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废弃采石场生态复绿是一门生态科学技术,以多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作为指导和依据,是一门具有很强程序性的技术工作。该文以天意顺闭坑采石场生态复绿为例,浅谈废弃采石场生态复绿技术及治理模式,以期为海南采石场废弃地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笔者通过卫星影像和实地勘察,对太原市尖草坪区现有废弃采石场进行了调查。根据地质、地形特征将其分为平台型、松散斜坡型、岩质斜坡型、石壁型4种类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4种废弃采石场的生态恢复方案、植物种类选择及配置方法,以期为今日后山西省废弃采石场的生态恢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为改变工矿厂区和废弃矿山的环境,加快绿化速度,对矿山环境绿化治理设计进行了探讨。本技术用于矿山和采石场整治,既能满足整治工程的复绿要求,又符合生态恢复原则,具有很强的适用性。选择的绿化树种耐干旱瘠薄,有较强的生命力,适应性广;治理模式造价低廉、绿化速度快、效果好,对矿山绿化治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整治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通过对太湖县的废弃采石场现状情况的分析,并为了有助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而对废弃采石场植被恢复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其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技术措施及成效分析。  相似文献   

5.
废弃石灰岩矿山植被恢复方法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废弃采石场的植被重建是废弃矿山植被恢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创造植物生长所需环境、改善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植物、重建植物群落等方面对废弃采石场的植被恢复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建群树种补植法以促进矿山植被恢复演替的进程,从而构建生态功能稳定的森林群落。  相似文献   

6.
以中山市大坑顶废弃采石场的生态恢复和景观更新为例,从宜居性角度,阐释了该类项目对塑造社区自然人文特征、加强区域辨识度、彰显城市文脉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探讨如何在生态恢复基础上,利用原矿坑独特景观进行项目策划与景观设计,把原来生态脆弱、环境恶化的废弃采石场改造成为一个生态、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社区公园,对国家土地紧缩政策下棕地的改造利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废弃采石场绿化树种选择及其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废弃采石场以及裸岩山地自然植被的调查,结果表明,宁波市石宕及裸岩的主要有乔木树种有20种,灌木树种30种,草本11种,层外植物6种。经过试验,废弃采石场绿化表现优良的乔木树种为马尾松、枫香、青冈、乌冈栎、山桐子、冬青、化香、木荷等,灌木树种为山矾、夹竹桃、栀子等,藤本植物为爬山虎、凌霄、常春油麻藤、葛藤、山荠麦等。绿化方法以筑巢法绿化、石壁藤本垂直绿化、自然恢复与人工促进相结合的绿化法,为今后宁波市石宕绿化的主要方法,在不同的石宕部位,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生态环境状况好坏是综合国力的象征,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标志。纵观我国众多采石场和生态恢复治理现状,仍然存在着许多技术方面的棘手性难题。由于采石场遭受严重的损毁,形成特殊的困难立地生态环境,出现了生态退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现象。在裸露的岩石上进行植被恢复,施工难度大,投入资金多,管护成本高,存在着许多技术方面的治理风险。针对这些问题,在调查研究采石场特征的基础上,参考了国内外采石场生态恢复的典型范例和资料,重点阐述了采石场陡坡和平台生态恢复的技术措施,以期为制定科学合理土地复垦方案和技术措施提供辅佐。  相似文献   

9.
露天开采矿山是一种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破坏和土地资源浪费的土地利用类型,此类地区已成为生态环境破坏最严重的区域。大量矿山进行露天开采,使黄石市成为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对废弃采石场实施植被恢复与再利用已成为黄石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以黄石市黄荆山北麓废弃采石场复绿工程为例,在对治理区现状及其造成负面影响的调查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废弃采石场植被恢复与再利用的原则、不同坡度采取的植被恢复措施和土地再利用方法,以期为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废弃采石场植被恢复与再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采石场生态恢复重建方法及案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我国的采石场正面临着十分严重的生态环境退化和景观破坏问题,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和有关专家的高度重视。文章介绍了石场开采带来的生态危害和生态恢复的技术方法,分析了国内外几个采石场生态和景观恢复的成功案例,以期对采石场废弃地的生态重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指出了我国矿产资源丰富,国民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离不开采矿业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必然会产生废弃的采石矿山,在环境和谐发展的今天,对矿山废弃地的资源与环境进行生态恢复与再利用是当务之急。为快速恢复废弃矿山地的生态环境,扩大绿化面积,因此,对废弃采石矿山绿化治理方案设计的原则及要点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滇池流域采矿废弃地生态恢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滇池流域矿区关停后形成的采矿废弃地类型和特点,按照恢复和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思路,提出生态恢复技术,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恢复及修整技术、土壤基质恢复技术、植被恢复技术三大类.阐述各类技术的主要方法措施,以滇池流域最具代表性的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土坡采石场为例,阐述采石场类废弃地生态恢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3.
针对桓仁地区20世纪70年代遗留下的泡子沿废弃采石场的地质环境问题,在多次生态修复失败后,2001年结合当地气候、立地条件及植物的生态适应性,试验尝试了客土营造刺槐林。经过15年生长已郁闭成林,取得了较好的造林效果。文章介绍了废弃采石场概况、树种选择及造林方法,并对不同坡段造林成活率、保存率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简述了我国采石场的现状及所带来的种种环境问题,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通过分析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采石场生态恢复和景观重建所采取的措施,力求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采石场生态恢复和景观重建之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废弃矿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的迫切性和重要性;阐述了森林是生态环境的主体,造林绿化是治理、恢复和改善废弃矿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并提出造林绿化模式、方法和技术措施以及矿区及废弃矿造林绿化工程研究的初步构思。  相似文献   

16.
文章将门头沟废弃矿山生态治理模式及其植物的选择结合实际案例做了初步的探讨,按立地类型将采石场分为3种类型,分别为开采创面、作业平台和弃渣。治理模式按照采石场的3种立地类型,因地制宜采用了6种生态治理技术,即鑫三角生态袋技术、生态植被毯技术、客土喷播技术、垂直绿化技术、随机布点绿化技术、抗旱造林技术。在植物材料的选择上,根据采石场的立地类型,采用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抗旱抗逆性强、种源易得、耐粗放管理、先锋植物、中期植物和目标植物相搭配、乔灌花草相结合。修复后初期以草、花为主,满足景观需求。在修复当年以播种的草、花和植苗的乔木树种为主,灌木很少或几乎没有;次年后,喷播的草本植物逐步退化,喷播的灌木开始大幅增长,并以油松、侧柏、爬山虎、荆条等为优势种。当地野生草本羊胡苔草、艾蒿、臭草等植物基本适应,在坡面生长迅速蔓延,并有少量乡土灌木植物已在坡面上生长,经过3年多的正向演替,基本达到了生态修复目的。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采石场对环境的损害已经引起政府、社会各阶层的高度重视及关注。麒麟区先后对非煤矿山采取整顿关闭、转型升级等措施,先后关停采石场24家。关停的废弃采石场对周边的环境质量、景观资源、生物多样性造成较大的损害。为了修复矿山生态环境,再现绿水青山,通过分析麒麟区采石场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生态修复措施。  相似文献   

18.
昌平区南口镇采石场历史较久,地形复杂,生境条件丰富,通过近20年自然恢复已有些许绿植覆盖,现已定为矿区生态修复项目地区,但所调研区域未进行统一修复。通过统计数据对废弃矿区动植物的生物多样性、不同生境的分布情况、优势种的占比以及物种对其环境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南口采石废弃地生态现状进行了结果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9.
采石、取土场植被恢复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广东的经济取得了高速发展,城乡变化日新月异。但大规模的城乡建设和交通建设遗留了大量废弃的采石场、取土场。这些采石取土场是新生的严重水土流失区,而且多数分布在城镇周边和交通干线沿途,生态景观危害严重:因此,废弃采石取土场的生态复绿整治问题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2001年,广州市政府已强制关闭了八区全部71个采石场。  相似文献   

20.
打破对采石场传统的绿化模式,将采石场分成平台面和立体面,由于各个"面"的功能、结构、质地与特点存在明显的差异,针对不同"台""面"采取不同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将"平台区"设计为休闲园,利用坡面和挡土墙绿化,设计"藤龙景观",不但恢复生态环境,而且,营造了新的特色景观,不仅为停采的采石场提供就业机会,同时又为城区居民提供休闲度假去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