.14万株/hm~2(现有正常密度)、5.98万株/hm~2、6.55万株/hm~2、7.08万株/hm~2 4个田间密度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各种植密度生育进程基本相同,群体干物质增长速度具有低密度前慢后快和高密度前快后慢的特点,各种植密度群体最终总生物量差别不大。种植密度和产量呈抛物线变化趋势,通过种植密度的增加,以促使群体生物量转化为产量,试验中设置的3个较高密度较正常密度增产8%~14%,以种植密度6.55万株/hm~2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0.
谢云 《农村科技》2007,(3):12-12
棉花高密度栽培是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团自2001年开始推广棉花高密度栽培以来,棉花单产、总产正逐年提高,但由于密度不断增加,加剧了棉株个体与群体、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矛盾,为缓解这些矛盾,促使个体与群体、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协调发展,在科学合理运筹水肥的前提下,把重点放在综合化调上,增密度降高度,主攻单株成铃率,低密度下多留果枝,主攻单株多结铃。根据我团多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现总结一套棉花高密度高产栽培综合化调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