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乌龙茶作为物种茶之一,它以香高味醇被人们喜爱。潮州凤凰单丛茶树种质资源丰富,现保存古茶树有3700多株,生物学特征丰富多彩,其资源的开发利用,在20世纪80年代后得到高度重视,选出高香型品10多个,现繁殖及试种面积较大的有黄枝香、桂花香、玉兰香、芝兰香、山茄叶、米兰香、  相似文献   

2.
乌龙茶作为物种茶之一,它以香高味醇被人们喜爱。潮州凤凰单丛茶树种质资源丰富,现保存古茶树有3700多株,生物学特征丰富多彩,其资源的开发利用,在20世纪80年代后得到高度重视,选出高香型品10多个,现繁殖及试种面积较大的有黄枝香、桂花香、玉兰香、芝兰香、山茄叶、米兰香、大乌叶、杏仁香、八仙过海等品系。黄枝香在近年已育成茶树良种。  相似文献   

3.
高香乌龙茶——玉兰香的香气化学组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兰香高香型乌龙茶是潮州凤凰单枞十大香型茶之一。其品质特点是外形壮实、匀整,色泽乌油润,干香清新纯正,内质香气清幽馥郁,汤色清沏明亮,滋味浓醇鲜爽,饮之齿颊留香。弄清其香气特征的化学本质,可为乌龙茶的品种鉴定、加工工艺的改进、拼配、产品质量标准化提供依据,为此,我们用色质联用技术(GC/MS)分析了玉兰香茶的香气化合物及含量,现将结果胪述如下: 一、材料及来源 玉兰香高香乌龙茶取材于潮州市潮安县凤凰镇西北春北溪村,由陈宝民同志提供,1997年春茶。 二、香气提取方法 将样品50g置于连续蒸馏抽提装置(SDE)中,用纯化的二氯甲烷提取,定标物用癸酸乙酯,萃取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爆,用KD浓缩器浓缩得到淡黄棕色挥发油,供分  相似文献   

4.
《广东茶业》2008,(2):38-38
截至4月底,除八仙单丛等部分品种的高山茶尚在采摘未能上市外,潮州地区白叶、黄枝香、玉兰香等低山单丛茶已大量上市,眼下正是品尝凤凰单丛春茶的好时节。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种子繁殖、扦插繁殖和组培苗繁殖3种不同方式种植巴戟天,观察栽培期间的生物学特性并测定比较其品质和成活率。结果表明,种植5年后收获时,扦插繁殖的巴戟天根直径、干重、蒽醌类化合物含量较高;组堵苗繁殖的成活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一年两季繁殖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在广西灵川冷灌繁殖基地以冷灌为基础、自然低温作补充,进行了一年两季繁殖水稻光温敏不育系试验,早季准S、晚季P88S繁殖均获得稳产高产。探讨了一年两季繁殖水稻光温敏不育系的季节安排、栽培管理、冷灌和防杂保纯技术。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东至茶树良种繁殖示范场是农业部、安徽省农业厅和东至县1988年合资兴办的茶树良种场,其主要任务是繁殖适制各种茶类的无性系茶树良种种苗。东至茶树良种场的前身是一个劳改茶场,有生产茶园4000多亩,所栽茶树多为有性群体种。改为良种场后,  相似文献   

8.
为给南荻(Miscanthus lutarioriparius)大规模繁殖和生产实践提供参考,以南荻不同地下茎繁殖体(1年生切段、1年生顶芽、3年生切段、3年生顶芽、6年生切段)为材料,通过对出苗率、株高、叶数、倒3叶长等指标的观察,研究了繁殖母体对南荻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繁殖母体长成的幼苗在出苗率、株高、叶数、倒3叶、地下芽长和地下部干重上都表现为地下茎切段地下茎顶芽、1年生3年生6年生,说明南荻幼苗繁殖以年限较短的地下茎切段作为繁殖材料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对广东潮州凤凰山区不同地域的50种凤凰单枞茶树品系的叶缘锯齿数、侧脉数、叶形、叶绿素含量、叶面积(LA)、叶干物质量(LDMC)、比叶面积(SLA)等叶片形态和功能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不同海拔地带的12种凤凰单枞茶树主要叶片性状进行了地域变异研究。结果显示,50种凤凰茶树叶片形状为卵圆形至长卵形(叶形指数1.99~3.16),叶绿素含量平均为64.348(SPAD测定读数),平均单叶面积24.237 cm2,叶干物质含量40.65%,比叶面积80.947 cm2·g-1。50种凤凰单枞茶树的叶面积变异最大(变异系数为21.12%),比叶面积变异次之(18.3%),叶形状(9.8%)和叶绿素含量(10.4%)变异较小,叶干物质含量变异最小(5.9%);南馥茶园的兰花香、柚花香、宋种、八仙、桂花香、夜来香、蜜兰香等品系叶片单位面积合成的有机物质较多,对外界资源有效利用率较高;南馥茶园的玉兰香、水仙、姜花香、杨梅叶和区山塘茶园的玉兰香等品系叶片单位面积合成的有机物较少,对外界资源有效利用率较低;高海拔地带的部分凤凰单枞茶树具有叶面积大、叶干物质含量少、比叶面积大、叶绿素含量多的趋势,表明种植地域的海拔对凤凰单枞茶树叶片性状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绞股蓝适宜与茶叶制成各种保健饮料和食品。研究了绞股蓝不同季节、土壤基质、插蔓节数、株行密度的扦插繁殖技术。提出以秋季在沙黄土苗床上用二节蔓(蔓长8~10cm)、按5×10cm的密度进行扦插繁殖较为理想。扦插苗秋末冬初移栽,定植后第一年只要加强肥培管理,就可获得高产。为大面积进行扦插繁殖和高产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茶业资讯     
潮州春茶上市价格普涨截至4月底,除八仙单丛等部分品种的高山茶尚在采摘未能上市外,潮州地区白口十、黄枝香、玉兰香等低山单丛茶已大量上市,眼下正是品尝凤凰单丛春茶的好时节。据凤凰镇政府林致敏副镇长介绍,受去年干旱天气和冻害影响,今年单丛茶生长缓慢,潮州地区春茶开采时间比往年推迟10天左右。不少茶树受霜冻影响,枝条折断、叶片变色、枝干枯死等不同程度冻伤,导致春茶产量有所下降,但由于部分新茶园的投产,总体产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据笔者8年的试验结果,从原麻产量、质量和后代变异性以及经济性状等因素分析有性与无性两种繁殖方法的利弊,得出了“黑皮蔸品种可以实行有性繁殖”的结论。也指出了良种繁殖基地仍应实行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后代出现劣变株的克服方法。  相似文献   

13.
根据水稻不育系昌丰A 2004-2006年连续3 a较大面积烟后繁殖实践,总结了注重培育带蘖壮秧、父母本靠插不靠发、适时喷施"九二○"、严格去杂保纯、注意病虫害防治等高产繁殖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不育系乐丰A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于2004年选育而成,利用该不育系配制的多个组合已通过各级审定,乐丰A于2010—2013年在将乐县光明乡进行大面积繁殖,通过4 a对其生长特性的观察和繁殖技术探讨,总结其高产繁殖技术。  相似文献   

15.
潮州凤凰古茶树保护获重大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1月8日,潮安县凤凰镇文振南老伯郑重地把祖传的宋茶“移交”给潮州茶叶专业人士,潮州茶叶协会会长、全国人大代表陈伟忠先生,揭开了茶叶专业人士斥巨资“抢救”古茶树的序幕。 陈伟忠斥资五十余万元,与茶树业主达成协议,首批认养了凤凰山历史最悠久、价值最高、濒临衰亡的三株古茶树:“宋种”茶树、芝兰香茶树和玉兰香茶树。他希望通过企业出资养护这一做法,使古茶树这一“国宝”生机常在,做大做强潮州茶业,打造品牌。同时,通过认养起到带头作用,呼吁带动周围的茶叶专业人士投入到“抢救”古茶树的大行动中去,形成保护古茶树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苎麻嫩枝(梢)扦插繁殖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繁殖方法,但尚停留在水培生根、营养钵育苗、再大田定植阶段,而将嫩枝(梢)直接扦插于苗床,成活后移栽大田未见有报道。我区苎麻科技人员在水培生根方法启发下,1983年进行了苎麻嫩枝(梢)  相似文献   

17.
采用循环掰芽无土育苗法加速脱毒薯的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引言马铃薯茎尖脱毒后经网室生产出的原原种数量有限,加快其繁殖速度,扩大繁殖倍数,是将脱毒薯尽快用于生产的关键.1983年,我们采用纸钵育苗.此法需要大量的马粪、床土、信封、木料、塑料等,投资较大.又因早春地温低,出芽慢,影响繁殖速度.1985年,我们采用电热线控温循环掰芽的无土育苗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我们办了十年棉花原种场,由于无固定的繁殖基地,无扎实的繁殖措施,原种不能集中繁殖,使原种无法扩大繁殖、保纯,供生产应用,至今全县棉种混杂退化局面始终改变不了。1981年棉花出苗差,又无足够的  相似文献   

19.
培矮64S和K1405S分别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广西农科院新育成的低温敏核不育系,均已通过省级鉴定。低温敏核不育系的繁殖是比较困难的,首先是育性转换临界温度较低,与生物学下限温度幅差小,育性恢复后易遭到致害温度的影响,结实率不高。其次是适宜正常开花结实的温度高于育性转换临界温度,繁殖需要的前低后高的气温模式在自然条件下是较难找到的。第三是育性转换温度较低,繁殖期间气温略为偏高不育花粉增加,影响结实。为了探讨低温敏核不育系的繁殖技术,加快该不育系的开发应用,笔者在1997年对该不育系进行了认真…  相似文献   

20.
茶树微繁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成浩  李素芳 《中国茶叶》1996,18(2):29-31
微繁殖技术也就是植物的离体无性繁殖技术,其目的是在有限的培养时间内,通过体外无菌培养获得大量的植株.这项技术的最大优点是可以用尽可能少的外植体培养材料,例如一个茎节切段,通过不断的继代培养,繁殖出尽可能多的植株体.微繁殖研究历史在茶树生物技术领域中,微繁殖技术研究方面的工作起步最早,取得的成就也最大.通过过去几十年无数研究者的努力,可以说一个比较可靠、实用的茶树微繁殖系统已经建立,可以在某些不必考虑繁殖成本的情况下使用.最早的茶树微繁殖研究报道见于1984年Phukan和Mitra对茶茎节外植体的培养,之后,Arulpragasam和Latiff也报道了茶茎尖和带腋芽茎段培养中新梢的形成.Nakamura在1987年第一次报道了在茎尖培养中得到了生根和再生植株,1988年又在腋芽培养中得到生根植株.1990年,Sarathchandra和Arulpra-gasam采用来自田间植株的茎节作为外植体,建立了实用的茶树体外繁殖方法,一年中从50个外植体得到36153个新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