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贮藏设施处理在马铃薯收获之前,需要对马铃薯贮藏设施做以下工作:1.1清杂。在马铃薯贮藏前一个月要将库(窖)内杂物、垃圾清理干净,彻底清扫库(窖)内卫生环境。1.2制湿。西北地区比较干燥,在马铃薯贮藏前三周时间,用水浇窖,严格控制用水量,浇水深度不超过5cm,相对湿度控制在85~93%之间。1.3通气。在马铃薯入窖前10~15天要将贮藏窖的门、窗、通风孔全部打开,充分通风换气。  相似文献   

2.
晋北地区具有天然冷空气资源优势,试验依据空气流动方向上热下冷的对流原理,使薯堆内与窖内外快速通风换气,本文提出了农户马铃薯贮藏窖的改造技术方案,并比较研究马铃薯传统窖、自然通风窖和强制通风窖对马铃薯的贮藏效果,为马铃薯贮藏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农户马铃薯贮藏窖改造后2种模式,以强制通风效果最好,自然通风次之,二者都能够有效调节窖内温湿度,降低贮藏马铃薯的腐烂率和发芽率,农户马铃薯贮藏窖改造技术在晋北马铃薯主产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农户新型马铃薯贮藏窖建造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户新型马铃薯贮藏窖具有空气内外循环系统,贮藏窖通风效果良好,能够有效调节窖内温湿度,降低贮藏马铃薯的腐烂率和发芽率。因此,农户新型马铃薯贮藏窖建造技术在我国西北马铃薯主产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调查了山西省马铃薯主产区6个市12县的贮藏窖26座,得知民营企业和合作社以比较现代化的地下式或半地下式种薯储藏窖为主,基地农户以传统的井窖和窑窖两种土窖贮藏窖为主。调查了各种类型贮藏窖的通风系统、温湿度调控系统和马铃薯贮藏损失率等,总结分析了各类贮藏窖的优缺点,为提高马铃薯种薯贮藏质量,降低贮藏损失,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小经验集萃     
《今日农村》2006,(4):35-35
甘薯与马铃薯不宜同窖贮藏一些农户对甘薯与马铃薯生性不甚了解,为图省事,常常把“两薯”堆放在同一窖内,结果不是马铃薯发芽变青,就是甘薯僵心坏死。在贮藏甘薯时,为了预防黑斑病、软腐病入侵薯块,一般入窖后先将窖温提高到37℃,相对湿度85%,并持续4天左右,以使薯块在挖掘时所  相似文献   

6.
贮藏窖是马铃薯保鲜贮藏最基本的设施条件。宁夏大学与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通过对宁夏马铃薯保鲜贮藏形势分析,根据市场需要的商用贮藏、种用贮藏、短期贮藏和加工贮藏等贮藏目的的不同,在总结分析目前推广使用的槽式窖、半地下窖、地下窖、土窑窖、砖窑窖等类型的贮藏窖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改进,设计建造了两种类型不同规格的贮藏窖,其中有适于种薯或商用薯贮藏的小型贮藏窖,适用于商品薯、加工薯短、长期贮藏的中、大型贮藏窖。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贮藏条件的控制与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村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我省马铃薯销量逐年增加,栽培面积随之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因此,薯的贮藏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根据多年窖藏种薯的实践经验,对马铃薯贮藏窖的构造、窖内形成的特有的环境条件及如何进行控制和调节等总结如下:1 修建合格的贮藏窖要选择地势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杏鲍菇为试验材料,以采后生理生化指标为考核指标,研究不同贮藏温度对杏鲍菇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有利于延缓杏鲍菇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劣变及衰老进程。贮藏温度4℃明显抑制了杏鲍菇的开伞、失重、褐变程度、多酚氧化酶活性以及蛋白质、Vc、总糖的快速流失,丙二醛含量的快速增加,延缓了菇体的物质代谢,较好地保持了菇体的商业品质。由此可见,低温贮藏是有效的贮藏方式。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与甘薯虽都属于薯类作物,贮藏期间,其两者对温度要求不一样,一般的来说,马铃薯是耐寒作物,喜凉,薯块超过5℃,芽眼即萌动,贮藏窖不宜太深,冬天深窖温度是高的。其窖内温度要经常保持2—4℃,温度高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栽培是直接用块茎播种,不但留种的重量和体积都居首位,而且种薯比一般马铃薯对贮藏条件要求严格。如贮藏保管不当,不仅会引起腐烂、疫病蔓延,还能加速种薯退化,降低种用价值。我国北方是马铃薯的主要产区,一般都采用贮藏窖贮藏种薯。而简易贮藏窖设计简单、施工容易,造价低廉、使用方便。贮藏窖修建的好坏,直接影响种薯贮藏的效果。为此,在贮藏窖的选址、设计和施工等问题上,应根据实际情况和贮藏要求,进行周密计划合理安排,以利安全贮藏种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日引1号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 L.Riyin No.1)适宜的栽培袋规格和装料量。[方法]对日引1号杏鲍菇3个规格的栽培袋口径(对折径:A1,17.0 cm;A2,17.5 cm;A3,18.0 cm)及33个不同的湿料装料量(从800 g到1 300 g,每隔50 g 1个处理)进行袋栽试验。[结果]日引1号杏鲍菇栽培袋口径为17.5 cm,装袋量为1 250 g时,产量和效益最佳,平均每袋总产量433.5 g,生物学效率99.09%,平均每袋商品菇产量350 g,商品菇转化率77.78%,利润达到了最大值1.21元/袋,利润率达到64.21%。[结论]该研究可为建立日引1号杏鲍菇配套、实用、简便的集成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不同温度下杏鲍菇产量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温度对工厂化生产杏鲍菇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杏鲍菇单瓶产量、单菇重量以及可采收菇体数目等均有显著影响.生产温度在17℃时单瓶产量明显高于其他供试温度,16℃时虽然单瓶产量稍低,但是可采收菇体数目在3~4个,平均单菇重量最高达40 g左右,其出口级商品菇所占比例达40%左右,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通过3年的试验观察总结出了一套适宜宁南山区马铃薯窑窖贮藏保鲜实用技术,即要抓好马铃薯发育后期的田间管理措施;适时、高质量地收获马铃薯块茎;马铃薯入窖后严格控制窖内温、湿度,以防块茎发芽、霉烂等,以延长马铃薯贮存时间。  相似文献   

14.
湟中县马铃薯的贮藏保鲜技术包括马铃薯贮藏特性,贮藏条件,品种特性,田间管理,薯窖清理和消毒,贮藏方法及管理。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贮藏的方式因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用途不同而多种多样。北方因冬季寒冷,土壤冻结,多采用地下式窖藏,如棚窖、井窖、窑洞窖等;南方因冬季温度较高,无冻土,多采用地上贮藏,如架藏、柜藏、室内或室外藏等。无论哪种贮藏方式,都要控制温湿度,尤其是温度。要防止马铃薯腐烂、发芽和病害的蔓延,以保持马铃薯新鲜和品质,尽可能的降低马铃薯贮藏期间的自然损耗。  相似文献   

16.
杏鲍菇、白灵菇对芦笋老茎中木质纤维素的分解利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采用袋栽研究了杏鲍菇、白灵菇对芦笋老茎中木质纤维素的分解利用情况,结果表明,在菌丝生长阶段,杏鲍菇、白灵菇对木质纤维素的降解量分别为18.08,17.39 g,分别占培养料失质量的74.43%,76.01%;在子实体发育阶段,杏鲍菇对木质纤维素的降解量占培养料失质量的80.15%~94.03%,白灵菇对木质纤维素的降解量占培养料失质量的70.49%~94.56%;在整个栽培过程中,杏鲍菇、白灵菇对培养料木质纤维素的降解量分别为105.79,104.50 g,分别占培养料失质量的83.22%,80.51%。这说明杏鲍菇、白灵菇生长发育所需要的83.22%,80.51%的碳源来自于木质纤维素。杏鲍菇、白灵菇对芦笋老茎培养料中木质素的分解率分别为81.31%,80.38%,对纤维素的分解率分别为72.20%,69.03%,对半纤维素的分解率分别为56.14%,59.72%,说明杏鲍菇分解利用芦笋老茎中木质纤维素的能力强于白灵菇。在试验条件下,杏鲍菇的发菌时间、出菇时间均比白灵菇短,出菇产量和绝对生物学效率也较白灵菇高,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杏鲍菇具有比白灵菇更强的分解利用芦笋老茎中木质纤维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一、兰州百合鲜鳞茎的贮藏 1.塑料袋短期贮藏法兰州百合鲜鳞茎收获或购进后,若在50天之内食用,可直接将鲜百合装入塑料袋中,封好袋口,放在阴凉处,冬季温度不低于0℃,随用随取。 2.窖藏法选用地瓜窖、马铃薯窖等多种土窖,先把窖内残物清除,铲去一层旧土,用硫磺薰蒸1~2小时或喷杀菌剂消毒。  相似文献   

18.
以庄薯3号原种为材料,分别以竹筐、网袋和纸箱贮藏5个月,研究不同贮藏方式对马铃薯种薯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贮藏窖内平均温度为4.7℃,湿度为82.6%,贮藏前期窖内CO2体积分数较低,中期较高,后期达到最高;3种贮藏方式下,种薯水分质量分数分别较收获时下降3.46%、5.71%和6.54%,且处理间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淀粉质量分数分别较收获时下降0.61%、4.99%和3.27%,呈极显著下降趋势(P<0.01);干物质质量分数分别较收获时增加1.29%、2.74%和4.42%,处理间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与网袋、纸箱贮藏相比,竹筐贮藏可抑制种薯PPO活性,降低POD活性,减少MDA的产生,从而降低膜结构的受损程度;竹筐贮藏的种薯活力高于纸箱贮藏和网袋贮藏的。竹筐贮藏效果最好,网袋次之,纸箱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9.
在介绍宁南山区马铃薯生产、贮藏等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阐述了马铃薯贮藏技术以及贮藏窖的建造技术。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马铃薯土窖贮藏技术,包括贮藏前准备及贮藏期间的温湿度控制、马铃薯生理调控、病害控制等内容,以期为马铃薯的贮藏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