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球孢白僵菌4种菌株防治柳膜肩网蝽的温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膜肩网蝽(Hegesidemus habrus Drake)是危害柳树等树木叶片的一种刺吸式害虫,近2 a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发生危害严重。筛选出能替代传统农药的生物控制因子,是对柳膜肩网蝽可持续控制的重要手段。选用球孢白僵菌4种菌株(FDB,JLYT,BF,TST菌株)浓度均为1×10~8孢子/m L的菌液对柳膜肩网蝽进行致病力试验。结果表明,菌株BF的僵虫率为84.44%,死亡率为91.11%;FDB的僵虫率为74.11%,死亡率为92.22%;JLYT的僵虫率为52.22%,死亡率为73.33%;TST的僵虫率为44.44%,死亡率为70.00%。4种菌株的LT_(50)均在5 d以内,菌株BF和FDB的LT_(50)均在4 d以内,BF的LT_(50)为2.33 d,半致死时间最短。综合僵虫率、死亡率及半致死时间,菌株BF杀灭柳膜肩网蝽的效果最好。对菌株BF的温度效应试验表明,22℃时,柳膜肩网蝽的死亡率在93.33%以上,26℃时死亡率为100%,说明喷施药物的最佳温度范围是22~26℃,增加或降低温度都会减弱侵染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行道树常见害虫柳膜肩网蝽(Hegesidemus habrus Drake)和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e Say)体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方法]利用Illumina MiSeq(PE30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柳膜肩网蝽和悬铃木方翅网蝽体内微生物16S rRNA基因的V3-V4特异区域序列进行测序,统计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分析Alpha多样性、物种组成及丰度。[结果]2种网蝽的9个样本共得到366 037个有效OTU。Α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柳膜肩网蝽样本的微生物群落丰富度远远高于悬铃木方翅网蝽样本。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显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栖热菌门(Thermi)、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蓝藻门(Cyanobacteria)同时存在于柳膜肩网蝽和悬铃木方翅网蝽样本中。PCA分析可以清楚的将两者样本区分开来。物种及丰度分析显示柳膜肩网蝽的核心菌属包括厌氧芽孢杆菌属(Anoxybacillus)、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栖热菌属(Thermus)、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而厌氧芽孢杆菌属、"Candidatus Cardinium"、乳球菌属(Lactococcus)、苍白杆菌属、沙雷氏菌属(Serratia)及栖热菌属在悬铃木方翅网蝽样本中含量较高。[结论]柳膜肩网蝽和悬铃木方翅网蝽体内微生物组成具有显著差异,但它们都拥有较高丰度的核心菌属——栖热菌属,推测栖热菌属可能是网蝽科昆虫体内普遍存在的共生菌。悬铃木方翅网蝽不同地理种群间菌群组成稳定。沃尔巴克氏体和Cardinium以较高丰度分别存在于柳膜肩网蝽和悬铃木方翅网蝽样本中,为二者的生物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奚惠敏 《浙江农业科学》2018,59(7):1191-1193
通过调查和文献整理,明确上海地区网蝽记录7种;将为害柳树的网蝽修正定名为膜肩网蝽;明确上海地区杜鹃网蝽不以成虫和若虫越冬;分析了杜鹃网蝽和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蝙蝠蛾幼虫食料初步筛选及其取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适合低海拔地区蝙蝠蛾规模化人工饲养的幼虫食料,对常见且营养丰富的食料或中药材进行初步筛选,并分析比较蝙蝠蛾5龄幼虫对所筛选食料的取食情况与效果,结果表明:在试验的15 d内,胡萝卜(CK)、人工饲料及太子参干品不发生变质;幼虫不取食太子参干品,喜食胡萝卜与白菜叶,但白菜叶湿度极大不利幼虫生长;白菜叶组、番薯组、鲜玉米粒组和人工饲料组幼虫增重极显著高于槟榔芋组及胡萝卜组;鲜玉米粒组、人工饲料组的食物转化率均高于8%,番薯组约为7%,三者的食物转化率极显著高于胡萝卜组。  相似文献   

5.
悬铃木方翅网蝽繁殖力极强,传播速度快,主要为害悬铃木属树种,以成虫和若虫刺吸寄主树木叶片汁液危害,导致树势衰弱,严重时造成叶片枯黄脱落。悬铃木方翅网蝽的控制,首先要加强检疫拦截,防止随大苗调运远距离传播,其次要加强防治,及时发现,及时除治。  相似文献   

6.
益蝽作为一种优良的天敌昆虫,在“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益蝽人工规模化繁殖过程中,为节约饲养空间,提高益蝽若虫存活率,本研究通过比较孵化盒与孵化笼对益蝽若虫存活率及不同规格饲养笼对益蝽若虫存活率差异。结果表明,孵化笼中放入3000粒和6000粒益蝽卵,3龄益蝽若虫存活率分别为75.31%和69.17%,相较孵化盒若虫存活率8.84%和4.44%均有显著提高;不同规格饲养笼放入相同数量的1龄益蝽若虫,孵化后大饲养笼的益蝽若虫存活率较小饲养笼的存活率显著增加。孵化笼可有效提高益蝽孵化率和益蝽低龄若虫的存活率,大饲养笼虽提高了益蝽若虫存活率,但小饲养笼可显著提升饲养空间的利用率,从而提升扩繁效率。  相似文献   

7.
悬铃木方翅网蝽,属半翅目网蝽科,是我国新发现的一种为害悬铃木的外来危险性有害生物。分析了该虫的寄主与扩散、危害特点及发生规律,并提出了植物检疫、园艺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8.
蝽是一种对多种农林害虫具有良好控制作用的捕食性天敌,对人工饲料饲养的蝽的产卵量、发育历期,虫体脂肪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人工饲料饲养的蝽产卵量明显高于天然饲料饲养的蝽,平均达到每雌122粒,但发育历期比天然饲料饲养的蝽延迟2天左右。人工饲料饲养的蝽脂肪含量为34%,比天然饲料饲养的高10个百分点。说明人工饲料基本能满足蝽的生长发育,但饲料中的某些微量成分及含量还需调整。  相似文献   

9.
对5个柳树树种的叶组织蒸腾强度、离体叶片水分散失速度、叶组织含水率、水分损失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苏柳在正常生长情况下较青刚柳和准噶尔柳节约水资源;由水分散失速度得出这5个树种在极端干旱条件下的抗性顺序为:J194柳>J172柳>J369柳>青刚柳>准噶尔柳;苏柳叶组织对其含水量变化反应敏感,出现水分胁迫后,组织含水率呈缓慢下降趋势,在组织含水率下降至50%时,仍具活叶特征,表明苏柳叶组织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抗干旱能力;J194柳的叶组织抗逆性最强,其次为J172柳和J369柳,青刚柳和准噶尔柳的叶组织抗逆性最弱。  相似文献   

10.
近两年,膜肩网蝽在天津市武清区部分片林发生较为严重,作者在查清膜肩网蝽的发生和危害规律的基础上,系统观察了膜肩网蝽的形态特征、生活规律及习性。提出控制第1代若虫是防治的关键时期。通过采取营林措施、人工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防治对策,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1.
斑须蝽是近几年大田作物发生危害较重的害虫之一,为了更好地对斑须蝽进行综合防治,进行了斑须蝽的寄主选择性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四壁嗅觉仪测定了斑须蝽对玉米、向日葵、烟草、马铃薯、大豆的嗅觉反应,发现斑须蝽对大豆的选择趋向最明显;野外调查发现,斑须蝽对这5种作物均取食为害,但对不同寄主取食偏好性不同,这5种寄主植物中,斑须蝽最喜食大豆,在其它4种寄主上的取食选择性差异不大。室内试验和田间调查结论一致,斑须蝽对大豆的选择趋向性更强。  相似文献   

12.
斑须蝽是近几年大田作物发生危害较重的害虫之一,为了更好的对斑须蝽进行综合防治,进行了斑须蝽的寄主选择性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四壁嗅觉仪测定了疯须蝽对玉米、向日葵、烟草、马铃薯、大豆的嗅觉反应,发现斑须蝽对大豆的选择趋向最明显;野外调查发现,斑须蝽对5种作物均取食为害,但对不同寄主取食偏好性不同,5种寄主植物中,斑须蝽最喜食大豆,在其它4种寄主上的取食选择性差异不大,室内试验和田间调查结论一致,斑须蝽对大豆的选择趋向性更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判断巨膜长蝽(Jakowleffia setulosa)在选择寄主植物的各阶段中起到主要作用的感觉器官。[方法]对巨膜长蝽的寄主选择进行了测试,并对其寄主植物范围进行了调查。[结果]巨膜长蝽对寄主植物的选择中,嗅觉对其搜索寄主植物起到关键作用,触觉及味觉对其取食寄主影响明显,而寄主植物的颜色、形状和质地对其搜索寄主无影响。巨膜长蝽为广食性昆虫,其寄主植物涉及到10科22种,其中有5科5种栽培作物。[结论]为探究巨膜长蝽聚集成灾的形成机制及防治对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记载我省蝽总科害虫(少数益虫)共127种,其中有8种2型为我省新纪录,即:侏地土蝽Geotomus pygmaeus(Fabricius)、黑鳖土蝽Adrisa nigra Amyot et Serville、削疣蝽(不丹疣蝽)Cazira bhoutanica Schouteden、突蝽Udonga spinideus Distant、厉蝽Cantheconidaea concinna(Walker)、尖角普蝽Priassus spiniger Heglund、稻绿蝽点斑型Nexara viridula forma aurantaca Costa、稻绿蝽黄肩型Nexara viriduta forma forquata(Fabricius)、翅紫果蝽Carpocoris purpureipenns(De Geer)、伊锥同蝽Saa stragala esakii Hasegawa。 在127种蝽类中,为害各种农作物的种数如下:为害水稻的有27种,为害麦类的有16种,为害豆类的有17种,为害棉花的有7种,为害油料作物的有8种,为害蔬菜的有10种,为害茶树的有5种,为害瓜类的有5种,为害竹类的有5种,为害果树(柑桔、桃、梨)的有15种,为害林木的有7种。此外,还有捕食性天敌5种(主要为益蝽亚科)。  相似文献   

15.
入侵害虫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严重危害我国城市行道树悬铃木,甚至可导致树木死亡。本文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在贵阳市调查越冬期悬铃木方翅网蝽在二球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树干不同高度、方位和不同地点的分布规律,为其防控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在寄主树干2.01~3.00 m虫口数最大,占48.19%,树干高度对悬铃木方翅网蝽虫口数量影响差异极显著;越冬末期的悬铃木方翅网蝽偏好寄主树干北面休眠,占28.97%;树干方位对悬铃木方翅网蝽虫口数量影响差异极显著;不同地点的悬铃木方翅网蝽越冬调查结果表明:花溪公园平均越冬虫量最多,为69.80头,迎宾路平均越冬虫量最少,为27.70头,各路段越冬后期的虫口数量明显下降,迎宾路虫口下降率为76.51%,贵州大学南校区为58.79%,花溪公园为47.75%;因此,悬铃木树干高度﹑方位对悬铃木方翅网蝽越冬有偏好性影响,可为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合理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蓟州区是天津市植被覆盖率最高的地区,其管辖的东二营镇更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园林苗木基地之一。本文调查了蓟州区林木种苗虫害发生情况,根据害虫的为害方式分为食叶害虫、刺吸害虫、蛀干害虫、地下害虫4种类型,其中以美国白蛾、悬铃木方翅网蝽、光肩星天牛为害最为严重,总结出各类害虫的综合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7.
茶网蝽在我县茶树上为害严重,已成为陕西省镇巴县茶叶生产的障碍性因素,针对目前防治茶网蝽使用化学农药影响茶叶质量、茶网蝽产生抗药性等问题,筛选了5种杀虫剂,开展防治茶网蝽的田间试验,发现在供试验药剂中,以1%苦参碱可溶液剂和3%甲维盐微乳剂(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简称,下同)防效较好,可有效防治茶网蝽,且对茶叶生长安全,在实际生产中,茶网蝽若虫期,可选用植物源农药1%苦参碱防治,也可与化学农药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18.
蠋蝽人工饲养密度及田间释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饲养密度、田间释放等结果表明:不同饲养密度对蠋蝽若虫存活率影响较大,每罩15和25头饲养时,其存活率均保持在80%以上;而每罩饲养密度达到50头时,其存活率降至65%。不同饲养密度对蠋蝽的生殖力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密度过高会推迟产卵前期、减少产卵量。田间释放结果表明:以蝽蛾比1:15的比例释放,30d后的防控效果达65%。  相似文献   

19.
豆天蛾、柳天蛾、霜天蛾在河南各地广为分布,可为害柳、杨、泡桐、榆等多种植株的叶片,主要以幼虫为害植株叶片,严重时能将树叶全部吃光,导致植株死亡。本文通过对这3种食叶害虫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的详细介绍,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分别以甘蓝(Brassica oleracea)、甜菜(Beta vulgaris)和灰菜(Chenopodium album)3种植物叶粉为主要原料配制人工饲料,并以相应的天然新鲜叶片作为对照,在温度为25℃,光照/黑暗=14 h/10 h,相对湿度为75%的条件下饲养甘蓝夜蛾,并调查其前三代的幼虫存活率、化蛹率、羽化率等指标。结果表明,以灰菜叶粉为主要原料的人工饲料的饲养效果最好,和新鲜灰菜叶相比平均产卵量多523粒,平均历期短1.93 d,平均蛹重高30 mg,继代繁殖无明显退化现象;灰菜易于种植与取得,此配方较适合用于实验室对甘蓝夜蛾的连续饲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