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0 毫秒
1.
消灭茶尺蠖     
杭州茶区经常为害茶树的有茶尺蠖,虽然每年为害程度不同,但对生产的威胁是很大的。1952年、1953年、1954年和1957年为害都比较严重,1957年受茶尺蠖为害平均损失12%,由于它生活周期短,繁殖迅速,为害很重。发生初期被害茶丛叶片边缘成缺刻,特别是新抽生的嫩叶被害较多,使鲜叶产量减低;严重被害的茶丛叶片全被食光,仅剩秃枝。在1-2个茶季内不能采茶。有的茶丛被害后不能再发芽,必须台刈才能恢复树势。所以凡被茶尺蠖严重力害的茶树,不仅被害当时产量减少,第二年产量均受  相似文献   

2.
正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获悉,近期,该所茶树栽培创新团队与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灰茶尺蠖性信息素诱芯成功问世,产品已开始批量生产。灰茶尺蠖是我国茶树害虫危害最严重的一种鳞翅目尺蛾科害虫,在我国大多数产茶区均有分布。由于灰茶尺蠖形态与茶尺蠖十分接近,且发生特点和生态位分布也与茶尺蠖几乎一致,长期  相似文献   

3.
张勇  钱国华  姜勇 《茶业通报》2015,(3):120-122
茶树尺蠖类(茶尺蠖、茶用克尺蠖)害虫是皖南丘陵茶区主要害虫,对茶叶生产危害大;结合历史资料和工作经验,总结出众数法在茶树尺蠖类害虫预测中的应用。众数法对茶树尺蠖类害虫中期预测运用简单,预测准确,能更好地指导茶农开展防控。  相似文献   

4.
圆孢虫疫霉在茶尺蠖中的流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hypulina weh.)是我国重要茶树食叶害虫之一,70年代以来在苏、浙、皖茶区和浙东茶区日渐猖獗,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及品质,促使茶树衰老甚至死亡。为降低农药残留,近年来试用茶尺蠖多角体病毒取得较好效果;但该方法的推广受病毒大量复制能力的限制,目前尚处于试验阶段;而且该病毒的自然流行速度较慢、规模较小,抑制虫口上升能力较弱,故当前对该虫仍以化学防治为主。  相似文献   

5.
<正>近期,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茶树栽培创新团队研究明确了茶尺蠖两近缘种在我国茶区的地理分布特点,揭示了茶尺蠖两近缘种存在种间交配行为,为茶尺蠖两近缘种的识别与田间精准防控,以及深入开展近缘种间生殖隔离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昆虫(Insects)》上。  相似文献   

6.
徽州区茶园主要害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卫国 《茶业通报》2006,28(1):17-18
徽州区茶树害虫种群从少到多,不断演替,危害日趋严重,茶园大面积受害成灾时有发生。1997年和2001年假眼小绿叶蝉、2004年黑刺粉虱大发生;2003年假眼小绿叶蝉、茶叶瘿螨发生严重;1996年茶黑毒蛾、2000年和2001年茶尺蠖的局部暴发,这些害虫的发生都造成了不小的损失,防治问题日益突出。1主要害虫(螨)种类及消长规律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世代多、体型小、吸汁性、趋嫩性的害虫成了茶树害虫的优势种类和种群,叶蝉、粉虱等现已成为我区茶树主要害虫。暴食性害虫如茶黑毒蛾、茶尺蠖等时有发生,亦不容忽视。1.1茶假眼小绿叶蝉我区高山茶园冬季气温较…  相似文献   

7.
正为明确唑虫酰胺、白僵菌、苏云金杆菌、茚虫威等四种新型农药对茶尺蠖的防治效果及对茶树的安全性,亦为今后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科研人员于2014年9月23日在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试验茶园发生严重的茶园开展了茶尺蠖田间防效试验。试验时,使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对茶丛至叶片均匀喷湿。试验30%唑虫酰胺对茶尺蠖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0%唑虫酰胺用药后第  相似文献   

8.
1 试验目的近年来宣郎广丘陵茶区茶园大面积发生茶尺蠖 ,世代重叠 ,危害严重 ,化防次数和剂量逐年增加 ,这给茶叶中农药残留构成极大威胁。为探索植物源农药防治茶树害虫 ,于 2 0 0 0年开展了以验证 1 .2 %中垦牌苦参素对茶尺蠖田间防效。2 试验条件2 .1 试验对象  1、2龄茶尺蠖幼虫 (少数 3龄 )。2 .2 试验环境 选择 2 1~ 2 9a生缓坡条播槠叶群体茶园 ,红黄壤且肥力中等 ,树高 85~95cm ,树冠覆盖度 95% ,产量中等。3 试验地点与时间8月 9日在宣城区杨柳镇茶场、云盘山和华西村办茶场 ;9月 5日在宣城区双塔寺国营茶场、高桥乡双…  相似文献   

9.
王亦财 《茶业通报》2003,25(1):32-32
茶黑毒蛾,又名茶茸毒蛾,除危害茶树外,还危害油茶等常绿木本经济作物。泰顺县地处北纬27,茶黑毒蛾在我县茶区年发生4代,尤以四代为害严重。我县现有茶园面积4300hm2,60%茶园分布在海拔600~700m的山地,曾于1997年严重发生后,2001年因夏秋气候较干旱,茶园管理粗放,再度在我县茶区严重发生面积达600hm2,累计损失茶叶产量125t,产值近100万元。1发生原因分析1.1气候适宜于茶黑毒蛾的发生近年来冬天严寒,春暖干旱的气候特点,为茶黑毒蛾安全越冬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增加了越冬后的有效虫…  相似文献   

10.
江苏茶尺蠖抗药性评估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尺蠖在江苏茶区的危害较为严重,尤其是宜兴茶区,危害猖獗,对茶叶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其原因除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外,化学防治效果下降,对茶尺蠖种群发展缺乏有效控制,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主要是多年使用菊酯类农药致使茶尺蠖种群产生抗药性造成的。为进一步明确江苏茶区茶尺蠖对菊酯类农药的抗性以及对常用药剂的敏感程度,及时开展经济有效的抗性治理,避免或延缓抗药性的产生,笔者对江苏主要茶区茶尺蠖对敌杀死、天王星、赛丹的抗药性进行了测定,并初步提出了治理对策。1材料与方法1.1试虫采集与饲养根据不同用药历史选定代表性试虫采…  相似文献   

11.
在实现茶叶生产现代化中,推进茶树种植良种化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茶树良种是茶叶的重要生产资料之一,具有提高品质,增加产量,增强抗逆性,提高劳动生产率,调节茶季劳动力,充分发挥制茶设备效能等多方面的作用。紫阳是一个古老的茶区,已有二千多年的茶树种植历史。长期的自然演化和人工栽培,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变异类型,通过自然和人工选择,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树品种资源,被誉为我国北方茶区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天然基因库。自建国以来,茶叶科技工作者在良种繁育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85年,紫阳种被推荐为全国推广的21个有  相似文献   

12.
4000IV/mg Bt颗粒剂防治茶尺蠖药效对比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茶尺蠖,属鳞翅目尺蠖蛾科,是茶园尺蠖类中最普遍、为害最严重的种类之一,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产茶省,尤以江、浙、皖、湘等省发生严重。大发生时常将整片茶树啃食一光,状如火烧,对茶叶生产影响极大。茶尺蠖在我省沿江一般年发生六代左右,由于常规农药的长期使用,不仅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而且更为严重的是茶制品农残偏高、茶园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茶叶出口受阻,这种状况如得不到有效改变,必将导致我国茶业退出国际舞台。为寻求防治茶尺蠖对路农药,加快我区茶叶生产无害化发展的进程,我们引进4000IV/mgBt颗粒剂对茶尺蠖进…  相似文献   

13.
正2016~2017年,浙江省杭州市植保土肥总站等单位技术人员调查了杭州临安茶园的茶尺蠖发生情况,开展了100亿孢子/mL短稳杆菌悬浮剂、茶核·苏云菌、0.6%苦参碱水剂、1%苦皮藤素乳油等4种生物农药防治茶尺蠖的田间试验,以明确各药剂的防虫效果及对茶树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茶区的地质背景与茶树的生长代谢及所产茶叶的品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本文对安徽省境内主要茶区(皖南茶区和皖西茶区)的主要名优茶产地地质背景进行了调查分析,证明了茶区地质背景与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的相关性。主要表现为茶区土壤母质类型(如基岩与风化物组成)、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地质构造、水系等对茶树生长与茶叶品质有着深刻的影响,特别是茶园土壤中有益、有害元素的丰缺对茶叶品质的好坏及其饮用安全性有着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茶叶品质的决定因素,首先是茶叶的品种,其次才是生态条件、栽培技术和制茶技术;选育与推广茶树良种,是提高园单产,改进茶叶品质。杭州西湖山区所产的龙井茶,向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佳茗之称,蜚声中外。龙井茶区,是一个既古老而现代茶叶生产水平又较高的产区,其栽培的茶树品种性状具有不少高产、优质的因素,拥  相似文献   

16.
<正>茶红锈藻病又称为"饿鬼病",是造成茶树未老先衰、大幅度减产的一种枝干病害,在广东、云南、海南等南方茶区广泛发生,感病后茶树大量落叶,然后枝梢枯萎,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发病原因:引发茶红锈藻病的病原为绿藻门头孢藻属的寄生性绿藻(图1),在发育传播阶段游动抱子囊形成的子实层呈紫色的  相似文献   

17.
余永宏 《茶业通报》1999,21(4):27-27
1 我县茶毛虫、茶尺蠖发生概况由于去年暖冬,越冬虫口死亡率低、基数大,加之我县茶树主要害虫茶毛虫、茶尺蠖前两年局部发生,且重视不够,防治不力,导致今年茶毛虫、茶尺蠖危害严重。据县茶叶生产办公室调查,全县茶毛虫、茶尺蠖危害面积达670hm2,重度危害面积达340hm2涉及5个镇20个村68个村民组,且有蔓延之势。2 茶毛虫、茶尺蠖的危害特点及其生育规律2.1 茶毛虫。在山区一年发生2代,以卵越冬,第一代幼虫于4月上中旬孵化,5月中、下旬盛发;第二代幼虫在7月中下旬孵化,8~9月间盛发。茶毛虫幼虫具…  相似文献   

18.
陕西产茶历史悠久,据《茶经》(八之出)载,唐时即属全国七大茶区之一的“山南茶区”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丰富多采的地方茶树品种资源,也成为我国西北茶区重要的茶树种质资源宝库。陕西茶叶产于陕南秦、巴山区的亚热带区域内。据1981—1983年调查表明:全省共  相似文献   

19.
茶尺蠖是茶树的重要害虫之一,我站茶园发生的主要是油桐尺蠖,其为害的严重性,猖獗时并不次于茶毛虫;茶树被害后,叶片无存,造成严重减产。我站茶园1958年被此虫危害的茶树过50%,经积极防治,方未猖獗成灾。为彻底防治茶尺蠖(油桐尺蠖),我们在观察生活史的同时,进行了防治方法的调查研  相似文献   

20.
<正>茶圆赤星病主要为害茶树,在全国各茶区均有发生,以山高雾大的茶园发生较多,可使茶树生长不良、茶叶细小、病叶制成的干茶具苦涩味,对产量和品质均有较大的影响。引发茶圆赤星病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茶尾孢(图1),其无色的分生孢子梗单胞,无色或灰色的分生孢子鞭状,有4~6个分隔。以菌丝体在病叶组织中越冬的病原,翌年春天条件适宜时,特别是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