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禽霍乱 (choleraavian)又称禽巴氏杆菌病 ,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除日本消灭禽霍乱外 ,很多国家均有发生。我国在 1 980年前后曾广泛流行 ,造成很大经济损失 ,目前虽然疫情有所控制 ,但在一些地区仍有发生。 2 0 0 0年 2月 ,某县养殖区鸡群发生一种高死亡率的疾病 ,经病原分离、鉴定 ,确诊为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 ,在应用敏感药物治疗和根据当地分离菌株制备的灭活佐剂苗后 ,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现报告如下。1 发病情况该地区为养殖黄羽鸡的专业县 ,饲养有本地黄鸡、石岐杂等品种的杂交黄鸡 ,年出栏量为 5千万只。鸡群发病时从…  相似文献   

2.
禽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禽类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因此该病又被称为禽出血性巴氏杆菌病。由于该病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因此应及时进行早期诊断及防治。本文对禽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进行分析,意在为该病的诊断与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禽巴氏杆菌病又称禽霍乱和禽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可感染各种禽类,是目前危害养禽业的主要疫病之一。急性病例表现为高致病性和高死亡率,表现为体内炎性出血和败血症。2014年4月份,新余市下村镇某养殖场鸭只突然发病,死亡率高,经过临床症状检查和病原的分离鉴定,最后确诊为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引起的巴氏杆菌病(禽霍乱)。1发病情况和病理解剖变化  相似文献   

4.
禽出败即禽霍乱(fowl cholera,FC),又称禽巴氏杆菌病、禽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引起的家禽和野禽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通常呈急性败血性经过和剧烈下痢,死亡率高。近年来在清新县的高田、清城区的东城、源潭、石角等地养鸡场陆续发生禽出败,用药治疗可以控制鸡的死亡,停药2~3 d后鸡  相似文献   

5.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又称禽霍乱、出血性败血症、摇头瘟等,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传染迅速,危害大,死亡率高,特别是对圈养禽类危害更加严重,往往引起禽类大面积发病,给养殖户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当外界环境因素发生骤变,禽舍湿冷,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易发该病,发病多在9月末到11月中旬.  相似文献   

6.
禽霍乱是危害养禽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疫苗免疫接种是防制该病的重要措施,传统疫苗因禽多杀性巴氏杆菌血清型众多且无交叉保护能力而不能有效控制该病。禽多杀性巴氏杆菌交叉保护因子的发现为研制适合各种血清型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感染的广谱疫苗展现了诱人的前景。本文就禽多杀性巴氏杆菌交叉保护因子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禽霍乱又称禽巴氏杆菌病、禽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禽急性致死性传染病。病原菌广泛寄生于禽呼吸道及消化道黏膜,与禽类共生,为条件致病菌,禽类在应激状态下,容易发生本病。急性病例表现为全身黏膜有小出血点,发病快,死亡率高。慢性病例主要表现为鸡冠、肉髯水肿,关节发炎。  相似文献   

8.
禽巴氏杆菌病又称禽霍乱,俗称禽出败,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家禽的接触性传染病。湖北某鸡场发生一起疑似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的疾病,后经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体征的观察以及病原菌分离鉴定,确诊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禽出败是由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又称禽霍乱。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呈出血性败血症的病征,但也有呈慢性或较温和性的病型。2008年10月中旬,广州地区天气酷热,增城市某养鸽场发生了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禽出败病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禽霍乱是当前严重影响我国养禽业发展的几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每年给我国的养禽业造成的损失巨大.禽霍乱又名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俗称“禽出败”,是由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各种禽类的一种急性败血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鸡类(鸡、火鸡)和水禽类(鸭、鹅)均可发生此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春、秋两季多发,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常呈大规模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