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8-2019年在荥阳生态站每月监测3次空气颗粒物PM2.5、PM10(PM)和负氧离子的浓度,分析了荥阳生态站两种PM质量浓度日变化、月变化、季节变化特征;用监测日的气象因子日均值、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均值与两种PM质量浓度做相关分析,以期了解PM质量浓度时间变化特征及相关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两种PM浓度的日变化在8:00~18:00浓度变化呈U型。8:00~9:00浓度较高8:00~17:00浓度呈下降趋势,17:00以后质量浓度上升。月变化中11月至次年4月月平均质量浓度高;5~10月份平均质量浓度为较低。两种PM季节平均质量浓度高低顺序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春季和冬季两种PM污染尤为严重。PM2.5质量浓度与气温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日照时数、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与气压呈显著正相关;与负离子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PM10呈极显著正相关。PM10质量浓度与气温、气温日较差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采用西安市环境监测站2016年大气污染物PM2.5浓度数据作为分析资料,同时结合各监测点的位置,对市内和郊区进行了划分,分析了2016年西安市市内和郊区的PM2.5浓度的变化,并进行了污染物浓度与气象条件、温度、湿度等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其PM2.5的质量浓度大气压以及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温度和风速呈负相关。对于不同的季节,郊区与市区的PM2.5的质量浓度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不同。  相似文献   

3.
以青羊湖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开展森林植被区大气颗粒物的动态监测,揭示空气PM浓度日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森林植被区域大气颗粒物浓度较低,其中PM10.0浓度日均值为60.37μg/m~3,低于二类大气环境浓度限值;PM2.5浓度日均值为22.79μg/m~3,低于一类大气环境浓度限值;而PM1.0浓度位于2.96~12.61μg/m~3,日均值为7.65μg/m~3。PM1.0、PM2.5及PM10.0浓度日变化显著,以清晨(6∶00-8∶00)最高,上午(10∶00-12∶00)和下午(16∶00-18∶00)较低。随着气温的升高,大气PM1.0、PM2.5、PM10.0浓度逐渐降低;而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大气PM1.0、PM2.5、PM10.0浓度逐渐增加,呈显著二项式回归关系,回归系数均超过0.6。因此,从大气颗粒物考虑,建议市民在夏季下午或傍晚前往森林公园,且应多选择空气湿度较低的区域开展休闲游憩活动。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2017年哈尔滨市大气监测数据冬季取暖期PM_(2.5)质量浓度的污染特征,并结合气象资料进一步探究了PM_(2.5)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取暖期哈尔滨市多次出现重污染天气,尤其是在开始供暖后最为严重,2017年10月19日PM_(2.5)质量浓度达到最大值,日均值为452.434μg/m~3是国家二级标准的6.03倍,燃煤等固定源仍是取暖期PM_(2.5)的主要来源;PM_(2.5)质量浓度与风速、相对湿度呈负相关,与温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利用合作市2015、2016年供暖期大气颗粒物浓度的监测资料,结合同期气象要素(风速、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降水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合作市大气颗粒物浓度与风速、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都呈负相关,与气压呈正相关,都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故合作市冬季气象因素与当地供暖期大气颗粒物的聚积和扩散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显著相关性,但是合作市冬季综合气象条件不利于大气颗粒物稀释扩散,若要进一步改善合作市环境空气质量,必须对污染源采取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6.
根据2015年1~12月深圳市11个大气自动监测国控站点PM_(2.5)小时浓度监测数据,结合气象站小时观测数据,采用Correl相关系数法、玫瑰图等分析了深圳市PM_(2.5)浓度的污染分布与输送迁移特征。结果显示:2015年深圳市主导风向为NNE(东北偏北风),风向频率为12.3%,全年PM_(2.5)平均浓度为29.8μg/m3,整体季节平均浓度特征均表现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PM_(2.5)与露点、能见度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17与-0.540,与海平面气压、温度呈明显的实相关,相关系数为0.439、-0.411,与风向、风速、相对湿度为微相关;深圳吹海风时,参照年均值标准,PM_(2.5)污染发生概率为22.7%,且发生秋冬季海风型PM_(2.5)污染时PM_(2.5)平均浓度可高达50.6μg/m3。主导风型下的PM_(2.5)污染事件占全年PM_(2.5)污染事件的61.1%,且风速大于3m/s时PM_(2.5)污染发生事件占比仅为6.26%;2015年全年西北陆风、主导风、海风气团输送情景下的PM_(2.5)平均浓度分别为40.1、35.8和26.2μg/m3,冬季时西北陆风输送通道下的PM_(2.5)平均浓度整体上明显高于海风、东北偏北陆风输送通道。  相似文献   

7.
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提升森林景观及游览质量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利用2015-12-01—2016-11-30监测数据,分析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探究大气污染物(PM_(10)、PM_(2.5)、SO_2、NO_2、CO和O_3)和气象因子(风速、气温、露点温度、海平面气压和空气相对湿度)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结果】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年均大气能见度为12.84 km,除PM_(2.5)年均浓度略超出环境质量一级标准外,其他大气污染物年均浓度皆处于一级标准内,表明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空气质量较高;大气能见度呈夏秋季高、春冬季低的变化特征,最大值出现在8月,最低值出现在1月;从日变化规律看,最大值出现在傍晚(17:00),最低值出现在清晨(5:00);将大气能见度分为极差(4 km)、差(4~10 km)、好(10~20 km)和极好(≥20 km)4个级别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级别大气能见度出现的频率有明显季节性,春冬季极差和差的频率高,好和极好的频率低,夏秋季好和极好的频率较高,差和极差基本未出现;年内数据相关性分析显示,大气能见度与大气污染物PM_(10)、PM_(2.5)、CO、SO_2和NO_2浓度及空气相对湿度和海平面气压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9,-0.33,-0.26,-0.16,-0.35,-0.42和-0.11),而与气温、风速和露点温度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9,0.20和0.19);K均值聚类分析表明,千岛湖大气能见度较高时,气象条件为高温、高风速、低湿和低海平面气压,是夏秋季午后典型的气象特征,而大气能见度出现低值时,气象特征为低温、高湿、高海平面气压和低风速,为春冬季夜晚及凌晨典型的气象特征;以消光系数、干消光系数与AQI和大气污染物PM_(10)、PM_(2.5)、SO_2、CO、NO_2浓度构建回归模型,显示回归(P0.001),且相对于其他污染物浓度指标,AQI和PM_(10)、PM_(2.5)浓度对大气能见度贡献率(R2)较高,表明其对大气能见度变化影响较大。【结论】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大气能见度高,空气环境质量较好,大气能见度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和日变化特征;大气能见度与大气污染物浓度和气象因子相关,气温、风速、空气相对湿度对大气能见度影响较高,AQI和PM_(10)、PM_(2.5)浓度对大气能见度影响较大;除去雨、雾等特殊天气影响后的大气能见度可有效反映大气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道路绿地对PM2.5浓度分布与消减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选择北京市典型道路绿地类型为试验监测点,对0,6,16,26,36iTI不同绿带宽度下PM2。浓度分布、消减能力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道路绿地空气中P№。浓度的日变化均呈现双峰单谷型特征,即早晚高、白天低,最低值出现在午后14:00左右,最高值出现在晚高峰20:00左右;0,6,16,26,36m绿带宽度下PM25浓度平均值分别为46.64,44.35,42.91,40.96μg.m-3和41.97μg.m-3,以26m绿带宽度最低,0m最高;无污染或轻度污染(P№s〈115μg·m-3)天气条件下,绿地对PM2.5消减作用十分明显,26m的绿带处消减作用最强,最高可达28.0%;中度污染及以A(PM2.5〉115μg·m-3)天气条件下绿地对P№s消减作用不明显;PM2.5浓度与气象因子中的温度、风速成负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根据资阳市主城区2015年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对资阳市主城区空气质量状况及PM10、PM2.5、SO_2、NO_2和O_3等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空气污染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资阳市主城区空气质量以良为主,首要污染物以O_3为主,PM10次之,PM2.5较少;PM2.5和PM10平均浓度冬季最高,春季次之,夏季最低,1月最高,2月次之;SO_2平均浓度冬季最高,春季次之,秋季最低;NO_2平均浓度冬季较高,其他季节无明显变化;O_3平均浓度春季最高,夏季次之,冬季最低,4月最高,7月次之。掌握资阳市大气污染物的变化特征,可为大气环境治理工作与防控措施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不同植物群落内PM_(2.5)中重金属质量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选择2017年3月、4月(春季)和2017年2月、12月(冬季),于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园选取常绿灌丛、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疏林草地5种群落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智能中流量TSP采样器采集空气中的PM_(2.5),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检测样品上重金属的组成及质量浓度。结果表明:在5种植物群落内,PM_(2.5)中11种重金属的总质量浓度平均值为冬季(897.14±90.39 ng·m~(-3))春季(599.24±59.36 ng·m~(-3));春、冬季,PM_(2.5)的质量浓度和PM_(2.5)中重金属的总质量浓度平均值的空间变化基本一致,均为疏林草地最高,常绿阔叶林最低,PM_(2.5)中重金属的总质量浓度平均值为疏林草地(841.96±77.65 ng·m~(-3))常绿灌丛(799.21±73.97 ng·m~(-3))落叶阔叶林(774.40±76.44 ng·m~(-3))针阔混交林(703.68±69.30 ng·m~(-3))常绿阔叶林(621.70±64.63 ng·m~(-3));Cr、Mn、Cu、As、Sb、Zn和Pb 7种重金属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明显(P0.05),而V、Co、Ni和Cd 4种重金属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不显著(P0.05)。风景园林师规划和设计城市绿地时,应选取抗污染能力和适应能力强的树种,合理构建植物群落结构,保持林下空间的通透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森林空气颗粒物的不同高度垂直空间变化特征,为森林康养环境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7年5月对温州雁荡山杉木林林下(人体高度1.5 m)、林冠中部(6 m)及林冠顶部(12 m)3个高度的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TSP、PM_(10)、PM_(2.5)、PM_(1.0))进行同步昼夜24 h监测,分析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空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杉木林垂直空间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存在差异,总颗粒物质量浓度与细颗粒物(2.5μm)质量浓度在3种高度差异显著,均为林冠层最低;(2)3种不同高度的TSP、PM_(10)质量浓度日均值均达到二类环境功能区质量要求(300、150μg·m~(-3)),其中,林冠层的TSP日均值达到一类环境功能区质量要求(120μg·m~(-3));(3)不同高度各粒径空气颗粒物日变化规律大体一致,均表现为白天低,夜间高;(4)不同垂直高度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白天为林冠层最低;夜间为TSP质量浓度各垂直高度差别不大,PM_(10)、PM_(2.5)与PM_1质量浓度总体为在人体高度较低;(5)各粒径空气颗粒物与露点温度极显著正相关,与气压极显著负相关,其中,PM_(2.5)质量浓度与2项环境因子相关系数最大;除TSP外,其余颗粒物质量浓度与温度、最大风速极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极显著负相关,各气象因子共同影响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结论]通过对结果的综合分析,温州雁荡山杉木林环境林冠层为康养游憩最佳高度,最适宜白天出行。  相似文献   

12.
以杭州市临安区4种不同类型的城建绿地(居住区绿地、商业绿地、公共服务设施绿地和广场绿地)为研究对象,在2017年3月-2018年2月,采用实地测量法对绿地内的PM2.5浓度及气象因子(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进行监测,研究城建绿地内PM2.5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绿地的PM2.5浓度季节变...  相似文献   

13.
指出了深入了解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时空变化格局,对于大气污染防治、预警预报等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结合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武汉10个监测站点每小时PM_(2.5)和PM_(10)浓度数据和气象数据,研究了武汉市城区大气颗粒物浓度时空分异特征及与气象环境条件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城区PM_(2.5)和PM_(10)浓度均呈现出西部最低、东部居中、中部高低斑块状分布的空间格局。时间上各城区均呈现颗粒物浓度随着月份变化先降低后升高,1月份最高,7月份最低,且浓度呈现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变化规律。相关性分析表明,武汉市城区大气颗粒物浓度时空变化特征与降水量、气温等气象因子呈现出显著负相关关系,与风速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以2017~2019年永州市环境空气质量现状为基础,结合气象和地形条件,对空气质量和主要大气污染物变化进行了分析,并以2018年空气质量数据和气象数据为例,对主要大气污染物之间及其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近几年来永州市空气质量优良率略有上升;各项污染物中对综合指数贡献由大到小依次是:PM2.5PM10O3NO2COSO2,污染天气主要集中在秋冬季,温度与气压、NO2、PM10、CO、PM2.5呈现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并呈线性相关;PM2.5与NO2、PM10、CO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M2.5与PM10、CO呈线性相关;NO2与CO、PM10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温度呈负线性相关;O3与CO呈现显著负线性相关。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从日常防控、应急管控、长效管控计划3个方面提出了永州市大气污染控制的对策,以期为改善其空气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利用 2017—2018 年长沙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了长沙市大气颗粒物 PM2.5 和 PM10 的时空 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沙市大气颗粒物 PM2.5 和 PM10 均表现为冬季 > 秋季 > 春季 > 夏季,冬季浓度最 高,PM2.5 和 PM10 分别为 62.87 和 89.22 μg · m-3;空间变化特征:PM2.5 浓度为长沙城区>长沙县>宁乡 县>望城区>浏阳市, PM10 浓度为长沙城区>宁乡县>长沙县>望城区>浏阳市;颗粒污染物 PM2.5 与 PM10 浓度有极显著的线性相关性,r = 0.853,P=0.000(P < 0.01);降水对大气颗粒物有显著消减作用, 使 PM2.5、PM10 的浓度分别下降了 17.93% 和 27.67%。通过调整能源结构、提倡绿色出行、增加绿量、人 工降水等可有效控制长沙市大气颗粒物污染。  相似文献   

16.
以信阳市2015~2016年PM_(2.5)、PM_(10)监测数据和同期气象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其PM_(2.5)、PM_(10)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关系。结果表明:PM_(2.5)、PM_(10)月均质量浓度呈"单峰单谷"变换趋势,不同季节质量浓度差异显著,均表现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的季节动态;PM_(2.5)、PM_(10)质量浓度与气象因子关联度均较高,其质量浓度受多种气象因子共同影响;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了PM_(2.5)、PM_(10)质量浓度—气象因子最优回归方程,方程拟合度高,适用性强。  相似文献   

17.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城市的大气质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利用2015~2017年博乐市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以大气污染因子二氧化硫(SO_2)、二氧化氮(NO_2)、可吸入颗粒物(PM_(10))、细颗粒物(PM_(2.5))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年、季节及月变化特征;利用Daniel趋势检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分析了博乐市环境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变化规律,及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15~2017年间,博乐市NO_2和PM_(10)为首要污染物,呈上升趋势;PM_(2.5)和SO_2呈现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均不显著。各大气污染物浓度均呈现双峰型, PM_(2.5)、PM_(10)、SO_2和NO_2年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9.63±19.7)、(66.9±36.8)、(15.6±9.3)、(17.8±9.13)μg/m~3。4种大气污染物浓度季节变化基本一致,均呈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的趋势。研究结果可为博乐市大气污染治理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8.
利用HQWAS-200PRO空气负离子监测系统,于2015年6月—2016年5月监测了南京南郊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内麻栎+枫香树+马尾松林分内空气负离子的浓度,结果表明:林内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日变化总体上呈现白天高、晚上低的变化趋势,但随天气不同呈现一定的差异。全年不同天气的负离子日平均浓度大小依次为雨天(6 586个/cm~3)晴天(2 365个/cm~3)雾霾天(1 353个/cm~3)阴天(1 122个/cm~3)。1 a中不同季节空气负离子浓度大小依次为夏季(6-8月)秋季(9-11月)春季(3-5月)冬季(12-2月),其中夏季6月负离子浓度最高,平均达5 432个/cm~3,冬季1月的负离子浓度最低,仅1 421个/cm~3。林内全年空气负离子浓度平均值为2 398个/cm~3。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空气负离子浓度与空气PM2.5含量呈负相关,与风速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但与温度的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索秦岭野生春兰[Cymbidium goeringii(Rchb.f.) Rchb.f.]的光合特性,从而为野生资源保护和春兰的栽培管理提供依据,本实验用Li-6400便携式光合分析仪对秦岭野生春兰的光合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春季春兰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最高峰出现在10:00,次高峰出现在14:00,在中午12:00出现光合"午休"现象;冬季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最高峰出现在11:00。春兰冬季净光合速率总体小于春季。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之间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相关性。气孔导度与温度存在极显著负相关(R=-0.911),与空气相对湿度存在极显著正相关(R=0.856)。空气相对湿度是影响春兰光合的一个重要因子。春兰的光补偿点为55μmol/m~2·s,光饱和点为620μmol/m~2·s。  相似文献   

20.
《林业资源管理》2017,(6):131-136
基于2015—2016年的监测数据,分析福建省泉州清源山大气颗粒物(PMs)浓度的变化规律,探究大气污染物(SO_2,NO_2,CO,O_3)及气象因子(风速、温度、相对湿度)对PMs的影响。结果表明:1)清源山空气质量处于较高水平;2)大气颗粒物浓度年变化规律呈春冬季高,夏秋低的变化特征;3)不同季节、不同月份、不同污染程度及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日变化特征变现不同;4)气象因子、其它污染物浓度与大气颗粒物浓度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作为景区引导旅客游览以及管理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