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正为全面贯彻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认真落实河北省委、省政府有关生态修复决策部署,2017年度,河北省在地下水漏斗区实施季节性休耕200万亩,实行"一季休耕、一季种植",将种植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茬改为只种植一茬玉米或其他杂粮杂豆、油料等作物。力争用3~5年时间,初步建立季节性休耕组织方式和政策体系,集成推广种地养地和综合治理相结合的生产技术模式。其中衡水市承担季节性休耕69.08万亩,总投资  相似文献   

2.
正本报讯从农业农村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些年,通过推进种植结构调整,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等,我国在构建绿色种植制度上取得积极进展。一批绿色种植技术模式初步集成:在休耕区实行保护与治理并重,并形成了一套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的技术模式。绿色种植制度的政策框架初步构建:轮作注重作物间收益平衡,休耕注重收入  相似文献   

3.
推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是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为促进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耕地质量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现对吴中区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进行总结,并针对绿肥种植面积占比不高、绿肥种植效果不够理想、补贴标准不高等问题,提出了相关推广建议,具体建议为大力倡导耕地轮作休耕模式、提高绿肥种植...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实施好季节性休耕项目,节约水源,我们从品种选择、种子处理、精细播种、预防病虫草害等方面,摸索总结了一整套冬油菜+玉米栽培管理技术,通过这种种植模式,提升了地力,达到了节水的目的,改良了农业生态环境,广大农户转变了种植观念和种植习惯,确保了农户种植总收益不降低,为临漳县季节性休耕区农业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泗洪县是农业大县,地处洪泽湖西岸,淮河、徐洪河穿境而过,土地平整、丰富的水资源为水稻生产奠定了基础。多年来,传统的一麦一稻一年两熟模式主导着本地农业生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业供给侧改革,农业结构的调整。人们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步呈现出弊端。改变传统一麦一稻一年两熟种植模式,推广休耕养田高效种植模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土地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要素,目前密集农业保障了粮食产量,在短期内可满足人们的要求,但却导致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直接影响到国家以及人民的粮食问题。基于这一现状,为推进生态修复治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提出轮作休耕制度。本文梳理了休耕政策的演替、学者们对休耕模式的研究进展以及休耕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机制,提出休耕研究的下一步展望,探讨休耕未来的研究重点,以期为休耕走向精准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以来,实施了长株潭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和种植结构调整试点,今年又在长株潭地区开展耕地休耕试点。湖南省落实休耕面积10.18万亩,顺利完成中央确定的10万亩休耕任务。3月,该省政府农业农村工作专题会议就研究明确了休耕思路、工作重点和基本原则,强调"要抓住政策机遇,与重金属污染治理相结合搞好休耕,保护提高产能。"  相似文献   

8.
<正>早在2011年下半年,我市农业技术人员就按照阆中市农牧业局领导的安排,在阆中方山乡雪洞村规划落实了50亩"洋芋—水稻—生姜"千斤粮万元钱种植模式的探索,通过2012~2013年连续两年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现了"双超"的奋斗目标。现总结如下,供种植户或同行参考。一、模式的季节安排2012年1~5月上旬种植春洋芋,2012年5月下旬至9月种植水稻,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实行休耕以恢复地力,2013年4~11月种植生姜。二、模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种植效益,对农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扬州市马棚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的"水稻—绿肥"轮作模式为研究对象,与2017年、2018年传统稻—麦两熟种植模式生产成本、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发展"水稻—绿肥"轮作模式具有效益较高、保护生态环境的优势,以期为今后进一步扩大发展该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实施季节性休耕,对于减少农田用水,促进耕地休养生息、恢复地力十分重要。在地下水超采区,改小麦、玉米改一年两熟为一年一熟,将主要依靠抽取地下水灌溉的冬小麦适当压减,只种植雨热同期的玉米、油料作物和耐旱耐瘠薄的杂粮杂豆等,实现"一季休耕、一季种植"。季节性休耕期间鼓励农民种植油菜等绿肥作物,不浇水不收获,直接翻耕入田,培肥地力。  相似文献   

11.
耕地是最宝贵的农业资源之一,也是农民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较为粗放,过度开发农业资源、过量施用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地下水等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资源环境已经亮起"红灯",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修复土壤生态环境。文章以河北省衡水市辖区为例,阐述了该辖区地下水漏斗区休耕试点节水政策的实施情况,分析了节水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对休耕政策的执行存在偏差、休耕实行"一刀切"等,并提出了落实"一季休耕、一季雨养"政策、因地制宜落实休耕政策、大力发展喷灌和滴灌、退耕还林应控制规模等促进地下水漏斗区节水农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十二五"收官之年的2015年粮食生产高位护盘,实现"十二连增"。但也就是在当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决策层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高度重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被业内视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牛鼻子"。"十三五"规划建议稿也首次提出,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到,通过轮作、休耕、退耕、替代种植等多种方式,对  相似文献   

13.
轮作休耕是实施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介绍轮作休耕技术概念以及粮食安全理念的变化,分析了轮作休耕的时代性、地域性、功能性等特征,提出了根据农业技术发展水平和土地生产能力,掌握好"藏多少粮于地、藏多少粮于技"的平衡点以及因地制宜地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等建议,并对耕地轮作休耕技术未来发展与应用情况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
数字     
正3500万亩黑龙江省今年将继续推动"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的农业"三减"行动,将农业"三减"高标准示范面积扩大到3500万亩。50亿元要通过试点建立耕地轮作休耕的组织方式、技术模式和政策体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财政部高度重视耕地的轮作休耕试点工作,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并逐步扩大试点规模,2018年拟安排约50亿元,试点面积比2017年翻一番,达到2400万亩。  相似文献   

15.
开展耕地轮作休耕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应对农业发展转型与粮食安全挑战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自2016年起,仪征市成为了江苏省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区域,2018年被列为耕地轮作休耕部级试点县。为保障仪征市轮作休耕工作的持续推进,特对其实施成效和主要做法进行总结,并针对耕地轮作休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财政资金投入不足、技术应用不到位、核查工作标准难以量化等,在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技术指导、提升综合效益、完善补贴制度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周边地区实施耕地轮作休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泊头市深层地下水超采严重,地下水位连年下降,地下漏斗区逐年扩展。2014年以来本市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农业项目工作,推广耕地季节性休耕和旱作种植模式。本文作者就几种可推广应用的旱作模式进行了初步调研,对指导新形势下农业生产、农民增收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十二五"收官之年的2015年粮食生产高位护盘,实现"十二连增"。但也就是在当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决策层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高度重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被业内视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牛鼻子"。"十三五"规划建议稿也首次提出,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到,通过轮作、休耕、退耕、替代种植等多种方式,对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开展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8.
正山东省滕州市是农业大市,是中国马铃薯之乡,滕州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4.5万公顷,马铃薯优质高产高效种植模式闻名全国,是全国二季作区面积最大、产量最高、效益最好的县,首创推广"春马铃薯—夏玉米—秋马铃薯"的"两薯一粮"高效种植模式。重庆市丰都县生态良好、土壤肥沃、气候适宜,马铃薯曾经是丰都的传统支柱产业,但由于传统模式种植的马铃薯产量低,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效益。  相似文献   

19.
休耕制度的目的是促进耕地休养生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黑龙江省农委要求稻田休耕期间深耕深松,种植苜蓿、油菜等肥田养地作物(非粮食作物),提升耕地质量。现将水稻休耕田油菜栽培技术介绍如下,供生产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发展高效种植模式是提高蔬菜种植效益的有效手段。实践证明,找准合式的模式,立竿见影,效益大增。为进一步加快高效农业的发展,促进我区设施蔬菜产业更上新台阶,现结合本地蔬菜生产实际,向广大菜农及蔬菜种植大户提供一种适用性强、效益好的种植模式:大棚茄子、西兰花、鲜玉米、青蚕豆循环高效栽培模式,采用该模式可以更好的适应市场行情。该模式栽培具体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