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0 毫秒
1.
品育8155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2005年以97土31为母本、917-44907为父本,通过人工杂交经多年系谱法单株选育而成的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2014—2015年参加国家黄淮冬麦区旱地组新品种比较试验,平均产量5 988.8 kg/hm~2,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9.1%,增产点率82.6%;2015—2017年参加国家黄淮冬麦区旱薄组区试,2 a平均产量4 917.1 kg/hm~2,较对照晋麦47号增产4.2%,增产点率73.9%;2017—2018年参加国家黄淮冬麦区旱薄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4 668.8 kg/hm~2,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6.9%,增产点率83.3%。2019年3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麦20190044。该品种适宜在山西省南部旱地、甘肃省天水市、陕西省宝鸡市、咸阳市和铜川市以及河南省、河北省沧州市的旱薄地种植。  相似文献   

2.
晋麦92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以临优6148为母本、晋麦33号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的小麦品种。2012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9—2010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旱薄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3 507 kg/hm~2,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0.2%。2011—2012年度参加国家黄淮冬麦区旱薄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5 275.5 kg/hm~2,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4.2%。晋麦92号高产稳产,优质强筋,适宜在黄淮冬麦区的山西南部、陕西宝鸡旱地和河南旱薄地种植。  相似文献   

3.
抗旱小麦新品种晋麦91号选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晋麦91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共同育成的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具有产量高、稳产性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2010—2011年在山西省南部旱地区试中,平均产量3 048.0 kg/hm2,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7.9%;2011年在山西省南部旱地生产试验中,产量达3 180.0 kg/hm2,比对照增产8.8%。该品种2011年12月通过山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合山西省南部麦区旱地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糯小麦新品种临糯88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糯88是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2006年以wx(京糯)/晋麦47号纯糯中间材料为母本、以临抗138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糯性小麦新品种。2013、2014年连续2 a参加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试验田小区品比试验,2015、2016年参加多地5点次品种对比试验,均表现优质、稳产。2016—2017年度参加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麦区旱地组特色小麦品种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4 738.5 kg,比对照晋麦99号增产19.4%;2017—2018年度继续参加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为4 114.75 kg,比对照晋麦99号增产5.30%;2 a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为4 426.5 kg,比对照晋麦99号增产12.4%。其支链淀粉(占淀粉)含量100%、糯性优良。2018年12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适宜在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麦区旱地或相同生态区种植。  相似文献   

5.
品育8012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以临优20165为母本、济麦22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的节水多抗高产小麦新品种。2018年12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5—2016年度参加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麦区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单产8115kg/hm~2,比对照良星99增产6. 5%。2016—201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单产8421kg/hm~2,比对照增产7. 6%。该品种性状稳定、节水、丰产特点突出,适宜在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麦区水地种植。  相似文献   

6.
冬小麦新品种晋太1310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晋太1310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长6878为母本、轮选987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选择方法培育的高产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抗倒伏、抗青干、适应性强等特点。2014—2015年参加了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旱地组区域试验,2 a平均单产为5 599.5 kg/hm~2,比对照长6878增产6.8%,12个试验点全部增产;2015—2016年度参加了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旱地组生产试验,平均单产为5 085.0 kg/hm~2,比对照长6878增产8.3%,4个试验点均增产,增产点率100%。2016年12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晋太1310籽粒容重794 g/L,粗蛋白(干基)14.68%,湿面筋31.4%,稳定时间1.4 min。适宜在山西中部晚熟冬麦区旱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7.
晋麦78号系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旱地育种研究室以扬麦5号为母本、晋麦50号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冬性,中早熟,平均生育期236 d。幼苗叶色淡绿,抗寒耐冻,分蘖力强,株型较松散。株高75~80 cm,穗长方形,穗粒数28~35粒,千粒重37~41 g。具有抗干热风、耐高温、耐旱、落黄好等特点。在山西省南部旱地区试中,平均单产达3 666.6 kg/hm2,较对照晋麦47号平均增产6.52%;在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达4 165.5 kg/hm2,较对照平均增产7.0%。适宜晋南麦区旱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8.
国审小麦新品种晋麦79号选育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晋麦79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共同选育而成的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已通过国家及山西省品种审定,并申请品种权保护。该品种产量高,稳产性好,在国家北部旱地区试中平均产量4305.37kg/hm^2,较对照增产5.13%;在山西省旱地区试中平均产量3819.75kg/hm^2,比对照增产10.97%。该品种具有适应性广泛,抗逆性强,优质专用等优点,在旱地小麦生产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早熟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德朗118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德朗118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以自选系KY150为母本、自选系C238为父本组配而成的玉米杂交种,在山西北部特早熟区春播生育期120 d,属特早熟品种;2013—2014年参加山西省春播特早熟玉米区域试验,平均单产8 776.5 kg/hm~2,比对照并单6号增产12.6%,2015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单产9 819.0 kg/hm~2,比对照德美亚1号增产12.6%;籽粒金黄半硬,容重676.0 g/L,粗脂肪含量4.52%,粗淀粉含量74.37%,表现出早熟、高产、稳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强等特点。2016年6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山西省春播玉米特早熟区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10.
潍豆10号是潍坊市农业科学院以G20作母本、潍豆6号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2013、2014年黄淮海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单产为2 996.33 kg/hm~2,较对照平均增产6.43%。2015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单产3 267.75 kg/hm~2,比对照邯豆5号平均增产10.98%。该品种高产、优质、高油、抗病,中抗花叶病毒3号株系、抗花叶病毒7号株系,2016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山东、山西、陕西、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等地种植。  相似文献   

11.
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晋太9923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晋太9923是以自育品种晋麦46号为母本与引进品种wongoh24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15年系谱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抗病、广适小麦新品种。参加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高肥水地区试,最高单产492.23kg/667m^2,平均单产383.80kg/667m^2,比对照增产9.05%。该品种2008年8月通过山西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2.
抗旱小麦新品种‘晋麦98号’选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山西省干旱缺雨,旱寒交迫和倒春寒严重的生态环境,山西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旱地小麦育种室以抗旱节水、高产优质为育种目标,经系谱杂交育种法,通过水旱交叉生态选择、多环境多点鉴定等手段,并且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新技术,最终选育出旱地小麦新品种‘晋麦98号’。该品种含有10个与水分高效利用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以及7个抗旱节水相关基因。2013—2014年在山西省南部旱地区域试验中,2年区试平均产量4562.3 kg/hm2;比对照品种‘晋麦47号’增产9.6%,株高75 cm左右,有效穗数525万/hm2,穗粒数30~35粒,千粒重44 g,该品种为冬性、早熟、抗寒、抗旱、抗倒伏、抗干热风,高产、稳产、成熟落黄好,综合农艺性状优良,增产潜力大,品质优良,适应性广。‘晋麦98号’于2014年11月通过山西省审定,该品种适宜于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麦区旱地麦田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3.
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洛旱8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洛旱8号是以豫麦49号为母本,豫麦48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水旱协调选择混合法选育而成的旱地小麦新品种,具有高产、抗旱、适应性广等特点。2005-2007年度参加河南省旱地小麦区域试验,17点汇总,16点增产,2年平均5 277.6 kg/hm2,比对照洛旱2号增产5.97%。2007-2008年度参加生产试验,8点汇总,8点增产,平均5 490 kg/hm2,比对照洛旱2号增产10.6%,居4个参试品种第1位。该品种品质优良,综合抗性好,适应性广。  相似文献   

14.
以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选育的多穗、早熟品种运旱早23-35为母本,以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选育的穗部性状好、抗青干能力强的品种长6154为父本进行杂交,经过多年多点定向选择育成了小麦新品种运旱137,该品种抗旱(抗旱指数1.14)、高产(品比试验比对照晋麦47增产7.6%,生产示范试验比对照晋47增产6.2%)、优质(粗蛋白含量13.66%,湿面筋30.5%,面筋指数66.87%,属于优质中筋品种)。9月底10月初适期播种,基本苗225万株/hm~2,适宜在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麦区旱地种植。  相似文献   

15.
潞玉1681是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和山西潞玉种业玉米科学研究院以自选系LYA92为母本、自选系LYB72为父本组配而成的优良玉米单交种,2018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玉20186143。该品种产量稳定、抗倒性好,2016—2017年西南绿色通道区试平均产量为9 162.8 kg/hm~2,比对照渝单8号增产11.05%,增产点率为85.2%,倒伏倒折率为2.2%;2017年西南绿色通道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8 907 kg/hm~2,比当地对照增产6.77%,增产点率为77.5%,倒伏倒折率为1.8%。潞玉1681适宜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湖北、陕西汉中地区的平坝丘陵和低山区等西南春玉米区种植。  相似文献   

16.
品育8012是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2006年以临优20165为母本、济麦22为父本,通过人工杂交后经过多年系谱法单株选择育成的抗白粉病而且高产的小麦新品种。2015—2016、2016—2017年度参加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麦区水地组区域试验,2 a平均产量为8 474.5 kg/hm2,较对照品种良星99增产6.4%,增产点率达100%;2016—2017年度参加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麦区水地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8 421.0 kg/hm2,比对照品种良星99增产7.6%,增产点率达100%;2018年12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晋审麦20180001)。品育8012适宜在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麦区水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7.
抗旱小麦新品种晋麦85号选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晋麦85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共同育成的优质抗旱高产冬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在2007—2008年山西省南部旱地组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4 171.95 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8.2%;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4 594.5 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7.9%。通过分析晋麦85号的选育过程和遗传基础,介绍了其特征、产量表现、抗逆性能和栽培要点。  相似文献   

18.
《现代农业科技》2016,(10):28-29
康玉3号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适宜川西北高原山区种植的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杂交种。在2010—2011年甘孜州杂交玉米早熟组的区试和生产试验中,居参试品种第1位,2年区试平均单产8 928.60 kg/hm~2,较对照阿单9号增产7.93%;生产试验平均单产10 574.21 kg/hm~2,比对照阿单9号增产7.25%。5个试点中4点增产,其中3个试点是第1位。该品种种子顶土能力强,幼苗生长健壮,耐密植,高产稳产,品质优良,适应性广。2016年3月已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川西北高原特别是甘孜州玉米产区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将推动川西北高原特别是甘孜州高山区玉米产量水平的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19.
不同小麦品种在彬县地区的品质和产量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筛选出适合于渭北旱塬地区的高产、优质、抗性较好的小麦新品种,笔者于2018年将11个旱地小麦新品种统一种植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彬县小章镇农林综合试验站大田,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旱优5号的产量居第1位,产量达5 710.35 kg·hm~(-2),比对照晋麦47增产30.05%。其次是西农928,渭麦9号。说明这三个品种较适宜于在彬县地区进行种植。  相似文献   

20.
石麦31(石114195)是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以济麦22为母本,金禾9123为父本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高产、节水、抗旱、中早熟小麦新品种,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作者介绍了小麦新品种石麦31的组合选配、特征特性、抗性表现、品质性状、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在2017-2020年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石麦31平均产量分别为5 779.5 kg/hm~2,6 286.5 kg/hm~2,7 165.5 kg/hm~2,比洛旱7号(CK)分别增产8.3%、9.8%、5.2%,增产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