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肉骨粉和大豆分离蛋白以1∶1比例混合,分别替代0(CK)、15%(T1)、30%(T2)、45%(T3)、60%(T4)和75%(T5)鱼粉,配制6种等氮等能饲料,替代组添加包膜必需蛋氨酸、赖氨酸和精氨酸,使这3种氨基酸水平与CK组一致,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黑鲷幼鱼,探讨肉骨粉和大豆分离蛋白替代鱼粉对黑鲷幼鱼消化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混合蛋白替代比例超过60%时,胃蛋白酶活性显著降低,而幽门、前肠及中肠胰蛋白酶活性无显著变化。胃和中肠肌层厚度随混合蛋白替代比例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干物质和粗蛋白消化率随混合蛋白替代比例的增加而显著降低。血清总蛋白、葡萄糖和三酰甘油含量随混合蛋白替代比例的增加均无显著变化,而总胆固醇则显著降低。血清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随混合蛋白替代比例的增加而显著增大。结果提示黑鲷幼鱼饲料中以1∶1比例混合肉骨粉和大豆分离蛋白可替代45%鱼粉而不影响其消化性能与生理健康。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解淀粉芽孢杆菌对黑鲷幼鱼的生长、消化酶活性、血清蛋白水平以及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在水温(28±1)℃下,将体质量7 g的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幼鱼室内微流水小型水泥网箱池中,分别投喂添加了0、0.025%、0.05%和0.1%解淀粉芽孢杆菌的饲料。56 d的饲养结果表明:0.05%解淀粉芽孢杆菌组黑鲷幼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摄食含解淀粉芽孢杆菌饲料的黑鲷幼鱼肠道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0.025%解淀粉芽孢杆菌组幼鱼血清总蛋白水平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球蛋白和白蛋白水平极显著升高;0.1%解淀粉芽孢杆菌组黑鲷幼鱼肠道中淀粉酶、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解淀粉芽孢杆菌能显著提高黑鲷幼鱼肠道消化酶活性,提高抗氧化能力,促进生长。  相似文献   

3.
选初重(4.13±0.16)g黑鲷幼鱼24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对照组(FM组)以鱼粉为主要蛋白源,试验组以大豆浓缩蛋白、肉骨粉、味精蛋白替代21.2%鱼粉,并将配方中FM组与空白组(即不添加氨基酸组)的赖氨酸(Lys)、蛋氨酸(Met)含量差值为标准,分别添加其差值的0、30%(Lys 1.7+Met 1.1)和100%(Lys 5.0+Met 3.4),分别记为LM(0)、LM(30)和LM(100)组。室内微流水养殖8周,每天人工投喂2次至饱食。结果表明:添加足量Lys和Met可显著提高黑鲷幼鱼肝脏、中肠蛋白酶活性及前肠脂肪酶活性。前、中肠纹状缘厚度与饲料Lys和Met水平呈正相关,以LM(100)组厚度最大,显著高于鱼粉组。相对于LM(0)组,饲料中足量添加Lys和Met可显著提高黑鲷幼鱼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P0.05),有高于鱼粉组的趋势(P0.05),少量添加则对其消化率无显著影响,必需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也呈现出同样趋势。  相似文献   

4.
选用480尾体重为(9.69±0.15)g的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随机分成6组,分别投喂含40%鱼粉的基础饲料(鱼粉组)和用23.30%豆粕、22.40%花生粕、23.82%棉粕、27.77%菜子粕、38.98%玉米DDGS蛋白替代16%鱼粉的5种替代饲料(替代组),饲养28 d后测定血清生化指标、转氨酶活性和抗氧化应激参数。结果表明,各替代组血清中血糖(GLU)、尿素氮(UN)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与鱼粉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DDGS组血清总蛋白(TP)含量显著低于鱼粉组(P0.05),血清胆固醇(CHO)和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高于豆粕、花生粕、棉粕和菜子粕组(P0.05)。与鱼粉组相比,各替代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花生粕、棉粕、菜子粕和DDGS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降低(P0.05)。各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无显著性差异(P0.05),菜子粕和DDGS组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低于鱼粉组(P0.05),菜子粕组血清羟自由基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鱼粉组(P0.05)。当蛋白替代16%鱼粉时,豆粕对花鲈血清生化指标、转氨酶活性及抗氧化参数的影响最小,是替代鱼粉的适宜植物蛋白源。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花生粕在罗非鱼饲料中的合理应用,分别以花生粕、发酵花生粕替代基础饲料(6%鱼粉,对照组)中鱼粉用量的1/3、2/3和3/3,制成7组饲料,在网箱(2.50 m×1.25 m×1.20 m)中饲养体质量为(68.0±0.4)g的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 8周,考察其对鱼体生长性能、肌肉常规成分、氨基酸组成和消化道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花生粕替代1/3鱼粉,发酵花生粕替代1/3、2/3鱼粉用量时,对鱼体增重率和饲料系数无显著影响(P0.05);当花生粕替代2/3、3/3鱼粉,发酵花生粕替代3/3鱼粉用量时,鱼体增重率显著下降(P0.05),饲料系数显著上升(P0.05);各处理组罗非鱼的肌肉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灰分含量、必需氨基酸总量、非必需氨基酸总量、肝体比、脏体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当花生粕替代2/3和3/3鱼粉用量时,鱼体胃蛋白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但以发酵花生粕替代不同比例鱼粉时对胃蛋白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各处理组罗非鱼的肠蛋白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在鱼粉含量为6%的奥尼罗非鱼饲料中,花生粕可替代鱼粉用量的1/3,发酵花生粕可替代鱼粉用量的2/3。  相似文献   

6.
【目的】试验探究膨化大豆替代鱼粉对体质量为(75.0±4.3)g杂交鲟(Acipenser schrenckii♀×A. baerii♂)消化系统组织结构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分别以100%(G1)、75%(G2)、50%(G3)、25%(G4)和0%(G5)的膨化大豆替代鱼粉,配制成5种等氮等能饲料。杂交鲟饲养于室内水族箱(220 L)中,饲喂6周。【结果】膨化大豆部分或者全部替代鱼粉对杂交鲟中肠、瓣肠、幽门盲囊、胃中的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影响均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G5)相比,其他组中杂交鲟消化系统中的蛋白酶及脂肪酶活性有所下降,淀粉酶活性升高。高比例替代鱼粉水平(75%和100%)时,杂交鲟的肠道组织结构完整性受到破坏,微绒毛排列不规律,边缘模糊,肠道褶皱变稀疏且宽度较大,部分褶皱受到破坏。【结论】膨化大豆高比例替代鱼粉时对杂交鲟消化系统中消化酶活性影响不显著,但会破坏肠道组织结构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7.
以鱼粉作为对照,用黄粉虫、蚕蛹干粉半量和全量替代鱼粉,配制5组等蛋白质水平(40%)的饲料,对黄颡鱼幼鱼进行36 d的饲养.结果表明:对照组幼鱼的增重率、蛋白质消化率和饵料系数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黄粉虫和蚕蛹全量替代组的增重率显著低于半量替代组(P0.05);全黄粉虫组幼鱼的蛋白质消化率与2种半量替代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而蚕蛹组的蛋白质消化率显著低于其他替代组;除半量黄粉虫组幼鱼的饵料系数与对照组间的差异不显著外,全量替代组和半量蚕蛹组的饵料系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除机体含水率外,各替代组幼鱼机体的粗蛋白含量只有全蚕蛹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而全蚕蛹组和半量蚕蛹组幼鱼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除半量黄粉虫组幼鱼的粗灰分含量与对照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他3组间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幼鱼肝胰脏、胃、肠道的蛋白酶活性均最高,除胃蛋白酶活性与半量黄粉虫组间的差异显著外(P0.05),肝胰脏和肠道的蛋白酶活性与半量黄粉虫组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2种全量替代组(P0.05).  相似文献   

8.
在使用30%鱼粉的基础上,分别添加27%豆粕、24%花生粕、24%棉粕、31%菜粕,以一高鱼粉组(含鱼粉46%)和商品饲料作参照,挑选初均重(0.60±0.02)g凡纳滨对虾,在室内养殖系统中饲养8周后,比较4种植物蛋白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豆粕组、花生粕组南美白对虾的生长性能与鱼粉组和商品饲料无显著差异(P>0.05);棉粕组对虾生长显著低于鱼粉组(P<0.05),与商品饲料差异不显著(P>0.05);菜粕组对虾生长最差,显著低于其余各试验组(P<0.05).(2)4种植物蛋白组与鱼粉组相比,对虾血清蛋白含量、血清PO活性、血清和肝胰腺的SOD活性均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而菜粕组血清PO活性显著低于商品料和豆粕组(P<0.05);棉粕组肝胰腺CAT活性与菜粕组和商品饲料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商品饲料(P<0.05).(3)4种植物蛋白对对虾肌肉干物质、粗蛋白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而菜粕组肌肉脂肪含量却较鱼粉组、豆粕组和棉粕组均显著降低(P<0.05).  相似文献   

9.
以新型饲料添加剂脱脂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粉(DFKM)添加到以大豆浓缩蛋白(SPC)或玉米蛋白粉(CGM)替代鱼粉的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幼鱼饲料中,经过8周的养殖,研究其对黑鲷幼鱼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的影响。1在SPC全替代鱼粉饲料试验中,以鱼粉含量为60%的饲料为正对照组(FM1),以SPC全部替代鱼粉蛋白为负对照组(SPC),以SPC组饲料为基础饲料,分别添加5%DFKM、10%DFKM、5%DFKM+0.5%牛磺酸、10%DFKM+0.5%牛磺酸,依次标记为D5T-、D10T-、D5T+和D10T+。2在CGM替代45%鱼粉蛋白饲料试验中,以鱼粉含量为63.5%的饲料为正对照组(FM2),以CGM替代FM2组45%鱼粉蛋白为负对照组(D0),以D0为基础饲料,分别添加2.5%、5.0%、7.5%和10.0%DFKM,依次标记为D2.5、D5、D7.5和D10。结果表明:1与FM1组相比,其他各组黑鲷幼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腹脂率显著降低。而添加5%DFKM+0.5%牛磺酸组增重率显著高于SPC组。添加DFKM各组的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与FM1组相比虽无显著差异,但与SPC组相比,黑鲷幼鱼的饲料利用效果并未得到显著提升。2各组中黑鲷幼鱼生长性能未出现显著变化。与FM2组和D0组相比,添加2.5%~7.5%DFKM组黑鲷幼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等略有提高,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稍有优化,但效果并不显著。综合而言,DFKM在以植物蛋白为主要蛋白源饲料中添加效果并不明显,对黑鲷幼鱼摄食、生长性能及饲料利用效果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暗纹东方鲀肠、胃和肝胰脏等不同消化器官的消化酶活性,以及不同水平的玉米蛋白粉(0%、5%、10%、15%、20%)对暗纹东方鲀(41. 06±1. 98) g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羧肽酶A、羧肽酶B、胃蛋白酶、氨肽酶以及脂肪酶、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暗纹东方鲀肠组织中除胃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胃组织,其他消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胃和肝胰脏组织(P 0. 05);胃组织中除胃蛋白酶以外其他消化酶活性都较低。(2)玉米蛋白粉对暗纹东方鲀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因消化酶的种类各异。胰蛋白酶以10%实验组活性最大;胰凝乳蛋白酶、羧肽酶A、氨肽酶活性随玉米蛋白粉用量的增加而下降,当玉米蛋白粉用量达20%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胃蛋白酶活性10%实验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0. 05);玉米蛋白粉能提高肠和肝胰脏组织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10%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暗纹东方鲀消化酶活性以肠组织中的最高,胃组织中消化酶活性较弱;玉米蛋白粉显著影响暗纹东方鲀消化酶活性,本实验条件下,玉米蛋白粉用量为10%时暗纹东方鲀消化酶活力最高。  相似文献   

11.
以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为研究对象,探讨豆粕和酶解豆粕替代鱼粉对其生长、体组成、消化和代谢酶活力的影响。用豆粕替代基础饲料中0、20%、40%、60%和80%的鱼粉,酶解豆粕替代60%的鱼粉,配制6种等氮等能的饲料(SM0、SM20、SM40、SM60、SM80、HSM60)。选取初始体质量为(47.18±0.45)g的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54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试验期8周。结果显示:(1)同对照组相比,豆粕替代20%和40%鱼粉对幼鱼的生长和饲料利用无显著影响,SM60和SM80组幼鱼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_(GR))、蛋白质效率(P_(ER))和摄食率(D_(FI))较SM0组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F_(CR))显著升高(P0.05)。(2)全鱼粗蛋白含量随豆粕替代量的增加而降低,SM0组显著高于各替代组(P0.05),SM40-80组全鱼粗灰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SM80组肌肉水分含量显著升高(P0.05),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各豆粕替代组多种氨基酸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3)SM60和SM80组胃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显著降低(P0.05),各豆粕替代组胰蛋白酶活力显著低于SM0组(P0.05)。(4)肝脏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力在SM40-80组显著降低(P0.05),SM20和SM40组葡萄糖-6-磷酸酶(G6P)活力显著升高(P0.05)。(5)与SM60组相比,HSM60组幼鱼WGR、SGR和DFI显著升高(P0.05),FCR显著降低(P0.05),全鱼和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粗灰分含量显著升高(P0.05),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显著升高(P0.05),脂肪酶活力显著降低(P0.05),AST和ALT活力显著升高(P0.05),FAS活力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豆粕可替代40%的鱼粉而不影响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的生长,更高的替代量会对幼鱼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在相同的替代水平,幼鱼对酶解豆粕的利用率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经硫酸亚铁和高温脱毒处理后的棉粕,以不同比例替代豆粕时对尼罗罗非鱼幼鱼生长、体内组织游离棉酚含量、体组成及血清转氨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硫酸亚铁和高温2种方法对棉粕进行脱毒处理,以未处理及脱毒处理后的棉粕分别替代对照饲料中1/3和2/3豆粕,共配制7组等氮、等能的饲料,饲养尼罗罗非鱼幼鱼(初始体质量(7.27±0.25)g)70 d,测定体质量增长率、饲料系数、鱼体营养成分、体内组织游离棉酚含量和血清转氨酶活性等指标。【结果】各组尼罗罗非鱼幼鱼的体质量增长率、特定生长率、成活率及鱼体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未经脱毒处理棉粕替代2/3豆粕组的饲料系数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各试验组鱼体的肝体比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各组脏体比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未处理棉粕组肝脏游离棉酚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经硫酸亚铁或高温处理后游离棉酚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未处理棉粕组肌肉中的游离棉酚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且脱毒处理替代2/3豆粕组肌肉游离棉酚含量较未处理棉粕替代2/3组分别降低了70.27%,82.43%(P<0.05)。未处理棉粕组鱼体血清中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脱毒处理组(P<0.05)。【结论】在本试验周期内,饲料中棉粕替代豆粕量不超过2/3时,并不影响尼罗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替代量为2/3时,会降低尼罗罗非鱼对饲料的利用效率。饲料棉酚对鱼体肝脏和肌肉游离棉酚含量以及血清转氨酶活性有显著影响,可引起肝功能异常。利用硫酸亚铁和高温2种方法处理棉粕后,可以有效降低游离棉酚在饲料和体内的含量,提高棉粕的利用率,降低游离棉酚对肝脏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3.
分别用软性颗粒饲料(Ⅰ组)和膨化颗粒饲料(Ⅱ组)喂养褐菖鲉幼鱼8周,比较2种饲料对褐菖鲉幼鱼生长、体成分、消化酶活性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显示:Ⅰ组的相对增重率和饲料系数(分别为145.67%和1.77)都显著高于Ⅱ组(分别为110.73%和1.67);Ⅱ组的蛋白质效率(130.90%)显著高于Ⅰ组(119.41%);2组鱼的肥满度和成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Ⅱ组肌肉的水分和粗脂肪含量(分别为75.68%和2.37%)均显著高于Ⅰ组(分别为75.41%和2.05%),而灰分和粗蛋白含量的结果相反;Ⅰ组肠道中的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Ⅱ组,Ⅱ组肝和胃的胃蛋白酶活性、胰蛋白酶活性、脂肪酶活性及淀粉酶活性均显著高于Ⅰ组;Ⅱ组肝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均高于Ⅰ组,且差异极显著。软性颗粒饲料对褐菖鲉幼鱼的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而膨化颗粒饲料降低了饲料系数,提高了蛋白质效率以及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两者对肌肉营养成分都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高温胁迫对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为夏季高温季节美洲鲥的养殖生产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美洲鲥1~+龄亚成鱼(体长(21.80±1.21) cm、体质量(151.16±22.96) g)为研究对象,以24℃饲养为对照,将试验组美洲鲥1~+龄亚成鱼分别置于28和30℃水温下饲养,在高温胁迫后0,48和96 h,分别测定胃、肠、肝和幽门盲囊等组织的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在28和30℃高温胁迫下,美洲鲥胃中胃蛋白酶活性至48 h显著下降(P0.05),此时30℃试验组美洲鲥胃蛋白酶活性显著小于28℃试验组(P0.05);30℃胁迫条件下,肝和肠中胃蛋白酶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与24℃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胁迫48 h后,28和30℃高温胁迫组美洲鲥胃中胰蛋白酶活性较对照显著下降(P0.05),且30℃试验组显著小于28℃试验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30℃高温胁迫下肠中胰蛋白酶活性至48 h下降明显(P0.05);30℃下胁迫96 h,幽门盲囊中胰蛋白酶活性显著小于24℃组(P0.05)。28和30℃试验组美洲鲥肠中脂肪酶活性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呈升高趋势;30℃试验组胃中脂肪酶活性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始终呈升高趋势;28和30℃胁迫条件下,美洲鲥肝中脂肪酶活性随胁迫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但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美洲鲥胃中淀粉酶活性在胁迫96 h大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美洲鲥肠中淀粉酶活性在0~96 h均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而美洲鲥幽门盲囊组织中淀粉酶活性随胁迫温度升高呈下降趋势,但28℃试验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30℃胁迫条件下幽门盲囊中淀粉酶活性至96 h显著下降(P0.05)。【结论】高温胁迫对美洲鲥1~+龄亚成鱼胃、肠、肝和幽门盲囊等组织中消化酶活性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美洲鲥的养殖生产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高温。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养殖密度对二龄刀鲚(Coilia nasus)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及消化酶在各组织的分布特点,选出初始体长与体质量分别为12.63 cm和4.439的二龄刀鲚,分别按500尾·亩-1(A组)、1000尾·亩-1(B组)和1500尾·亩-1(C组)3个养殖密度进行养殖,每个组设置3个平行,试验周期为189 d.结果 显示,A组末体质量(30.74 g)、末体长(20.26 cm)显著高于B组(21.379,18.18 cm)和C组(19.969,17.16 cm) (P<0.05),3个组比肠长(0.29~0.30)差异不显著.养殖密度对二龄刀鲚消化酶活性影响显著,A组胃和肝胰脏中胃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A、B组肠和幽门盲囊中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C组(P<0.05);A、B组肠中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C组(P<0.05);A组肠中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C组,C组幽门盲囊中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B组(P<0.05).胃蛋白酶在胃中活性最高,脂肪酶在肝胰脏中活性最高,胰蛋白酶和淀粉酶均以肠中活性最高,幽门盲囊次之.研究表明,二龄刀鲚养殖密度为500尾·亩-1时,刀鲚生长较快,各主要消化器官中消化酶活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以混合植物蛋白源(棉粕/菜粕/玉米蛋白粉/蚕豆的质量比为1∶1∶1∶1)分别替代0%、25%、50%、75%、100%鱼粉,配制成5组等氮(粗蛋白为30%)、等能(总能为20 kJ/g)的饲料,探讨混合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对初始体质量为(7.16±0.81) g的尼罗罗非鱼幼鱼生长、体组成及消化率的影响,试验期为10周.结果表明:混合植物蛋白源替代25%~75%鱼粉时,罗非鱼的质量增量、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替代100%鱼粉时,罗非鱼的质量增量、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饲料系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混合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对鱼体的肝体比、脏体比无显著影响;随着混合植物蛋白源替代比例的升高,罗非鱼全鱼粗蛋白质、灰分含量显著降低,粗脂肪含量显著升高,但肌肉的营养组成不受影响;除组氨酸含量随替代比例的增加而升高外,混合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对鱼体肌肉的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无显著影响,100%替代组的肌肉呈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其他处理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100%替代组的蛋白质和氨基酸消化率显著低于25%、50%、75%替代组和对照组,但各处理组的脂肪消化率差异不显著.本试验条件下,以生长、体组成及消化率为评价指标,罗非鱼饲料中以混合植物蛋白源替代75%鱼粉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采用室内流水养殖,以未添加枯草芽孢杆菌饲料和分别添加1、2、4、8、16g·kg-1枯草芽孢杆菌(粉剂有效活菌数1.0×108 cfu·g-1)饲料饲喂黑鲷幼鱼,探讨其对黑鲷幼鱼生长、消化酶活性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以及最适添加量。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可提高黑鲷幼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当添加量达2g·kg-1时,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P0.05),而后下降。存活率、肝体指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添加枯草芽孢杆菌组黑鲷幼鱼血清总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添加量为2g·kg-1时达最大值;各组间葡萄糖、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无显著差异;血清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提高;肝脏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也显著提高;胃、前肠和肝脏蛋白酶活性显著升高,淀粉酶和脂肪酶差异不显著,仅中肠脂肪酶活性略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在黑鲷幼鱼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能显著提高其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提高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功能,最适添加量为2g·kg-1。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蚯蚓对黄鳝生长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分别用添加0%(对照组)、25%、50%、75%、100%鲜蚯蚓的饲料饲喂黄鳝61 d。结果表明:添加25%蚯蚓的饲料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最大与对照组差异显著;添加50%蚯蚓组肥满度最佳与对照组差异显著;胃蛋白酶活性随蚯蚓添加量增加先降低后升高,肠道中胰蛋白酶活性随蚯蚓添加有一直升高的趋势。胰脂肪酶呈现随蚯蚓添加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淀粉酶活性,胃、肠中总体上均较低,且胃中淀粉酶活性低于肠中淀粉酶活性,添加25%~50%蚯蚓能显著提高胃、肠中淀粉酶活力。结论:添加适量蚯蚓可促进黄鳝对饲料中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的消化,提高黄鳝的生长性能,结合黄鳝生长性能回归分析结果和消化酶活性变化情况,黄鳝饲料中蚯蚓适宜添加量为35%~40%。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大豆分离蛋白替代鱼粉后对哲罗鱼Hucho taimen消化系统组织结构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在水温为9. 8~16. 2℃时,将初始体质量为(6. 90±0. 04) g的哲罗鱼饲养于室内220 L玻璃钢水族箱中,分别投喂大豆分离蛋白替代0、25. 0%、37. 5%、50. 0%、62. 5%、75. 0%、87. 5%和100. 0%鱼粉的饲料,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100尾鱼,以含有40. 0%鱼粉的饲料为对照,试验时间为56 d。结果表明:随着鱼粉替代比例的增加,哲罗鱼胃、前肠、幽门盲囊、中肠和胰腺的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均呈显著下降趋势(P0. 05);肠道绒毛和纹状缘高度亦呈显著下降趋势(P0. 05);高比例替代鱼粉水平(75%)时,哲罗鱼肠道组织结构完整性被破坏,纹状缘融合、部分脱落,肝脏空泡化现象严重,形态轮廓逐渐模糊,肝细胞核偏移,且溶解或缺失。研究表明,大豆分离蛋白高比例替代鱼粉水平(75%)显著降低消化系统消化酶活性,损伤肝脏和肠道组织。  相似文献   

20.
将含有棉籽粕(CM)0、9%、18%、27%、36%、45%和54%(含游离棉酚0、107.8、215.7、323.5、431.3、539.2和647.0 mg·kg-1)的等氮等能饲粮饲喂给初始体重为11.3 g的鲤鱼幼鱼,试验共8周,并评价CM对其生长性能、血液学指标、肝脏和生殖腺组织学的影响。CM 0~9%组的增重(WG)和饲料转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CM 27%~54%组的WG和蛋白质效率(PER)显著降低(P0.05),FCR显著增加(P0.05)。与CM 0~18%组相比,27%~54%组的红细胞数量(RBC)和红细胞比容(HCT)显著增加(P0.05),CM 0~45%组的血红蛋白(Hb)含量相对稳定,CM 54%组的显著下降。与CM 0~36%组相比,CM 45%~54%组血清中谷丙转氨酶和羟基自由基的活性显著增加(P0.05)。肌肉和肝脏中游离棉酚的含量与饲粮中CM的水平密切相关。两性别性腺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与CM 0和27%组相比,CM 54%组的肝细胞体积减少,肝细胞数目增多,睾丸中初级精母细胞数量增多,精子细胞数量减少。研究表明,鲤鱼幼鱼CM安全水平为27%(含游离棉酚323.5 mg·kg-1),增重折线分析表明,鲤鱼幼鱼的CM最大量为26.85%。饲粮中棉籽粕含量高于36%(含游离棉酚431.3 mg·kg-1)会破坏鲤鱼的生长性能和血液指标。此外,饲粮中高CM(CM 54%,含游离棉酚647.0 mg·kg-1)对肝脏有轻微损害,且精子细胞数量会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