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天津农业科学》2016,(5):140-147
从开发强度指数和供给能力指数两个方面构建了新疆建设用地开发均衡度指标体系和计算模型。通过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全疆大部分地州(市)建设用地的规模不大,建设用地开发利用产生的经济效益不高,开发强度指数较小。(2)全疆大部分地州(市)具有较强的供给能力,土地开发利用的空间和潜力较大。(3)绝大数地州建设用地处于开发不足、严重开发不足的状态,极少数处于过度开发的状态。(4)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处于失衡的地州占多数,处于均衡状态的占少数。为此,新疆应在协调好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合理优化配置建设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
孔伟  张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4):211-213,217
采用2005—2010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土地和社会经济数据,构建了建设用地增量指标配置的空间均衡度模型,对我国各省建设用地增量配置的空间合理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共计23个省份处于均衡状态,占全国的74.19%,整体看来建设用地增量配置与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禀赋的空间格局是基本相符的,但各省份之间均衡状态也存在一定差异,处于失衡状态的省份主要分布在西南和东北地区。大部分省份建设用地增量指标配置总体较均衡,但部分省份仍存在过度配置或配置不足的状况。过度配置的省份大多分布在中西部地区,配置不足的省份主要包括东北3省和北京、广东、甘肃,东部地区各省相对于供给因素则均属过度配置。对资源禀赋考虑的相对不足导致了我国目前建设用地增量指标配置空间失衡的格局,今后应重视配置强度与供给能力之间的匹配,实现保障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双赢。  相似文献   

3.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预测与分析——以兰州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中国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不断发生变化。城市建设用地预测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城市健康、快速、集约化发展的保证,因此必须合理地确定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对我国的建设用地预测研究进展和用地预测模型做了介绍,并对兰州市建成区的用地现状进行了分析;依据兰州市建设用地的现状和资料的实际情况,选取灰色GM(1,1)模型和双因素模型对兰州市未来建设用地规模进行了预测与结果分析。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甘肃省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14个市(州)可划分为4个类别,其中,兰州市为1类城市,总体发展水平最高,其他市(州)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然后,研究了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的3点成因。最后,提出了甘肃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5.
以湖南省13个参评地级市为样本,参照《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构建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来综合分析参评城市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水平。结合数轴法和聚类分析法确定各参评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等级,并分析各参评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现状和空间格局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区域差异显著,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湖南省东北高西南低,且北部地区整体优于南部地区;评价单元的地理区位、经济水平、交通等基础设施情况导致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差异;各参评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制约因素存在显著差异。根据评价结果,应强化建设用地管理工作,提出相关措施建议来实现各区域人口、经济和建设用地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 1 小城镇建设中的体制障碍1.1 现行土地制度对小城镇发展的制约1.1.1 小城镇建设用地制度是“公平有余,效率不足”。发展快的小城镇建设用地紧缺,而滞后地区的用地指标却只能“睡大觉”。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农民大量出县、出市乃至出省打工,在农村中出现了许多的“空心村”和抛荒的耕地,当地政府又无力整理,造成大量土地闲置浪费。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却因建设  相似文献   

7.
以甘肃省14个市州为研究单元,从区域发展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选取29个评价指标,利用综合协调度评价法构建了甘肃省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体系,研究了甘肃省14市州的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度,并对整体发展水平做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甘肃省各市州发展水平不均衡,生态环境条件不一致,各市州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也不相同;甘肃省14个市州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总体协调度偏低,以综合协调度水平为分类标准,可将甘肃省各市州分为3种类型:a.同步协调型,包括张掖市、白银市、甘南州、武威市、平凉市、天水市、庆阳市和金昌市;b.趋近协调型,包括临夏州、酒泉市和嘉峪关市;c.生态主导型,包括定西市、陇南市和兰州市。针对不同类型区域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状况,分析了影响协调度的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协调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以长春市为例,根据2002—2012年统计数据,分析了城市建设用地和耕地变化特征,通过相关性分析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增加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且呈现出建设用地规模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以河南省18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构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模型)对2009、2012和2015年这18个地级市的土地利用效率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2和2015年河南省地级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区域均值分别为0.957、0.961、0.976,表明河南省土地利用效率总体水平较高且差异不大;影响河南省各地级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和建设用地面积存在大量投入冗余,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投入过多,环境产出效益相对不足;2009年多数城市规模效益处于递减状态,2012—2015年处于规模效益递增阶段的城市数量逐渐增加。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分布呈现中部高边缘低、西部地区高东北部地区低的格局,且存在微弱的规模等级递减效应。合理配置要素投入情况,改善松散低效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提高河南省土地利用效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在资源型城市城镇化过程中,要求城市内部经济与生态耦合发展。因此,研究生态视角下城市建设用地利用问题成为当前资源型城市发展亟需突破的瓶颈。基于山西省资源型城市2006—2016年面板数据,利用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揭示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并运用Tobit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山西省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呈上升趋势;2)通过分析10个城市平均Malmquist指数,发现生产规模指数对TFP指数的促进作用更强,生产要素与规模匹配方面处于较优水平,但缺乏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3)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质量指数是提高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针对国民经济评价指标的不相容性问题,提出了基于蛙跳算法投影寻踪模型的国民经济综合指标评价方法.该方法根据样本数据特性寻求最优投影方向,利用最优投影方向判断各评价指标对综合评价目标的贡献大小,根据最优投影方向与评价指标的线性投影得到投影值,实现对样本的统一评价.通过对甘肃省12个城市主要经济数据分析评价,发现甘肃省12个城市的投影值分别为兰州2.802 029,嘉峪关0.460 885,金昌市0.384 237,白银市0.520 189,天水市0.578 364,武威市0.460 034,张掖市0.359 556,平凉市0.397 498,酒泉市0.459 759 5,庆阳市0.331 656,定西市0.324 485,陇南市,0.369 294,兰州市综合经济实力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全省经济发展欠均衡,庆阳市和定西市排名在全省后列.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对甘肃省14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甘肃省没有土地集约利用级别的城市,嘉峪关土地集约综合评价值最高,达0.67,为一般集约的城市,适度利用的城市为兰州(0.58)和金昌(0.47),低度利用的城市为天水(0.25)、张掖(0.22)、酒泉(0.23)、庆阳(0.30),粗放利用的城市为平凉(0.19)、甘南(0.11)、陇南(0.14)、定西(0.10)、临夏(0.10)、武威(0.18)、白银(0.18);甘肃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平均水平为0.27,处于全国低下水平,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很大.自西向东,甘肃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值变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总的来说,河东地区发展比较缓慢,综合评价值总体较低.  相似文献   

13.
金鑫 《安徽农业科学》2013,(28):11532-11535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采用2006~2011年甘肃省12个地级市的建成区面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第二、三产业从业人数投入指标,建成区绿地面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第二、三产业产值作为产出指标,对甘肃省12个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从甘肃省区域发展战略来看,“两翼”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较高,而“中心”城市土地效率较低,呈现“两边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形态;从城市发展特征上看,陇东和河西以能源化工以及新能源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高于传统工业城市;从城市规模上看,中小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高于大城市。  相似文献   

14.
以甘肃省14个市(州)为基本单元,采用土地消耗指数和变差系数,将建设用地和GDP结合,对甘肃省及各市(州)土地消耗指数时空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及各市(州)土地消耗指数总体呈逐渐下降趋势,甘肃省土地消耗指数由2006年的500.32hm~2/万元下降为2013年的152.16 hm~2/万元,降低了69.59%,表明土地利用节约集约程度在不断提高;各市(州)土地消耗指数差异性在逐渐缩小,差异程度由2006年的0.96下降到2013年的0.48。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旅游气候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了甘肃省境内的12个城市,根据1980~2012年甘肃省的气象资料,研究了甘肃省的气温、降水、风速、湿度和日照时数,利用温湿指数、风寒指数和着衣指数分析了甘肃省旅游气候资源适宜性。结果表明:1年中旅游气候舒适度较好的地区是临洮、天水、兰州等地,比较适宜在甘肃境内旅游的月份是4~6和8~9月,并划分出了甘肃省的旅游旺季、旅游淡季和旅游平季。  相似文献   

16.
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3个方面构建城市建设用地投入效益分析指标体系,并以吉林省8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城市建设用地投入的水平特征表现为:投入低效,内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低下;空间特征表现为:空间分异情况并不明显,但总体来说西北部地区大于东南部地区;建设用地投入效益从大到小依次为经济效益(3.072 1)、社会效益(2.909 5)、生态环境效益(2.532 2),反映吉林省重经济、轻生态的错误发展观念。  相似文献   

17.
建立农地集约利用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对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农地集约利用过程中的碳排放效率进行分析,研究农地集约利用程度与碳排放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农地集约利用度的高低与碳排放效率高低并不具有普遍的一致性,山东省农地集约利用度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传统农业区和部分发达城市;济南、青岛、烟台3个经济较发达的地级市农地集约利用碳排放效率普遍偏低;农地技术(如育种、灌溉和机械)投入不足,化肥、农药、电力投入过多是农地集约利用的碳排放效率低的普遍原因。针对各地级市的特点,提出了如何在以碳排放为成本的前提下实现农地集约利用的最优,探索低碳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