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桐庐县分水镇当地蚕桑产业现状,结合果桑品种在当地栽植的特性,介绍了果桑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园地选择、密度与树形、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果叶收获等,以供广大种植户参考,从而提高桐庐县分水镇的色彩、休闲观光农业的品位和果农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筛选适合云南不同海拔地区生态栽培的优质、高产、抗性强的桑树品种,解决蚕桑生产中桑树品种单一的问题,促进云南蚕桑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方法]以农桑14号为对照,对云桑3号、云桑4号、强桑1号、强桑2号、鲁插1号等12个桑树品种的生物性状(发芽期、发芽率、生长芽率、停止生长期和桑叶硬化期)、产叶量(新梢条数、枝条长、米条片叶量、公斤叶片数和株产叶量)、黄叶率、止芯率及抗病虫性进行调查.[结果]各参试桑树品种的生物性状和产量均表现不同,发芽最晚的品种与发芽最早的品种相差近1个月,昌盛、云桑4号、鲁插3号、强桑1号、丰田2号、强桑2号、皖桑1号、鲁插2号等8个桑树品种的株产叶量均较对照(1.790kg)高,且以昌盛的株产叶量最高,较对照提高了21.6%.在养蚕成绩方面,以投喂丰田2号的效果最佳.各参试桑树品种间无明显的抗红蜘蛛、桑橙瘿蚊为害特征差异;鲁插2号、云桑3号、强桑2号、鲁插3号的抗桑褐斑病较强;强桑2号和鲁插2号的桑疫病自然发病率、病情指数均为零,其抗桑疫病最强;各参试桑树品种间亦无明显的抗旱性特征差异.[结论]云桑4号、云桑3号、强桑1号、强桑2号、昌盛、鲁插3号、丰田2号、皖桑1号、鲁插2号的综合表现良好,建议在云南新栽桑园和低产桑园改良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楚渠 《湖南农业科学》2011,(14):23-23,33
以强桑1号、陕桑305,荷叶白3个桑树品种为材料,采用1200、1500、2000株/667m(2)3种栽植密度进行对比试验,研究各桑树品种以及3个种植密度对产叶量的影响,旨在探寻建立快速丰产桑园的种植方法.结果表明,桑树品种的年平均产叶量是强桑1号>陕桑305>荷叶白,强桑1号的桑叶产量高、长势旺、树型紧、枝条直立、...  相似文献   

4.
楚渠 《湖南农业科学》2011,(7):23-23,33
以强桑1号、陕桑305、荷叶自3个桑树品种为材料,采用1200、1500、2000株/667m2 3种栽植密度进行对比试验,研究各桑树品种以及3个种植密度对产叶量的影响,旨在探寻建立快速丰产桑园的种植方法。结果表明,桑树品种的年平均产叶量是强桑1号〉陕桑305〉荷叶白,强桑1号的桑叶产量高、长势旺、树型紧、枝条直立、秋叶硬化迟,适合密植栽培。  相似文献   

5.
<正>桑树对重金属有较强的富集性和耐受性,是重金属污染耕地良好的替代作物。桑园要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首先要选择适宜当地栽培的优良桑树品种。目前,适宜湖南省推广栽植的蚕用桑树品种主要有育71-1、强桑1号和湘7920等,饲用桑树品种有粤桑11号和桂桑优62等。育71-1育71-1是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育成的早中生中熟优质高产品种,适宜长江  相似文献   

6.
以3个桑树品种强桑1号、陕桑305、荷叶白为材料,采用对比试验研究各品种桑叶产量的差异。结果强桑1号的枝条生长最长、单叶重9.4 g、年均产叶量为2 455 kg/667 m2,显著高于对照品种荷叶白、陕桑305。桑树品种强桑1号适合在安康境内推广。  相似文献   

7.
正养好蚕,提高桑苗栽植成活率,是建立高标准桑园的前提。如何提高桑树栽植成活率,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选择优良的桑树品种桑树品种决定着桑叶的品质和产量,桑叶的品质和产量决定蚕茧的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适宜嵩县种植的桑树品种有嫁接桑农桑14号、育711号、强桑1号等。嫁接桑叶片大、叶片厚、叶质好、营养好、易采摘,采摘叶子时白色津液较多,蛋白质营养丰富,适宜喂养桑蚕。二、确定适宜的栽植时间栽植季节以冬季栽桑最好。  相似文献   

8.
强桑一号桑树新品种叶质的生物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通过全龄饲育家蚕对强桑一号桑品种进行养蚕成绩鉴定。结果表明,强桑一号的多项成绩优于对照桑品种。强桑一号桑品种适宜在安康蚕区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农桑12号、农桑14号是新一代农桑系列桑树品种,由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主持育成,具有适应性较广,优质、高产、多抗等优良农艺性状,在云南省内最适宜在海拔800~2000米范围内栽植.随着蚕桑产业的不断发展,云南省每年新栽桑园面积达10多万亩,每年从省外调入的桑苗达2亿多株,其中农桑系列的桑树品种占了绝大部分.  相似文献   

10.
分析歙县蚕桑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歙县蚕桑产业健康、稳步、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以促进当地蚕桑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桂林市永福县广福乡龙溪村引进桑品种强桑1号、农桑14,对其生物学特性、产量及养蚕成绩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农桑14经济性状表现突出、养蚕成绩好、适应性强,建议在本地区推广种植;强桑1号桑叶产量高,但剪伐后出现少量死株情况且耐剪伐程度一般,建议继续跟踪观察。  相似文献   

12.
以桑树(Morus alba L.)品种强桑1号(M.alba L.cv.Qiangsang No.1)、强桑2号(M.alba L.cv.Qiangsang No.2)和农桑14号(M.alba L.cv.Nongsang 14)一年生盆栽苗为试材,研究水分胁迫(干旱胁迫和淹水胁迫)对不同桑树品种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水分胁迫导致桑树叶片丙二醛含量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干旱胁迫下,强桑1号丙二醛含量较低,而淹水胁迫下,农桑14号丙二醛含量较低。水分胁迫下,不同桑树品种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趋势均为先下降后升高,且无显著差异;过氧化物酶活性随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尤其是胁迫后期增加迅速,而强桑1号和农桑14号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在干旱胁迫和淹水胁迫下最高;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干旱胁迫下表现为先增后降,而淹水胁迫下表现为先降后增。随着水分胁迫时间的延长,桑树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不断下降,胞间CO2浓度不断增加;且不同品种间叶片净光合速率无明显差异。综合试验结果表明,强桑1号表现出较强的耐旱性,农桑14号表现出较强的耐涝性。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桑(Morus alba)树在重度干旱下的生理生化响应和适应能力,以农桑14号、农桑12号和强桑1号1年生盆栽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称重控水的试验方法,控制30%田间持水量处理30d,模拟重度干旱对3种桑树生长、气体交换和保护酶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重度干旱导致3种桑树苗的净光合速率(Pn)、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均有显著下降,水分利用效率(WUE)、气孔限制值(Ls)均有显著上升。干旱胁迫导致3种桑树高生长速率显著降低。农桑14号和农桑12号的根干重(RDM)、茎干重(SDM)、叶干重(LDM)、总干物质量(TDM)均显著降低,而强桑1号对照与处理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农桑14号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显著下降,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上升,强桑1号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上升。2)气孔关闭显著限制了3种桑树的净光合速率,而农桑14号和农桑12号同时存在非气孔因素的限制。3)农桑14号和农桑12号通过有效的形态调节(基部脱叶)和较强的气孔调节来适应极端干旱的环境,其水分利用方式更适合在湿润地区种植;强桑1号严格控制着各部分生物量的分配,相比于农桑14号和农桑12号,强桑1号更适合在干旱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歙县北岸镇蚕桑产业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当地在蚕桑产业发展上采取的几点对策,以促进北岸镇蚕桑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蚕桑产业的发展调整,以及"东桑西移"项目工程的实施,我国蚕桑产业已基本从东部向西部转移。近几年来在"东桑西移"项目工程的实施及西部开发大力发展蚕桑产业下,云南省蚕桑产业的发展有了很大提高。根据我省的地理环境条件,多数都以山地为主,从而对桑树的栽植技术要求也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为提高桑叶的产量、养蚕增收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蚕桑产业曾是霍山县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蚕桑产业的发展出现了很大变化。本文分析了霍山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当前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以期促进当地蚕农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蚕桑产业的发展调整,以及"东桑西移"项目工程的实施,我国蚕桑产业已基本从东部向西部转移。近几年来在"东桑西移"项目工程的实施及西部开发大力发展蚕桑产业下,云南省蚕桑产业的发展有了很大提高。根据我省的地理环境条件,多数都以山地为主,从而对桑树的栽植技术要求也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为提高桑叶的产量、养蚕增收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品种丰富、发展基础好、生态环境优越等3个方面分析了徽州区蚕桑产业发展优势,总结了当地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的工作思路,以期为该地区蚕桑产业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结合泾县的具体实践,对稳定和发展该县蚕桑产业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发展泾县蚕桑产业的对策,以促进当地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保山市隆阳区原万亩蚕桑示范基地乡——芒宽乡蚕桑产业大起大落的主要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以其作为前车之鉴。同时,对芒宽乡今后蚕桑产业的发展提出建议,为恢复发展芒宽乡蚕桑产业,推动当地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