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蒸青绿茶杀青工艺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霖 《福建茶叶》2003,(4):28-28
蒸青绿茶,是古老的茶叶种类之一。自唐代即盛行蒸青制作茶叶,随着中华文化的传播,蒸青绿茶制作工艺传至日本,日本制茶业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了碾茶、煎茶、玉露茶等种类,并在栽培、加工、制作方面取得发展,煎茶成了日本绿茶的当家茶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了许多条煎茶生产线,蒸青绿茶生产在我国悄然兴起。蒸青绿茶讲求三绿(干茶色泽绿、浸泡汤色绿,泡后叶底绿),讲求茶的滋味甘醇、鲜爽,带海藻味的绿豆香。要达到这一质量要求,就必须在茶叶采摘、鲜叶贮存、杀青、温度控制、加工工艺掌握等方面予以重视。蒸青绿茶加工过程的各个环节对茶叶的…  相似文献   

2.
茶叶杀青机的类别及其性能(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权启爱 《中国茶叶》2006,28(5):18-21
三、网带式茶叶蒸汽杀青机 当前生产中所应用的蒸汽杀青机,一种机型称为茶叶汽热杀青机(图3);另一种称作茶叶蒸青、脱水、冷却联合机(图4),均由浙江省的茶机生产企业所开发。云南、广西等茶区也先后开发出此类机型,但在茶区应用不够广泛。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龙井茶品质好坏,在制作工艺上,炒制温度与手法的掌握尤为关键。本文拟以单片机,实现升温,保温、降温过程人工编程自动控制,具有积极意义。根据设计原理制成样机,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应用,可为龙井茶炒制温度与工艺的改进提供参考。一、概述龙井茶品质的好坏,除了与茶树品种,采摘精细、地理条件等有关外,还与炒制技术有关。在炒制龙井茶时,对电炒锅温度掌握是否信当关系重大,锅温过高,茶叶易出现焦边、爆点,产生焦味;锅温过低,茶叶易红梗红叶,茶汤汽红,也会影响品质。因此准确掌握炒制的温度,是提高龙井茶制茶品质的…  相似文献   

4.
茶叶有了烟焦味,就被称作烟焦茶。烟焦茶使茶叶品质降低,甚至失去饮用价值。造成茶叶烟焦味的主要原因有: 杀青机漏烟,炉温过高,茶叶炒焦;扫叶器扫叶不干尽或锅内留有宿叶,经第2次炒叶时,宿叶枯焦;鲜叶大小不匀,老嫩不一,揉捻过度,碎茶炒焦;以及锅粘茶汁清除未净,积垢烧焦等。据各地生产实践,要防止茶叶产生烟焦味,提高茶叶的经济价值,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控制杀青温度,正确掌握“高温杀青,先高后低,抖闷结合,嫩叶老杀,适当多抖,老叶嫩杀,适当多闷”的原则。要求杀得透,杀得匀,杀得适度,不可杀青过老或温度偏高偏低。为防止杀青叶被烧焦,应在杀青机温接近280℃(滚筒局部  相似文献   

5.
茶叶杀青机的类别及其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权启爱 《中国茶叶》2006,28(4):12-13
20世纪50年代前,我同茶叶加工中的杀青作业均是在斜锅杀青灶上用手工进行的。在1958年的群众技术革新运动中,我国绿茶产区根据斜锅杀青原理,研制成功锅式杀青机,并在成套的长炒青绿茶设备中被命名为“58型锅式杀青机”,后又不断改进,正式定型为6CS84型锅式杀青机,在全国茶区广泛应用。6CS84型锅式杀青机曾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绿茶加工中使用最普遍的杀青机,  相似文献   

6.
一、概述锅式炒制机械,是采用半球形锅炒制茶叶的机械,用于杀青和炒干工序。早在公元13世纪我国改蒸青为炒青绿茶时,就利用铁锅炒制茶叶,因其品质优于蒸青,且当时农家取材方便,故一般都沿用现成炊事用锅炒制茶叶;其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机械设备应运而生,锅式制茶机械成为  相似文献   

7.
张启利 《中国茶叶》2011,33(4):18-18
一、准时投叶,适温杀青 在绿茶制作过程中,杀青是关键工序,一般通过杀青叶的手感和颜色变化等来判断是否达到杀青适度,在这一点上,茶叶生产者都不难做到,但难做到的是:对于80型滚筒杀青机,何时投下第一把鲜叶,使杀青叶达到理想的效果?通常做法是将手伸进滚筒进叶口,手心向下.  相似文献   

8.
茶叶热风杀青机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祖光 《中国茶叶》2005,27(3):35-35
茶叶热风杀青机采用热风杀青,杀青匀、透,杀青叶色泽翠绿.热风杀青的原理很简单,即通过高温热风和鲜叶接触,把热量传递给鲜叶,由于叶片与热风温度的温差很大,故热量迅速穿透鲜叶,使叶温快速升高,达到钝化酶活性的目的,完成杀青工序.  相似文献   

9.
茶叶加工中的热处理包括杀青和干燥两大工序 ,均以制止酶活性和固定与发挥茶叶品质为目的。但是传统杀青与干燥技术都不能充分满足这些要求 ,如传统炒青绿茶常产生红梗红叶、黄闷、烟焦等弊病。如今 ,微波杀青在茶叶加工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它与蒸气杀青一样已基本实现了绿茶“三绿”的品质要求 ,涩味也较轻。然而 ,在一般情况下 ,微波和蒸气杀青的茶叶香气较低 ,带青草气 ,不及锅炒杀青绿茶那样鲜爽。本试验的目的是寻求一种较为合理的制茶方法 ,妥善地解决茶叶汤色与香气之间的矛盾。以四川中小叶种 ,采摘标准为 1芽 2、3叶的原料作试验…  相似文献   

10.
茶叶,依制法和品质特征的不同,分为绿茶、红茶、青茶、黄茶、黑茶、白茶六大类。绿茶,历史最久,花色最多。制法源于我国。初制先高温杀青,再经揉捻和干燥而成。因杀青方法不同,又有炒青、烘青、晒青、蒸青绿茶之分。“清汤绿叶”是其品质特征。我国主产区有浙江、安徽、湖南等。名茶“西湖龙井”素以“色绿、香郁、味  相似文献   

11.
两类绿茶及其超微茶粉主要生化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炒青和蒸青绿茶,分别粉碎成80目和300目粉末,测定茶及其茶粉的主要生化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蒸青绿茶的叶绿素与可溶性糖含量较高,而炒青绿茶的茶多酚,氨基酸含量较高,另外,炒青绿茶的酚氮比值也较高,茶叶在粉碎过程中含水量下降,其他生化成分的测定值略有上升。  相似文献   

12.
一、蒸青绿茶概述蒸青绿茶具有汤色嫩绿、叶底清绿、干茶色泽翠绿和口感鲜爽、回味甘醇、苦涩味低、保质期长的品质特点,深受茶叶界人士和消费者青睐.日本人称蒸青绿茶为具有真色、真香、真味的纯真天然风味茶.蒸青绿茶是我国一个古老绿茶品种,盛于唐宋时期,但由于其加工工艺复杂,劳动强度大,自元明以后逐步被炒青绿茶所取代,在国内长期处于濒绝状态.我国茶种和蒸青绿茶加工技术传入日本以后,蒸青绿茶在日本得到了发展,并成为日本的主要茶类,50年代末日本发明了滚网筒式蒸汽杀青机,把蒸青绿茶生产推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3.
炒青绿茶干燥工艺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炒青绿茶的干燥作业是散发水分,炒紧茶条,促进香气、滋味等内含成分转化的重要过程,不同的干燥工艺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很大。为提高炒青绿茶品质,探明干燥工艺与茶叶色、香、味、形的关系,笔者对中、下档绿茶进行了试验。 材料与方法 试验材料:选用大生产上的二级鲜叶(代表中档原料)、四级鲜叶(代表低档原料)。 试验方法:将两种供试鲜叶分别按相应的常规工艺予以贮青、杀青、摊凉和揉捻,然后分别进行烘—炒—烘、炒—烘—炒、烘—炒—炒三种组合方式的干燥工艺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14.
加工工艺对名优茶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狗脑贡茶、东江银毫茶、汝白银毫茶和东湖银毫茶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摊青时间3~4h,摊叶厚度1~1.5cm,摊青后鲜叶含水量为70%在右有利于提高名优茶品质,尤其对高山茶摊青时间适当延长其品质越好;高档名优茶的制作采用机械杀青(使用6CST30杀青机,入口空气温度120~140℃,出口温度100~120℃,杀青时间60~80s,减重率为35%~40%)能很好地达到杀青要求,特别是针对高海拔地区和水库库区茶叶的杀青,还能提高品质;高山茶以不揉捻为好,有利于保证绿茶类名茶色泽翠绿多毫  相似文献   

15.
碧绿剑,又名翠芽,俗名脱毛针,是近几年来新开发的一种高档名优绿茶.采用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等芽头较大品种的单芽为原料,利用微波杀青机杀青、多功能理条机进行整形脱毛加工而成.主要特征:外形挺直,青翠碧绿,浑身无毫,滋味甘醇,香气清幽,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均匀完整.以往的碧绿剑大都采用30型或40型滚筒杀青机杀青为主,由于芽头粗壮,经常很难杀匀杀透,常出现焦边、汤色带红或黄芽等现象,产品质量难以保持稳定,利用微波杀青,较少出现以上现象,产品质量更趋稳定.微波杀青具有省时、节能、操作方便、对环境无污染、加热均匀等特点,正在产区推广应用.现将碧绿剑的加工工艺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我国茶叶生产,以绿茶为最早。远在一千年以前的唐代,我国已采用蒸青方法加工绿茶。唐代绿茶制法,主要为蒸青团茶;到了宋代,进而改为蒸青散茶;到了明代,又进一步发明了炒青制法,利用干热来发挥茶叶的香味,从此绿茶品质有了更大的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绿茶制法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炒制技术,由手工方式,逐步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产量有了增加,品质有了提高,历史上名贵绿茶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还创造了不少优质名茶。  相似文献   

17.
江西婺源茶机厂生产的6CSC—11型杀青炒干两用机,是在目前国内同类瓶式干燥机的基础上,根据“婺绿”制茶工艺的要求,在原来的机型结构上进行了较大的改进而制成的。该机筒体有三种转速,能满足杀青与炒干的要求;排风量加大,筒体内的废气能得到及时迅速地排出;筒体内导板的排法也得到改进,因此出茶快速而干净。1984年春、夏茶较大规模的投产试用结果表明,该机性能完全符合杀青、炒干作业要求。杀青叶叶底均匀明亮,色泽翠绿,焦边、爆点、红变、黄闷现象很少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茶叶杀青质量,以用于名茶加工的滚筒杀青机为例,基于离散元分析技术的PFC3D法。对杀青过程的各相关参数进行数值模拟,如滚筒转速、导叶板数量、布局、倾角及结构,滚筒倾角与壁温等对杀青效果的影响,并进行了优化设计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滚筒杀青时,存在最佳转速;滚筒前段布置较多的导叶板,有利于杀青叶温度的迅速提高;适当增加导叶板倾角和采用“L”型导叶板,将提高茶叶在筒壁上的散度,有利于杀青叶温度的均匀;在保证杀青质量前提下,滚筒平均壁温和倾角呈双指数函数关系;杀青效率和滚筒倾角呈二次函数关系。研究还表明,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同样适用于滚筒式设备干燥颗粒状农产品的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9.
绿茶初制一般是杀青、揉捻、干燥三个工序。锅炒杀青绿茶由于干燥方法不同,分为炒青、烘青和晒青三类。在炒青中又因不同方法制出的外形,分为长炒青,园炒青和扁炒青三种。长炒青产区分布很广,是精制眉茶的原料,在我国出口绿茶中数量最大。其外形要求条索紧直、园润、匀整;内质要求清香持久,滋味浓醇,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匀、黄绿显翠。它的外形对提高眉茶精制率,充分发挥毛茶的经济价值关系极大。因此,在茶叶生产实践中,如何尽量使长炒青毛茶的外形达到紧、直、园、整,克服松、弯、扁、碎,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  相似文献   

20.
从加工过程中糖胺化合物的变化探讨提高绿茶香气的途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倪德江  胡建程 《茶叶》1996,22(1):33-34,36
本文就糖胺化合物变化与茶叶香气形成的关系作了探讨,并提出改善香气的措施。结果表明,在炒青绿茶加工过程中糖胺化合物含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最大值出现在茶叶含水量21 ̄15%范围,即在炒三青后或Xun锅前期。烘二青和炒三青不同温度处理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高温能促进糖胺化合物形成。但在Xun锅过程高温则能促进糖胺化合物降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