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黄瓜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cDNA的克隆及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 从黄瓜叶片组织中获得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Cs-FAD),其序列长度为1 807 bp,编码445个氨基酸,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已经报道的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序列同源性较高,与桃果实的同源性最高(77%)。利用RT-PCR半定量分析显示,该基因在绿色组织如茎、叶、卷须里表达量较高,在根、花、果实及种子里也有少量表达。  相似文献   

2.
曹宁  董春娟  尚庆茂 《园艺学报》2016,43(10):1941-1952
为探究外源水杨酸(SA)对低温下黄瓜幼苗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采用根系施用SA的方法,测定了正常生长温度和低温(8 ℃)条件下SA处理对黄瓜幼苗叶片中脂肪酸含量、组分,以及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CsFAD)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根系施用SA能降低叶片中因低温引起的丙二醛积累和相对电解质渗漏,维持细胞膜稳定性;低温引起叶片中总脂肪酸含量减少,C183等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降低,C18:0、C18:1等脂肪酸比例升高,脂肪酸双键指数降低;根系施用SA后,叶片中总脂肪酸含量、脂肪酸不饱和度及双键指数均得以恢复;低温诱导叶片中CsFAD的表达,低温下外源施用SA可进一步促进CsFAB2.1CsFAB2.2CsFAD2.1CsFAD6CsFAD7等的表达。总之,SA可以诱导黄瓜幼苗中CsFAD的表达,维持细胞膜脂肪酸不饱和度,提高细胞膜稳定性,诱导耐低温性。  相似文献   

3.
董春娟  曹宁  尚庆茂 《园艺学报》2017,44(7):1319-1326
为了阐明水杨酸(SA)诱导黄瓜幼苗耐冷性的作用机理,以28℃/18℃(昼/夜)为对照,测定了外源SA对低温胁迫(8℃/8℃)下根系脂肪酸总量、组分、不饱和度以及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CsFAD)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提高了根系总脂肪酸含量和饱和脂肪酸组分C16︰0、C18︰0的相对含量,并降低了多不饱和脂肪酸C18︰3的比例,根系脂肪酸不饱和度和双键指数降低;而低温下外源施用SA后,脂肪酸组分的变化得到显著缓解,饱和脂肪酸C16︰0的相对含量降低,不饱和脂肪酸C18︰3相对含量升高,脂肪酸不饱和度升高。进一步分析CsFAD的表达水平,发现低温胁迫下,根系CsFAB2.1、CsFAB2.2和CsFAD5表达受到抑制,CsFAD3和CsFAD7的表达升高;施用SA可以解除低温对CsFAB2.1、CsFAB2.2、CsFAB2.3的抑制,CsFAD2.1和CsFAD3的表达也有所升高。低温胁迫下外源施用SA可以诱导黄瓜幼苗根系FAD基因表达,提高脂肪酸不饱和度,提高幼苗耐冷性。  相似文献   

4.
5.
甜椒甘油- 3 - 磷酸酰基转移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RT-PCR技术从甜椒(Capsicum annuum ) 中克隆了甘油- 3 - 磷酸酰基转移酶基因的cDNA序列, 其全长为1 791 bp, 开放阅读框架为1 392 bp, 编码463个氨基酸, 命名为CaGPAT。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与番茄中的甘油- 3 - 磷酸酰基转移酶基因同源性最高; 在进化上与番茄最先聚类, 其次是菠菜。Northern杂交结果显示, CaGPAT在甜椒各器官中表达量差异较大, 叶片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根、茎、花及果实。低温诱导该基因快速表达, 8℃下处理3 h该基因表达量最高, 12 h以后基因表达量下降; 而高温对基因表达没有明显影响。当温度低于15℃时基因表达被诱导。结果表明甜椒叶绿体CaGPAT的表达量与低温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苹果MdGLRs家族基因生物信息学鉴定和表达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生物信息学策略对苹果MdGLRs家族基因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的基本特征、二级结构、跨膜区域、亲疏水性、基因亚细胞定位及保守结构域进行了预测和分析,与拟南芥AtGLRs家族的20个基因进行了氨基酸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并对这些基因在不同营养生长器官中进行了表达分析。结果表明,苹果MdGLRs家族包含32个基因,分为3个亚族,大部分基因编码800个氨基酸以上,多含有3个跨膜区域,二级结构主要以α–螺旋、无规则卷曲、折叠延伸链为主;亚细胞定位预测发现,MdGLRs蛋白主要定位在内质网和质膜上;MdGLRs蛋白的保守结构域是S1-M1-M2-M3-S2-M4;大多数基因在根、茎、叶中普遍都有表达,在叶中的表达量最高。  相似文献   

7.
 采用RT-PCR 和RACE 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从石蒜花瓣中克隆到1 个黄烷酮3–羟化酶(F3H) 基因的cDNA 全长序列,全长1 293 bp,包含1 098 bp 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365 个氨基酸;氨基酸序 列比对显示该序列编码的氨基酸与水仙的F3H 具有高达91%的同源性,将其命名为LrF3H。二级结构预 测表明,随机卷曲是LrF3H 蛋白最大量的结构元件,而α–螺旋和延伸链散布于整个蛋白中。保守结构 域预测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典型的F3H 蛋白功能结构域,其保守结构域中含有铁离子及2–O–酮 戊二酸结合位点,属于2OG-FeⅡ_Oxy 双加氧酶超家族。实时荧光定量PCR 分析表明,LrF3H 在整个花 发育过程中均表达,而且从初蕾期到盛开期随着花瓣着色加深表达量逐渐增加,盛开期表达量最高,之 后随着花朵萎蔫表达量下降;在不同器官中,LrF3H 的表达量在花瓣和花葶中最高,而在根、鳞茎和叶 片中都很低,推测该基因在石蒜花色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紫山药花青素调控基因DaF3H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富含花青素的紫山药‘蓣引紫006’为材料,克隆得到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DaF3H(KF561995),其序列全长为1 325 bp,最大开放阅读框为1 089 bp,编码362个氨基酸。DaF3H蛋白属于水溶性的胞质不稳定蛋白,无跨膜区和信号肽结构,为α–酮戊二酸和二价铁离子依赖型的加氧酶家族[2OG-Fe(Ⅱ)Oxygenase superfamily]。氨基酸序列与胡桃(ACR47976)、琴叶拟南芥(CAC26921)相似性最高,达到80%。DaF3H在山药幼叶中表达量最高,在成熟叶片和茎中几乎不表达。茎叶和块茎中花青素积累量增速与DaF3H表达密切相关。运用接头PCR法对DaF3H的启动子序列进行了克隆,元件预测显示该序列中存在GT-1光调控元件以及生长素、金属离子、MYB-bZIP-MYC等元件的结合位点,叶片遮光处理试验表明,DaF3H受光调节。  相似文献   

9.
董银行  郭家选 《园艺学报》2012,39(6):1073-1080
 以‘玫瑰香’葡萄着色期的果肉为试材,通过反转录技术克隆了ABA合成相关酶β–葡萄糖苷酶基因VvBG1的1 518 bp编码区核苷酸序列,其编码1个含有505氨基酸的多肽。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VvBG1含有1个跨膜区和糖基水解酶1超家族保守域。通过BamHⅠ和XhoⅠ限制性内切酶将除去信号的编码区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并转化大肠杆菌表达菌株BL21(DE3),成功诱导并纯化了VvBG1融合蛋白。经过透析复性和超滤浓缩得到了0.8 mg · mL-1可溶的融合蛋白。通过纯化蛋白葡萄果肉均浆液孵育试验和GC–MS ABA含量分析证实了葡萄果实中β–葡萄糖苷酶VvBG1具有较高的生理活性。  相似文献   

10.
龙眼水通道蛋白基因(DLPIP1)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蛋白质组学研究低温胁迫下龙眼叶片蛋白质组变化时,发现PIP1蛋白在龙眼低温胁迫中上调表达。应用RACE技术克隆龙眼水通道蛋白基因全长cDNA,命名为DLPIP1,基因登陆号为JN572691,长度为1 132 bp,包括1个900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99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DLPIP1在21个不同植物中的一致性为90%~93%。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DLPIP1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含有7个跨膜区,有2个NPA单元,其氨基酸残基与MIP家族蛋白保守区序列完全一致。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该序列与其他物种PIP质膜水通道蛋白氨基酸序列有很高的同源性。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对DLPIP1在低温胁迫下不同组织表达谱分析表明,DLPIP1在龙眼根、茎、叶中都有表达,在根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茎和叶。DLPIP1在低温胁迫时,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变化。这说明DLPIP1蛋白在龙眼低温逆境过程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study, two tea varieties (Camellia sinensis cv. CsCr02 and CsCr03) were studied under natural cold conditions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of thylakoid membrane structure, fatty acid desaturase (FAD) genes, and fatty acid (FA) composition in response to low temperatures. 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ssay confirme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CsFAD8 in leaves of the two tea varieties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CsFAD7. The expression of both genes in CsCr03 was higher than in CsCr02. Electron microscopy showed that the damage to the thylakoid membrane in CsCr03 was less severe than in CsCr02 during the decrease of natural temperature. Changes in thylakoid membrane integrity coincided with the gradual decline in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and chlorosis of the tea leaves. With the decrease of natural temperature, a decline in the trienoic FA species (16:3 and 18:3) and an increase in the dienoic species (18:2) were observed in the two varietie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sCr03 has higher cold adaptability compared to CsCr02.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精胺合成酶(spermine synthase,SPMS)与茶树(Camellia sinensis)耐寒性的关系,以茶树品种‘迎霜’为试验材料,利用简并引物PCR扩增技术结合5′/3′RACE方法,获得与低温胁迫相关的CsSPMS片段cDNA全长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KJ580429)。该序列全长1 374 bp,包含1 113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编码371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41.28 kD;构建亚细胞定位载体pJIT166-GFP/SPMS,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CsSPMS定位在细胞核上。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CsSPMS在根、茎、叶、芽、花和果中都有表达,在根、茎中表达量较高;低温胁迫处理下不同组织CsSPMS的表达量,在叶片中2 h达到峰值,而在根中12 h达到高峰;在低温条件下4个茶树品种的耐寒性与CsSPMS表达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菊花8个品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及其抗寒适应性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许瑛  陈发棣 《园艺学报》2008,35(4):559-564
 通过测定秋冬季自然降温过程中菊花脚芽的叶片相对电导率(REC),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的半致死温度(LT50)评价了8个不同花期菊花品种在不同降温时期的抗寒性,并通过生长恢复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自然降温过程中,8个菊花品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均随气温的下降而不断降低,但下降幅度因品种而异,从4.0~9.4℃不等。8个品种抗寒性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金陵黄鹤'>'银星'>'奥运晚霞'>'金陵之光'>'奥运锦云'>03(6)-16>03(6)-12>'奥运火炬',植株抗寒性与花期相关性不显著。11月底菊花脚芽恢复生长试验与当月半致死温度测定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半致死温度可作为菊花抗寒性评价的一个可靠指标。当温度降到-14℃时,供试品种的脚芽均不能恢复生长。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日本引进的"星白"勋章菊进行不同温度(5、3、1、-1、-3、-5、-7℃)处理,测定了低温胁迫后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星白"勋章菊具较强的抗寒能力,是一种适宜在城市园林广为推广应用的优秀园林植物。随着温度的降低,"星白"勋章菊叶片叶肉细胞的电解渗透率在-1℃以上处理时变化不大,-3℃时略微上升,在-3~-5℃范围内陡然上升。以电解质渗透率为参数,用Logistic方程求得拐点值,确定了勋章菊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为-4.37℃;丙二醛(MDA)含量先降低后上升;叶绿素含量变化不大;脯氨酸含量呈先降低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在-1℃时含量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5.
 利用RACE方法,从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神马’中分离得到细胞分裂素合成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DgIPT3,基因登录号为JQ711176。序列分析结果表明,DgIPT3的cDNA全长为1 171 bp,开放阅读框ORF编码331个氨基酸,具有IPT家族典型的ATP/GTP结合位点MGATGTGKS。系统进化分析显示,DgIPT3与毛果杨(Populus trichocarpa)的PtXP02321061亲缘关系最近。qRT-PCR分析表明,DgIPT3在菊花根、茎、叶中均有表达,其表达量为叶 > 茎 > 根。瞬时转化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原生质体表明DgIPT3蛋白定位于细胞质中。过表达DgIPT3异源转化野生型拟南芥,莲座侧枝明显增多,表明DgIPT3可能是参与菊花侧枝形成的关键基因。  相似文献   

16.
核桃属4 树种展叶期抗寒性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田景花  王红霞  高仪  张志华 《园艺学报》2012,39(12):2439-2446
 以普通核桃(Juglans regia L.)、核桃楸(J. mandshurica Maxim.)、河北核桃(J. hopeiensis Hu)和黑核桃(J. nigra L.)4种核桃属植物的20份种质展叶期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电导法并配合Logistic方程确定其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分析了LT50与叶片解剖结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核桃叶片的相对电导率(REC)均呈上升趋势;供试核桃种质间的抗寒性差异较大,低温半致死温度在–8 ~ 2 ℃之间,在黑核桃、核桃楸及普通核桃中均有抗寒性强的种质资源。利用略高于大部分核桃种质LT50的温度(0 ℃或–3 ℃)处理叶片,其相对电导率与低温半致死温度之间达到极显著正相关,而且相关系数高,此温度下处理12 h后叶片的相对电导率以及叶片的LT50均可作为鉴定展叶期核桃种质抗寒性强弱的物理指标。核桃属不同种间的叶片结构类似,但各有特点。栅栏组织厚度和叶片总厚度与其LT50之间均达到极显著负相关,可作为核桃叶片抗寒性鉴定的形态结构指标。  相似文献   

17.
以多头菊品种"金背大红"幼苗为试材,在大型人工气候室中设置日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分别为25℃/35℃、30℃/40℃,处理3、6、9、12 d,昼夜分别恒温处理12 h,并于处理后在20℃/30℃下恢复5、10、15 d,以20℃/30℃为对照处理(CK),测定不同处理下菊花幼苗叶片的光合参数及光合色素含量,以期揭示高温胁迫及恢复对设施菊花叶片光合特性、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日最高温度35℃以上,随着温度升高和胁迫时间增加,菊花叶片光饱和点(LSP)、表观量子效率(AQE)、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气孔限制值(Ls)、水分利用率(WUE)、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有所降低,日最高气温为40℃时各参数分别比CK降低了56.42%、41.22%、78.54%、90.33%、54.55%、31.29%、54.09%、42.44%、40.26%,恢复后,各项指标有不同程度增加,但趋于稳定后仍无法恢复到CK水平,恢复15 d时,各参数分别比CK低47.04%、35.88%、50.56%、76.52%、33.84%、19.45%、32.75%、23.90%、23.07%。研究表明,高温胁迫严重抑制了菊花幼苗的生长,对菊花幼苗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  相似文献   

18.
 采用水杨酸(SA)叶面喷施法,研究了NaCl胁迫下外源SA对菊花根系Na+、K+、Ca2+ 、Mg2+含量以及根系质膜ATPase、液泡膜ATPase和PPase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增加了菊花根系中Na+的含量而减少了K+、Ca2+、Mg2+的含量,而外源SA处理减少了Na+的含量并增加了K+、Ca2+、Mg2+的含量。NaCl胁迫下菊花根系质膜ATPase、液泡膜ATPase和PPase活性均明显下降,外源SA处理减小了盐胁迫引起的质膜ATPase、液泡膜ATPase和PPase活性的下降幅度,而且在胁迫10 d时,外源SA处理的根系质膜ATPase、液泡膜ATPase和PPase活性分别比NaCl处理提高了17.67%、16.47%和18.65%。说明盐胁迫下外源SA可以通过诱导质子泵活性来提高菊花根系对K+、Ca2+ 、Mg2+的吸收和减少对Na+的吸收,从而缓解盐胁迫对菊花植株的伤害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