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准确评估农业生产风险基础上,合理区划可以有效地减小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的基差风险,是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结合历史气象资料和水稻产量资料,以江苏省为例,采用Logistic曲线方程定量描述高温热害对水稻产量损失的影响程度,通过灾害分离和去偏离值的方法选取样本,利用最优化技术确定参数,构建水稻高温热害保险气象指数。在此基础上,利用关联灾损的热害表征量划分区域,通过与高温致灾因子区划结果进行空间对比以及典型高温热害年份灾损发生情况的定量分析,来评估水稻高温热害的发生特征和规律。经研究发现,江苏省水稻高温热害呈现"西南重、东北轻"的特征,典型发生年份的高温热害指数与减产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气象指数保险风险区划结果在表征灾害发生规律的同时更好地体现了相应的灾损情况,进一步说明高温热害保险指数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有利于减小基差风险,提高后续单一灾害保险产品设计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2.
四川盆地区雾霾灾害风险区划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四川盆地区1981-2014年逐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社会经济数据,选取不同等级雾、霾频率作为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指标,以人口密度、公路密度和地均三产业值作为孕灾环境脆弱性影响因子,考虑地形因子、河网密度和地均GDP作为承灾体易损性评估指标,从这3个角度出发,基于GIS技术,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影响四川盆地区雾霾灾害的风险评估模型,得到四川省盆地地区的雾霾灾害风险区划结果.分析表明:四川盆地区雾霾灾害风险等级呈现出从盆周山区到盆底区域不断升高的基本特征.高、次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盆地底部的大部分区域,与高原接壤的高海拔区域和盆周山区处于雾霾灾害低风险区和次低风险区,与盆周山区相邻的盆底边缘地区大部分为中等风险区,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3.
利用四川省40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90—2012年的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和7月中旬至8月中旬逐日气象资料,选取早稻高温热害的主要影响因子,建立四川省稻抽穗扬花期和灌浆结实期高温热害影响评估模型,并利用1994—2012年农业气象观测站代表点的水稻千粒质量、四川灾害大典对灾害记录资料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最高气温、气温日较差和高温持续日数是四川省水稻高温热害的主要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结合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高温热害评估计算模型,其准确率较高,可以用来定量评价四川省水稻高温热害发生程度。据此确定的高温热害评价指标:高温热害指数Y0.35时,发生重度高温热害,水稻减产率10%;在0.25Y≤0.35时,发生中度高温热害,水稻减产5%~10%;0.1≤Y≤0.25时,发生轻度高温热害,水稻减产5%。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出湖北省荆州市中稻种植的最适播期,利用DSSAT模型评估荆州市中稻生长季内高温和低温灾害发生变化规律及高温灾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拟通过播期调整降低该区域水稻生产的高低温灾害风险。采用DSSAT 4.5模型和近36年来逐日气象资料对1971—2006年荆州市中稻的高低温灾害风险及高温对产量的影响进行定量化评估,并确定该区域中稻种植的最适播期。结果表明,与1971—1986年相比较,1987—2006年荆州市中稻种植的发生热害与冷害的频率有增大趋势,而且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中稻有减产趋势;相比较1971—2006年7个播期的减产率以及原始模拟产量与调整模拟产量,最适播期选择在4月20—25日可一定程度上避开中稻在孕穗—扬花期遇到高温热害。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荆州市中稻最适播期为4月20—25日可有效避开中稻孕穗—扬花期的高温影响,为该区域中稻抗避高温栽培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早稻高温热害灾损评估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江西省早稻高温热害灾损缺乏定量化评估技术的问题,采用主成分回归方法,对江西省早稻高温热害灾损评估模型进行研究和验证.结果表明:江西省早稻高温热害过程可分为相对高温胁迫和混合高温胁迫2类;在高温热害的影响因子中,热害积温、最高气温、热害日数对水稻热害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单个或多个因子明显偏高亦可加重热害.本研究建立的...  相似文献   

6.
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季稻高温热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究1961-2013年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季稻高温热害风险分布,根据一季稻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等级指标,统计逐站逐年各强度高温热害发生频次,利用Arc GIS分析高温热害空间分布,采用Morlet小波分析高温热害周期规律;设定抽穗开花期有无高温热害2种天气方案,使用ORYZA2000模型提取灾损率,进而根据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完成风险区划。结果表明:一季稻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分布面积为轻度中度重度,轻度、中度、重度高温热害分布面积最大省份均为湖北省;年际尺度28年为1961-2013年一季稻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频次的第一主周期。高温热害灾损率高值区为江苏中西部、浙江中部、安徽东南部、湖南西南部。高温热害风险高值区为湖北中南部及东北部、安徽中西部、湖南中北部。高温热害及其灾损率的空间分布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7.
沿淮地区高温热害分布特征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德花  蒋跃林  杨太明  陈金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680-9682,9716
[目的]研究沿淮地区高温热害分布特征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沿淮10个站1965~2009年气象资料和1967~2006年安徽一季中稻产量资料,分析沿淮夏季高温天气发生特征和高温热害强度;在前人提出的水稻高温热害指标的基础上,以沿淮地区水稻典型种植区域长丰县为代表,结合历史产量资料对长丰高温热害产量灾损率风险进行分析。[结果]沿淮高温天气发生频繁,高温热害自西向东呈"N"字形走向,位于沿淮中部的淮南、蚌埠高温天气发生频次较多,与皖南山区毗邻的霍邱、寿县较少,发生时段多集中于梅雨过后的7月中下旬~8月上旬,此时正值一季中稻孕穗抽穗开花期,对水稻产量影响明显。沿淮长丰县一季中稻产量随着高温热害持续时间的增加灾损率不断加大,但其发生概率减小,高温热害灾损率频发的强度等级主要集中在I级和Ⅱ级。水稻生殖生长阶段高温热害持续时间越长,灾害损失率越大,但其相应发生的概率较小,反之亦然。[结论]该研究为高温灾害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自贡地区水稻生长经常遭受高温热害的影响。介绍了自贡市水稻抽穗扬花期、灌浆结实期高温热害影响其结实的危害机理,初步分析了2017、2018年自贡稻区高温热害对该区域水稻生产影响特点。综合已有研究,提出应对水稻高温热害的防御及补救对策。  相似文献   

9.
近50年来四川盆地东部水稻高温热害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四川和重庆共69个气象站1960-2008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东部近50年水稻高温热害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①水稻高温热害以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最重,20世纪80年代最轻,21世纪有加重的趋势;轻度高温热害呈波动下降的趋势,而重度高温热害呈增加的趋势.②水稻高温热害高值区位于四川盆地东部,中部呈西南向东北方向延伸,重度高温热害的高发区域主要集中在重庆的东北部.③根据气候趋势,采取调整播期和栽期,选择抗高温的品种,用日灌夜排、喷灌水雾和喷洒化学药剂等改善田间小气候条件的方式,可减轻高温热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三峡库区水稻高温热害监测预警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温热害是三峡库区水稻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从水稻遭遇高温热害的生物学角度出发,筛选影响气象的主要因子(日最高气温、日平均气温、空气相对湿度等),建立水稻高温热害累积危害指数,结合天气预报,在动态监测水稻高温热害危害的同时,发布水稻的高温热害累积危害指数预警,对水稻防御高温热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水稻高温热害的发生愈加频繁。为此,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了水稻高温热害监测和评估模型研究。首先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反演逐日最高气温和平均气温,云覆盖区域则以相应站点气温数据插值后补充,生成"卫星—插值"气温时间序列数据。同时提取水稻种植区域并判别其是否在高温热害的关键期——抽穗开花期。然后基于以上数据,依据水稻高温热害指标展开水稻高温热害监测和评估,对热害进行等级划分与统计。模型可实现任意时间点之前水稻高温热害的快速监测与评估,也可以给出全研究区域水稻全生育期总体的高温热害监测与评估结果。以江苏、安徽两省为例进行2013年夏季水稻高温热害监测和评估模型的应用,该模型达到了较好的使用效果,将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旺苍县水稻气象灾害风险,本研究利用1981-2017年旺苍县附近4个国家气象站和2012-2017年19个旺苍县乡镇区域站气象资料,以及4个县和35个乡镇统计年鉴数据,通过相关分析确定水稻生育期内主要气象灾害,利用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原理,综合分析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脆弱性、承灾体暴露性以及当地防灾减灾能力,分别评估生育期内不同气象灾害风险,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综合评价法构建水稻气象灾害评估体系,并对其进行综合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旺苍县水稻气象灾害风险分布由西南向东北递减,高风险和次高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白水镇、尚武镇、枣林乡、嘉川镇、东河镇、柳溪乡、黄洋镇、龙凤乡、普济镇、农建乡、化龙乡、木门镇、九龙乡等西南部乡镇;低风险性区域主要分布在檬子乡、大河乡、鼓城乡、水磨乡、万山乡、五权镇、大德乡、大两乡东部等东北部地区,实际生产中要选育抗性强的水稻品种,尤其是高风险和次高风险地区,不断提高当地抵御灾害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小麦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价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建立作物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价方法,对省级单元小麦自然灾害风险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方法】基于区域自然灾害理论,构建作物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差异化赋权方法,综合加权得到灾害风险综合评价指标(I),基于I进行风险综合评价和分级,并利用小麦因灾损失估算值(L)进行验证。【结果】基于以小麦为承灾体的不同类型灾害发生频次和危害程度分析致灾因子的构成和危险性的区域分异;利用14个评价指标对不同省区小麦自然灾害的孕灾环境不稳定性(S)、致灾因子危险性(H)、承灾体脆弱性(V)和抗灾减灾能力(C)进行了评价和比较;利用各省区小麦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价值,借助GIS技术将风险评价结果进行直观化表达,显示西北麦区、黄淮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的省区具有较高的灾害综合风险,风险评价值与基于灾情数据的小麦灾损估算值显著相关。【结论】评价方法和结果可用于寻求和发展风险监测、预警、防灾减灾等缓解小麦生产风险的综合策略。  相似文献   

14.
根据黑龙江省水稻的生长发育期,以全省77个台站1961~2009年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霜冻历史灾情数据、社会经济资料、地理信息数据及作物生育期资料为基础,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和灾害风险评估数学方法,对水稻初霜冻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等多因子综合分析,构建水稻初霜冻灾害风险评价的框架、指标体系、方...  相似文献   

15.
利用广西89个气象站1961-2016年气象观测资料和广西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采用MeteoGIS技术和气候资源细网格模拟分析方法,结合广西早稻实际生产情况,建立了广西早稻高温热害的空间模拟分析模型,运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对高温热害区划指标因子进行100 m×100 m细网格模拟推算和残差订正,并综合考虑高温热害区划指标等级,对广西早稻高温热害发生分布进行了精细化区划.将广西早稻区分为基本无高温热害区、轻度高温热害区、中度高温热害区、较重高温热害区和严重高温热害区5个区域,分区结果符合广西早稻高温热害实际情况,为水稻生产的趋利避害、优化布局和科学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水稻高温热害的综合防御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温热害已成为我国部分地区水稻生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分析了水稻高温热害的成因、危害以及发生规律,重点介绍了水稻高温热害的预防及补救措施,为防御水稻高温热害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该文采用长沙地区四个国家气象站1981~2010年逐日气象资料与长沙地区地形高程资料(DEM),对影响长沙的六种气象灾害进行风险等级区划分析,以期为长沙市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防御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长沙市大部分地区为高温热害高风险区,干旱灾害、倒春寒灾害中等风险区,洪涝灾害、五月低温灾害、寒露风灾害低风险区。(2)大围山、连云山、伪山为洪涝灾害、倒春寒灾害、五月低温灾害、寒露风灾害次高或高风险区,干旱灾害、高温热害低风险区。(3)连云山与大围山之间的峡谷地带为洪涝灾害高风险区,长沙市区南部湘江河谷地带为倒春寒灾害高风险区。(4)通过K-means聚类分析,长沙市农业气象灾害气候风险可划分为高温热害、干旱,较高的倒春寒的气候风险区等六个区。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白水县为例,针对陕西省苹果膨大期高温热害风险灾害进行精细化风险评估与区划,为县级政府规划苹果产业发展及建立防灾减灾机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白水及周边县气象站1971-2010年6-7月逐日日最高气温以及28个区域气象站2010-2012年6-7月逐日日最高气温,建立白水县苹果膨大期高温热害危险性风险评估模型,并对其高温热害风险进行评估与区划。【结果】白水县东北和东南地区处于高温热害重度风险区,县中东部和西部大部地区分别处于中度和轻度风险区,这与客观事实较为一致,说明该风险区划结果能准确反映白水县苹果膨大期高温热害风险。【结论】利用区域气象站资料及高温热害危险性风险评估模型,可得到较为准确的高温热害区划结果。  相似文献   

19.
水稻高温热害预警监测与定量评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十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气候变暖及极端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各国科学家的重视。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气温的升高,水稻遭受的高温热害的趋势也越来越严重。本文综述了水稻高温热害的表现、发生规律以及高温热害监测预警、定量评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四川省单季稻暴雨洪涝灾害的风险水平,为调整当地水稻种植规划和防灾减灾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961-2017年四川省单季稻主产区123个气象观测站观测数据,46个农业气象观测站30年(1986-2015年)观测资料,结合四川省气候区划结果将四川省单季稻主产区划分为7个区域,确定四川省单季稻暴雨洪涝灾害敏感期(拔节期-孕穗期、孕穗期-抽穗期和抽穗期-成熟期),最终根据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理论,从灾害风险的致灾危险性、承灾体脆弱性、承灾体暴露度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因子出发,构建四川省单季稻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指标体系,对四川省单季稻不同生育期的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和区划。【结果】四川省水稻暴雨洪涝灾害高风险区主要集中于暴雨日数及暴雨洪涝发生频率较高的3个区域,一是盆中丘陵区西南部,二是盆中丘陵区西北部,三是盆东平行岭谷区;低风险区主要位于四川省的南部和北部,该区域暴雨危险等级中等或偏轻,山地多,地形起伏大,当地水稻种植率低;其余地方为中等风险区。【结论】四川省水稻暴雨洪涝灾害以中、低风险区域为主,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四川三大暴雨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