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掌握耕地占补平衡实施现状,研判耕地占补平衡发展形势,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及比较分析方法,分析了江苏省耕地资源总量情况,剖析江苏省耕地资源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耕地占补平衡面临的形势、耕地占补平衡影响因素,并采用定量模型对"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的耕地占用、耕地补充、平衡趋势进行预测,对比分析平衡状况演变差异。  相似文献   

2.
回顾过去15年中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发展历程,采用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定性分析法分析了耕地占补平衡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耕地占补平衡存在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耕地质量把关缺位、"占优补劣"现象普遍,部分项目选址不合理、造成资金浪费和生态恶化等问题。最后提出,从创新编制补充耕地项目实施性规划、按耕地质量等级征收耕地占用税、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结余耕地指标、推进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的市场化交易等四个方面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  相似文献   

3.
耕地占补平衡自1997年提出以来,逐步从"数量平衡"发展到现今的"数量、质量和生态平衡",对于稳定我国的耕地面积成效突出,但在补充耕地质量、生态及制度实施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同时,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等导致建设占用耕地需求强劲,而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少且空间分布不均,部分区域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难度越来越大。该研究在对我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回顾和相关研究总结的基础上,从耕地质量建设、补充耕地项目市场机制建设及耕地占补生态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4.
王梅农  刘旭  王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9034-19037,19059
论证了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意义和必要性;回溯了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政策变迁过程;分析了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于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量只增不减,城市建设中浪费耕地的现象较严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要求一部分耕地退耕,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导致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实施的难度较大;"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的现象十分普遍;耕地的开发和复垦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威胁;在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实施过程中没能考虑到各地区的差异。并对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今后的发展走向提出了一些建议:要"先补后占",保证耕地资源总量的动态平衡;鼓励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其生产能力;对城市和农村建设用地进行潜力挖掘,尽量少占耕地;多方合作,加大异地占补平衡实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以江西省婺源县为例,探讨基于县域单元的耕地占补平衡实施效果定量评价方法。首先,分析研究区“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耕地占补平衡的实施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然后,从耕地占补平衡的数量、质量、地形坡度、地类、耕作便利程度等5个方面构建耕地占补平衡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根据耕地占补地类、质量、坡度、耕作便利程度、不同地块的粮食产能等建立耕地占补平衡实施效果评价模型,并利用人均耕地面积系数进行修正。结果表明,婺源县“十二五”期间虽然实现了耕地占补的数量平衡,但呈现出不可持续的趋势,据此提出拓宽耕地占补平衡途径、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等对策。  相似文献   

6.
在对我国耕地占补平衡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占补平衡耕地质量内涵和上海市耕地质量成果应用条件分析,构建以数量平衡为前提的耕地质量占补平衡运行机制。该机制框架包括耕地质量评估和监测机制、占补平衡指标储备机制、占补平衡指标跨区使用机制和占补平衡实施经济保障机制等4个方面,以为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耕地质量占补平衡评价方法探讨——以河北省霸州市为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依据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理论及成果,充分考虑了我国耕地占补平衡中所存在的问题,对耕地质量占补平衡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并以河北省霸州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确定了霸州市耕地质量占补平衡评价体系及测算方法,为耕地占补平衡的顺利实施,土地的有偿使用,土地流转估价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耕地占补平衡作为耕地保护的一项基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压力。由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对耕地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导致新增耕地在占补平衡制度具体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就淳安县目前新增耕地在实施耕地占补平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新增耕地后续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耕地占补平衡作为耕地保护的一项基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压力。由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对耕地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导致新增耕地在占补平衡制度具体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就淳安县目前新增耕地在实施耕地占补平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新增耕地后续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耕地占补平衡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占补平衡是保障耕地数量和质量稳定的重要手段。以辽宁省为例,针对耕地占补平衡中"占优补劣,占多补少"等一系列问题,提出利用农用地分等成果开展耕地占补平衡等级折算研究,以等级折算成果为基础,借鉴美国LESA(land evaluation and site assessment)体系,建立耕地占补平衡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实施效果提供科学的检验标准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近三十年耕地地力等级及养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湖北省26个县(市、区)近三十年来耕地地力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耕地总面积减少了17.43%;不同耕地类型和各地形耕地面积均有较大幅度减少;优质耕地面积减少,劣质耕地面积增加,耕地整体质量呈严重下降趋势;土壤中氮、磷养分含量大幅度提高,钾含量、p H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趋于均一。基于耕地质量现状,建议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耕地质量建设,加大耕地质量建设投入,推广普及耕地质量新技术、新措施,加强耕地质量评价与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2.
粤西南丘陵山区耕地占补平衡中的质量与产能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对粤西南丘陵山地区耕地占补平衡中的质量与产能情况进行研究,以化州市作为研究区域,采用农用地分等的相关技术方法,研究了近年来化州市耕地的数量与质量和产能的状况.结果显示,化州市2003-2011年耕地总体质量有所提升,平均自然质量有0.21个等别的提升,利用等质量有0.18个等别的提升,经济等质量提升了0.33个等别.耕地总面积净增了1069.86hm2,在保证耕地占补平衡的过程中,充分完成了耕地总面积不减少的任务,并且耕地的总产能增加了4.08万t,为保障化州乃至全省的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笔者对甘肃省耕地资源情况及耕地资源减少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甘肃省的后备耕地资源情况进行分析,甘肃省的后备耕地资源情况可以实现全省的耕地占补平衡,同时提出了一系列开发后备耕地资源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为科学指导县域种植业布局调整,应用耕地地力评价的原理和方法,基于合阳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调查分析结果,利用"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本县耕地苹果的种植适宜性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分级。结果表明:合阳县耕地高度适宜苹果种植的耕地有5509.99hm2,占全部耕地的6.29%;适宜苹果种植的耕地有45216.72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1.62%;勉强适宜苹果种植的耕地有26301.75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0.02%;不适宜苹果种植的耕地面积10574.72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2.07%。最后,对合理利用各适宜性等级耕地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阿勒泰地区耕地质量等级,引入障碍度模型诊断低等地障碍因素,为耕地的改良和建设提供数据支持。【方法】运用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从立地条件、理化性质和耕地管理3个方面选取13个指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障碍度模型定量化对阿勒泰地区耕地质量和障碍因素进行分析和诊断。【结果】(1)阿勒泰地区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5.24等,优等地(一至三等)、中等地(四至六等)、低等地(七至十等)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12.30%、62.84%和24.86%,以中等地为主,阿勒泰地区耕地质量现状良好。(2)对阿勒泰地区低等地进行障碍因素诊断,发现评价指标中有机质、有效磷、灌溉能力和有效土层厚度的障碍度占比较高,分别为16.30%、13.41%、12.27%和8.32%,以轻、中度障碍为主,主要分布在布尔津县、福海县和青河县,富蕴县的耕地障碍因素不明显。【结论】阿勒泰地区耕地质量受海拔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有从东北向西南方向递减的趋势,理清了低等地中障碍因素的种类、数量和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6.
国家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但近年来耕地减少过多过快的势头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耕地整体质量亦呈下降趋势。通过对农户耕地利用状况和有关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分析,归纳出目前耕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进一步完善土地管理体制、提高农户保护耕地积极性,以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7.
我国耕地质量与监控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耕地质量与监控研究进展的系统总结和梳理,提出耕地质量与监控未来重点研究方向,为我国耕地质量提升与管理提供支撑。研究采用文献综合法和总结归纳法。结果表明:耕地质量与监控研究必须加强与耕地资源多功能需求、耕地生产能力、耕地生态效应和现代信息技术等学科的融合;围绕耕地质量因素与过程、耕地质量调查与监测、耕地多功能诊断与评价、耕地质量与产能提升及基本农田质量保护与管理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18.
耕地集约化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耕地集约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土地面积约束、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等压力作用下人类土地利用的必然选择。作者在论文中从耕地集约化、农业可持续利用、生态保护及粮食安全的互动框架切入,对现有耕地集约化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系统梳理,构建了基于互动框架的耕地集约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现有技术、方法及相关成果分别评述,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要点及发展方向。研究认为耕地集约化、农业可持续、生态环境及粮食安全之间主要存在正负双重及互相促进作用。目前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从频度、投入、产出、潜力、增产、综合指标体系、集约度及能值等多个方面考虑。基于互动框架的耕地集约化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地均劳动力投入、地均化肥、农药投入及灌溉指数等基本指标,粮食安全系数、非农指数和人均耕地面积等表征农业可持续的指标,地下水矿化度、生物多样性和碳排放等影响生态保护的指标,以及复种指数、稳产指数、粮食单产和地均产值等与粮食安全密切的指标;具体评价时还需依据不同研究区、研究尺度进行针对性选择和修订。研究方法中,频度指标是遥感技术在耕地集约化领域的重点关注热点之一;潜力指标以模型模拟为主;增产指标中,产量差研究成果丰富,收获面积差所受关注较少;集约度综合测度模型也是较为常用的方法。此外,还可引入其他相关成果开展评价。今后耕地集约化指标类型呈多样化态势,需推动新方法与新技术手段的综合集成。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对现行的耕地占补动态平衡政策进行了经济学反思,指出其存在没有充分考虑区域差异性、耕地开发潜力大的省份开发耕地激励机制不足及缺乏对耕地保有量外部性的考虑等三个缺陷。然后,基于制度变迁理论,提出了建立耕地占用权的设想,并对其经济效果进行了分析,发现较耕地动态平衡政策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最后,总结了建立耕地占用权交易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基于耕地压力分析的河北省粮食安全保障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政府粮食安全保障策略的相关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参考,在耕地-粮食-人口系统动态分析的基础上,对河北省1980—2007年耕地压力指数的动态变化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0年以来河北省耕地面积及其人均量持续减少;粮食总产量及人均产量呈现增加—减少—增加的变化趋势;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呈现减小—增大—减小的相似变化趋势。并探讨了缓解耕地压力的调控策略,即为保持区域内一定数量的耕地和种植高产作物是缓解耕地压力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