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利用1979—2014年的NOAA/NASA海表温度延长重构数据和国家台站的观测数据,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从赤道年平均海温出发,分析热带海温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印度洋—太平洋海温对我国年降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79—2014年热带地区年平均海温为26℃,海温暖区主要集中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赤道地区。热带海温距平时空变化特征:第1特征向量场在印度洋海温表现为全区一致型,太平洋海温表现为弱El Nio(La Nia)现象,时间系数与年降水量主要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和河套地区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第2特征向量场在太平洋海温表现为El Nio(La Nia)现象,印度洋海温表现为偶极子型,时间系数与年降水量在西藏和黄河中游地区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东北东部和长江以南地区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第3特征向量场在太平洋海温表现为弱El Nio(La Nia)现象,印度洋海温表现为南北型,时间系数与年降水量在西藏、新疆、福建和东北西北部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为黑木耳合理制定种植时间提供理论依据,利用1988—2017年贵州省84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平均气温数据,采用温度适宜度方法,计算贵州84个逐候温度适宜度,根据候温度适宜度指标对贵州黑木耳温度适宜性进行区划。结果表明:贵州露地袋栽黑木耳平均温度适宜期约350d,不同地域种植适宜期有所不同;贵州黑木耳自然生长温度适宜性可以分为贵州东部和南部的全年生长温度适宜区、贵州中部及其以北以西的春夏秋生长温度适宜区等2个大区;根据冬季低温、夏季高温持续时间长短对贵州黑木耳进行2次分区,可分为全年生长无低温有高温区、全年生长无低温和高温区、全年生长有低温无高温区、全年生长有低温和高温、春夏秋生长有高温区、春夏秋生长无高温区等6个区。  相似文献   

3.
利用西北地区1960~2009年25个日射站观测资料和163个常规气象站日照百分率资料,建立用日照百分率拟合太阳总辐射的估算式,对西北地区太阳总辐射量进行拟合计算,并探讨其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西北地区1960~2009年太阳总辐射年总量整体呈中间高、两边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高值区位于青海柴达木盆地地区以及新疆东部和甘肃西部的青、新、甘三省交界地区,最大值在青海格尔木。2个低值区分别位于陕西和甘肃南部的秦岭以南地区以及新疆天山地区,最小值在陕西安康。从各月的空间分布情况看,各月西北地区中部的高值区和西部的低值区位置有较大变化,特别是中部的高值区具有明显的北移南撤的变化特征;东部的低值区位置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正中期天气预报未来一周,黄淮南部、江淮、江汉、江南北部、华南中西部、四川盆地及贵州累计降雨量有40~80毫米,其中华南西部局部地区有100毫米以上;新疆北部、西北地区东部、东北地区大部、黄淮中北部及内蒙古中部降雨量有5~20毫米,其中黑龙江西北部、吉林和辽宁的东部等地有30~50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新疆北部、黄淮南部、江淮、华南西部、四川盆地及东北地区大部累计降雨量偏多3~7成。  相似文献   

5.
铜川市位于陕西省中北部,陕北黄土高原南缘,境内地形、地貌结构复杂,山、塬、梁、峁、沟谷、河川均有分布,西部和北部是广阔的山区,中部和东部是地势起伏不平的沟原相间的残原区,南部是地势较平的台原区。受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8.9-12.3℃,由东南向西北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6.
1980—2015年廊坊市风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80—2015年河北省廊坊市9个气象观测站逐日风速、风向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和M-K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近36年廊坊市主导风向和平均风速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廊坊市南部地区平均风速略大于北部和中部地区;全市平均风速以0.162 m/(s·10年)的速率递减,并以小风(风力0~2级)日数增加和风力3级以上日数减少为主要表现特征;北部和南部地区逐年平均风速未出现显著突变,而中部地区平均风速在1985年发生突变;各县主导风向因其地理位置呈现不同特征,北部地区常年主导风向以西北风和偏东风为主,中部地区以偏北风和西南风为主,南部地区主导风向以偏南风或西南风为主;全市静风出现的频率呈下降趋势,北部地区主导风向由西北风转为东风,中部地区主导风向由南风转为西南风,南部地区主导风向由西南风转为南风。  相似文献   

7.
<正>未来一周(9月13日-19日),西北地区东部、黄淮西部、江淮、江南北部、四川盆地、华南沿海以及贵州北部等地降雨量有60-100毫米,其中陕西南部、四川盆地北部和东部、湖北西部等地降雨量有150-260毫米。同时,新疆北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3℃,江南南部、华南地区气温偏高1℃左右。11-13日,新疆北部、西北地区东部、华北等地部分地区先后出现降雨天气,并有4-6级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资》2013,(23):23
<正>中期天气预报6月16日-19日,华北中部、东北地区东部和南部、江淮、华南、四川盆地及云南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雨、局地暴雨。6月19日-20日,新疆西部、西北地区东部、东北地区中北部、黄淮西部、江淮、江南、华南、西南地区东部有小到中雨,其中长江中下游沿江、华南沿海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20-22日,西北地  相似文献   

9.
山西省秋季降水区划及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主成分(EOF)、旋转主成分分析(REOF)、小波分析方法,对山西省1960~2004年秋季降水标准化距平场进行分区,并对秋季降水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时间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秋季降水的主要空间异常型表现为全省一致的多雨或少雨型,这是山西省秋季降水异常的主要特征。降水异常区域大致可划分为3个区,即北部区、中部区、南部区。各异常区秋季降水都存在10年以上长周期和3~9年短周期振荡,但其显著周期及其年代变化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明成年桃树不同朝向枝条叶片的光合作用特点,在桃果实成熟期间(6月中旬),分别于10:00和15:00测定了桃品种春美的东、南、西、北以及中部共5个方位叶片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桃叶片在10:00的光合效率总体高于15:00的,不同方位桃叶片在10:00的光合效率表现为南部>东部>北部>西部>中部叶片,在15:00的光合效率表现为南部>西部>北部>东部>中部叶片;在10:00不同方位叶片的气孔导度表现为北部>东部>南部>西部>中部叶片,在15:00气孔导度表现为西部>北部>东部>南部>中部叶片。总之,光照强度直接影响桃叶片的光合效率,温度影响桃叶片的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改变气孔导度,导致光合效率日变化的发生及不同朝向叶片光合特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 the pathogen that causes wheat powdery mildew,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iseases affecting wheat production in China, and the oversummering is the key stage of wheat powdery mildew epidemic. The more oversummering regionalization of wheat powdery mildew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disease predic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this study, we analyz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oversummering data of wheat powdery mildew and the meteorological factors over the past years, and determined that temperature was the key meteorological factor influencing oversummering of wheat powdery mildew.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at which wheat powdery mildew growth was terminated(26.2°C) was used as the threshold temperature to regionalize the oversummering range of wheat powdery mildew. This regionalization was done using the GIS ordinary kriging method combined with the 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 of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nnual probability of oversummering region based on Model 26.2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actual survey of the more summer wheat powdery mildew. Wheat powdery mildew oversummering regions in China mainly cover mountainous or high-altitude areas, and these regions form a narrow north-south oversummering zone. Oversummering regions of wheat powdery mildew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high-altitude wheat growing areas, including northern and southern Yunnan, northwestern Guizhou, northern and southern Sichuan, northern and southern Chongqing, eastern and southern Gansu, southeastern Ningxia, northern and southern Shaanxi, central Shanxi, western Hubei, western Henan, northern and western Hebei, western Liaoning, eastern Tibet, eastern Qinghai, western Xinjiang and other regions of China.  相似文献   

12.
利用新疆101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逐日平均气温和逐年极端最低气温资料,使用线性趋势和Mann-Kendall法对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冬季负积温和越冬期日数等冬季热量要素变化趋势、突变特征进行分析,采用混合插值法,在ArcGIS平台上完成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的各热量要素多年平均值和突变前后变化量的空间分布式模拟。结果表明:(1) 新疆1月平均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总体呈现“南疆高,北疆低;平原和盆地高,山区低”的特点,冬季负积温和越冬期日数总体呈现“南疆少,北疆多;平原和盆地少,山区多”的分布格局。(2)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1961—2010年新疆冬季热量资源呈明显的增多趋势,并且1月平均气温和年极端最低气温分别于19 79年和1980年发生了突变性的升高,冬季负积温和越冬期日数分别于1986年和1998年发生了突变性的减少。突变年前后,1月平均气温和年极端最低气温上升幅度的空间分布总体呈“从东南至西北递增”的格局,冬季负积温减少幅度的空间分布呈“由南向北递增”的特点,越冬期日数减少幅度的空间分布呈“南疆大,北疆小;盆地大,天山和阿勒泰山区小”的格局。  相似文献   

13.
娄雪冬  康冰  胡理乐 《安徽农业科学》2013,(17):7609-7613,7648
[目的]研究秦岭西部地区近41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方法]根据秦岭西部17个气象站1967~2007年间观测数据,分析了秦岭西部近41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过去41年间,秦岭西部的平均气温增幅为0.30℃/10a(P0.000 1);四季平均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冬季增温速率最大(0.42℃/10a)。年平均月极端最高气温上升趋势显著(0.31℃/10a,P0.05),冬季平均月极端最高气温上升最快(0.54℃/10a,P0.05);年平均月极端最低气温上升趋势显著(0.36℃/10a,P0.05),夏季平均月极端最低气温上升最快(0.45℃/10a,P0.005)。41年间平均年降水量为802 mm,变化趋势不显著,但春季降水量显著下降(-13.68 mm/10a,P0.05);年日照时数和年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但变化趋势不显著,平均年日照时数为1 864 h;年蒸发量呈增加趋势,但变化趋势不显著。从地域差异上看,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和年相对湿度都呈现由南部向北部地区递减的趋势,年日照时数和年蒸发量则呈现由南部向北部地区递增的趋势。[结论]该研究可为秦岭西部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亚高山草甸不同坡向牧草产量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山西亚高山草甸不同坡向牧草产量动态进行了研究。经三年的定位研究其结果表明:亚高山草甸牧草一般4月中、下旬开始返青,之后牧草随温度升高生长逐渐加快,牧草产量逐月增高,各坡向牧草产量动态均呈现单峰曲线的变化规律。干草产量的峰值,东坡和西坡在7月,其它各坡向则出现在8月。9月上旬牧草开始枯萎,产草量便开始下降,一直持续到翌年4月牧草返青之前。牧草营养物质的变化,生长前期粗蛋白质和磷含量高,随牧草的生长发育逐渐减少。粗纤维则相反。粗蛋白质产量高峰期,东、南和西坡在7月,北坡和山顶部在8月份,与干草产量的高峰期基本吻合,此时正是牧草利用的最佳时期。除5、6月外,青草期其它各月牧草产量和营养物质产量,北坡均显著高于其它各坡向(P<0.05)。  相似文献   

15.
对乌兰察布地区1971—2010年的降水与气温进行了分析。趋势分析表明,近40年来乌兰察布地区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其中春、秋季降水量为增加趋势,夏、冬季节降水为减少趋势;年平均气温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并在1987年以及1997年发生了明显的跃变;小波分析发现年降水量存在着5年、10年、20年以及28年左右的周期,年平均气温存在着6年、15年、20年以及28年左右的周期;旋转主因子分析发现乌兰察布地区夏秋季降水、气温的区域划分具有一致性,南部地区降水多,气温高;北部地区降水少,气温低,但北部地区气温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新疆棉花障碍型冷害精细化风险,为新疆棉花种植业规避冷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951~2015年新疆66个农业气象站点逐日数据为基础,利用并分析MODLT1M中国1KM地表温度月合成产品2000~2016年每年9月LTN AVG数据资料,以日平均气温连续3 d≤20oC为棉花障碍型冷害判定指标。根据已有的冷害风险评估指标概念模型,计算冷害强度与频率分指标。通过将次冷害强度和次冷害频率升尺度为年冷害强度和冷害年频率构建综合冷害风险指标,将原本松散的冷害频率和强度关系突显出来,依据二者之间的稳定函数关系,确定冷害年频率等级来对应冷害年强度等级,划分冷害风险指标各临界阈值。以地理因子归一化加合趋势面+温度趋势面校正的方法,准确推算新疆棉花冷害风险指标。紧密结合风险等级划分与风险指标推算结果,评估新疆棉花冷害风险。【结果】新疆棉花障碍型冷害发生风险北疆高于南疆和东疆,北疆西部沿天山一带棉花种植区冷害风险自西向东逐渐增加。模型模拟冷害风险指标值与站点实测计算值之间无明显差异,两者散点图线性拟合R2为0.97,结果准确。【结论】研究构建的评估方法能够实现对新疆棉花障碍型冷害风险的客观评价,所构建的方法论不仅适用于棉花,还可适用于其他作物冷害的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7.
宋长远 《农技服务》2009,26(10):110-111
利用本溪地区2006~2007年区域自动气象站气温及降水资料,从年、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及降水量对其空间分布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气温空间分布特征总体为西部地区呈自西向东递减,东部地区呈自南向北递减的分布规律。春、冬季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大体与年平均气温分布一致,夏、秋季平均气温略有差异,年平均最高气温分布不太明显。降水空间分布特征总体上呈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趋势,东部地区降水明显多于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8.
根据大兴安岭地区1961—2015年气温资料和有关再分析资料,采用距平标准差比值和合成分析等方法,计算研究区逐年负积温,负积温起始日期、结束日期和持续日数,并分析负积温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挑选出负积温异常年份分析环流异常。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地区年负积温空间分布呈南-北型分布,中部为负积温东西梯度比较大的过渡区域,由北向南负积温绝对值减小,从-3400^-1400℃,南北相差2000℃;持续日数、起始日期和结束日期也呈同样的空间分布,纬度越高,负积温出现时间越早,结束时间越晚,南部地区在当年10月末出现,次年3月末结束,而北部地区在当年10月初出现,次年4月下旬结束;纬度越高持续时间越长,从南向北持续日数为145~195 d。近55 a整个研究区负积温呈上升趋势,并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发生一次显著的突变,负积温绝对值减小,由冷变暖,且纬度越高温度变化越大,变暖越显著。大气环流分析,异常冷的年份中高纬度低温中心加深南下,东亚大槽加深变宽南下影响研究区域,西北风加强有利于冷空气的输送;异常暖的年份则相反,不利于负积温的积累。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南疆阿克苏、和田、喀什三地区1990~2011年内年平均温度、红枣各生育时期均温变化趋势,研究了温度对红枣产量的影响及对红枣产量变化的贡献情况。22年内南疆三地区年均温及红枣各生育时期均温均呈上升趋势,全年均温、萌芽开花期均温和果实膨大成熟期均温与红枣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温度上升是提高红枣产量的重要原因。随机效应模型实证分析表明,南疆三地区温度变化对红枣产量变化的贡献率为7.54%,年温度每升高1℃,红枣产量提高9%~11.7%。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新疆北疆1998~2018年天然草地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为退化草地的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基于多年连续的MODIS–NDVI产品数据和气象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对近20 a新疆北疆天然草地覆盖度进行反演,分析该区域草地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及与温度、降水相关性,研究北疆天然草地植被覆盖度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1)近20 a来,北疆天然草地植被覆盖度总体上呈现为中部和东部较低,北部、西部和南部较高的空间分布趋势。(2)天然草地变化率呈增加趋势的占比为57.51%,天然草地变化率呈降低趋势的占比为42.49%。(3)近20 a来,北疆天然草地植被覆盖度与年均降水量呈正相关的比例为81.27%,呈负相关的比例为18.73%;北疆天然草地植被覆盖度与年均气温呈负相关性所占比例为39.48%,呈正相关的比例为60.52%。【结论】新疆北疆天然草地植被覆盖度与年均降水量的相关性高于年均气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