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双孢蘑菇在出菇阶段。由于受到不利因子的影响,菇床上经常发生部份小菇蕾萎缩、变黄、最后死亡的现象,严重时床面的小菇蕾成批死亡,给栽培蘑菇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带来很大的影响。根据有关报道和生产实践,就蘑菇死菇产生原因及其防治措施作如下概述,以供广大栽培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田发恩 《食用菌》2007,29(1):54-55
双孢菇在出菇阶段,由于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菇床上经常发生部分小菇蕾萎缩、变黄,最后死亡的现象,严重时床面的小菇蕾成批死亡,造成产菇量和经济效益的严重损失。1死菇原因1.1持续高温在菇蕾形成到采收这一段时间,棚温不能超过20℃,料温不能超过18℃,否则将会大量死菇。这是因为双孢菇菌丝体都是相通的“管子”,在温度较低时(16℃上下),菌丝体扭结,形成菌蕾,所需的水分和营养,借菌丝体中  相似文献   

3.
袋栽平菇一般对采过2~3潮菇的菌筒要进行覆土处理。但这种方法催蕾期长,出菇不齐甚至不出菇,且菇体夹带泥土影响平菇商品价值。笔者在实践中采用先催蕾再进行局部覆土方法,收到较好效果。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将已采过二潮菇的菌筒,除去料袋置水池中浸泡2天,置培养室催蕾,现蕾后再移到室外,把菌筒菇蕾小、稀疏的部分向下,依次排放,间隔3~4cm。取肥沃的潮湿壤土先填满菌筒的间隙。再进行局部覆土。覆土时要覆在疏(未现蕾)处,留菇蕾;覆小蕾留大蕾。如果  相似文献   

4.
1)症状。平菇腐烂病头潮菇发生很轻,多发生在二潮菇现蕾以后,有的烂蕾,也有的在菇蕾生长过程中,逐渐发黄死亡、腐烂,成熟的菇体感染,其外观发黄、发黏,严重者烂掉,并且发生一种很难闻的异味,初步诊断为细菌性腐烂病。  相似文献   

5.
《食用菌》2017,(6)
<正>竹荪长蕾采摘季节,遭遇高温干旱造成竹荪菇蕾萎缩死亡。有什么预防措施,现借贵刊一角,解答菇农的疑问。连日的天睛高温水分蒸发量大,竹荪栽培畦地表土失水干旱,造成竹荪缺水性萎蕾,表现为菇蕾色泽变浅黄,外膜收缩皱折;手抓菇蕾内外滑脱,质地柔软;翻开培养料,菌丝萎黄,基料干松。而竹荪喜荫湿土壤生长。菇蕾生长期,基质含水量60%~65%,空气相对湿度在80%~90%。  相似文献   

6.
在草菇栽培过程中,经常可见菇蕾发生量很多,结果仅有少量能形成子实体,大部分枯萎死亡。因此,查明菇蕾枯萎的原因,以便采取提高成菇率的措施,乃是北方地区草菇取得高产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食用菌》2007,(2)
鸡腿菇是目前推广的高档食用菌之一,在生产过程中常会出现以下五个问题。因此,菇农在种植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和加以克服,才能使鸡腿菇增产多收,提高经济效益收入。一是会出现头潮菇太密,转期困难。头潮菇多个体小,甚至成丛的菇蕾将覆土掀起,造成大批小菇因脱离料面死亡,难出  相似文献   

8.
李正飞 《食用菌》2009,(3):21-21
一是疏蕾。菌袋出菇第一潮,正值5月下旬到6月,此时气温较适宜,菇蕾丛生任之发育,会使朵小肉薄。为此,必须要疏蕾。具体的操作方法,对菌筒表面密集的菇蕾、每袋选择蕾体饱满、圆正、柄短、分布合理的6-8朵,多余的菇蕾用手指按压致残,不让发育,确保香菇品质。  相似文献   

9.
双孢蘑菇在出菇期间,经常发生菇蕾萎缩、变黄、成批死亡的现象,严重地影响着产量和经济效益。产生死菇的原因比较复杂,笔者根据有关报道和生产实践,对死菇的原因试析如下,以供制订防治措施时参考。 (一)培养料养分不足 培养料中的养分是蘑菇子实体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培养料养分不足,势必影响菇体的正常生长发育而导致部分死菇。培养料营养不  相似文献   

10.
草菇菌蕾萎缩死亡原因及防治对策草菇菌蕾形成后,如因环境条件不适,或因病菌侵染,往往在幼苗期即发生萎缩死亡,特别是在第2潮菇的菌蕾出现后,更为严重,导致减产。造成菌蕾萎缩死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栽培中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防治对策。1菌种老化草菇菌种无性...  相似文献   

11.
在实践中,我们多次观察到,香菇原基先育成菇蕾后,如果搬动菇木改变了菇蕾的原有生长方向,菇蕾就会萎缩或者长成畸形菇。特别是平菇更为明显,只要一改变原有的生长方向,珊瑚状原基就会萎缩,再在这个原基旁边长出新的原基,这就势必影响质量和产量。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菌丝生理成熟期不同温度(17、20、23、26、29℃)和光质(红、白、蓝、黄)对白灵侧耳(Pleurotus nebrodensis)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增加,出菇率、产量逐渐下降,菌盖直径逐渐减小,其中17℃时出菇率96%,平均每瓶子实体产量201.91 g,菌柄平均直径11.95 cm,商品性状最佳;在菌丝生理成熟期不同颜色的光照显著影响白灵侧耳的出菇率、菇蕾数量、现蕾时间和菌柄长,其中白光处理的出菇率最高为93%,红光处理的出菇率最低为67%,黄光处理的菇蕾数量最多,蓝光处理的菇蕾数量最少,白光、蓝光和黑暗处理的现蕾时间均为8 d,红光处理的现蕾时间为最长为10 d。实验结果为工厂化生产中白灵侧耳生理成熟期的环境控制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袋栽平菇方法,在出菇期要将袋口薄膜挽起,笔者在多年的平菇生产中发现,这样分化的菇蕾多达几十到几百个,能长成菇的一般也有20~40个,子实体成熟后的单丛菇总重仅300~500g,菇体个小、盖薄,商品价值低。为此,我们对出菇方法进行了如下改进: 出菇期只解去袋口两端的绳,并向外拉动袋口形成一个小孔隙。这样缩小了出菇面,限制了菇蕾的过多发生,单丛菇个体数仅5~15个,而单丛菇总重也能达到300~500g,菇体个大、盖肥厚、质优,商品价值高。  相似文献   

14.
栽培香菇用双棚法催蕾育花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香菇的生长过程中,菇蕾的形成,幼菇的生长和花菇的培育所需的环境条件各不相同。如果在同一个棚内进行管理,会出现以下情况:①菇蕾形成迟缓;②幼菇死亡;③畸形菇较多,且花度较差。为了提高幼菇的成活率,培育出高产优质花菇,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笔者于1996年冬在泌阳大袋立体栽培香菇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双棚催蕾育花菇技术探索,双菇棚催蕾育花菇,即催蕾和育花菇分棚进行,若只有一个菇棚的可在中间隔成两个菇棚。经小区试验和大面积推广栽培,效果甚佳。现将此法介绍如下: 1 催蕾 当菌袋经过60~80天的发菌及转色管理,有1/3以上的瘤状物逐渐隆起,转色在1/2以上的菌袋上大量出现黄棕色的分泌物时,说明菌丝生理基本成熟,营养已高度集中,应及时创造一个科学的环境条件,让其变温出菇。 1.1 浸水 菌袋在发菌和转色过程中要消耗一  相似文献   

15.
食用菌螨虫也称菌虱、菌蜘蛛、菇螨,危害多种食用菌。食用菌播种初期发生菇螨危害,接种块的菌丝首先被咬,常不见菌丝萌发;稍后发生菇螨危害会引起菇蕾萎缩死亡。在子实体上发生菇螨危害,被害部位变色或出现孔洞,严重影响产量与质量。由于菇螨虫体小,肉眼不易看清,菇螨容易乘机危害菌菇。因此,在食用菌栽培管理中要及时防治菌螨虫。在食用菌播种后7天左右,将有色薄膜盖在料面上5~10分钟,然后用放大镜贴近培养料的  相似文献   

16.
冯国民 《食用菌》2010,(4):44-44
食用菌螨虫也称菌虱、菌蜘蛛、菇螨,为害多种食用菌。食用菌播种初期发生菇螨为害,接种块的菌丝首先被咬,常不见菌丝萌发;稍后发生菇螨为害会引起菇蕾萎缩死亡。在予实体上发生菇螨为害,被害部位变色或出现孔洞,严重影响产量与质量。由于菇螨虫体小,肉眼不易看清,菇螨容易乘机为害菌菇。因此,在食用菌栽培管理中要及时防治菌螨虫。在食用菌播种后7d左右,将有色薄膜盖在料面上5-10min,然后用放大镜贴近培养料的一面观察,一旦发现体小呈扁平或椭圆形、白色或黄色、长有多根刚毛的菇螨时,可采用以下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7.
冬季平菇品质好、价格高、栽培量大,但在平菇生产过程中,因种种原因菌袋表面生长的菇蕾、幼菇常发生水肿、萎缩、变黄、死亡等现象,给菇农造成严重损失。死菇后菇农一般采取喷药防治黄菇病、细菌性软腐病等病害的方式预防死菇,由于病药不对路,死菇反而更加  相似文献   

18.
薛玉华 《食用菌》2011,(4):17-17
"育":是指香菇的育蕾。出菇期的主要管理任务是割膜和疏蕾。菇蕾现出后仅仅是一个个灰褐色的小"肉疙瘩",还没有分化,也没有触及塑料薄膜,此时应及时进行割膜处理。其方法是:  相似文献   

19.
正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菇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较易长成畸形菇,如平菇的菜花形"块菌",金针菇多分支的小菇"针尖菇",香菇原基畸形,蘑菇、球盖菇、猴头菇、真姬菇等都易出现菇蕾菇体畸形现象,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减少了菇农的收入。1畸形菇产生原因食用菌栽培中出现的畸形菇大多是管理不当造成的,少数是由菌种退化、变异和病毒感染所致。1)菇棚设计不合理,以致空气不流通,  相似文献   

20.
徐靖 《食用菌》1993,15(5):26-26
花菇是一种品质最优的香菇。其特点是:菇盖表面开裂呈现花纹,菇内肥厚,质致密,柄细短,香味浓,商品价值高。冬季气温低,空气相对湿度小,是生产花菇的季节,应抓住良机,创造条件,力争多产花菇。一、影响花菇形成的因素(一)低湿这是影响花菇形成的主要因素。外界环境干燥,空气相对湿度小,菇蕾内部细胞不断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